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论》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应用,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该理论如今对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实践论》产生的背景,《实践论》的基本内容,《实践论》的现实意义等方面对《实践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实践论;经验;新时代
一、《实践论》产生的背景
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经验主义者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于经验,而且仅仅来自于经验,它把经验作为真理的唯一来源,从而夸大了经验的作用,从而在具体应用中脱离实际;教条主义者往往不分析事物的具体矛盾以及发展变化,只会生搬硬套固有的原则理论,而不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都是不利于当时中国革命发展的错误理论,都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此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所面临的的国际环境也非常严峻。首先,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独裁主义,日本、德国等国家甚至开始出现主张法西斯主义的政党上台掌握政权的现象,并逐步开始策划发起战争。这些国家的做法势必会损害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引起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慌,这使得中国在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过程中可以暂时与这些同样利益受损的国家达成短暂的共识。除此之外,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出现盲目追随马克思主义的状况。它们不顾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与具体矛盾,将马克思主义生搬硬套从而使其教条化。在具体的应用中,这些国家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固有的原则理论奉为唯一的真理,放弃了结合自己国家实际去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指导理论的主动性,从而助长了教条主义的发展。
结合当时国内国外的条件,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做出了对中国革命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的《实践论》。
二、《实践论》的基本内容
(一)实践的规定
这里所讲的关于实践的规定,和马克思主义中的实践的定义是相同的。在马克思看來,实践是人们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对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实践具有生产实践、文化实践、科学实践等形式。
(二)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毛泽东的《实践论》在规定了实践的基本定义的基础上,还系统的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前提,对认识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认识活动都来源于实践的探索;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再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最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切认识活动最终都要回归到实践中去。此外,认识对实践还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做了系统详尽的论述,从而用于指导革命实践,推动社会发展。
(三)强调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唯一性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实践论》还对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做了突出强调。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及自身因素等的不同,每个人对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看法与认识,这些认识既有正确的又有错误的,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我们才能真正区别出这些认识的正确与否。《实践论》强调只有符合实践发展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真理,由此突出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重要性。
(四)揭示认识辩证过程及规律
《实践论》除了对实践的定义做了规定,揭示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解释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以外,还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及认识发展的规律。
正如马克思提到的一样,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低向高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认识分为两个阶段,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利用感觉、经验等对事物的表层现象进行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阶段;理性认识是指人们运用推理、判断等更高层次的认识方式对事物进行较为深入的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二个阶段。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过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从刚开始的浅层认识到最后的深层认识,从而慢慢的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实践论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实践论》是毛泽东根据中国当时的实际做出的系统性的理论,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体现,这其中的理论知识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民族的解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此外,《实践论》中涉及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思想对我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成为我国实现中国梦目标的重要理论基础,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仍具有积极的现代价值。
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历史条件的演进,如今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践论》中所体现的理论知识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也在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并不断接受着挑战。面对复杂多样的冲击与变革,《实践论》中所体现出的理论精神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其遭受攻击甚至被扭曲,最终变现为一种错误形式。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实践论》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认清《实践论》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趋利避害,使其正确发挥该有的价值。
(一)《实践论》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
《实践论》发表时正值国内革命战争结束、抗日战争开始之际,它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以及民族的解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面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问题当时国内出现了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大主义的对立,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都是不利于当时中国革命发展的错误理论,都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所面临的的国际环境也非常严峻。首先,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部分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出现了独裁主义,日本、德国等国家甚至开始出现主张法西斯主义的政党上台掌握政权的现象,并逐步开始策划发起战争。这些国家的做法势必会损害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引起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慌,这使得中国在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过程中可以暂时与这些同样利益受损的国家达成短暂的共识。 除此之外,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出现盲目追随马克思主义的状况。它们不顾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与具体矛盾,将马克思主义生搬硬套从而使其教条化。在具体的应用中,这些国家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固有的原则理论奉为唯一的真理,放弃了结合自己国家实际去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指导理论的主动性,从而助长了教条主义的发展。结合当时国内国外的条件,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我国实际发表了《实践论》,从而使我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是对我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二)《实践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理论基础
《实践论》其中的理论观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时,由于受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那时,人们要么固守于已有的经验中不肯接受理论的指导,要么只是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成不变的理论原则而不肯结合实际,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不到发展甚至偏离正确的轨道。毛泽东的《实践论》发表之后,人们开始接受其中的“理论结合實际”等的观点,坚持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同时,《实践论》中还提到了有关人民群众的观点,中国共产党人自始至终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以为人民谋福利为宗旨。我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方方面面也也都贯穿着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此外,《实践论》中所写到的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等精神有利于时刻提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发展中结合实际。因此,毛泽东的《实践论》成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基础动力。
(三)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与发展同样离不开《实践论》的指导与推动。毛泽东在《实践论》这一整本书中,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的言语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事例对实践的观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以及实践的辩证过程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整本书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气派与作风。这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的指路明灯。
总之,毛泽东的《实践论》无论对我国革命时期来说还是对我国现阶段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都对我国各方面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实践论》中的观点,要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其中的理论观点,使其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强有力的帮手。总之,我们要在珍惜《实践论》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的同时,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尽力消除不利因素,使《实践论》真正成为永恒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 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余满晖.论毛泽东的《实践论》及其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6.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2 册)[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8.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关键词:实践论;经验;新时代
