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与可行性研究》课题实验开展以来,我校课题组在上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下,能够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思路,为进一步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思考,我们认为“立足教材、开发校本、开展活动”是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发展的生命线。
一、立足教材,加强方法指导,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常态化实施。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哪种教学都会有一个模式,那么教学模式的运行环境是课堂,而课堂作为实施教学的主渠道,就要有其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就是老师课堂中实施教学的一个载体。在新课程改革初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因为无教材,教师们不知从哪方面入手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大了学生研究困难;课题小了学生又无兴致。往往为了上一节课,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教师陷入两难境地。那么随着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全面使用,教材中的一些主题恰切、易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狠抓课程落实,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课时,验证第一阶段的六种教学模式及可行性。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课程观,灵活处理教材,用教材教。综合实践活动同样践行这种新理念,我们选择教材中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内容进行主题活动。由于教材对于活动的主题给予了规定,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已有经验出发创设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谈话导入法、声像导入法、图片导入法、实物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资料导入法等,无论哪种方法都突出一个“趣”字,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子课题的确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动机,才能为下一个环节铺平道路。目前实验教师已明确主题确定课的框架结构。
如何让确定的子课题有效的实施,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在计划实施、方法指导课上,我们立求突出一个“实”字,即踏踏实实地开展研究。上学期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在“常态课”的研究中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偏重活动形式,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等,学生的深度体验不够,个别存在着“形式化”的倾向,所以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因此本学期重点放在对学生方法的指导,如: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搜集与处理资料、如何写活动总结或报告、表达与交流、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访谈、怎样进行实验、怎样进行手工设计与制作、怎样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在《种子宝宝》活动策划课里既放手让学生探究,自己找路走,又恰当指导,让学生生动形象地学会了问卷调查、查资料、采访、宣传等探究方法。课堂上通过现场调查、模拟采访、观看录像、讨论交流、学生互教互学等环节的设置,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法,教会学生科学地认识程序和寻求知识规律的思考途径,从而轻松、有效地掌握了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宣传法等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保证了自主探究阶段的顺利、有序地开展。注重教师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扶”,把自己对探究方法的知识经验筛选、加工、整理,然后以学生能够理解、接受、便于掌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丰富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在成果展示课上,学生通过大量的调查,收集了很多材料,那么在汇报课上如何有“序”地组织材料,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指导。如研究“雨量等级划分标准”子课题小组收集了(1)雨量等级划分标准;(2)营口地区雨量;(3)世界雨量分布图;(4)雨量的测定;(5)制作雨量器;(6)中国雨量分布图,教师科学地进行了指导,按照由理论到实际、由小到大的范围让学生按照(1)—(4)—(5)—(2)—(6)—(3)顺序汇报,梳理了知识体系,从而又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汇报形式上也要立求多元,我们仍以《雨》这次主题活动为例,共有六个子课题,他们以表演、快板、歌曲、解说等形式进行了汇报,在汇报中知识得到互补,能力得到展现,因此成果汇报课要突出一个“新”字,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体验着快乐、收获着喜悦中,综合能力都有“新”的发展,有力地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
二、立足校本,开发课程资源,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常态化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承载着独特的教育功能。教材的使用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扶”的过程,随着实验课题的深入研究,开发课程资源就是“放”的过程,也体现了综合实施活动课程的生成性、开放性特点,校本资源的开发将有力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发展。
我们学校认为,作为一所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是应以农村生活为基点,以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作为资源挖掘的基本元素。二是便于常态实施、体现学校自己特色或适合学生特点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要有效,就必须追求内容的系列化,校本化。因此学期初制定了课程计划,要求各年级及时制定年级活动方案,交教导处存档,便于开展检查指导。
我们围绕“四条主线”①人与自然—→走进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②人与文化—→感受人文—→领略南楼开发区地方的传统文化;③人与社会—→走进社区、田野—→了解家乡的物产;④人与自我—→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形成高尚风格。根据学校、家庭、社会、自然,整合“五大资源”,以三个走进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体现资源开发多元化。
