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展旧照片考释(二)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min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美术协会”是1915年冬,留日中国学生在东京成立的美术社团。有关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社团成员陈抱—1942年发表于《上海艺术月刊》上的《洋画运动过程略记》文中:
  “那个时候(1916年前后),在东京研究洋画的中国学生已有不少。我最能记忆的,如江新(江小鹣)、严智开、汪洋洋、雷毓湘、方明远、李廷英、许敦谷、胡根天等诸人,这几位也都是先后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的。当时在东京,他们成立了一个‘中华美术协会’那是个美术学生的联谊机关,也是备作课外习画的场所。”可见结社是为了利于联络感情,促进学业。
  此外,关于社团的人员和活动的记载都很零散,归纳起来大致知道,成员主要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学生为主,也有其他学校的学生参加,还有如徐芷龄、陈丘山、李殿春等。社团举办过几次展览,除了社内作品展外,据说还展出过借来的中国古画,向日本介绍中国艺术,并印行过画片云云。大概在1920年前后胡根天、陈抱一等主要成员毕业回国后,社团随之解体。这个社团的成员回国以后大都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开办学校,组织美术展览,成为各地现代美术运动的带头人和著名美术家。
  胡根天保存的照片三张,是目前仅能见到的“中华美术协会”活动的图像记录。与其他材料参照研究,能直观地了解社团成员的情况,补充记载的不足。近年来,中国早期留日美术学生的状况,逐渐进入美术史家的视野。东京美术学校毕业生留在学校的44张自画像和学生档案的得以公开。(刘晓路《肖像后的历史档案中的青春:东京艺大收藏的中国学生自画像(1905—1949)》)为辨识照片中的人物提供形象的参照。
  
  照片一,摄于室内影棚,布景有幔帐、木栏杆、前有兰草、鸟笼等道具。坐站三排共18人,男穿学生装或西服,女则穿中式衫裙。右上竖排三行胡根天钢笔字迹“中华美术协会同人撮于东京,民国五年”。可辨认者有:方明远、汪洋洋、江新、雷毓湘、胡根天、陈抱一、徐芷龄、陈丘山、许敦谷、周勤豪。(图1)
  照片二,摄于室外庭院,可见树石房屋。错落站蹲共25人,其中三名儿童。各人左襟带有标志,似为展览会开幕合影。下横排胡根天钢笔字迹“中华美术协会第一次展览会同人撮影,1916”。展览地点据《胡根天年谱》所载是:东京神田区中国青年会。片中人皆着御寒服装,符合展览在2月举行的记载。可辨认者有:方明远、汪洋洋、江新、雷毓湘、李廷英、胡根天、陈抱一、陈丘山、许敦谷。(图2)
  照片三,摄于室外庭院,与照片二同一地点,随意站坐共11人。上横排胡根天钢笔字迹“中华美术协会第二次展览会同人撮影,1917年于东京”可辨者有:陈抱一、徐芷龄、李廷英、刘锦堂(王悦之)、胡根天、许敦谷。(图3)
  早在1896年,清政府已正式向日本派遣留学生,1905年起就有中国留学生到东京美术学校学习。1906年入学的学生中就有后来都成为了艺术界名人的曾延年、李岸(李叔同)。在清代入学的还有五人,照片中可见的有方明远和雷毓湘。
  方明远(?—1921),四川省叙府富顺县出生。1906年到日本。1910年9月入西洋画撰科,1912年2月22日因学费滞纳被除名,同年3月29日复学,1917年3月毕业。留校有自画像,毕业创作《熟读深思》。
  雷毓湘(1885—1923),广东省四会县城人,广东省中学毕业。1906年6月10日到日本。
  1911年9月实技学科考试特别免除,9月22日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撰科。1913年5月12日因国事志愿参军,向学校申请退学,16日退学。1914年1月30日再入西洋画撰科二年级。1917年3月毕业。毕业创作《编物》写一和服女子作编织手工,《自画像》留学校收藏。5月2日成为研究生。12月27日因家事退学。1921年10月,在广州与胡根天、陈丘山等人组织赤社美术研究会。并于永汉北路市立师范学校举行首次西洋画展览会。12月被聘为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会西洋画审查委员。
