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遥(1949—1992)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一开头就从“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写起,描绘了平凡世界中,一群平凡的人(孙、田、刘三家),创造了波澜壮阔的伟大生活,成为留存于平凡世界中伟大作品。1988年3月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几个月播出该小说,轰动全国。这部小说每年都要印行100万套,总印数至今不少于1700万套。1991年3月路遥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可惜的是,获奖第2年即1992年11月,路遥便因肝病医治无效而仙逝。
但有幸的是,这部伟大杰作,与煤矿,特别是铜川矿务局(现铜川矿业集团)有颇多渊源。为此近3个月来,我又通读了《平凡的世界》一书,查阅了大量资料,特别是反复阅读了路遥写于1991年初冬至1992年初春的《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即长文《早晨从中午开始》。我不是文学评论工作者,对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不敢妄言,仅从还原历史的角度,介绍路遥及其《平凡的世界》与煤矿的种种关联与缘分。
第一,《平凡的世界》的写作始于煤矿,第一部初稿在煤矿诞生。路遥讲:“我决定到一个偏僻的煤矿开始第一部初稿的写作。”这个煤矿就是铜川矿务局的陈家山煤矿。该矿坐落在铜川市西北67公里的庙湾村,符合偏僻的要求。为什么要在煤矿写作呢?一是他尽管占有了许多煤矿材料,“但对这个环境(煤矿)的直接感受远远没有其它生活领域丰富”。在煤矿写作,置身于煤矿“生活场景,随时都可以感受到那里的气息”。二是路遥决定拼死也要写本大书。他说:“我已抱定吃苦牺牲的精神,一开始就到一个舒适的环境去工作,不符合我的心意。煤矿生活差一些,艰苦一些,这和我的精神上的要求是一致的”,“我既然要拼命完成此生的一桩夙愿,起先应该投身于艰苦之中”,“不能对自己有丝毫的怜悯之心。要排斥舒适,要斩断温柔”。此外,这里有他的四弟王天乐和两个妻哥,“随时都可以帮助”。由之,陈家山煤矿成了路遥实现伟大理想的地方。
1985年8月21日,为了欢迎与支持路遥到煤矿写书,铜川矿务局党委任命他为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为他在陈家山煤矿的矿医院准备了一间写作兼卧室的地方。这是用医院三楼小会议室“改制的工作间,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小柜,还有一些无用的塑料革沙发”。这里无人打扰(矿上向职工打过招呼,不能打扰作家创作),正符合路遥的条件与心愿。于是他在“秋风萧瑟的时候”“带着两大箱资料和书籍,带足最主要的干粮——十几条香烟和两罐雀巢咖啡,告别了西安,直接走到我的工作地——陈家山煤矿”。
路遥在这里“不顾一切地往前走”,他把第一部共53章画成表格,贴在墙上,“每写完一章,就划掉一个数字”。路遥的写作是极其艰苦的,“工作间实际上成了牢房”,“每天中午”“两个馒头一碗稀饭”。这里“老鼠多得惊人”,老鼠是他的客人,“竟敢跑到我写字台对面”,“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工作”。他为了翻资料,把“手指头都翻烂了,就缠上胶布翻”。正是在这个偏僻、艰苦、山沟里的煤矿中,他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初稿。当然,煤矿的环境也激励了他,煤矿人的支持、煤矿人的精神也给了他力量。这正是平凡成就了伟大,伟大出于平凡。艰难玉成,苦中有乐,大苦换来大成就。
第二,路遥曾在铜川矿务局鸭口煤矿下井体验生活,为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做了准备。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他的四弟王天乐在调到《延安日报》工作前,曾在鸭口煤矿当了5年井下运料工。王天乐的5年经历是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创作素材的来源之一。他说:“如果没他(王天乐),我就很难顺利地完成《平凡的世界》。尤其是他当过5年煤矿工人,对这个我最薄弱的生活环境提供了特别具体的素材。”二是曾任过鸭口煤矿矿长、矿工出身的霍世昌,也曾给他介绍过一些情况。三是1985年他在陈家山煤矿写作第一部时,虽有一些切身体验。但路遥认为还不够,还需要到井下亲身体验一下矿工的劳动环境,直接接触矿工,了解收集更为详尽的第一手素材。
