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二现象”系列研讨之百家争鸣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由“陈老二现象”引发的对小品组合配件使用的探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关于小品组合的创作,有人说“创新的是对于奇石是发现的艺术观念的颠覆”,有人说“需要实践的才力与勇气”,有人仍然以传统赏玩方式为重……正如王华强先生所说:“在这个百家争鸣,相互影响的发展过程中,谁会对未来赏石标准影响更多,市场和时间会给出答案。”
  赏石又称作“发现的艺术”,即注重奇石所表现的主题的发掘,实际上是将奇石作为一种上帝创作的艺术作品来看待。但是,由于是上帝的作品,所以人们对其的审美能动作用似乎是很有限的。发现是否等同于创作也是倍受争议,也就是说,观赏石是否艺术品还有争议(至少在主流社会来看),其实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奇石美的表达形式的探求。而这种探求终于“蝶变”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探索,那就是小品组合的诞生。
  组合石的概念也是流传有年,但变成一种突破性的艺术创作,成为观赏石的主流收藏与创作还是近年来的事。尤其是小品组合石,具有想象空间大、发掘程度深、主观能动强、自由搭配易、主题表现全等特点,可以不拘一格、自由混搭,完全是一种艺术再创作。如果说,观赏石是否艺术品还有争议的话,那么观赏石小品组合视其为艺术作品想必是没有什么争议的。这不能不说是当代赏石的一大突破和创新,也希望能够出现流传久远的传世作品。
  有创新就会有争议,也会有困惑。关于小品组合石的表现手法,常常会有喧宾夺主的诘难。其实不但是小品组合,即使是观赏石配座有时候也会有喧宾夺主、过度包装的责难。在这里,观赏石似乎永远是“主”,其他的外在辅助的表现手段应该是“宾”。但事实上这种主宾之间的比例分寸拿捏很难“hold”得住,特别是当“表达”成为审美主体的自觉行动的时候,当结果重于过程和手段的时候,也许主宾之间的关系会互相颠覆。这里,牵涉到一个命题:小品组合石创作是否有底限?小品组合石究竟是姓“石”还是姓“艺”?如果是前者,那么最多只能是以组石的形式来出现(奇石宴是一种典型题材),除了配座(盆架),不允许有其他材质的道具相配合,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极其有限;如果是后者,显然石头只是一种(主要)道具,其他材质的也是道具,它们都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没有截然分明的主宾之分。在这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才是“主”,其他都是“宾”,包括奇石。如陈老二创作的“大郎旧闻”,李彦森创作的“朱门酒肉臭”等。
  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一下成功的小品组合石,出彩的往往还不仅仅是石头本身(石头可能是点睛之笔),而是创作者的想法和创意,这其中也包括了其他道具和材质的选用。因为尽管“万象皆从石中出”,但奇石在表现许多题材的时候常常有很大的局限性或者说是缺憾,特别是在创作有关典故、事件主题的时候往往会显得捉襟见肘,如果拘泥于纯粹简单的奇石组合,不借助于其他道具、材质的“混搭”,其表现效果往往差强人意,难以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效果。这里,创作者考虑的显然是最佳的艺术效果,而不是最难的表现效果。好比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鱼(难度)而取熊掌(美感)也。所谓创意无限,创意无价,这是人们面对天工之作(无论是完美抑或缺憾)无可奈何之余的一种突破,一种比美,一种创新。这里,突破的是传统艺术创作思维的窠臼,比美的是上帝之手的杰作,创新的是对于奇石是“发现的艺术”观念的颠覆。比如,艺术品创作有所谓“内容决定形式”之说,而小品组合石的创作往往会突破内容(奇石)的束缚。其实,在当代艺术家们的眼中,有时候形式决定内容,已故著名画家吴冠中就十分强调绘画的形式美,他的许多作品都是通过形式美来追求意境:“我爱绘画中的意境,不过这意境是结合在形式美之中,首先需通过形式才能体现。用绘画的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这就是我艺术生涯的核心……”
  由此看来,小品组合石显然更属“艺”。这是它成为一件具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的属性所在,这也是《关上那个石鉴评标准》无法涵盖或者包容小品组合石的原因所在。
  值得提出的是,小品组合石的异军突起,虽然是对于传统赏石定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但无论其如何求新求异求变,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还是遵从或是取法艺术(传统诗词书画)创作的灵感、规律和模式。这是因为从古至今,我们都是把奇石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来看待的,而传统艺术主要来源于诗词书画。宋代以后有关赏石审美标准的评判,大都是书(画)家总结得出的,包括许多书论、画论中的见解,都可以移作赏石审美观。赏石其实被视为与书画互为补充的一种艺术形式,现代西方学者甚至把古典赏石视为一种抽象雕塑艺术品。