  进入民国后,第一批入学的有严智开、江新、汪洋洋,都是1912年9月25日入西洋画撰科,1917年3月毕业。
  严智开(1894—1942),字季聪,著名教育家严修之子。自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毕业之后,1918年2月23日成为研究生。后来退学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术系学习西方绘画。1921年又考取官费留法名额,前往巴黎美术学校学习西画。1928年回国,后创立天津市市立美术馆,自任馆长。1934年8月至1936年继徐悲虹后任国立北平艺专校长,将学校架构模仿东京美术学校设置。严智开是“中华美术协会”主要成员,可惜在上述三张照片中没有辨认出来。
  江新(1894—1939),又名江小鹣,江苏吴县人。毕业后去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回国后任上海美专教授,并与丁悚、陈晓江等人发起成立天马会,后主要从事雕塑创作,代表作有:《谭延阎像》、《陈嘉庚像》、《画家陈师曾半身像》等,被称为中国现代雕塑的拓荒者。一般记载多述其留法经历,陈抱一在回忆中描写江新在日本的情形:“民二年,我在东京最先遇到的洋画研究者,是江新和许敦谷等。那时江新已在东京美校……他那时,长发披肩,穿一件黑色斗篷,正是当时流行的美术家的派头,兼之衬着其文秀美貌,是最触动人目的。”(《洋画运动过程略记》)照片中的江新却是一身学生装,比当初收敛了许多。但他毕业创作的自画像依然是衣着时髦与众不同。
  汪洋洋,山东人,其他未详。根据他的毕业自画像辨出照片中的他。
  稍后入学的还有李廷英和许敦谷。
  李廷英(1889—1929),字子俊,云南晋宁人。1910年自费留日。1913年9月入读西洋画撰科,获得云南省官费补助。1914年与日人川田芳子结婚。两人同时学习西洋音乐。1915年有作品入选东京上野“大正博览会”。1918年3月毕业。毕业创作油画《春》,《自画像》留学校收藏。回国后任云南省立一中,省立师范美术教员。并开办金碧美术馆授徒。1924年1月呈书云南当局要求开办美术学校,获准并拨800元开办费,校址设双塔寺高师内。设绘画科和美术工艺科三年制,1926年4月任云南省立美术学校校长兼教务长,不幸英年早逝。近年有学者开始关注李廷英,认为他是云南现代艺术教育的开创者和新艺术运动在西南地区的积极倡导者。
  许敦谷(1892—1983),名赞祥,字太谷,台湾台南人。日占台湾后举家迁回大陆,落籍福建漳州(多有记载将其误作广州人)。在家中排行第三,两位长兄都是革命志士,其弟许地山为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许敦谷1914年9月入读西洋画撰科,在学期间油画Ⅸ荫》入选日本二科会画展。1917年,关良随二哥关德寅赴日求学,许敦谷极力劝服关良的二哥,让关良放弃化学专业而转学美术,成就了一代英才。1920年3月毕业。回国后任教于私立上海神州女校美术科。1924年与陈抱一、关良在上海“宁波旅沪同乡会”举办画展。1925年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教务主任兼西洋画导师;1926年,经郭沫若举荐,与关良一起参加 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1927年回粤,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任教。不久又转到武昌艺专任教。1934年在严智开任校长的国立北平艺专任教。1936年与陈梅影合著《绘画入门》出版。抗战后到昆明,1949年后任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教授。
  1914年12月东京美术学校撰科改为选科。学校规定本科资格要经过两次考试,第一次通过成为预科生,第二次通过成为本科生。撰科即不经预科一次直接考本科,难度较大。
  胡根天(1892—1985),原名胡毓桂,号抒秋。广东开平儒良乡汤边村人。1913年毕业于广东省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图画手工专修科。1914年10月取道上海乘船赴日本。有诗《甲寅孟冬,东渡日本,舟泊吴淞感事》记其事。1915年9月21日入西洋画选科,1919年12月毕业。1920年回国,次年10月在广州与留日同学陈丘山、雷毓湘、徐芷龄等人组织赤社美术研究会,并举行首次西洋画展览会。12月被聘为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会西洋画审查委员。1922年,受教育局长许崇清委托筹办广州市立美术学校。4月24日学校成立,校址设在中央公园内,搭葵棚作临时校舍,廖仲恺题匾。许崇清兼任校长。胡根天任教务主任并代行校长职务,兼任西画、美术史及艺术理论导师。1925年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校长。抗战时期任广东省艺专教务主任,解放后任广州博物馆、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是广东现代美术的先驱。
