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 。作为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如何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培养和引导,提高其心理素质,这一问题值得政治教师深思和探索。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教学 素质教育 健康心理
心理教育成为目前高中教育的一个盲点。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往往会造成各种冲突,甚至酿成灾祸。在这种形势下,政治课教师应发挥政治课的优势,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强心理教育。《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及时抓住课堂契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疏导,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适应问题,包括学习和新的生活环境的变化。进入高中阶段后,学习压力骤然加大,且要求学习主动性必须提高,特别是在一些寄宿制学校,很多学生要由原来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照顾的“小太阳”转换为生活必须自理的“小大人”,这个过程中必然 遇到很多感觉无所适从的问题。(2)人际关系问题,高中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同学。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在于由于教师对于学生的不理解,或平常生活中干涉过多,使学生感到心理不平衡和压抑。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交友方面。(3)情感问题,主要表现为亲子沟通问题和早恋。除此之外,厌学、任性、脆弱、自卑、逆反心理、孤独与社交恐惧等,都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导致部分中学生离家出走、心绪闭塞等问题产生,以及出现各种经神失常症状。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3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制约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当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在教育者和社会面前时,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康的需求,需要政治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健康等,加强对学生心理知识的传授。
2. 当前高中心理培养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中心理培养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未能普及。通常进行心理教育的形式在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等。但这几种形式在学校中由于各种限制,发挥的作用受到限制,未能照顾大多数学生。
而政治课与心理教育有着很为明显的亲缘关系。政治课有着其他课程所没有的优势,除了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外,中学政治课教材中还含有许多与心理教育有关的内容。教材中的内容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例如政治课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成分很多,新的《课程标准》在初中教材中加入了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大量内容,高中教材中则注入文化生活、哲学和生活等框题内容。大量的教学素材含有对学生心理的培养目标,有利于促使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全面的个性。可以说,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生实施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
3.心理教育有利于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
心理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可以激发其丰富和高尚的情感,从而引起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和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增进了师生的心理沟通和融合,即“亲其师,信其道”。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心理教育的渗透丰富了政治课的方法和手段,增强了政治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不仅是枯燥空洞的知识传授,从而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健康心理培养方法
1.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和人格水平
大量事实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一个自身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把不良情绪带进教室,在教学过程中以不当的言语和行为刺激学生,从而构成师源性心理伤害。教师一时的情绪发泄,学生造成的不仅是一时的影响,而且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学会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这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是实现渗透的关键。人格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知识,而且学做人。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智慧来点燃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和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教学水平,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熏陶学生,实现以人格塑造人格。
2.构建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有利于学生开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自觉更新观念,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创设宽松、和谐、安全的课堂心理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两点。(1)关心热爱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使师生之间没有隔阂,情感更为融洽;教师只有关心热爱学生,才能消除学生压抑的心理,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2)尊重和信任学生,增强师生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思想政治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应当把学生看作是有人格尊严、有丰富情感、有平等地位的个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使用惩罚性的控制技巧,不挖苦、讽刺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侮辱学生的人格。同时,还要运用教师的期待关怀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
3.充分运用教材知识和生活感悟,有效培养健康心理素质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材有许多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智能训练和人格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认真分析和充分挖掘,并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渗透,使学生体验并内化,从而对学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例如,在学习《政治生活》时,教师可运用“我国的公民和国家的关系”和“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等知识,从更高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感。通过激活课本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积极参与,淡化机械和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让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认知。这不仅让同学感受到知识就在身旁、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而且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所以,教师要主动去了解社会,去了解学生,并把课本知识有机融入到社会生活,融入到学生实际中去,激活教材知识,用活教材知识,淡化机械的记忆,重视知识的内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和疏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也才能达到思想政治课所要实现的德育功能。
4.创造性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是在各种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和综合探究的情景。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话题讨论、辩论、角色表演;或提出具有思考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发表个人见解。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自主探究知识,获得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而且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大胆想象,勇于探索,善于求异,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创新素质。
5.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对学生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等都要用发展的眼光,从积极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准确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悦纳自己。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氛围。
最后,思想政治教学还必须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
思想政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德育,离不开爱的教育。人的心理活动,精神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德育目标能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市场经济使人们注重物质利益,而忽视了情感的需要与交流。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是政治教师和其他教师尤其要注意的。
总之,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学习态度、浓厚探索兴趣、愉快情绪体验、良好思维习惯、科学学习策略、正常交往能力与健全的个性品质。因此,教师应增强“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挖掘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和机会,促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我们在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统一合力的作用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成长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美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蔡汀等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3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 :472.
[2][美]盖伊·莱弗朗索瓦兹.教学的艺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3] 马春霖.思想政治课情感教学探析[J].安徽教育,2005,(11).
[4]戎玲.谈政治课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11).
