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表演绽放异彩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mldb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47-02
  “课堂表演”这个词对广大小学教师来说也许是耳熟能详,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真正要起到实效,尤其是在小学中高段,却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小学中高段的课堂表演也像低段一样绽放异彩呢?一次失败的经历给了我启示。
  【背景介绍】
  这学期我第一次任教四年级。在执教《搭石》这一课前,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通過这一平凡事件让我们感受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围绕这一重点,我设计了一个课堂表演。
  但第一次课堂表演却并不成功。
  【情景再现】
  表演情境一: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这一情境表演的目的是通过老师的表情和动作,让学生体会到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做事认真细致的品质。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这一幅美的画面;接着请学生默读这一语段,把表示老人动作的词圈出来。在此基础上,请一位学生读,老师扮演老人:弯着腰,背着一个包袱一步一步来到了溪边,一脚踩上一块搭石,摇摇晃晃差点掉到水里。好不容易找到一块平整的石头,吃力地搬到溪中,换掉了刚才那块不平整的搭石。继续在其他几块搭石上踏来踏去,发现不稳的马上又蹲下身调整,再踏再蹲下身调整……直到全都不再摇晃,才满脸笑容地过了小溪。为了让上述表演取得较好效果,我在家还对着镜子练习了一番。在表演时我也自认为入情入境,非常投入。可结果,在课堂上,当我正表演得投入时,却传来了孩子们的哄笑声。
  表演情境二: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
  1.抽生读这一语段:读通句子,正音。
  2.这段话中哪些句子体现了“协调有序”?(抽一生找出句子)
  3.师引读,请第一小组同学起立,让我们一起来走走搭石。
  4.师小结:看,这一行人走得多好,没有人踩脚,没有人摔下河去,这样的动作才称得上“协调有序”。
  这一课堂表演有一定效果,但在表演时,学生态度比较随便,教师等待学生表演完后进行小结,话音未落,一个学生却冒出一句:“老师,他踩我的脚。”又是一阵哄笑声。
  一篇原本文质优美的课文,一个原本感人至深的课堂,学生为什么会“哄笑”呢?课后反思,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全身心地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之中,没有真正感受课文人物之间深深的情感,学生缺乏对文本所表达的情感的共鸣和回应。其次,在于教师没有很好地设计和调控,某些细节(如表演情境的描绘、人物任务的明确、对表演的评价等)考虑得很不周全,导致了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也是当前课堂表演存在的最大弊端。
  【操作策略】
  那么,中年级的“课堂表演”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运用?表演时又要注意些什么?以上述两个案例为例,我认为,正确运用“课堂表演”这一教学手段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准备,精心挑选内容
  首先,预设课堂表演的目的要明确。学生的需要在哪里,教师的服务就在那里。小学语文课本中并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学生表演,尤其到了中高年级,教师应更多地引导孩子们静思默想、潜心体验。实践证明,上述第一个“老人整搭石”的案例中,教师的表演是多余的。老人“放下、找来、搭上、踏几个来回”的一系列动作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非常简单,完全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轻松理解,而透过老人的动作来感悟老人为他人着想的品质,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沉下心来,潜心会文。课堂中教师不必要的表演不但破坏了课堂氛围,而且剥夺了学生静心品读的时间。课堂表演反而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课堂表演是手段,手段为目的服务。因此,课堂表演不是为表演而表演,课堂表演应该为理解文本,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服务,在必须用的时候才用。例如同样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猫》一课中,高级教师李秀英老师在教到“屏息凝视”这个新词时,学生只能从字面上进行粗浅的理解,不能透过字面意思,深切感悟到猫的尽职,于是,在结合插图说说什么叫“屏息凝视”后,李老师就采用了一个小小的课堂表演:同学们,让我们找准目标,屏息凝视,体验10秒中。当孩子们表演结束,大口呼气、吸气时,真真切切地体验了“屏息凝视”,对猫的尽职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课堂表演取得了实效。
  实践告诉我们,每次组织表演时,教师都应精心挑选好表演内容,表演若运用于课之始则应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于课之中则应能加深理解,促进体悟;运用于课之尾则应能强化巩固,学会应用,而不能盲目地想用就用。
  二、面向全体,适度情感铺垫
  情感是表演的生命。上述“一行人走搭石,协调有序”的小组表演的案例中,学生草草读了一遍课文,对文章内容还没有好好领悟,对文本优美生动的语言还没有细细品味、吸收,就盲目地让学生表演,让表演主宰了整个课堂,这样的课堂虽然轻松愉快了,但真正意义上的收获又有多少呢?课堂表演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体会文本,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心灵的共鸣,为后来的教学环节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感场”。也只有这样,课堂表演才能更好地为活化语言内容、趣化阅读形式、深化情感体验服务,让学生在充满情趣、充满形象、充满情感的活动中得到语言情境的深切感受,得到语言情感的深刻感悟。如“一行人走搭石,协调有序”的小组表演,第二次执教时,表演前,我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语段,联系生活实际,围绕“协调有序”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畅谈你所看到的画面和感受,进行情感的铺垫和积累。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设计一个课堂表演:“现在,让我们也加入这走搭石的队伍,亲自体验一下这‘协调有序’好吗?”这样一个课堂表演情境的设置,为下面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情思牵动,深受感染,在表演结束时当然没有出现:“他踩了我的脚”这样的话了。   作为语文课中的课堂表演,前提是一定要在学生认真品读课文语言、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基础上进行。要通过表演,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入感悟文本,揣摩、体会人物心理,内化文本语言,激活思维想象,丰富语言表达。
  三、恰到好处,适时点拨引导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
  例如,上述“一行人走搭石,协调有序”的小组表演的案例中,有了上一环节情感的铺垫和积累,要求学生放下课本,进入角色。教师手指第一小组有感情地点拨引导道:“东山村的村民们,让我们以行动来表现这种‘协调有序’之美。”帮助学生把自己的角色转换到村民的角色上来。接着,教师通过自己饱含激情的语言,满脸愉悦的表情,开心引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直至学生完全进入情境了,慢慢地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表演,同时引导其他学生也进入情境,进行评价,教师顺势点拨,帮助学生理解体悟“协调有序”。
  这样,在一行村民“协调有序”走搭石的情境中,人人有分工,个个是角色,再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对角色进行了很好的体验。学生表演投入细腻,既形象生动地理解了“协调有序”这个新词,又把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美、村民们的心灵美充分展示出来,也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推向了新的高潮。
  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评价反馈,增强表演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表演中学生的评价和教师引导性的评价是课堂表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堂表演不是追求表面上的热闹,仅仅让学生笑一笑、乐一樂,调节一些气氛,也不是依样画葫芦。课堂表演是让学生深入课文,培养语感,提高阅读和审美能力的手段。对学生表演的评价,既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相互交流,更是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仍以“一行人走搭石,协调有序”的小组表演为例,学生完全进入情境了,慢慢地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表演时,教师引导其他学生也进入情境,进行评价,并顺势点拨——
  学生1评价:“看,这些村民走得多好,没有人踩脚,没有人摔下河去。”
  师顺势揭示:“是呀,这就是‘协调有序’。”
  学生2评价:“没有人指挥,却这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吧。”
  教师充分肯定:“对呀,这一行村民走得多么‘协调有序’!”
