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的学校管理理念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_c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职业学校在管理中的封闭性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教学管理的封闭性——以学科为本位的管理,强调学科教学的独立性,忽视学科教学中的互动性、网络化以及社会化;二是德育管理以学校为唯一中心,忽视学校以外的与学校教育生态形成有重要关系的人文、地理等因素所构成的旁系环境的培植与利用。
  一、建立民主科学的“参与式”决策与管理机制。让每一个教师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策略。传统中我国学校形成了以“工、青、妇”三个群众性团体或组织,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值得关注的是学校的职代会制度,大多数学校有名无实,未能正常开展工作,这于情理、法理都是要做出重大变革,它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决策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地发展、主动地走向专业成熟的重要保证。
  二、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改变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唯一标准的方式。新理念提倡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即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是否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为准则来评价教师的工作。这要求,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工作的过程性评价,将工作过程中的工作量、工作态度、工作难度(学生的入学成绩优劣、班级人数的多少、科任教师达配的强弱程度共同构成了工作难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智能领域)、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化发展和变化发展的趋势(非智能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价中强调教师的自评,倡导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强调评价结果的人文关怀性,而不是以奖惩为唯一目的或终极目的。①立足现实,树立“以教师发展为本”观念。②充分发扬民主,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③注重全程评价,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动态调控机制。(以往的教师评价,多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采用“秋后算账”的办法,以期末考试成绩的优劣判定教师工作的好坏,这种评价不能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忽视了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不利于学校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无法为教师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发展性评价,则把评价看成一个过程,注重动态监控,既关注教师原有的教学水平,又关注其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并为教师将来的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具体有“课堂评价”、“学月评价”、“学期〈学年〉评价”。)④以“自我评价”为主体,构建多元化的评价参与体系。(具体有“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学评估员评价”、“社会评价”。)
  三、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用“以学论教”的思想代替“以教论教”的思想。新的课堂教学评价,重视教师对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但是教师要针对当地的民族性、区域性的特点,驾驭教材并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要主动创设、充分利用一切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显性的或隐性的教学要素,要注重教学的个性化特色,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多一些个人的创意,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没有教师的教学个性就没有学生的学习个性。课堂教学的价值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度”无疑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考查,并以“学习效果”指标取代“教学效果”指标,树立“以学论教”而不再是“以教论教”的评价观。全体教师要树立三种理念:①“不让敢于发言的学生带着遗憾坐下”;②“让每个积极发言的学生都画上满意的句号”;③“课堂永远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试想,学生80%的时间是在课堂中渡过的,如果学生连课堂上说错话都不敢,那么他们将怎样度过在学校的每一天?战战兢兢?唯唯诺诺?还是沉默不语?如果是这样,学校不是学生学习的乐园,而是文明的监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出更生动的、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四、建立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制度。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囿于一种浓郁的以校为本的学术研究氛围。学校发展规划的研究、管理的研究、教育教学的信息搜集研究等工作,源于学校能否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当前在学校管理中,年级组、教研组是两种重要的组织形式。问题是学期开学前,是否定课题、定目标,一个学期能否形成一定的科研成果或是科研成果的雏形并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相应的作用,还是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
