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与静寂:“道”观念影响下的传统山水画之“静”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ul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体现在传统山水画中,有静谧和静寂两种类型,分别对应着道家的“道”观念和佛学的“道”观念.静谧体现的是一种动静统一的状态,静寂体现的则是一种现象孤离于变动时空之后的凝定状态.二者都是从视觉形式上对“道”进行匹配;同时也都强调要将体道作为创作状态的目标.
其他文献
民国时期的美术史论主要由身兼画家与学者身份的现代知识分子完成.作为现代中国的文化构筑主体,美术学者以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延续构建现代学人知识体系,在史论研究中呈现文化立场与学术学理之间的张力,同时传达对国家建设的构想及民族文化的认同.美术学者的身份生成与话语转变,为民国美术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内在理路.
本文从法隆寺中金堂与五重塔并列而置的特殊寺院布局,以及两者在内部装饰的题材、粉本等方面的密切关系等方面着眼,探讨了法隆寺五重塔初层塑像群的含义.其结果,五重塔应该是以南面的弥勒佛作为整个塔内空间的主尊,且承接相邻的金堂内的主尊释迦佛,象征着佛法的正统以及永续.
唐代墓室壁画中,西壁的屏风画从图像层面彰显了墓主的位置和权力,屏风画的红色边框则从物质层面界定了这一存在.画框结构和建筑结构的重合揭示了影作木构、屏风、平綦天花的建筑共通性,也成为以图像建构黄泉世界的秩序外缘,作为图像与图像、墓葬与墓葬之间得以关联的特殊媒介,为一段观念史的演变提供了别样证据.
眼动技术是体验设计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可通过测量注视、眼跳、扫描路径等主观眼动指标获取认知过程的数据,测量瞳孔直径等客观眼动指标获悉用户的情绪和负荷等数据,进行用户体验度量,提高体验质量.也可单独运用注视、眨眼等眼动方式进行交互,或将眼动交互与其他交互方式结合进行交互,丰富多感官交互设计的方式.
通过分析单体思惟像的分布、流行时间、周边扩散及称谓特点,指出定州是北朝隋代单体思惟像的主要发展地区.采用考古类型学与风格分析法,总结了思惟尊像的风格,像具背屏与基座的类型演变,思惟像组合特点,归纳了北朝隋代单体思惟像的三个发展阶段特点,揭示定州与邺城地区思惟像的发展各有侧重又彼此影响;进而结合定州与邺城白石材质的差异,鉴别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造王祖世造思惟像出自定州.
江南剪纸渊源深厚,武氏是近现代江南地区一个有着重要地位的剪纸世家,是江南剪纸艺术的典型代表,原籍苏北盐城,民国时剪纸由上海经无锡发展至南京.武氏剪纸的艺术特征显著,技艺精湛,尤其是家族从艺人数之多,流传地域之广,业内较为少见.
美藏本《西塞渔社图》,董其昌跋提出系王晋卿作,而范成大、洪迈、周必大等南宋诸家跋则为李次山而发,一画二主,自相矛盾;从位置改装、书风和印章看,董跋应系伪迹;周必大、洪迈跋存在文字抄写和文史常识错误,范成大跋书风与真迹迥然不同,“吴郡侯印”与范氏仕途履历相违,此皆说明南宋诸跋不是真迹;张丑《真迹日录》认为画“系院人笔”,当可采信;《西塞渔社图》有可能据文献记载作伪.
图像意识是现象学的重要概念,而图像如何产生以及如何把握图像则构成了图像意识的两个重要方面.基于图像意识的图像转向接续了语言学转向并包含了对它的反思.作为传递图像意识的重要载体,媒介既包括以元图像等形式嵌入图像内部的自我指涉,又关系到技术意向性的图像感知和具身经验,从而展现了图像转向的新的面向及可能.
在艺术传播中,艺术信息从发出、传播到接受,并不总是单一确定的,往往会呈现一定的多义性.艺术信息的多义性一方面与非推理性艺术符号的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与艺术作品本身信息的复杂或意指不明有关.此外,不同接受主体在接受过程中的多义理解也导致了艺术信息的多义性.信息的多义性可以使作品的内涵充实饱满,也使接受主体的接受体验更加丰富.
在历史新时期,杨永善先生是手艺的见证者、亲历者和承续人,他的《学手艺札记》的出版,是对手艺之功的一次致敬,也透露出中国手艺生机盎然的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