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高中历史教学应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主要立足点,通过课外延伸,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中历史教学;注意问题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为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不仅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和智力成熟的重要时期,教导他们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人生发展乃至对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有重大的意义。
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与他们所接受的知识、周围的环境等有着一定的联系,它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即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加强德育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进行良好价值观的塑造,尤其是要在学科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高中生价值观的培养有着得独特优势,也是促使高中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历史教学中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借鉴历史,资治育人”,世界文明的发展史证明:對于人的一生而言,有些方面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后补,但价值观和人格则是较早定型的,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阶段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历史教学在德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条件和优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载体,担负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使命。
1. 使学生形成高度的使命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体现了其接受道德教育的程度。历史教学只有把育人、立德作为基本目标,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和合作精神,才会使学生对国家和人类命运产生高度的责任感,这也是历史教学肩负的重要责任。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能怀着宽容的心态面向未来,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
2. 抵御不良思想的诱惑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汹涌而来,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接触社会、接触世界的机会和方式越来越多。各种思潮、各种信息纷至沓来,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高中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还不成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深入挖掘历史教材,引导学生学习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历史教材,寻找相关资源,引导学生学习。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教师需要在备课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然后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教师要清楚本节历史课中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哪些知识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例如,爱国主义在“伟大的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章节中有丰富的素材;民主在“辛亥革命”“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等章节中有所体现。只要教师在备课时细心留意,就可以发现诸多异彩纷呈而又有实际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一点,教材绝不是单指教科书,学校教师参与编著的历史选修课教材,如《甲骨文与汉字的故事》《中国古代著名战役》等,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联的各种材料,包括文字资料、图像资料、数据资料、音乐资料等,在课堂中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使用。此外,当地的乡土素材,如革命纪念地、历史名人故居、风景名胜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依托。
2. 立足课堂,多方育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如果仅讲授教材而没有课堂教学的互动,其教育效果就要大打折扣。教材是载体,课堂是主要阵地,如何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运用历史学科的独特优势,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任务圆满完成,是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历史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在教学中,对于历史人物、历史情境、历史活动,教师可以适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其生动地再现。这种动静结合的教学形式,可以很好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服务。教师可以运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教学立体化、生动化、形象化。多种教学形式的运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感受道德形象,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对学生内化所学知识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的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用周杰伦的《青花瓷》作为教学导入,并展示搜集到的青花瓷图片,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学、手工制品之美,不由自主地产生出热爱祖国的情感。随着教学的推进,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手工业成果,如纺织、陶瓷、冶金等领域的手工制品。在教学结束后,教师给出一则材料:在陶瓷工业从手工业向近代陶瓷工业迈进的转变时期,世界陶瓷生产的中心转移到欧洲、日本等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陶瓷业逐渐引进国外先进的陶瓷制造技术和设备,升级改造窑炉,不断创新烧制技术,更换能源,达到了环保、减排的效果。同时,在原有的传统陶瓷制造工艺和陶瓷文化的基础上,改进、创新和完善相关工艺技术,并在产品外观设计、色釉制造、文化创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陶瓷行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已成为世界陶瓷生产第一大国。学生阅读后,教师提出问题:陶瓷工业从手工业向近代陶瓷工业迈进的转变时期,中国瓷器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可以适当给出景德镇和英国瓷器技术的发展史料,让学生在探究和讨论过程中理解创新的重要性。这样,爱国、文明、富强、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而然地就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显而易见,这种鲜明直观的呈现,其效果远远胜于单纯的说教。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开展这样的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一定会不断增强。 3. 课外延伸丰富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如果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两者相结合,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可以依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选择课外教学形式,如举办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读书会、历史知识竞赛等,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使青少年逐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养。
例如,各种重大节日到来时,或现实社会发生焦点问题时,历史教师可以举办一些专题报告或专题讲座,也可以举办图片展览或者知识竞赛。相关的资料可由学生收集,使学生形象直观地受到多方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如在国庆节就可以播放《南京、南京》《建国大业》《建党大业》等影片。这样的活动形式深受学生喜爱,能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从而激发广大高中生的爱国激情。
4. 教师身体力行,感染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仅表现在历史课堂和课外教育上,还表现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上。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乌申斯基也说:“在教育中,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要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自身首先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素质。
孔子讲,吾日三省吾身。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内功”,平时要多学习,多阅讀,多积累,尤其是历史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教师自己没有一颗仁爱之心,推己及人,怎么要求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如果教师没有一颗敬业诚信之心,怎么要求学生努力学习、为人诚信可靠?如果教师没有一颗公正民主法治之心,怎么要求学生团结互助、守法公正?
三、结语
广大高中历史教师要继续思考、研究、探索,在已有的基础上扎实地推进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寓德育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文化素养深厚、知识丰富的现代青少年,是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每位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自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历史课堂教学永远高扬的旋律[J].赤子(上中旬),2014(19):149-150.
[2]刘立红.在历史教学中自觉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考试周刊,2014(80).