  五、建立以“本领为本”的学业评价机制。不少教师认为,考试不改,课改就无法进行,虽然偏颇,但也反映了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在学校管理制度重新建构时,应加大对学生评价尤其是考试问题的研究。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突破学生的智能领域的限制,对学生的非智能领域的发展也要进行正确的、及时的评价。学业评价在内容、标准、方法上不搞“一刀切”,评价的重心从关注学生的结果的评价(期末考试),转移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也就是形成性评价。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评价学生,同时,利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的做法,让学生成为自评、他评的主动参与者,建构起旨在促进学生不同智能领域或各个非智能领域和谐发展,并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以本领为本”的学业评价机制。这学期,我们尝试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袋”及“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档案袋”,我们认为,只有采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其他文献
苏轼被贬黄州后写了大量的词作,这些词作既显示了他高超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他在黄州时的心态变化过程。初到黄州时孤独苦闷,之后渐渐适应了黄州淡然恬静的生活,又在佛学和道学中找到了心灵慰藉,几欲归隐,最后,他与好友流连于黄州的自然美景,变得乐观旷达,真正地“活在当下”。文章着眼于苏轼“黄州词”所体现出的情感状态变化,探析苏轼用“黄州词”书写心路的历程。
“1+X”证书制度(以下简称“1+X”)对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激励措施不到位的问题。借鉴斯金纳强化理论,建议以生为本,建立积极强化为主、消极强化为辅的激励手段;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强化个体优秀行为影响群体行为的塑造;及时反馈,增加行为强化时效性。为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1+X”顺利实施提供些许参考。
中小学校长培训“开放—自主”模式构建,其意义在于:寻求一条解决基层培训机构师资不足、设备落后等问题的途径,实现资源共享,减少工学矛盾,充分体现校长培训的层次性、针对性;提供校长培训可操作的方法和途径,丰富实践经验,促进校长培训理论研究的发展;有利于掌握校长培训规律,提出新的培训模式。  一、“开放—自主”培训的模式构建  培训模式的形成,应符合系统科学中的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阶段。随之而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供给与旅游市场的需求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供需矛盾”逐步凸显。因此,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实操能力、人文素养等综合能力培养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广泛研究国内外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提出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搭建高等院校-企业联盟合作平台,从而促进高职院校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力求探索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践人才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大学
学校计算机教学网络是学校进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和教师办公的重要阵地。计算机教学网络维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各门课的教学效果。作为计算机维护人员必须掌握一些维护的一些方法,为计算机实践课教学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本人从事计算机教学网络管理和维护多年,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操作和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在此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认真规划网络方案,保证网络畅通。目前计算机大多数都是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要使计算机
期刊
《管家》作为女性作家玛丽莲·罗宾逊的处女作,始终是批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这部作品中的旅行叙事却一直被批评家所忽视。本文从旅行叙事角度出发,探讨作品中的旅行主体、旅行路线以及旅行载体,揭示小说对旅行文学中传统女性形象的颠覆。《管家》打破了女性作为居家者、哺育者以及旅游者的传统形象,在表现主人公流浪性旅行的同时,也揭示了世俗对女性的禁锢以及女性的顽强反抗。
为追求更高品位的教学,迎接新的挑战,以适应国内外新的经济、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轰轰烈烈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从一开始它就显现出划时代的特有脉动,预示着教改的新动向。三年来结合本校实际,我们将新课程理念巧妙地应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去。通过实践,我们充分体会到《新课标》给课堂教学所注入的无限生机和活力,领悟到在继承中求,在创新中求发展的真正内涵。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艰辛。那么我们是
期刊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共创作了一百多首农事诗,其内容涉及南宋时期农民的生活状况、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村建设风貌等三方面,其农事诗风格清新活泼,多数着眼于农村优美的风光,与其“诚斋体”特点一脉相承,在诗体上多使用七绝,构思精巧,耐人寻味,其农事诗创作受到南宋时期发达的农业、关心农事、书写农事的文风影响,及诗人长期的农村生活经历和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
“绿色教育”越来被各高校重视,而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剖析绿色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绿色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针,最后给出了绿色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对策。
基于社会认知语用视角,同时着眼于交际者的自我中心和会话的动态构建,可全方位揭示戏剧人物在会话中的个体认知因素和社会语境因素,在探索人物的前语境差异和自我中心的同时阐释会话合作原则的影响。以《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和波洛涅斯的会话为例的研究发现,采用该视角来分析文学作品人物的自我中心观和合作原则,有助于理解作品中的深层会话含义,窥见人物细微的心理动态,探索戏剧语言的艺术魅力,丰富文学研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