  美国纽约的一位人类学教授休·莱福士想写一部有关中国当代赏石文化的著述,年前来华曾经在沪与我探讨过有关当代赏石的一些话题。比如,他很不明白或者说很难理解观赏石所谓的神韵和意境。我解释说,这是东方(中华)文化的一种独特密码,实际上表明了观赏石的鉴赏与传统诗词书画雕塑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因为所谓的神韵和意境,都是来自古代诗词、书画创作的术语,只有生活或是熟悉于这种语境中的人才能有此共识。这是一般西方人(包括一些国人)所无法深入堂奥的。相信这也是衡量小品组合石创作成功与否的一大标志。
其他文献
玛瑙花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纹路形如祥云,赋予石行云流水般的天生动感。此方精妙之处在于形似麟龙张口且麟角分明,御字长风,意气方刚。刚柔相济,彰显凌云之志,如霸者屹立,横空出世,气魄震天慑地。
期刊
温润可人兴安玉  这是一块来自北方的黄蜡石,产自内蒙古兴安盟的归流河流域。您也许会问,蜡石多产于岭南地区,内蒙古也有蜡石么?实际上,大草原不仅有巴林石、戈壁石,如今亦有黄蜡石闻名遐迩。  这块黄蜡石(图四),是我的同学——兴安盟作协主席孙泉喜相赠。你看它,色泽艳黄,温润如玉,大小盈握,原石状态。可手玩,可镇纸,可观赏,故宝之。  今年春节后,我来京发展,想找一块手玩石带在身边,翻拣藏石,或体量过大
期刊
2011年末,本刊以新疆克拉玛依为起点,初步探寻了近来在新疆尤其是北疆地区大热的戈壁玉的资源疯抢与价格神话。事实上,克拉玛依仅仅是广泛分布的戈壁玉的边缘地带,本期,我们将沿着新疆地图,深入北疆,展开戈壁玉的产地之旅。  戈壁玉的分布,几乎遍及北至阿尔泰山,南至准噶尔盆地,西至中哈边境的和布克赛尔县和吉木乃县、东至中蒙边界的青河县的整个北疆地区。其中,戈壁料的产地面积最大,几乎在北疆的戈壁滩上都有它
期刊
和阗玉或称为“和田玉”,与陕西蓝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岩玉并称为“中国四大玉石”。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和田玉就具有玉的五德:坚韧的质地、温润的光泽、绚丽的色泽、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  新疆南部的和田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盛产玉石、
期刊
色彩搭配的南阳五彩玉,冷暖色调相衬,演绎龙的主题,真是块热闹的石头:霞光旖旎的晴空,风起浪涌的阔海,跃海而出的蛟龙,摇头摆尾,好一幅浓墨画:青色的龙体健硕,须爪明晰,直奔东山而去,似要普降祥瑞、遍洒清雨。龙年有此龙石,一整年的石运也定如这石般热烈。
期刊
大湾石产于来宾市大湾乡红水河段。大湾乡得名于红水河流经此处时拐了一个大大的弯——从正龙乡向北拐弯后回流向南至武宣金鸡乡与柳江汇合后称黔江。  由于此段河滩宽舒,水流缓慢,随上游水流携带而下的小件卯石,到此便纷纷沉落河底沙滩,形成了一层层的大片小卵石滩床。  大湾石除了色彩艳丽、图纹精致之外,亦有相当一部分呈奇特造型,故人们过去寻觅的多为画面石或造型石。  从2009年开始,南宁石界的一帮“友仔”(
期刊
绚丽与凝练,是戈壁滩的红日与黄沙晨昏镌刻的印记,惊醒了尘世的眼睛,直望进物欲的深海。石有叹息,不能携百年的观者,继续沧海桑田的行程。时光若在尽头停滞,咀嚼叹息的沉静,也许是隔着时空的欣慰。
期刊
奇石小品组合的形成和发展是近几年的事,单从审美角度讲,我们正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在尝试中产生分歧和争论实属正常。  关于奇石组合中配件的使用问题,个人的观点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配件的使用可因“石”而异,但衡量作品价值高下的标准却是不能变的。也就是说,主体形象非常到位的奇石在进入组局时,根本不需要配件或是不需要过多的配件就可完成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而那些单品形象程度不是太高的奇石,则需要配件
期刊
陈老二的戈壁小品能引发争议,就在于他已经能自由游走于“闷片”与“大片”的之间,不断转换两种制片人的角色而市场还未见惯不惊。  今天的讨论,我想先抛开“组合创作”不谈,“跑题”和大家聊聊电影。  酷爱通过迅雷快车下载电影的“土拨鼠”们,在心里有着“闷片”和“大片”的分类。顾名思义,闷片很闷。简单的剧情陈述与朴实的摄影手法被一两个骨灰级的演技派支撑着,让人在昏昏欲睡中坚持守完全场。但是,这样的闷片,往
期刊
至于配件是否用天然石而优于人工制作,我认为不一定,当然,有天然成形的石头配件最好,但如果天然石头的配件似象非象,大小比例、质地色彩都与主石不协调,那还不如用一些人工制作的配件。  说到小品组合,不由使我想起了八年前的往事,那还是杨靖女士在柳州担任某刊总编时,她曾很认真地征询我对小品组合赏玩有何看法。我当时也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并不十分赞赏这种赏玩方式。我总觉得,将一些拇指般大小的石头作为小鸡、小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