  和胡根天同时入学的陈丘山没读多久就被除籍,原因不明。
  陈丘山(?—1937),原名岳,广东南海西樵人,1915年9月入西洋画撰科。1916年2月被除籍。回国后与留美归国的粱銮在广州西关观音大巷(即现在之大同路)开办楚庭美术学校,并开绘画的展览会。1918年为潘达微办的《天声日报》绘制讽刺画。1921年与胡根天等发起组织赤社美术研究会,并被聘任为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会西洋画审查委员。据说画家黄君璧曾入读楚庭美术学校。陈授课殊得其法,凡得其教泽者,莫不如获津梁。故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中有顽皮搞事者,陈不制止而是用速写把他画下来,在班上传看至使该生不敢造次。陈也曾担任自来水公司的经理,广三铁路的局长,30年代黄居素任中山县长,委任陈丘山为建设局局长。陈学非所用,艺术才能无从发挥,郁郁不得志也。
  陈抱—(1893—1945),原名陈洪钧。广东新会人,生于上海。1913年东渡日本,入白马会的葵桥洋画研究所,稍后回国,1916年再到日本,先入川端画学校,同年9月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选科。1921年3月毕业,偕新婚日本妻子回到上海,设画室于江湾。1922年夏,与许敦谷、胡根天、关良等联合举办“艺术社绘画展”。先后组建和任教于私立中华艺术大学、上海艺术专科学校等。1936年与汪亚尘、潘玉良、朱屺瞻、徐悲鸿等人发起成立“默社”,举办“默社第一回绘画展”。抗战期间蛰居上海。擅长油画之外还著有Ⅸ油画法之研究》、《静物画研究》、《人物画研究》等专著行世。
  王悦之(1894—1937),字月之,原名刘锦堂。生于台湾。1914年赴日,初入川端画学校,1916年3月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选科,1921年3月毕业。1924年办私立北京艺术学院,兼任国立北京艺专教授,与李毅士等组织“阿博罗学会”。1928年,在杭州任国立艺术院西画系主任、教授。并任全国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审查委员。1929年作品参加第一次全国美展,胡根天有评论说,“王的作品使他感到异趣横生,主观的气氛很浓厚,并且表现出东方趣味,……他的题材,《灌溉情苗》、《愿》、《燕子双飞》都是富于抒情的意味。描法是平板的,并且加上黑线条,看来有几分像壁画。这种作风,在中国今日的画坛还没多见。……”其后王悦之主要在北京办学、任教和创作。
  周勤豪,生卒不详,广东潮阳人,为刘海粟的妹夫。1917年7月入西洋画选科,1922年3月毕业。回国后任教于上海美术学校。与许敦谷、关良组东方艺术研究会,办东方绘画学校。
  徐芷龄(?—1953),留日女画家,就读学校、时间不明,1921年与胡根天等组织赤社美术研究会。被“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会”聘为西画审查员。据照片知其有参加“中华美术协会”活动,应为该社团成员。拙稿《美展旧照片考释(一)》(本刊08年10期)刊出后,读者来信息告知,徐是罗翼群(1889—1967,广东兴宁人,曾是国民党政要)发妻,1953年逝世,罗曾为其出版画册。
其他文献
从嘉庆朝开始,清皇朝不断面临着内忧外患,以至国库日渐涸涩,人口不断增多,国力日益衰退,清三代的盛世已无法再现。此时无论官窑和民窑,都陷入了衰败的低谷。道光、成丰、同治三朝处于清代晚期,整个社会陷于动乱和衰败之中。官窑处于因循守旧的阶段,工艺水平每况愈下。民窑也缺少创新之作,品种和器型大为减少,工艺水平更是严重退步。加上国内外市场的萎缩,洋瓷的不断冲击,以及战争的破坏,使景德镇瓷业逐步走向了落后与被
期刊
3月底,纽约如期迎来春季的“亚洲艺术”拍卖周。在此次的拍卖中,佳士得举行了三场分别为“中国瓷器与工艺品专场”、“三藩市美术馆馆藏中国玉器专场”、“赛克勒中国艺术珍藏专场”,关于中国艺术品的拍卖。这三场拍卖立即成为了本次亚洲艺术周的焦点。出乎人们想象的是,在全球受到次贷危机袭击后,这三场拍卖居然拍出了总成交额为2919.6263万美元的惊人成绩,这远远超过了预估价,成交率甚至均在90%以上。由此可见