走进自然——自然资源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云腾致雨,露结为霜。这一切都是学生亲自经历的,它既是简单的又是深奥的,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为了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拥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珍惜自然资源,我们开发了《雨》、《雪》、《亲近校园植物》、《落叶的秘密》等课程资源。
走进社区——社会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益为宗旨,以掌握社会知识为目的,以发展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根本。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充实学校课程内容。我们南楼经济开发区地处“镁都”大石桥的东部,不仅镁资源丰富,农产品南果梨的味道也让人过口难忘。同时我们这也是历史悠久的地方,官马山、淤泥河的故事为现代文明注入了浓厚的古老底蕴。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通过考察、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生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南果梨的栽培》、《家乡的传说》等校本资源。 走进生活——自我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生活更是一泓创新的源泉。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的,我们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了《厨房生活小窍门》、《鸡蛋的学问》、《蛋壳作画》、《我与动物交朋友》、《安全伴我行》、《玩纸风车》,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了解生活常识、安全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自我保护,关爱生命之情。
另外学生每天都在学校里活动,学校的校情、活动场所、活动内容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我校是新建立的一所教学条件现代化的高标准小学,校园环境、校服很多事情与学生息息相关,为此我们构建了《小学生作业情况调查》、《我爱学校》、《创建绿色学校》、《教室布置我设计》、《校服设计师》等课程内容。让学生为校园环境建设及小学生的着装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实践中使学生感受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学校之情。
社会是个大舞台,它的多姿多彩让学生多了一份热情、一份关注。如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召开,5.12四川汶川地震的发生,神七的成功发射,这些国家大事学生们非常关注。为此我们又适时地增加了有关“奥运、地震、神七发射”等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在收集材料、分析、展示中感受祖国的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三、实践活动,凸显学校特色,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常态化发展。
综合实践课要有生命力,要凸显特色,张扬个性,就得与学校特色、学生发展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又进行了凸显学校特色、张扬学生个性的实践活动。
1.与信息化教育结合,凸显学校特色
我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微机室两个,42个教学班,班班都是多媒体教室。因此我们把电子制作教学作为我校教学特色,有意识地将电子制作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机地整合,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电子知识,并对电子制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我校现在四、五、六年级都开设了电子制作课程,学生们都乐于参加。他们创作了大量的电子作品,《祖国山河》《我爱我家》《遨游》《新农村新风貌》《寒山空月》虽然还不是成熟,但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体验着快乐,收获着快乐。
同时我们搭建校园网络平台,把学生的活动成果如手抄报、表演、音乐、小制作等给予展示,让他们体验成功。从而激发他们更好地投入到下一次的活动当中,切实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发展。
2.与艺术教育结合,张扬学生个性
我校建有大型封闭式体育馆,各种体育设施齐全。另外还设有专用的舞蹈室、美术室,结合(2+1)工程学校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与综合实践活动全方位整合,为学生开设了球类(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键球)田径、舞蹈、手工剪纸、乐器、声乐等,通过各种活动促进综合活动实践切实有效地开展,如“喜迎奥运、放飞梦想”放风筝活动、“心灵手巧”制作水果拼盘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对体育、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各项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今年的大石桥市六一文艺汇演中,舞蹈《欢天喜地迎奥运》获大石桥市一等奖;美术小组100多人次在国家、省、市的各项比赛中获奖;书法小组40多人次在国家、省、市的各项比赛中获奖。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特长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3.与德育活动结合,释放学生情感
德育活动也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个阵地,因此结合德育活动,我们开展了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我们注重在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让学生参与到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之中,活动一般有三个环节:(1)选择内容;(2)联系准备;(3)实地服务。社会参与实践性学习包括三方面内容:学习为特殊人群的服务;参加公益活动;参加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农业生产劳动。如“雷锋月”组织学生去张官村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开展上街清除乱张贴广告公益活动或为公共场所做清卫工作。清明节组织学生参观“虎石沟”(万人坑),让学生了解历史,激发爱国热情。六月组织学生到教育基地参加农业劳动等。通过这些社区教育实践基地的活动,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走进自然,活跃身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才干,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实践也证明,走出校门,踏进社区,学生们耳目一新,并激发出更大的创造热情,点燃新的生命之火。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充分整合了教育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为学生创设实践体验平台,理想信念教育平台,情感教育平台,特长展示平台。将学习的天地延伸到社会生活、大自然中,既锻炼了学生适应社会,了解自然与人交流自我保护等能力,又极大的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发挥了多元效应,使师生共同发展,达到教育效益最佳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工作任重道远,实践是永远的追寻,开拓是永恒的主题。跋涉在对综合实践更美好的追求中,我们将继续思考着、实践着、创造着并完善着。实验之路是艰辛的,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立足校本,坚持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一定能做到常态、科学、有效。