1987年9月,路遥来到了鸭口煤矿,“到矿上蹲点体验生活”,“打算在矿区住三到五天”,“要下井,和工人一起劳动”。矿上“安排采煤四区副区长雷汉玉(一说雷汉义)陪路遥下井”。据铜川矿业公司王蓬同志文章介紹,准备下井时,路遥“婉拒了矿上特意为他提供的新工装,而是从工人中找来破旧的工装”。他说:“煤矿工人艰苦而光荣,来煤矿下井,已不是一般的生活体验,而是深刻的生命体验,非得入骨入肉不可!”在井下低矮的巷道中,“有的地方连腰都直不起来”,“路遥当时很胖,上下坡时雷汉玉就在前面拉,王天乐在后面跟着推”。几天的煤矿体验,使路遥进一步认识到:煤矿工人真辛苦,“只有在井下生活过的人,才会懂得阳光的价值,才会珍惜阳光下的生活”。这些“生命的体验”为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就呼之欲出了。
第三,《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以煤矿为背景,说其是煤矿小说是不过分的。《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不仅是前两部的接续与情节的发展,也是该小说中十分精彩、值得关注的一部。路遥用在煤矿进行“入骨入肉”的生命体验所获得的丰富素材,塑造了一个煤矿的“平凡的世界”。再现了改革开放年代发生在矿区的一系列情景,展现了一个个煤矿人栩栩如生的鲜活形象。他写了煤矿人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利用巧妙的人物设计、场景设计和情感设计,编织与演绎出煤矿的立体影像;他像匠人一样,用自己的心血,搬来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一层一层地构建出一座煤矿人的心灵大厦。这个大厦里的重要人物就是孙少平。他从一个农村打工者走进了这个一般人认为不错的国有煤矿。他在这个大厦里的种种作为、他与工友的关系、他的思想变化以及情感上的轨迹,还有众多人物的轮番出场与言行,都是生动感人的。但是,在路遥的笔下,并不仅仅是对于煤矿生活素材的搬移,也不仅仅是用双眼拍下照片的拼贴,而是通过生花的艺术之笔,把这些素材进行提炼升华,建造了路遥式的煤矿“平凡的世界”。因而该书第三部不仅源于煤矿生活,而且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具代表性与典型性,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铜川矿务局的一些同志指出,在《平凡的世界》中可以找到一些陈家山煤矿或鸭口煤矿的影子。因而铜川煤矿职工对《平凡的世界》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我通过阅读,深有同感。如小说中的大牙湾煤矿的名字,“牙”可能是鸭口煤矿的“鸭”,牙、鸭的声韵相同;“湾”字可能取自陈家山煤矿所在的“庙湾村”中的湾字。如今鸭口煤矿已有大牙湾酒店,还有路遥文化展馆。书中描写的大牙湾煤矿卫生院、矿区火车站与鸭口煤矿卫生院、火车站近似。在小说人物孙少平的形象中就有他弟弟、曾经在鸭口煤矿干过5年井下工作的王天乐的影子。书中写孙少平在招工体检时采用喝醋降血压的“点子”与王天乐入矿时的情况大致相同。小说中的雷汉玉与安锁子也是实有其人的。由此更可以证明,铜川煤矿对于名著《平凡的世界》的诞生,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孕育与助力之功。这是值得铜川煤矿以及煤炭人引以欣慰与自豪的事情。
写到此,我们除去对路遥及其伟大作品表示敬意之外,可以做到的就是,认真拜读《平凡的世界》,从中吸取营养与智慧,得到力量与激励,为新时代祖国煤炭事业多奉献点儿光与热,多提供点儿正能量。煤矿作家应学习路遥到煤矿进行入骨入肉“生命体验”的态度,写出更多煤矿工人及广大读者乐于阅读的作品来。虽不必要像路遥那样玩命地干,但路遥那种“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提倡与学习的。
(2019年9月8日)
