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这个名词对每个教师来说都不陌生,这一现象的存在牵动着每个教师的心,如何使这个群体的学生成绩有所提高,是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心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课堂关注学困生,可以减少师生课外补差时间,让教师有足够时间来研究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形式 :全面的、小组的、个别的……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转化学困生学习的方法也如此。
一、学困生的内涵和成因
人们对学困生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我所说的学困生,是指学生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达成度较低,以及相对于特定学校班级环境来衡量表现出欠缺或不足。我研究的对象仅限于普通小学语文学科的学生。研究的范围仅限于课堂。用整体和发展眼光看待学困生现象,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几点:(1)学困生具有过度性和暂时性特点;(2)学困生只不过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或者不足,但并不是一无是处;(3)认识学困生必须以客观为标准,不能单凭教师的主观印象或某些偶然事件作出结论;(4)学困生的称呼对学生本人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容易挫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
二、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诸如对待学习的不良态度或认识活动中存在某些缺点等心理原因外,我认为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原因:
1、学困生的感情障碍。学困生成绩不良,有时不写作业或抄作业等不良习惯,都会受到教师的斥责和同学的嘲笑。教师会责问学困生:“你为什么老是不会,坏习惯为什么老是不改?”同学们常会责怪学困生拖了班级的后腿……学困生与教师、同伴这种感情上的严重障碍,会导致恶性循环:学困生成绩差—教师斥责—同学嘲笑—家长批评—自尊心受挫至此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习不良行为加剧—学业更差。
2、学困生的学习参与能力较低,受关注机会较少。即使坐在同一教室里,不同的学生会受到不同的教育。由于教师认为学困生的能力低、水平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处于被动的、被冷落的地位。参与一些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和习题的练习活动常常是优等生的专利,尤其是在公开教学活动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回答,学困生和优等生同时举手,那么优等生被提问到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学困生。如果学困生被提问到了,回答错了,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还是不会,教师就会放弃,认为再启发也是白白地浪费时间。相反优等生回答错了,教师还会启发和解释,直到那位学生弄明白为止。显然,在课堂教学中,学困生受教育的机会与其它学生相比是不公平的。
二、 学困生的主要表现
(一)、智力因素:由于脑子不太好使,学习方法不对头、基础又差的学生,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帮助他们补上欠缺的教学内容。
智力因素主要是先天决定了的,但是孩子还是有潜力可挖,关键是如何创设符合孩子本身的教育方法来指导他。我有几名学生就是属于智力因素部分缺失的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缺乏初步的成长指导,缺乏父母的爱心,使这部分学生学习习惯相当差。孩子写不好笔画,拼不好语音,认不到才学过的文字。从多方面来看,都是所谓的差生。本来另一位教师抽签抽到他们,但是都不愿意收,最后全部扔给我,说我年轻些,累不死。面对这些孩子,我的确头疼好久,使用了很多的方法。别的孩子写3个字,我要求他们写一个,慢慢写,耐心的引导,先增加信心,尽量看到孩子发展的方向,用一颗平等博爱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他们各有所长。家长也知道孩子学习吃力,有问题,但是非常支持我,非要跟到我的班学习。2年级,3年级都不降级。因材施教在我这里得到了用武之地。
(二)、心理因素:平时不认真学习而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困难生,教师首先应该解决的是他们思想上的问题,只要他们思想问题解决了,学习成绩的提高才能成为可能。