收稿日期:2013-03-06
一、立足教材,加强方法指导,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常态化实施。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哪种教学都会有一个模式,那么教学模式的运行环境是课堂,而课堂作为实施教学的主渠道,就要有其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就是老师课堂中实施教学的一个载体。在新课程改革初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因为无教材,教师们不知从哪方面入手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大了学生研究困难;课题小了学生又无兴致。往往为了上一节课,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教师陷入两难境地。那么随着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全面使用,教材中的一些主题恰切、易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狠抓课程落实,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课时,验证第一阶段的六种教学模式及可行性。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课程观,灵活处理教材,用教材教。综合实践活动同样践行这种新理念,我们选择教材中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内容进行主题活动。由于教材对于活动的主题给予了规定,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已有经验出发创设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谈话导入法、声像导入法、图片导入法、实物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资料导入法等,无论哪种方法都突出一个“趣”字,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子课题的确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动机,才能为下一个环节铺平道路。目前实验教师已明确主题确定课的框架结构。
如何让确定的子课题有效的实施,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在计划实施、方法指导课上,我们立求突出一个“实”字,即踏踏实实地开展研究。上学期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在“常态课”的研究中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偏重活动形式,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等,学生的深度体验不够,个别存在着“形式化”的倾向,所以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因此本学期重点放在对学生方法的指导,如: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搜集与处理资料、如何写活动总结或报告、表达与交流、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访谈、怎样进行实验、怎样进行手工设计与制作、怎样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在《种子宝宝》活动策划课里既放手让学生探究,自己找路走,又恰当指导,让学生生动形象地学会了问卷调查、查资料、采访、宣传等探究方法。课堂上通过现场调查、模拟采访、观看录像、讨论交流、学生互教互学等环节的设置,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法,教会学生科学地认识程序和寻求知识规律的思考途径,从而轻松、有效地掌握了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宣传法等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保证了自主探究阶段的顺利、有序地开展。注重教师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扶”,把自己对探究方法的知识经验筛选、加工、整理,然后以学生能够理解、接受、便于掌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丰富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在成果展示课上,学生通过大量的调查,收集了很多材料,那么在汇报课上如何有“序”地组织材料,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指导。如研究“雨量等级划分标准”子课题小组收集了(1)雨量等级划分标准;(2)营口地区雨量;(3)世界雨量分布图;(4)雨量的测定;(5)制作雨量器;(6)中国雨量分布图,教师科学地进行了指导,按照由理论到实际、由小到大的范围让学生按照(1)—(4)—(5)—(2)—(6)—(3)顺序汇报,梳理了知识体系,从而又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汇报形式上也要立求多元,我们仍以《雨》这次主题活动为例,共有六个子课题,他们以表演、快板、歌曲、解说等形式进行了汇报,在汇报中知识得到互补,能力得到展现,因此成果汇报课要突出一个“新”字,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体验着快乐、收获着喜悦中,综合能力都有“新”的发展,有力地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
二、立足校本,开发课程资源,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常态化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承载着独特的教育功能。教材的使用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扶”的过程,随着实验课题的深入研究,开发课程资源就是“放”的过程,也体现了综合实施活动课程的生成性、开放性特点,校本资源的开发将有力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发展。
我们学校认为,作为一所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是应以农村生活为基点,以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作为资源挖掘的基本元素。二是便于常态实施、体现学校自己特色或适合学生特点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要有效,就必须追求内容的系列化,校本化。因此学期初制定了课程计划,要求各年级及时制定年级活动方案,交教导处存档,便于开展检查指导。
我们围绕“四条主线”①人与自然—→走进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②人与文化—→感受人文—→领略南楼开发区地方的传统文化;③人与社会—→走进社区、田野—→了解家乡的物产;④人与自我—→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形成高尚风格。根据学校、家庭、社会、自然,整合“五大资源”,以三个走进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体现资源开发多元化。