吴晓煜:河北滦县人,1944年3月生。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煤炭工业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总纂。已出版《华夏与海国游记》《欧非见闻录》《中国古代咏煤诗》《夜耕村杂记》《学林漫笔》《纠正错别字》《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中国煤矿史读本(古代部分)》《中国煤矿安全史话》《煤史钩沉》《修志指要》《矿业史事杂俎》《中国煤炭碑刻》《名人与煤炭》《酒史钩沉》《瘟疫纵横谈》《向善的轨迹》等。
但有幸的是,这部伟大杰作,与煤矿,特别是铜川矿务局(现铜川矿业集团)有颇多渊源。为此近3个月来,我又通读了《平凡的世界》一书,查阅了大量资料,特别是反复阅读了路遥写于1991年初冬至1992年初春的《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即长文《早晨从中午开始》。我不是文学评论工作者,对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不敢妄言,仅从还原历史的角度,介绍路遥及其《平凡的世界》与煤矿的种种关联与缘分。
第一,《平凡的世界》的写作始于煤矿,第一部初稿在煤矿诞生。路遥讲:“我决定到一个偏僻的煤矿开始第一部初稿的写作。”这个煤矿就是铜川矿务局的陈家山煤矿。该矿坐落在铜川市西北67公里的庙湾村,符合偏僻的要求。为什么要在煤矿写作呢?一是他尽管占有了许多煤矿材料,“但对这个环境(煤矿)的直接感受远远没有其它生活领域丰富”。在煤矿写作,置身于煤矿“生活场景,随时都可以感受到那里的气息”。二是路遥决定拼死也要写本大书。他说:“我已抱定吃苦牺牲的精神,一开始就到一个舒适的环境去工作,不符合我的心意。煤矿生活差一些,艰苦一些,这和我的精神上的要求是一致的”,“我既然要拼命完成此生的一桩夙愿,起先应该投身于艰苦之中”,“不能对自己有丝毫的怜悯之心。要排斥舒适,要斩断温柔”。此外,这里有他的四弟王天乐和两个妻哥,“随时都可以帮助”。由之,陈家山煤矿成了路遥实现伟大理想的地方。
1985年8月21日,为了欢迎与支持路遥到煤矿写书,铜川矿务局党委任命他为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为他在陈家山煤矿的矿医院准备了一间写作兼卧室的地方。这是用医院三楼小会议室“改制的工作间,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小柜,还有一些无用的塑料革沙发”。这里无人打扰(矿上向职工打过招呼,不能打扰作家创作),正符合路遥的条件与心愿。于是他在“秋风萧瑟的时候”“带着两大箱资料和书籍,带足最主要的干粮——十几条香烟和两罐雀巢咖啡,告别了西安,直接走到我的工作地——陈家山煤矿”。
路遥在这里“不顾一切地往前走”,他把第一部共53章画成表格,贴在墙上,“每写完一章,就划掉一个数字”。路遥的写作是极其艰苦的,“工作间实际上成了牢房”,“每天中午”“两个馒头一碗稀饭”。这里“老鼠多得惊人”,老鼠是他的客人,“竟敢跑到我写字台对面”,“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工作”。他为了翻资料,把“手指头都翻烂了,就缠上胶布翻”。正是在这个偏僻、艰苦、山沟里的煤矿中,他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初稿。当然,煤矿的环境也激励了他,煤矿人的支持、煤矿人的精神也给了他力量。这正是平凡成就了伟大,伟大出于平凡。艰难玉成,苦中有乐,大苦换来大成就。
第二,路遥曾在铜川矿务局鸭口煤矿下井体验生活,为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做了准备。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他的四弟王天乐在调到《延安日报》工作前,曾在鸭口煤矿当了5年井下运料工。王天乐的5年经历是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创作素材的来源之一。他说:“如果没他(王天乐),我就很难顺利地完成《平凡的世界》。尤其是他当过5年煤矿工人,对这个我最薄弱的生活环境提供了特别具体的素材。”二是曾任过鸭口煤矿矿长、矿工出身的霍世昌,也曾给他介绍过一些情况。三是1985年他在陈家山煤矿写作第一部时,虽有一些切身体验。但路遥认为还不够,还需要到井下亲身体验一下矿工的劳动环境,直接接触矿工,了解收集更为详尽的第一手素材。
