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自主学习,能凸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通过合作学习能凸显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通过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助于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的品质和素质。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能让学生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合理应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探究性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数学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围绕某个问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能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议,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在体验中学习感悟,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满怀热望中获得成功。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宽松的氛围实施探究
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对人有导向作用,正所谓“时境之移人”。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当中,能激发他们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和好奇心,形成探究意识。在导入新知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每堂课一开始,教师揭示课题后,可把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或形象的画面等,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和知识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可以围绕每个教学目标、每个达成目标创设一系列小问题,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使这些连续的阶段问题能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二、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显现在明确的主体地位中实施探究
“学生在学习中是认识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全身心投入来实现。 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例如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对立体图形进行视图”,不免在讲台转盘上摆放学生熟悉的各种物品,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引发对“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得到不同结果”的讨论,进而得出“三视图法”。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后,再让学生围绕六种几何体分组进行生活体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了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的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首先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说。不同年龄、不同智力基础以及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别很大,说错了不要紧,只要大胆说就可以。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同学,更需要热心鼓励。其次要教给方法,使学生能说。要形成能力,需要经常性的培养,日积月累;同时要让学生认真听别人说,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使学生说的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数学教学中置学生于开放的思维情境中实施探究
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有一定的载体。而开放性的学习材料,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因为数学开放题的条件可以是多余的,答案也可以是不惟一的,所以解题的方法也比较灵活多样,这就是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在对这种开放题的探究中,往往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出各自的想象力,展开数学思维方法进行交流,使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都乐于参与,于是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也就得到了保证,从而也就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根本宗旨。
四、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灵活的评价方式下实施探究
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不是探究成果的大小、探究水平的高低,而是注重探究的过程性、内容的丰富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及整理资料,学会整理反馈信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在探究过程中,要充分淡化结论的正与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评价要实行多元化,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更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坚持指导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原则,使评价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评价指导学生的探究。要注意使用激励性语言,不但使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评价标准上,注重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惟一化,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所创新。要采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评价方式,促进激励机制的形成。
一、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宽松的氛围实施探究
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对人有导向作用,正所谓“时境之移人”。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当中,能激发他们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和好奇心,形成探究意识。在导入新知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每堂课一开始,教师揭示课题后,可把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或形象的画面等,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和知识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可以围绕每个教学目标、每个达成目标创设一系列小问题,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使这些连续的阶段问题能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二、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显现在明确的主体地位中实施探究
“学生在学习中是认识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全身心投入来实现。 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例如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对立体图形进行视图”,不免在讲台转盘上摆放学生熟悉的各种物品,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引发对“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得到不同结果”的讨论,进而得出“三视图法”。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后,再让学生围绕六种几何体分组进行生活体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了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的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首先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说。不同年龄、不同智力基础以及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别很大,说错了不要紧,只要大胆说就可以。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同学,更需要热心鼓励。其次要教给方法,使学生能说。要形成能力,需要经常性的培养,日积月累;同时要让学生认真听别人说,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使学生说的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数学教学中置学生于开放的思维情境中实施探究
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有一定的载体。而开放性的学习材料,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因为数学开放题的条件可以是多余的,答案也可以是不惟一的,所以解题的方法也比较灵活多样,这就是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在对这种开放题的探究中,往往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出各自的想象力,展开数学思维方法进行交流,使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都乐于参与,于是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也就得到了保证,从而也就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根本宗旨。
四、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灵活的评价方式下实施探究
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不是探究成果的大小、探究水平的高低,而是注重探究的过程性、内容的丰富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及整理资料,学会整理反馈信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在探究过程中,要充分淡化结论的正与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评价要实行多元化,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更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坚持指导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原则,使评价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评价指导学生的探究。要注意使用激励性语言,不但使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评价标准上,注重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惟一化,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所创新。要采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评价方式,促进激励机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