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阅读教学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b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创新精神需要创新教育去培养,这就要求必须全面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才能使创新思维的培养得到保证。通过实践,我认为阅读的整个模式为:整体感知——提出问题——阅读理解——互相交流——总结反馈。主要教法是通过自读、自悟,以此来实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下是我具体实施的几点方法:
  
  一、整体感知
  
  朗读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手段,所以,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大概内容后,便会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探索知识。老师不需做任何提示,但可适当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以便加深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下一步活动打下基础。当然,对于学生感到吃力的语段,可引导反复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深入理解文章打下基础。
  
  二、提出问题
  
  经过阅读、分析、质疑,学生掌握了部分知识。但还有一部分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放在心中,也有可能提出来。如《梅花魂》一课:既然外祖父那么想念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回去呢?外祖父给我的手绢为什么绣的是“血色”的梅花呢?这里的“血色”表达什么意思呢?又如《开国大典》一课中最后一段最后一句中的两股“红流”,为什么不写成“两支队伍”呢?再如《蛇与庄稼》一课中,为什么放蛇去捉田鼠而不放猫呢?……面对这些颇具潜力而又稚气的问题,老师应耐心去对待。不要否定其问题。
  和学生确定几个主要问题,分清主次,注意结合课文。然后展开讨论,以突出教师主导作用。
  
  三、阅读理解
  
  有这么几句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言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所以,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切记让学生多读少讲,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当然,对有些难以理解的句子,老师应作适当点拨引导,适当范读,以体现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是学的主体。
  
  四、互相交流
  
  素质教育要求广大老师要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即:把被动接受改变成主动探索。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借助各种手段指点学生进行交流、分析、思考,给学生主动锻炼的时间。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交流能弄懂、理解的问题,老师不必插手。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手、口、脑全部放开,让思维纵横驰骋。当然,对学生出现的语病,老师要及时且有适度地给予指出订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意识。不过,对学生经过讨论仍模棱两可或感到困惑的问题,老师再给予提示引导。同时,对有异议的问题作重点讲解。这样,便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总结反馈
  
  总结反馈这一环节,它能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文章内容,是否理解了文章中心的内涵。因此,在教学时不可忽视这一环节。但这一环节可留给学生自己完成,给学生创造空间。使学生在总结过程中感悟乐趣、激发热情、发挥想象,形成认识结构。在学生学习总结前,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如《坐井观天》一课的总结中,老师总结出:看问题要全面,眼光要放得远,才能把事情本来的面目看清楚,不要象青蛙那样目光短浅,固执可见,不听劝告。没想到,此时,一名学生站起来反驳老师:老师,我不完全同意你的意见,我认为青蛙有值得人学习的一面,它不听小鸟的话,也正说明了青蛙不盲目相信别人,它对自己的眼睛自信不疑,这也正说明它能坚定立场。学生的这一番话使老师灵机一动,老师虚心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并表扬了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盲目听从别人的精神。老师又问:“青蛙唯有亲自到井外去看一看,才能知道天究竟有多大,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青蛙跳出来后,它会看到什么?”对于这个问题,老师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去交流讨论,并鼓励学生把自己所想所思大胆地畅所欲言,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勇跃发言。有的说青蛙跳出来后,看到机器人、高楼大厦;有的说看到了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有的说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学生的大胆的神奇的想象中,学生明白了虽然眼见为实,但凡事还需身体力行,才不至于犯错。最终一名学生用常识的知识点明了其实青蛙对不动的东西来说是弱视,对动的物体才敏感,所以即使它跳出井外,也不见得看到那么多东西。尽管这样,老师不失时机的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训练了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收到了这种阅读模式带来的良好效果。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与以往相比,都得到了相应的进步与提高。老师整体素质也有了质的变化。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切记以学生为主体,“少讲多读、少理解多感悟、少分析多体会”。“你能为这一篇课文画一幅画吗?”“你喜欢课文的哪一段,能把它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等。类似于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是唯一的,只要广大老师勇于探索,用“以学生为本”的态度去面对学生,创新教育的成功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554111贵州省松桃县大兴镇星光小学)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一旦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激发他们对这一事物探究到底的信心。因此,學习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的桥梁,激发学生美术兴趣是每位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学生美术活动指导中,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审美性、发展性、创造性、多样性原则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对美术活动感兴趣,并热忱地投入及沉
期刊
全面推行和认真抓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素质教育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技全面发展。但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们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过程中,各班各学科总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后进生存在,即那些在道德行为、学习成绩和遵守纪律等方面表现较差且较难管理的学生。  我们所认为的后进生主要表现在:惹是生非,在校称王称霸;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老师提问不能积极准确回答;做作业抄袭;
期刊
导语:学习欣赏和赞美别人,一句诚恳的话,一个恰当的动作,一个真诚的眼神,就可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倘若如此,何乐而不为呢?(这是我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教育的一次主题班会的记录)    一、用班会主题曲导入主题    主持人女:你被别人欣赏赞美过吗?  主持人男:你欣赏赞美过别人吗?  女:无论是欣赏还是被欣赏,我们都要学会欣赏和赞美别人,今天我们177班会主题就是──  合:“学会欣
期刊
我学习了《教育法》、《教师法》后,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是无尚光荣的,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人才的竞争是未来世界竞争的主要指标之一。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质教育,深化队伍建设的需要。那么,如何有效的提高师德呢?每个老师的观点都不一样,我认为首先要从“爱岗、爱生、爱校”着手,抓师德建设
期刊
在多年的初中教育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初一学生比较“懒”,初二学生比较“散”,初三学生比较“坏”(有些初三学生还会对刚入校的初一新生采取勒索、收保护费等违法行为),在初二、初三学生身上所体现的种种躁动,种种心理扭曲,确实令人十分忧虑。十五六岁的学生,有一部分在学校就是问题少年,这些问题少年是如何产生的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偏执的人格心理障碍   
期刊
【摘要】现代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现代教学手段 语文教学 优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由于形式单调,学生易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费”的结果。不言而喻,这样的教学手段,不适应时代的
期刊
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由于演示实验具有直观性、示范性、启发性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验证、巩固、加深理解书本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并使学生逐步具备动手能力,所以演示实验越来越受到广大物理教师的普遍重视,是中學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由于演示实验是由教师一人操作,绝大多数老师是边讲述要点,边操作实验,如此一来,学生很少有思考的余地,即使这一
期刊
在科教兴国的大势下,我们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应作科学的分析,不能仅凭惯性走向极端,避免由理论的偏颇导致实践的失误。  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减负”的大潮中,个别极端理论也不时在报刊出现。由于人们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这些偏颇理论的误导下,学校教育难以超越应试教育的轨道而进入素质教育和“减负”的轨道上。  我们不时在报刊上见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警句,这样的话,我实在不敢苟同。众所
期刊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颗瑰丽璀璨的宝珠。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诗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思想深刻。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在理解诗意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仅停留于“译”诗和背诵,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只能是肤浅的、表面的。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龙头,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喜爱,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学科,同时在古诗教学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开辟了古诗教
期刊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产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而且应课内外结合,校内校外配合,共同实现,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