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与唐宋士人内部结构的变化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隋唐以降,开科举取士,自此打破了隋以前门阀大族对政治的垄断,大量非门阀士族的士人进入到统治者的队伍当中,士人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科举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皇权的不断集中,无论是隋唐之前的门阀贵族还是隋唐时期的关陇贵族均已衰落凋零,历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
  【关键词】科举制;唐宋;士人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5-0043-02
  科举制于中国古代社会而言,不仅仅是一项选举制度,更是联系社会各阶级流动的纽带。唐宋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于当时社会各阶级、阶层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科举制的产生
  士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先秦时的“士”只是游侠,而秦汉之后却代表着“士大夫”阶层。西汉晚期,伴随士人和宗族有了结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士族”。士族,作为士阶层的上流,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虽然其本意为“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①,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中正官掌握在门阀手中,九品中正制成为门阀巩固地位的工具。
  士族的政治社会地位逐步达到巅峰,士大夫阶层的分化日益显著,即地域与上下层的分化,从上下层的分化来看,早期仅以德行作为基本准则,之后却变成世族和寒门的对立,“开南北朝华素悬隔之局” ②。南北朝时期,“寒人掌机要”,随着寒人不断跻身新的士族阶层,对旧士族形成冲击。旧士族也因自身的腐败而日渐衰落,逐步退出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沦为社会的附庸。
  随着寒门的社会力量强大,他们自然要维护本阶层的利益,要求重新洗牌,在这两种力量急剧变化的情形下,科举制度应时产生。从选官原则看,科举制否定了贵族主义的干涉,对比过去的选举制度而言,其与生俱来地带着普适性与平等性,给下层士人的进阶之路带来极大便利与制度后盾。
  然而,整个唐朝,都是门阀士族与下层士人斗争的阶段,牛李党争可谓其中鲜明的代表。到了宋朝,伴随科举制度的持续健全,不管是魏晋之后的旧门阀,抑或隋唐其后衍生的关陇贵族均走向式微,下层士人通过科举一跃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体。
  二、士人内部结构之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阶层主要集中在门阀士族之中,“士”与“庶”的分界明显。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变的过渡阶段,在选举制度方面有自己的创造性,但是也有前代之遗风。随着科举制的不断完善,唐、宋时期士人的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隋唐以来,逐渐确立科举制度。科举取士本是统治者为控制门阀且为选拔政治人才的手段,但是这一制度也为门阀大族所利用,门阀利用科举考试保证自己家族的兴盛。
  唐前期,受“关中本位政策”之影响,官员任武职勋旧居多,士人退居次要位置。恰如陈寅恪先生的观点,“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 ③。刘海峰教授曾做了深入研究,以《两唐书》的本传、附传记载的官员作为检索目标,对官员的出身及入仕方式重点归纳,考察了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245名,在整个唐早期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④。
  到了武周时期,其为早日完成“创业垂统之野心”,将已然通行的关中本位政策逐步打破,社会各阶级也因此发生了巨变。经此之后,李唐旋即恢复,然武周政策得以延续,关中本位之破壞已成为一种趋势。据统计,到了唐后期,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比重上升许多,科举入仕的官员人数超过389,在整个唐晚期905名官员中占比超过了43% ⑤。
  尽管唐朝从初期到后期由科举入仕者比重不断增加,但是大士族通过科举延续其政治地位者亦不可小觑。毛汉光先生以唐朝最盛之十八家大士族为研究对象,统计唐朝宰相中有这十八家大士族后裔所占比重,数据显示,此十八家大士族中产生的宰相有186人,占唐朝宰相总数366人的一半以上。士族子孙通过科举入仕可谓士族找到了保持其政治地位的良方。
  同时,另有一部分人通过恩荫等途径进入仕途,这部分人数量较科举入仕者更多,但该途径给勋贵阶层后代入仕大开便捷之路,和下层士人入仕几乎没有关联。因此,终唐之世,统治阶层凸显出浓郁的贵族特色。
  入宋以后,因太祖皇帝以武将黄袍加身,因此自“杯酒释兵权”始,陆续以文人代替武将,以防止武夫擅权、藩镇割据情况重现,宋太祖表示,“选儒臣干事者百余……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⑥,这就为大量士人进入统治集团奠定了基础。