自卑心理经常会在学生身上表现,不仅表现在优生,也表现在特困生学生身上。特困生经常受到教师、家长、同学的指责,感到自己很委屈,干什么事都不如别的同学好,就产生自卑心理。如我班的一位男生就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好惹事,学习成绩不高但智力不错,感到没意思破罐子破摔,产生了逆反心理。优等生各方面表现良好,长期处在优越状态一遇到一点小事就发脾气,如有一位男生在课堂和其他同学违反课堂纪律,老师就批评他不接受。于是我以沟通为切入点,在班级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建立平等的关系,和睦相处,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环境因素:目前,留守儿童很多,家庭教育环境不够,许多家长寄希望与学校来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反复性和差异性较大。我们对教学环境的假设和建立要多花心思。争取沟通家庭教育,活跃班上学生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创造必要教学条件,比如多媒体课件运用,生活中多留意语文知识,让学生感觉知识还是有用。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激进,要树立持久的观念。对学生的各种表现要实事求是,要多肯定成绩,多鼓励进步,要坚信一点;那怕是对“学困生”的一句话,一件看似微不足道小事,只要教师不失时机的适谊的加以肯定。都有可以成为激励他们不断进步直至转化的动力源泉。
三 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要树立学困生的信心
在语文课堂上平时在跟学困生接触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千万不要说出“怎么这么简单都不会写,不会背?”“你真笨!”等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语言,更不应该出现贬损、嘲笑的语气。教师的语言要显出对他们充分的信任,及时鼓励一个小小的进步。注意他个人的感受,其实他们因为没有搞懂而心里很着急,要让学生充分相信自己能行。这是开展輔导的基础。一个成人做事都需要充分的自信,更何况他们还是小学生。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尤其重要。
2、 促进和谐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学生和我关系亲近,才能利于我的计划进一步实施。首先,通过和学困生父母谈心,向他们提出要求,即不再因为成绩的好坏打骂孩子,要讲方式方法。其次,和学困生开诚布公的谈感受。与他讲对他的真实看法:我其实很喜欢他!但我并不喜欢他对学习的态度和方式,我很想帮助他,希望他能接受并积极配合。如果一学期时间,我的方法无效,我就放弃,不再强求他学习。他表示愿意试试。再次,我让学困生当了班级的小干部。提升了他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这样他对自己有了些自信。我还和我班的其他任课老师商量好:对于他不写作业,不学习的情况进行冷处理,给他充分的时间自我调整。消除学困生与学习的敌对情绪。让他先快乐起来。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课堂关注学困生,可以减少师生课外补差时间,让教师有足够时间来研究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形式 :全面的、小组的、个别的……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转化学困生学习的方法也如此。
一、学困生的内涵和成因
人们对学困生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我所说的学困生,是指学生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达成度较低,以及相对于特定学校班级环境来衡量表现出欠缺或不足。我研究的对象仅限于普通小学语文学科的学生。研究的范围仅限于课堂。用整体和发展眼光看待学困生现象,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几点:(1)学困生具有过度性和暂时性特点;(2)学困生只不过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或者不足,但并不是一无是处;(3)认识学困生必须以客观为标准,不能单凭教师的主观印象或某些偶然事件作出结论;(4)学困生的称呼对学生本人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容易挫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
二、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诸如对待学习的不良态度或认识活动中存在某些缺点等心理原因外,我认为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原因:
1、学困生的感情障碍。学困生成绩不良,有时不写作业或抄作业等不良习惯,都会受到教师的斥责和同学的嘲笑。教师会责问学困生:“你为什么老是不会,坏习惯为什么老是不改?”同学们常会责怪学困生拖了班级的后腿……学困生与教师、同伴这种感情上的严重障碍,会导致恶性循环:学困生成绩差—教师斥责—同学嘲笑—家长批评—自尊心受挫至此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习不良行为加剧—学业更差。