[5] 张钢.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疏导[D]惠来二中.2010,3.◆(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教学 素质教育 健康心理
心理教育成为目前高中教育的一个盲点。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往往会造成各种冲突,甚至酿成灾祸。在这种形势下,政治课教师应发挥政治课的优势,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强心理教育。《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及时抓住课堂契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疏导,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适应问题,包括学习和新的生活环境的变化。进入高中阶段后,学习压力骤然加大,且要求学习主动性必须提高,特别是在一些寄宿制学校,很多学生要由原来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照顾的“小太阳”转换为生活必须自理的“小大人”,这个过程中必然 遇到很多感觉无所适从的问题。(2)人际关系问题,高中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同学。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在于由于教师对于学生的不理解,或平常生活中干涉过多,使学生感到心理不平衡和压抑。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交友方面。(3)情感问题,主要表现为亲子沟通问题和早恋。除此之外,厌学、任性、脆弱、自卑、逆反心理、孤独与社交恐惧等,都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导致部分中学生离家出走、心绪闭塞等问题产生,以及出现各种经神失常症状。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3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制约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当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在教育者和社会面前时,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康的需求,需要政治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健康等,加强对学生心理知识的传授。
2. 当前高中心理培养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中心理培养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未能普及。通常进行心理教育的形式在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等。但这几种形式在学校中由于各种限制,发挥的作用受到限制,未能照顾大多数学生。
而政治课与心理教育有着很为明显的亲缘关系。政治课有着其他课程所没有的优势,除了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外,中学政治课教材中还含有许多与心理教育有关的内容。教材中的内容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例如政治课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成分很多,新的《课程标准》在初中教材中加入了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大量内容,高中教材中则注入文化生活、哲学和生活等框题内容。大量的教学素材含有对学生心理的培养目标,有利于促使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全面的个性。可以说,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生实施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
3.心理教育有利于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
心理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可以激发其丰富和高尚的情感,从而引起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和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增进了师生的心理沟通和融合,即“亲其师,信其道”。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心理教育的渗透丰富了政治课的方法和手段,增强了政治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不仅是枯燥空洞的知识传授,从而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健康心理培养方法
1.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和人格水平
大量事实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一个自身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把不良情绪带进教室,在教学过程中以不当的言语和行为刺激学生,从而构成师源性心理伤害。教师一时的情绪发泄,学生造成的不仅是一时的影响,而且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学会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这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是实现渗透的关键。人格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知识,而且学做人。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智慧来点燃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和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教学水平,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熏陶学生,实现以人格塑造人格。
2.构建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有利于学生开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自觉更新观念,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创设宽松、和谐、安全的课堂心理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两点。(1)关心热爱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使师生之间没有隔阂,情感更为融洽;教师只有关心热爱学生,才能消除学生压抑的心理,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2)尊重和信任学生,增强师生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思想政治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应当把学生看作是有人格尊严、有丰富情感、有平等地位的个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使用惩罚性的控制技巧,不挖苦、讽刺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侮辱学生的人格。同时,还要运用教师的期待关怀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
3.充分运用教材知识和生活感悟,有效培养健康心理素质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材有许多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智能训练和人格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认真分析和充分挖掘,并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渗透,使学生体验并内化,从而对学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例如,在学习《政治生活》时,教师可运用“我国的公民和国家的关系”和“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等知识,从更高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感。通过激活课本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积极参与,淡化机械和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让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认知。这不仅让同学感受到知识就在身旁、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而且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所以,教师要主动去了解社会,去了解学生,并把课本知识有机融入到社会生活,融入到学生实际中去,激活教材知识,用活教材知识,淡化机械的记忆,重视知识的内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和疏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也才能达到思想政治课所要实现的德育功能。
4.创造性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是在各种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和综合探究的情景。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话题讨论、辩论、角色表演;或提出具有思考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发表个人见解。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自主探究知识,获得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而且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大胆想象,勇于探索,善于求异,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创新素质。
5.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对学生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等都要用发展的眼光,从积极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准确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悦纳自己。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氛围。
最后,思想政治教学还必须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
思想政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德育,离不开爱的教育。人的心理活动,精神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德育目标能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市场经济使人们注重物质利益,而忽视了情感的需要与交流。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是政治教师和其他教师尤其要注意的。
总之,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学习态度、浓厚探索兴趣、愉快情绪体验、良好思维习惯、科学学习策略、正常交往能力与健全的个性品质。因此,教师应增强“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挖掘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和机会,促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我们在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统一合力的作用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成长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美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蔡汀等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3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 :472.
[2][美]盖伊·莱弗朗索瓦兹.教学的艺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3] 马春霖.思想政治课情感教学探析[J].安徽教育,2005,(11).
[4]戎玲.谈政治课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11).
[5] 张钢.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疏导[D]惠来二中.2010,3.◆(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