  至太宗朝时,整个社会“崇文”氛围更浓。太宗即位早期对科考高度重视,并录取多达五百多人。他主要以科举来选官,在《文献通考》中记载,国家早期录取官员,基本沿袭唐朝旧例,每年在30名以内。而太宗刚即位,急需人才,“连放五榜,通取八百一人” ⑦。太宗朝不仅取士数量多,而且官居高位者甚多,以至同平章事、参知政事者亦不乏其人。
  而宋仁宗时,国家主体的官员均源自科举出身的士人,当时只以进士才能入仕,“名卿臣公,皆由此选” ⑧,“得人为最盛焉” ⑨。根据冯尔康教授统计,《宋史》中除天子王公、后妃公主以外,进士出身者达1420人,占正附传所载总数2529的56%以上,“再除去隐逸、列女……元勋等传,余1506人,其中进士1296人,约占86%” ⑩。
  宋朝在320余年的统治中,科举取士达10万人,约为唐朝的五倍有余,录取数量与质量前所未有,宋代官员中,进士出身所占比重较唐代明显增加,逐渐形成了“文官治国”的政治格局。
  宋朝为广泛录取寒门士子,对参加考试者条件较宽,不论其家境、出身、年龄。此外某种程度对官宦勋贵子弟给予严格约束,比如雍熙二年,宰相李昉之子进入殿试候选,宋太宗为表达公正,取消其殿试资格。在宋朝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中,下层士人通过科举得以进入统治阶层者愈来愈多。据统计,至南宋时,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进士共601名,除父辈、祖辈为官者及宗室子弟184人外,其余417人皆出身布衣?。士人结构已与唐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伴随更多平民出身的士子迈进仕途,社会结构逐步走向平民化,换言之,社会的士族构成已然被庶族平民、城市贫民阶层所掌控,为此“平民化”的走向日趋显著。对比唐朝之前门阀主体的状况,出现了显著差异。
  三、结语
  对于唐宋文化的研究,20世纪颇具影响的“唐宋变革论”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而科举制度与士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化则是唐宋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士阶层内部结构由贵族而流变为“平民化”,随着士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化,士阶层的政治、社会地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也是唐宋文化的重要内容。
  “士”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士阶层”内部结构的流变与地位的变化,与中国历史的演進息息相关,恰如钱穆先生的观点,“可谓中国史之演进,乃由士之一阶层为之主持与领导” ?。
  注释:
  ①(南朝)沈约:《宋书·卷九十四·恩倖传序》,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01页。
  ②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2页。
  ③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④⑤刘海峰:《唐代选举制度与官僚政治的关系》,厦门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二册·卷13,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93页。
  ⑦(宋)马端临:《文献通考·三·取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8页。
  ⑧⑨(元)脱脱等:《宋史》第11册·卷155,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611页,第3604页。
  ⑩冯尔康:《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504页。
  ?侯福兴:《中国历代状元略传》,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561页。
  参考文献:
  [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2](南朝)沈约.宋书·卷九十四·恩倖传序[M].北京: 中华书局,1974.
  [3]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二册·卷13[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宋)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元)脱脱等.宋史·第11册·卷155[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冯尔康.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8]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9]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0]侯福兴.中国历代状元略传[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11]刘海峰.唐代选举制度与官僚政治的关系[J].厦门大学学报,1989,(03).
