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生经典可以归纳为“大道至精至简”,何为经典?“就是我们自己的老祖宗为了提醒我们而留下来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最重要。”
“每天早晨,在室外找一棵树,面对东方,因为肝经从肝区内侧往下延伸一直到达脚的大拇指,所以右脚抵住树根,两臂慢慢向上、向下导引,向上的时候吸气看树叶,向下则呼气看黄土。重复七次即为一组。”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所长严蔚冰一边口述,一边做着示范。
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肝脏的压力比较大,这是“易筋经”里的疏肝利胆法。“中医认为,肝五行属木,主东方,在红黄绿白黑五色中属绿,绿养目,肝开窍于目,土培木,五行相生,导引法之中吸纳了中医学的五行说理工具。”
导引:里应外合治未病
导引,与针、灸、砭、毒药,统称为中国古代中医的五大技术,据《黄帝内经》记载,分别起源于中国的东、南、西、北、中五地,因为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人的生活饮食情况亦有不同,人的疾病也各异。
针、灸、砭、毒药虽然都针对经络或者归到经络上,但这四技皆为外援疗法,需要借助外力来实现。而导引则是要求患者自身完成的。导,用现代生物医药的话说,就是把吃进去的药的药性引导至病灶;引,是把人的意识、精神、气息、形体往积极的方面引。“对于患者本身而言,哪里痛,哪里酸麻胀凉,自己其实更清楚,如果病人能从自身内在出发,配合外援措施,治疗和康复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光外治,没有方法和措施去呼应它,疗效是大打折扣的。”严蔚冰如是说。
相传名医扁鹊跟魏文侯有过一段对话。文侯问他,你们三兄弟谁的医术最精?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侯又问,为什么你最出名?扁鹊说:长兄治病,治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传不出去,只有家里人知道。中兄治病,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而我治病,多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看到我在放血、敷药、施针以为我医术高明,于是名气响遍全国。
扁鹊两位兄长所擅长的其实就是“未病”治疗。古代对于未病治疗非常重视,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导引图”,湖北江陵汉墓发掘出122支竹简纬编的“引书”,其中包括了各种疾病的导引方法,比如脖子痛就要引颈,背酸背痛就要引背,等等。
严蔚冰指出,中医学里分三个部分,一是治疗未病的,即预防医学,二是治疗医学,三是关于康复措施,以饮食疗法和导引疗去为主,最终使身体进入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现代社会重视的是医疗手段,在预防和康复方面则相对欠缺,而《易筋经》恰恰是一本包含理论、方法以及辅助方法,通过导引来治疗未病和养护生命的中医导引学典籍。”
易,即改变;筋,为筋骨、经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韧带、筋膜、神经、肌腱,以及由它们构成的人体运动系统。为什么要易筋?《黄帝内经》有句话叫:经络者,所以决生死,治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易筋经”认为,一个人的健康一旦出现问题,最早会表现在筋上面。因为,正是筋的不断伸缩运动,一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述,像风箱一样促使人的心、肺等一系列器官工作,因此人能走,肩能负,手灵巧,舌能言。
《易筋经》的前世今生
“易筋经”流传至今已近1500年历史,因其古朴、精简、实效显著,所以在民间流传很广。因练习者的需求不一,对于“易筋经”的理解和心得也各不相同,医家认为它能治病,读书人觉得可以静心修行,而最大的拥趸武术家则认为习练“易筋经”可得内壮外强之效。练习者将各自的心得写下来,以手抄本的方式流传开去,以至于各种版本非常之多。但是,其核心内容还是靠面对面的口传心授,这也是“易筋经”传承的特点之一。
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后,全国武林人士荟萃于斯,各路名家高手摒弃门户之见,彼此之间不仅互相切磋,还交叉传承。严蔚冰自幼习武,年轻时依师承学习“易筋经”,他的师爷是长三角地区著名的拳师谢映斋,同时也是一位实业家。后来,谢映斋归于原中央国术馆(南京)里少林门门长佟忠义门下,并将自己毕生练习“易筋经”的心得记录在了“映斋藏本”中。
1995年,严蔚冰断诸因缘,闭关阅藏。恭读摘录了《频伽大藏经》100册中有关生理、心理及身心交叉疾病的病症、症象、病起因缘及治疗方法,并整理成了一部约40万字的资料《佛教医方明》。又恐自身学识鄙薄,谬误经典,请人将此稿件转呈南怀瑾先生审阅。严蔚冰清楚地记得,2000年6月15日他应邀至在南怀瑾位于香港的寓所,南老在稿件的体例等几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见,并建议将其易名为《佛教医方明辑要》,以示谦恭。严蔚冰欣然接受。在其后的闲谈中,南老问及严蔚冰练过些什么,他说太极、八卦、形意都练过,唯有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较精,随即演练了易筋经。演练毕,南老提到“应当还有一个收势”。南怀瑾曾在1943年期间得峨眉山一苦行僧的“易筋经”传承,后来赴台时,随身之物几乎佚失殆尽,唯有《易筋经》抄本没丢,并在台湾出版。他将此法传给了严蔚冰。自此,严蔚冰的“易筋经”在原先的12势之外又有了收势,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