一、《实践论》产生的背景
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经验主义者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于经验,而且仅仅来自于经验,它把经验作为真理的唯一来源,从而夸大了经验的作用,从而在具体应用中脱离实际;教条主义者往往不分析事物的具体矛盾以及发展变化,只会生搬硬套固有的原则理论,而不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都是不利于当时中国革命发展的错误理论,都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此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所面临的的国际环境也非常严峻。首先,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独裁主义,日本、德国等国家甚至开始出现主张法西斯主义的政党上台掌握政权的现象,并逐步开始策划发起战争。这些国家的做法势必会损害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引起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慌,这使得中国在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过程中可以暂时与这些同样利益受损的国家达成短暂的共识。除此之外,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出现盲目追随马克思主义的状况。它们不顾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与具体矛盾,将马克思主义生搬硬套从而使其教条化。在具体的应用中,这些国家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固有的原则理论奉为唯一的真理,放弃了结合自己国家实际去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指导理论的主动性,从而助长了教条主义的发展。
结合当时国内国外的条件,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做出了对中国革命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的《实践论》。
二、《实践论》的基本内容
(一)实践的规定
这里所讲的关于实践的规定,和马克思主义中的实践的定义是相同的。在马克思看來,实践是人们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对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实践具有生产实践、文化实践、科学实践等形式。
(二)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毛泽东的《实践论》在规定了实践的基本定义的基础上,还系统的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前提,对认识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认识活动都来源于实践的探索;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再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最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切认识活动最终都要回归到实践中去。此外,认识对实践还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做了系统详尽的论述,从而用于指导革命实践,推动社会发展。
(三)强调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唯一性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实践论》还对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做了突出强调。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及自身因素等的不同,每个人对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看法与认识,这些认识既有正确的又有错误的,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我们才能真正区别出这些认识的正确与否。《实践论》强调只有符合实践发展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真理,由此突出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重要性。
(四)揭示认识辩证过程及规律
《实践论》除了对实践的定义做了规定,揭示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解释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以外,还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及认识发展的规律。
正如马克思提到的一样,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低向高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认识分为两个阶段,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利用感觉、经验等对事物的表层现象进行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阶段;理性认识是指人们运用推理、判断等更高层次的认识方式对事物进行较为深入的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二个阶段。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过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从刚开始的浅层认识到最后的深层认识,从而慢慢的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实践论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实践论》是毛泽东根据中国当时的实际做出的系统性的理论,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体现,这其中的理论知识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民族的解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此外,《实践论》中涉及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思想对我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成为我国实现中国梦目标的重要理论基础,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仍具有积极的现代价值。
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历史条件的演进,如今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践论》中所体现的理论知识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也在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并不断接受着挑战。面对复杂多样的冲击与变革,《实践论》中所体现出的理论精神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其遭受攻击甚至被扭曲,最终变现为一种错误形式。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实践论》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认清《实践论》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趋利避害,使其正确发挥该有的价值。
(一)《实践论》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
《实践论》发表时正值国内革命战争结束、抗日战争开始之际,它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以及民族的解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面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问题当时国内出现了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大主义的对立,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都是不利于当时中国革命发展的错误理论,都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所面临的的国际环境也非常严峻。首先,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部分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出现了独裁主义,日本、德国等国家甚至开始出现主张法西斯主义的政党上台掌握政权的现象,并逐步开始策划发起战争。这些国家的做法势必会损害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引起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慌,这使得中国在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过程中可以暂时与这些同样利益受损的国家达成短暂的共识。 除此之外,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出现盲目追随马克思主义的状况。它们不顾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与具体矛盾,将马克思主义生搬硬套从而使其教条化。在具体的应用中,这些国家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固有的原则理论奉为唯一的真理,放弃了结合自己国家实际去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指导理论的主动性,从而助长了教条主义的发展。结合当时国内国外的条件,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我国实际发表了《实践论》,从而使我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是对我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二)《实践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理论基础
《实践论》其中的理论观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时,由于受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那时,人们要么固守于已有的经验中不肯接受理论的指导,要么只是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成不变的理论原则而不肯结合实际,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不到发展甚至偏离正确的轨道。毛泽东的《实践论》发表之后,人们开始接受其中的“理论结合實际”等的观点,坚持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同时,《实践论》中还提到了有关人民群众的观点,中国共产党人自始至终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以为人民谋福利为宗旨。我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方方面面也也都贯穿着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此外,《实践论》中所写到的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等精神有利于时刻提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发展中结合实际。因此,毛泽东的《实践论》成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基础动力。
(三)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与发展同样离不开《实践论》的指导与推动。毛泽东在《实践论》这一整本书中,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的言语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事例对实践的观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以及实践的辩证过程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整本书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气派与作风。这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的指路明灯。
总之,毛泽东的《实践论》无论对我国革命时期来说还是对我国现阶段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都对我国各方面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实践论》中的观点,要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其中的理论观点,使其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强有力的帮手。总之,我们要在珍惜《实践论》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的同时,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尽力消除不利因素,使《实践论》真正成为永恒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 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余满晖.论毛泽东的《实践论》及其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6.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2 册)[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8.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