1987年9月,路遥来到了鸭口煤矿,“到矿上蹲点体验生活”,“打算在矿区住三到五天”,“要下井,和工人一起劳动”。矿上“安排采煤四区副区长雷汉玉(一说雷汉义)陪路遥下井”。据铜川矿业公司王蓬同志文章介紹,准备下井时,路遥“婉拒了矿上特意为他提供的新工装,而是从工人中找来破旧的工装”。他说:“煤矿工人艰苦而光荣,来煤矿下井,已不是一般的生活体验,而是深刻的生命体验,非得入骨入肉不可!”在井下低矮的巷道中,“有的地方连腰都直不起来”,“路遥当时很胖,上下坡时雷汉玉就在前面拉,王天乐在后面跟着推”。几天的煤矿体验,使路遥进一步认识到:煤矿工人真辛苦,“只有在井下生活过的人,才会懂得阳光的价值,才会珍惜阳光下的生活”。这些“生命的体验”为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就呼之欲出了。
第三,《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以煤矿为背景,说其是煤矿小说是不过分的。《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不仅是前两部的接续与情节的发展,也是该小说中十分精彩、值得关注的一部。路遥用在煤矿进行“入骨入肉”的生命体验所获得的丰富素材,塑造了一个煤矿的“平凡的世界”。再现了改革开放年代发生在矿区的一系列情景,展现了一个个煤矿人栩栩如生的鲜活形象。他写了煤矿人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利用巧妙的人物设计、场景设计和情感设计,编织与演绎出煤矿的立体影像;他像匠人一样,用自己的心血,搬来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一层一层地构建出一座煤矿人的心灵大厦。这个大厦里的重要人物就是孙少平。他从一个农村打工者走进了这个一般人认为不错的国有煤矿。他在这个大厦里的种种作为、他与工友的关系、他的思想变化以及情感上的轨迹,还有众多人物的轮番出场与言行,都是生动感人的。但是,在路遥的笔下,并不仅仅是对于煤矿生活素材的搬移,也不仅仅是用双眼拍下照片的拼贴,而是通过生花的艺术之笔,把这些素材进行提炼升华,建造了路遥式的煤矿“平凡的世界”。因而该书第三部不仅源于煤矿生活,而且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具代表性与典型性,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铜川矿务局的一些同志指出,在《平凡的世界》中可以找到一些陈家山煤矿或鸭口煤矿的影子。因而铜川煤矿职工对《平凡的世界》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我通过阅读,深有同感。如小说中的大牙湾煤矿的名字,“牙”可能是鸭口煤矿的“鸭”,牙、鸭的声韵相同;“湾”字可能取自陈家山煤矿所在的“庙湾村”中的湾字。如今鸭口煤矿已有大牙湾酒店,还有路遥文化展馆。书中描写的大牙湾煤矿卫生院、矿区火车站与鸭口煤矿卫生院、火车站近似。在小说人物孙少平的形象中就有他弟弟、曾经在鸭口煤矿干过5年井下工作的王天乐的影子。书中写孙少平在招工体检时采用喝醋降血压的“点子”与王天乐入矿时的情况大致相同。小说中的雷汉玉与安锁子也是实有其人的。由此更可以证明,铜川煤矿对于名著《平凡的世界》的诞生,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孕育与助力之功。这是值得铜川煤矿以及煤炭人引以欣慰与自豪的事情。
写到此,我们除去对路遥及其伟大作品表示敬意之外,可以做到的就是,认真拜读《平凡的世界》,从中吸取营养与智慧,得到力量与激励,为新时代祖国煤炭事业多奉献点儿光与热,多提供点儿正能量。煤矿作家应学习路遥到煤矿进行入骨入肉“生命体验”的态度,写出更多煤矿工人及广大读者乐于阅读的作品来。虽不必要像路遥那样玩命地干,但路遥那种“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提倡与学习的。
(2019年9月8日)
吴晓煜:河北滦县人,1944年3月生。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煤炭工业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总纂。已出版《华夏与海国游记》《欧非见闻录》《中国古代咏煤诗》《夜耕村杂记》《学林漫笔》《纠正错别字》《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中国煤矿史读本(古代部分)》《中国煤矿安全史话》《煤史钩沉》《修志指要》《矿业史事杂俎》《中国煤炭碑刻》《名人与煤炭》《酒史钩沉》《瘟疫纵横谈》《向善的轨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