[3]朱永超.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中历史教学;注意问题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为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不仅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和智力成熟的重要时期,教导他们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人生发展乃至对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有重大的意义。
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与他们所接受的知识、周围的环境等有着一定的联系,它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即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加强德育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进行良好价值观的塑造,尤其是要在学科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高中生价值观的培养有着得独特优势,也是促使高中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历史教学中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借鉴历史,资治育人”,世界文明的发展史证明:對于人的一生而言,有些方面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后补,但价值观和人格则是较早定型的,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阶段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历史教学在德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条件和优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载体,担负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使命。
1. 使学生形成高度的使命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体现了其接受道德教育的程度。历史教学只有把育人、立德作为基本目标,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和合作精神,才会使学生对国家和人类命运产生高度的责任感,这也是历史教学肩负的重要责任。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能怀着宽容的心态面向未来,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
2. 抵御不良思想的诱惑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汹涌而来,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接触社会、接触世界的机会和方式越来越多。各种思潮、各种信息纷至沓来,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高中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还不成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深入挖掘历史教材,引导学生学习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历史教材,寻找相关资源,引导学生学习。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教师需要在备课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然后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教师要清楚本节历史课中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哪些知识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例如,爱国主义在“伟大的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章节中有丰富的素材;民主在“辛亥革命”“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等章节中有所体现。只要教师在备课时细心留意,就可以发现诸多异彩纷呈而又有实际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一点,教材绝不是单指教科书,学校教师参与编著的历史选修课教材,如《甲骨文与汉字的故事》《中国古代著名战役》等,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联的各种材料,包括文字资料、图像资料、数据资料、音乐资料等,在课堂中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使用。此外,当地的乡土素材,如革命纪念地、历史名人故居、风景名胜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依托。
2. 立足课堂,多方育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如果仅讲授教材而没有课堂教学的互动,其教育效果就要大打折扣。教材是载体,课堂是主要阵地,如何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运用历史学科的独特优势,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任务圆满完成,是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历史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在教学中,对于历史人物、历史情境、历史活动,教师可以适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其生动地再现。这种动静结合的教学形式,可以很好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服务。教师可以运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教学立体化、生动化、形象化。多种教学形式的运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感受道德形象,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对学生内化所学知识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的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用周杰伦的《青花瓷》作为教学导入,并展示搜集到的青花瓷图片,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学、手工制品之美,不由自主地产生出热爱祖国的情感。随着教学的推进,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手工业成果,如纺织、陶瓷、冶金等领域的手工制品。在教学结束后,教师给出一则材料:在陶瓷工业从手工业向近代陶瓷工业迈进的转变时期,世界陶瓷生产的中心转移到欧洲、日本等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陶瓷业逐渐引进国外先进的陶瓷制造技术和设备,升级改造窑炉,不断创新烧制技术,更换能源,达到了环保、减排的效果。同时,在原有的传统陶瓷制造工艺和陶瓷文化的基础上,改进、创新和完善相关工艺技术,并在产品外观设计、色釉制造、文化创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陶瓷行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已成为世界陶瓷生产第一大国。学生阅读后,教师提出问题:陶瓷工业从手工业向近代陶瓷工业迈进的转变时期,中国瓷器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可以适当给出景德镇和英国瓷器技术的发展史料,让学生在探究和讨论过程中理解创新的重要性。这样,爱国、文明、富强、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而然地就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显而易见,这种鲜明直观的呈现,其效果远远胜于单纯的说教。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开展这样的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一定会不断增强。 3. 课外延伸丰富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如果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两者相结合,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可以依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选择课外教学形式,如举办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读书会、历史知识竞赛等,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使青少年逐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养。
例如,各种重大节日到来时,或现实社会发生焦点问题时,历史教师可以举办一些专题报告或专题讲座,也可以举办图片展览或者知识竞赛。相关的资料可由学生收集,使学生形象直观地受到多方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如在国庆节就可以播放《南京、南京》《建国大业》《建党大业》等影片。这样的活动形式深受学生喜爱,能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从而激发广大高中生的爱国激情。
4. 教师身体力行,感染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仅表现在历史课堂和课外教育上,还表现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上。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乌申斯基也说:“在教育中,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要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自身首先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素质。
孔子讲,吾日三省吾身。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内功”,平时要多学习,多阅讀,多积累,尤其是历史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教师自己没有一颗仁爱之心,推己及人,怎么要求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如果教师没有一颗敬业诚信之心,怎么要求学生努力学习、为人诚信可靠?如果教师没有一颗公正民主法治之心,怎么要求学生团结互助、守法公正?
三、结语
广大高中历史教师要继续思考、研究、探索,在已有的基础上扎实地推进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寓德育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文化素养深厚、知识丰富的现代青少年,是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每位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自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历史课堂教学永远高扬的旋律[J].赤子(上中旬),2014(19):149-150.
[2]刘立红.在历史教学中自觉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考试周刊,2014(80).
[3]朱永超.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