科学养生,从易筋导引入手
最初,严蔚冰只是将“易筋经”教给家人和身边亲近的朋友,后来在世界医学气功学会的推荐和国外养生机构的邀请下,开始出国教学,主要是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2009年的一天,严蔚冰从菲律宾回国,到了家里看到电视中正在播放关于上海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的新闻,时任上海文广局局长发言称,“可惜中国传统体育类项目一个都没有”。
上海怎么会没有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呢?严蔚冰很纳闷。于是,他在网上下载并填妥了表格,去相关部门申请。恰巧嘉定某工业房地产商涉足文化领域,建了国学会堂,邀请严蔚冰去那里开办一个养生会馆。经过一番努力,2009年古本易筋经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严蔚冰也被确认为这一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至今,受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委托,严蔚冰为上海市培养了百余名社区易筋经辅导员,十名上海市非遗文艺指导员。其后,在上海市科协的支持和建议下,严蔚冰发起成立了我国迄今唯一一个中医导引研究所: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
严蔚冰一再强调,“骨为干,筋为纲”,筋和骨头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骨头很脆,易断,能不能立靠骨头,是否能抗得住外力则靠筋。筋的弹性好,就能起到运输和部署的作用,如同传送带一样。而理顺页人体的12条经筋的过程就是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效果之所在。
严蔚冰介绍说,人体最微小的一根筋在眼皮上,名为“纲”,所谓“纲举目张”,正是取了这个涵义。而人体最大的筋,在生殖系统,称“宗经”。最重要的一根筋,则在膝关节背后,它关联着腰部,腰腿相连,一旦腰部出了问题,中医要施针的话,不是扎在腰上,而是在膝关节背后,所谓“腰在‘委中’求”。此外,膝为“筋之府”,即所有的筋都归到这里,这里好,全身的筋就好。
导引术,在明末清初又叫卫生术,即护卫其身,令合其道的意思。春天顺应天时,通过动作、意念、呼吸等方面的导引将人体各种气调顺,肝气顺了,人就不易急躁生怒。中医对于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的研究是统一的。身体专注重复地做一件事,生理就会发生变化,于是对心理产生影响,心理发生变化了,整个人就改变了,这就是“易”,“易筋经”的“易”。严蔚冰指出,养生经典可以归纳为“大道至精至简”,何为经典?“就是我们自己的老祖宗为了提醒我们而留下来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最重要。”
“每天早晨,在室外找一棵树,面对东方,因为肝经从肝区内侧往下延伸一直到达脚的大拇指,所以右脚抵住树根,两臂慢慢向上、向下导引,向上的时候吸气看树叶,向下则呼气看黄土。重复七次即为一组。”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所长严蔚冰一边口述,一边做着示范。
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肝脏的压力比较大,这是“易筋经”里的疏肝利胆法。“中医认为,肝五行属木,主东方,在红黄绿白黑五色中属绿,绿养目,肝开窍于目,土培木,五行相生,导引法之中吸纳了中医学的五行说理工具。”
导引:里应外合治未病
导引,与针、灸、砭、毒药,统称为中国古代中医的五大技术,据《黄帝内经》记载,分别起源于中国的东、南、西、北、中五地,因为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人的生活饮食情况亦有不同,人的疾病也各异。
针、灸、砭、毒药虽然都针对经络或者归到经络上,但这四技皆为外援疗法,需要借助外力来实现。而导引则是要求患者自身完成的。导,用现代生物医药的话说,就是把吃进去的药的药性引导至病灶;引,是把人的意识、精神、气息、形体往积极的方面引。“对于患者本身而言,哪里痛,哪里酸麻胀凉,自己其实更清楚,如果病人能从自身内在出发,配合外援措施,治疗和康复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光外治,没有方法和措施去呼应它,疗效是大打折扣的。”严蔚冰如是说。
相传名医扁鹊跟魏文侯有过一段对话。文侯问他,你们三兄弟谁的医术最精?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侯又问,为什么你最出名?扁鹊说:长兄治病,治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传不出去,只有家里人知道。中兄治病,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而我治病,多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看到我在放血、敷药、施针以为我医术高明,于是名气响遍全国。
扁鹊两位兄长所擅长的其实就是“未病”治疗。古代对于未病治疗非常重视,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导引图”,湖北江陵汉墓发掘出122支竹简纬编的“引书”,其中包括了各种疾病的导引方法,比如脖子痛就要引颈,背酸背痛就要引背,等等。
严蔚冰指出,中医学里分三个部分,一是治疗未病的,即预防医学,二是治疗医学,三是关于康复措施,以饮食疗法和导引疗去为主,最终使身体进入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现代社会重视的是医疗手段,在预防和康复方面则相对欠缺,而《易筋经》恰恰是一本包含理论、方法以及辅助方法,通过导引来治疗未病和养护生命的中医导引学典籍。”