  学生3评价:“西山村村民这一连踩搭石的‘踏踏’声音,多么整齐,多么好听。”
  学生4评价:“这整齐的踩搭石的‘踏踏’的声音也让我感受到了‘协调有序’之美。”
  学生5评价:“这‘协调有序’还多亏前面老人的平整搭石。”
  ……
  在同学和老师的议论声、赞美声中,小朋友越走越投入,越走越整齐。
  无论是表演中的评价,还是表演后的评价,不管是表演者互相的评价,还是其他学生感悟式或教师引导性的评价,既有利于激发表演者的积极性,促进下一次表演的更优化,也促使人人都参与到表演中,通过表演这种形式达到引导全体学生琢磨课文,推敲文本语言,体会课文情感的目的,使表演更具实效性和全面性。
  正如曹禺先生所说,课堂表演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产生兴趣,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他们想象……只要我们能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点出发,多思考、多动脑,精心设计,相信无论所处哪个年级段,课堂表演都会绽放异彩。
其他文献
【摘要】Seminar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实践性、参与性的优势,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本科与研究生教学中,但在高职高专教育领域尤其是高职理工科教学中应用较少。本文从Seminar教学法的特点出发,探讨Seminar教学范式在高职理工科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化工制图》课程为例并结合微课教学进行Seminar法教学实践,结果表明Seminar 教学法对培养学生能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有显著效果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家禽生产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主干核心课程,也是高职大专生创业的最易践行的专业。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专业人才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及实验实训设施的陈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必须更新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有效形式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 家禽生产技术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
期刊
【摘要】传统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易使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同时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时间较短,学习内容相对有限。本文针对白城医专临床内科教学现状,结合媒体教学、CBS教学,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关键词】高职高专 内科学课程 教学改革 CBS教学 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20-01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46-01  什么是“语文味”呢?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
期刊
航空作动装置通过执行飞行控制系统的指令实现舵面的偏转,从而调整飞行器的飞行姿态和轨迹,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飞行器的运行品质。直线作动器作为航空作动装置的核心部件,克服其在机械卡死、机械磨损、可靠性不足等方面的弊端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基于磁力传动技术,对兼具高可靠性、高推力密度的磁力丝杠直线作动器(Magnetic Screw Linear Actuator,MSLA)开展研究。将MSLA与永磁电机集成设计,构建磁力丝杠集成电作动器(Magnetic Screw Integrated Elec
【摘要】在散文教学中摒弃空洞的精神层面的宣讲与毫无意义浮夸的活动,引导学生品读文字本身的过程中感知散文的形式美、结构美与内涵美,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回归到纯语文学习的路线上来。  【关键词】季羡林 幽径悲剧 散文教学 赏析文字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59-02  带着遗憾的教了一轮又一轮,《幽径悲剧》的课堂总不同程度的存在
期刊
【摘要】“国文”无疑指中华民族传统的东西,更主要是传统经典;而“语文”可以是白话文,外来文学等。从目的性来说,国文主要是增强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语文则相对是一种工具理性的代表。将增强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国文”和“语文”提上同一日程,已是当代教育的必需。中学语文教学可从:正确定义、定位国学教育,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国学教育等方面以实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关键词】国文 语文
期刊
【摘要】认字课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低年级的认字课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认字课感到枯燥,没有兴趣。本文探索了提升学生对认字课兴趣的几个途径,主要是情景认字、游戏认字、按结构认字、联系生活认字等,提升学生对文字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对认字课的兴趣,提升学生认字能力,提高认字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认字课 提升兴趣 游戏认字  【中图分类号】G62
期刊
【摘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学好文言文对促进学生现代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都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阐述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以趣味为导入点,通过激趣导入、诵读教学、多媒体激趣、竞赛激趣等方法探寻兴趣化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以兴趣促发展。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学生学习 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
期刊
【摘要】存在论关切人的存在,重视体验、感觉等直观感受,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难以克服的弊病提供了新方法。本文从存在论视角出发,深度剖析了传统语文教学中难以克服的问题,对回归生活世界的语文教学做出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存在论 认识论 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會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学国家一般课题“教师能力标准研究”(课题批准号:BFA0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