2、学困生的学习参与能力较低,受关注机会较少。即使坐在同一教室里,不同的学生会受到不同的教育。由于教师认为学困生的能力低、水平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处于被动的、被冷落的地位。参与一些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和习题的练习活动常常是优等生的专利,尤其是在公开教学活动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回答,学困生和优等生同时举手,那么优等生被提问到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学困生。如果学困生被提问到了,回答错了,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还是不会,教师就会放弃,认为再启发也是白白地浪费时间。相反优等生回答错了,教师还会启发和解释,直到那位学生弄明白为止。显然,在课堂教学中,学困生受教育的机会与其它学生相比是不公平的。
二、 学困生的主要表现
(一)、智力因素:由于脑子不太好使,学习方法不对头、基础又差的学生,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帮助他们补上欠缺的教学内容。
智力因素主要是先天决定了的,但是孩子还是有潜力可挖,关键是如何创设符合孩子本身的教育方法来指导他。我有几名学生就是属于智力因素部分缺失的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缺乏初步的成长指导,缺乏父母的爱心,使这部分学生学习习惯相当差。孩子写不好笔画,拼不好语音,认不到才学过的文字。从多方面来看,都是所谓的差生。本来另一位教师抽签抽到他们,但是都不愿意收,最后全部扔给我,说我年轻些,累不死。面对这些孩子,我的确头疼好久,使用了很多的方法。别的孩子写3个字,我要求他们写一个,慢慢写,耐心的引导,先增加信心,尽量看到孩子发展的方向,用一颗平等博爱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他们各有所长。家长也知道孩子学习吃力,有问题,但是非常支持我,非要跟到我的班学习。2年级,3年级都不降级。因材施教在我这里得到了用武之地。
(二)、心理因素:平时不认真学习而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困难生,教师首先应该解决的是他们思想上的问题,只要他们思想问题解决了,学习成绩的提高才能成为可能。
自卑心理经常会在学生身上表现,不仅表现在优生,也表现在特困生学生身上。特困生经常受到教师、家长、同学的指责,感到自己很委屈,干什么事都不如别的同学好,就产生自卑心理。如我班的一位男生就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好惹事,学习成绩不高但智力不错,感到没意思破罐子破摔,产生了逆反心理。优等生各方面表现良好,长期处在优越状态一遇到一点小事就发脾气,如有一位男生在课堂和其他同学违反课堂纪律,老师就批评他不接受。于是我以沟通为切入点,在班级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建立平等的关系,和睦相处,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环境因素:目前,留守儿童很多,家庭教育环境不够,许多家长寄希望与学校来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反复性和差异性较大。我们对教学环境的假设和建立要多花心思。争取沟通家庭教育,活跃班上学生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创造必要教学条件,比如多媒体课件运用,生活中多留意语文知识,让学生感觉知识还是有用。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激进,要树立持久的观念。对学生的各种表现要实事求是,要多肯定成绩,多鼓励进步,要坚信一点;那怕是对“学困生”的一句话,一件看似微不足道小事,只要教师不失时机的适谊的加以肯定。都有可以成为激励他们不断进步直至转化的动力源泉。
三 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要树立学困生的信心
在语文课堂上平时在跟学困生接触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千万不要说出“怎么这么简单都不会写,不会背?”“你真笨!”等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语言,更不应该出现贬损、嘲笑的语气。教师的语言要显出对他们充分的信任,及时鼓励一个小小的进步。注意他个人的感受,其实他们因为没有搞懂而心里很着急,要让学生充分相信自己能行。这是开展輔导的基础。一个成人做事都需要充分的自信,更何况他们还是小学生。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尤其重要。
2、 促进和谐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学生和我关系亲近,才能利于我的计划进一步实施。首先,通过和学困生父母谈心,向他们提出要求,即不再因为成绩的好坏打骂孩子,要讲方式方法。其次,和学困生开诚布公的谈感受。与他讲对他的真实看法:我其实很喜欢他!但我并不喜欢他对学习的态度和方式,我很想帮助他,希望他能接受并积极配合。如果一学期时间,我的方法无效,我就放弃,不再强求他学习。他表示愿意试试。再次,我让学困生当了班级的小干部。提升了他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这样他对自己有了些自信。我还和我班的其他任课老师商量好:对于他不写作业,不学习的情况进行冷处理,给他充分的时间自我调整。消除学困生与学习的敌对情绪。让他先快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