易,即改变;筋,为筋骨、经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韧带、筋膜、神经、肌腱,以及由它们构成的人体运动系统。为什么要易筋?《黄帝内经》有句话叫:经络者,所以决生死,治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易筋经”认为,一个人的健康一旦出现问题,最早会表现在筋上面。因为,正是筋的不断伸缩运动,一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述,像风箱一样促使人的心、肺等一系列器官工作,因此人能走,肩能负,手灵巧,舌能言。
《易筋经》的前世今生
“易筋经”流传至今已近1500年历史,因其古朴、精简、实效显著,所以在民间流传很广。因练习者的需求不一,对于“易筋经”的理解和心得也各不相同,医家认为它能治病,读书人觉得可以静心修行,而最大的拥趸武术家则认为习练“易筋经”可得内壮外强之效。练习者将各自的心得写下来,以手抄本的方式流传开去,以至于各种版本非常之多。但是,其核心内容还是靠面对面的口传心授,这也是“易筋经”传承的特点之一。
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后,全国武林人士荟萃于斯,各路名家高手摒弃门户之见,彼此之间不仅互相切磋,还交叉传承。严蔚冰自幼习武,年轻时依师承学习“易筋经”,他的师爷是长三角地区著名的拳师谢映斋,同时也是一位实业家。后来,谢映斋归于原中央国术馆(南京)里少林门门长佟忠义门下,并将自己毕生练习“易筋经”的心得记录在了“映斋藏本”中。
1995年,严蔚冰断诸因缘,闭关阅藏。恭读摘录了《频伽大藏经》100册中有关生理、心理及身心交叉疾病的病症、症象、病起因缘及治疗方法,并整理成了一部约40万字的资料《佛教医方明》。又恐自身学识鄙薄,谬误经典,请人将此稿件转呈南怀瑾先生审阅。严蔚冰清楚地记得,2000年6月15日他应邀至在南怀瑾位于香港的寓所,南老在稿件的体例等几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见,并建议将其易名为《佛教医方明辑要》,以示谦恭。严蔚冰欣然接受。在其后的闲谈中,南老问及严蔚冰练过些什么,他说太极、八卦、形意都练过,唯有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较精,随即演练了易筋经。演练毕,南老提到“应当还有一个收势”。南怀瑾曾在1943年期间得峨眉山一苦行僧的“易筋经”传承,后来赴台时,随身之物几乎佚失殆尽,唯有《易筋经》抄本没丢,并在台湾出版。他将此法传给了严蔚冰。自此,严蔚冰的“易筋经”在原先的12势之外又有了收势,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
科学养生,从易筋导引入手
最初,严蔚冰只是将“易筋经”教给家人和身边亲近的朋友,后来在世界医学气功学会的推荐和国外养生机构的邀请下,开始出国教学,主要是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2009年的一天,严蔚冰从菲律宾回国,到了家里看到电视中正在播放关于上海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的新闻,时任上海文广局局长发言称,“可惜中国传统体育类项目一个都没有”。
上海怎么会没有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呢?严蔚冰很纳闷。于是,他在网上下载并填妥了表格,去相关部门申请。恰巧嘉定某工业房地产商涉足文化领域,建了国学会堂,邀请严蔚冰去那里开办一个养生会馆。经过一番努力,2009年古本易筋经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严蔚冰也被确认为这一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至今,受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委托,严蔚冰为上海市培养了百余名社区易筋经辅导员,十名上海市非遗文艺指导员。其后,在上海市科协的支持和建议下,严蔚冰发起成立了我国迄今唯一一个中医导引研究所: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
严蔚冰一再强调,“骨为干,筋为纲”,筋和骨头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骨头很脆,易断,能不能立靠骨头,是否能抗得住外力则靠筋。筋的弹性好,就能起到运输和部署的作用,如同传送带一样。而理顺页人体的12条经筋的过程就是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效果之所在。
严蔚冰介绍说,人体最微小的一根筋在眼皮上,名为“纲”,所谓“纲举目张”,正是取了这个涵义。而人体最大的筋,在生殖系统,称“宗经”。最重要的一根筋,则在膝关节背后,它关联着腰部,腰腿相连,一旦腰部出了问题,中医要施针的话,不是扎在腰上,而是在膝关节背后,所谓“腰在‘委中’求”。此外,膝为“筋之府”,即所有的筋都归到这里,这里好,全身的筋就好。
导引术,在明末清初又叫卫生术,即护卫其身,令合其道的意思。春天顺应天时,通过动作、意念、呼吸等方面的导引将人体各种气调顺,肝气顺了,人就不易急躁生怒。中医对于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的研究是统一的。身体专注重复地做一件事,生理就会发生变化,于是对心理产生影响,心理发生变化了,整个人就改变了,这就是“易”,“易筋经”的“易”。严蔚冰指出,养生经典可以归纳为“大道至精至简”,何为经典?“就是我们自己的老祖宗为了提醒我们而留下来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