期刊
希尔万·乐维有好几次向我提出,要我将博尔赫斯书店做成一件作品供他收藏,这个要求也可以理解成是以博尔赫斯书店为题做一件作品,或是做一件关于博尔赫斯书店的作品。由于有这么三种可能性的存在,我一直觉得这很困难。我答应了他,又迟迟不肯动手,一转眼三年就过去了。为什么希尔万会对一件他没有见过的作品感兴趣?这难道是对我十年来工作的嘉奖?  在很多场合,尤其是在文章和会议的发言中,我总是说博尔赫斯书店是一件作品
期刊
2008年的上半年似乎全球都笼罩在经济走势不明朗的阴影下,令艺术品市场的走势也充满变数。7月佳士得发布了它上半年的业绩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拍卖仍然是成交额最高端的板块。而亚洲地区的业务继续刷新着这家老拍行在亚洲拍卖史上的成交额纪录,在2008年上半年,在佳士得全球业绩只比上年同期上升一成的背景下,亚洲区的业务上升了63%!来自亚洲的中国艺术品、印度及东南亚艺术品和阿拉伯艺术品均取得
期刊
如果考察金融危机对艺术市场的影响,当代艺术绝对首当其冲成为受影响最大的门类,原因很简单,中国当代艺术在几年的时间里拔地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飙到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商位,基础薄弱,作支撑的只能是白色泡沫;转手频繁,留下的只有炒作时的喧嚣。4月6日结束的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拍卖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以中规中矩之态接受了考验,它告诉人们当代艺术品市场并没有遭遇想象中的寒冬,从高居榜首的张晓刚、岳敏君
期刊
整理 筱竹    佳士得将于本年秋季在亚洲再次举行洋酒拍卖,此次拍卖将会在11月29日(星期六)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为香港佳士得2008年秋季拍卖揭开帷幕。这亦是佳士得自2001年后,再次在亚洲举行名酒拍卖,当中包括一批来自全球著名波尔多(Bordeaux)葡萄酒酒庄拉图堡的名酒收藏。  香港佳士得在2008年春季拍卖缔造了24亿港元的成交额,创下亚洲区拍卖季度的最佳成绩。作为亚洲区最大型的拍
期刊
为什么西方人如此迷恋中国瓷器?茶余饭后,这个话题经常环绕在我与西方友人之间。我竟然严肃到以此话题为学术研究,并进入到西方博物馆工作。    利华休姆爵士(本名威廉·赫斯基思·利华William Hesketh Lever,本文简称利华)对中国瓷器的迷恋,可以从女画家露易斯·贾普林(Louise Joplin,1843-1933)的作品约略看出。以《青花》Blue and White为题,露易斯巧妙
期刊
如果留意一下时事新闻或者娱乐新闻,不难发现曝光频繁的女性身上总有耀眼的物件,这些物件体现出她们的身份,让原本就已自信的神情更加底气十足。这些物件要么是服装,要么是手袋,再就是她们身上的首饰了。而在首饰里,最能体现身份的,无非就是钻石。  4月的佳士得有3场首饰的专场,可谓星光熠熠。这些珠宝的最终下落,大致也是非富则贵的女人手上。欧美新近成立了一些专门的装饰艺术博物馆,里边收藏了当代设计大师的作品,
期刊
今春的特别之处是,翰海集中推出“天工艺苑集藏书画”、“虚中有容一当代紫砂壶鼻烟壶”、“怀抱浮图—随身佛”、“寄闲楼藏玉”、“玉微山馆藏文房清供”、“闺阁多宝”六大藏家专场。    深藏五十载的《南泥湾》横空出世    本季翰海油画有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靳之林创作的《南泥湾》(图一),为贺龙、王震亲自指导创作的大型油画,曾长期陈设于中国军事博物馆,其后辗转留藏于作者,在建军50年展览中再次大放异彩。本
期刊
3月18日在纽约佳士得举办的“赛克勒中国艺术珍藏专场”拍卖终于落槌,由于赛克勒先生(ArthurM.Sackler)是美国最负盛名的艺术收藏家之一,甚至被收藏界赋予“当代美第奇”的称号,因此这场备受注目的拍卖,一直是纽约佳士得此次亚洲艺术拍卖周的焦点。它包括中国的古玉、青铜器、陶瓷、兵器和书画,里面共有199件拍品,最终成交了198件,成交率达99.5%,总成交额高达1087.28万美元,远远超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