  作者简介:
  马俊,男,宁夏西吉人,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立足“文化+ ”视阈,研究以西安地区为核心的“当代关中”文学记忆对文化消费的影响。主要从文学记忆对核心层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外围层旅游文化,相关层文化产品生产等三个层次的文化消费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当代关中”;文学记忆;文化消费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5-0030-02
期刊
【摘要】同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和希腊缔造了代表东西方的两大古老璀璨的文化,这两大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要探究这些文化的起源就不得不回到人类文明婴童时代的神话里探寻根源。本文拟从中希创世神话入手,对比两种创世神话在“混沌和宇宙起源”“神和人”“取火”“洪水”四个方面的异同从而初步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创世神话;中国;希腊;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秦重的身世与卖油郎身份的社会地位使他娶妓面临的社会压力较小,加上情真义重、忠厚老实、聪明独立,是个值得托付的可靠对象;李甲位居社会上层,面临种种舆论与压力,且软弱无能、容易意志动摇,克服不了爱情之路的困难,与杜十娘终成悲剧。秦重与李甲体现着莘瑶琴与杜十娘从良标准的不同。从良结果一喜一悲,体现了冯梦龙对妓女从良出路的理性思考和对互相尊重、自由自主爱情的期待。  【关键词】冯梦龙;妓女从良小说
期刊
【摘要】耿振生《音韵学研究方法导论》(2016)指出学界存在一种观点:元、明、清三代诗人所作的近体诗严格按照《平水韵》押韵,而《平水韵》产生于金代,故这三个朝代的近体诗用韵无法反映真实的语音面貌。但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元、明、清三代的近体诗并非严格依照《平水韵》用韵。回应这种质疑,证明课题的研究价值,是保证“清代蒙古族诗人汉文诗歌用韵研究”顺利完成研究任务的第一步。  【关键词】近古音;近体诗;借韵
期刊
【摘要】 转折复句的定性与分类在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汉语学界探讨的话题,随着对于转折复句研究走向深入,转折复句的分类研究也趋向多元化和细致化,人们使用更加科学有效的分类方法划分转折复句。充分全面地掌握转折复句分类发展过程,理解转折复句中的反预期性,有助于确定转折复句中常识提取的理论基础和提取范围。  【关键词】 转折复句;分类研究;反预期性;常识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獻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世界各民族的民间故事都体现着其民族性格和文化特性。其中讲述人类同自然界的动植物恋情的民间故事更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据调查,虽然关于中日两国的异类婚姻的研究很多,但涉及两国异类婚姻对比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拟以中国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和日本电影《鹤》为例,就中日两国异类婚姻中女性形象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异类婚姻;女性形象;《新白娘子傳奇》;《鹤》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身的特点,不论是人性还是天性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人性属于道德范畴,是人生下來就具备的,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而天性则与此正好相反,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是在生活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不能够遗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内外均对人性进行了讨论,并得到了诸多理解,但对于这些理解来说,有许多是错误的,不利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性概念进行了研究,以转
期刊
【摘要】当代诸多电视剧引用了明代戏曲名作《牡丹亭》的相关元素,并构成剧情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了多层次、多方面的艺术功能。本文对此试作析论。  【关键词】电视剧;《牡丹亭》;昆曲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5-003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9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项成果。  一、推动剧
期刊
【摘要】1921年,白璧德提出融贯中西文化“国际人文主义”的构想。学衡派梅光迪、吴宓等学人归国后,在大学开展“国际人文主义”实践,培养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人才。这些优秀的学生继承学衡派的国际人文主义思想,展开对中西文化关系的思考,从而国际人文主义的思想得以在弟子间传承延续。  【关键词】学衡派;国际人文主义;融贯中西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在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概念中,“气”因与文学的关系非常紧密而备受评论家们关注。韩愈受孟子“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说的启发,吸收儒家将“气”与主体人格相连的思想,提出了“气盛言宜”的文气论。本文将探讨韩愈此论的具体内涵、韩愈本人著文时对此论的回应以及他的文气论对后世乃至今日的影响和启发。  【关键词】文学批评;文气论;韩愈;“气盛言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