走进自然——自然资源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云腾致雨,露结为霜。这一切都是学生亲自经历的,它既是简单的又是深奥的,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为了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拥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珍惜自然资源,我们开发了《雨》、《雪》、《亲近校园植物》、《落叶的秘密》等课程资源。
走进社区——社会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益为宗旨,以掌握社会知识为目的,以发展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根本。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充实学校课程内容。我们南楼经济开发区地处“镁都”大石桥的东部,不仅镁资源丰富,农产品南果梨的味道也让人过口难忘。同时我们这也是历史悠久的地方,官马山、淤泥河的故事为现代文明注入了浓厚的古老底蕴。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通过考察、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生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南果梨的栽培》、《家乡的传说》等校本资源。 走进生活——自我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生活更是一泓创新的源泉。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的,我们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了《厨房生活小窍门》、《鸡蛋的学问》、《蛋壳作画》、《我与动物交朋友》、《安全伴我行》、《玩纸风车》,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了解生活常识、安全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自我保护,关爱生命之情。
另外学生每天都在学校里活动,学校的校情、活动场所、活动内容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我校是新建立的一所教学条件现代化的高标准小学,校园环境、校服很多事情与学生息息相关,为此我们构建了《小学生作业情况调查》、《我爱学校》、《创建绿色学校》、《教室布置我设计》、《校服设计师》等课程内容。让学生为校园环境建设及小学生的着装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实践中使学生感受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学校之情。
社会是个大舞台,它的多姿多彩让学生多了一份热情、一份关注。如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召开,5.12四川汶川地震的发生,神七的成功发射,这些国家大事学生们非常关注。为此我们又适时地增加了有关“奥运、地震、神七发射”等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在收集材料、分析、展示中感受祖国的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三、实践活动,凸显学校特色,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常态化发展。
综合实践课要有生命力,要凸显特色,张扬个性,就得与学校特色、学生发展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又进行了凸显学校特色、张扬学生个性的实践活动。
1.与信息化教育结合,凸显学校特色
我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微机室两个,42个教学班,班班都是多媒体教室。因此我们把电子制作教学作为我校教学特色,有意识地将电子制作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机地整合,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电子知识,并对电子制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我校现在四、五、六年级都开设了电子制作课程,学生们都乐于参加。他们创作了大量的电子作品,《祖国山河》《我爱我家》《遨游》《新农村新风貌》《寒山空月》虽然还不是成熟,但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体验着快乐,收获着快乐。
同时我们搭建校园网络平台,把学生的活动成果如手抄报、表演、音乐、小制作等给予展示,让他们体验成功。从而激发他们更好地投入到下一次的活动当中,切实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发展。
2.与艺术教育结合,张扬学生个性
我校建有大型封闭式体育馆,各种体育设施齐全。另外还设有专用的舞蹈室、美术室,结合(2+1)工程学校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与综合实践活动全方位整合,为学生开设了球类(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键球)田径、舞蹈、手工剪纸、乐器、声乐等,通过各种活动促进综合活动实践切实有效地开展,如“喜迎奥运、放飞梦想”放风筝活动、“心灵手巧”制作水果拼盘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对体育、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各项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今年的大石桥市六一文艺汇演中,舞蹈《欢天喜地迎奥运》获大石桥市一等奖;美术小组100多人次在国家、省、市的各项比赛中获奖;书法小组40多人次在国家、省、市的各项比赛中获奖。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特长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3.与德育活动结合,释放学生情感
德育活动也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个阵地,因此结合德育活动,我们开展了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我们注重在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让学生参与到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之中,活动一般有三个环节:(1)选择内容;(2)联系准备;(3)实地服务。社会参与实践性学习包括三方面内容:学习为特殊人群的服务;参加公益活动;参加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农业生产劳动。如“雷锋月”组织学生去张官村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开展上街清除乱张贴广告公益活动或为公共场所做清卫工作。清明节组织学生参观“虎石沟”(万人坑),让学生了解历史,激发爱国热情。六月组织学生到教育基地参加农业劳动等。通过这些社区教育实践基地的活动,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走进自然,活跃身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才干,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实践也证明,走出校门,踏进社区,学生们耳目一新,并激发出更大的创造热情,点燃新的生命之火。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充分整合了教育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为学生创设实践体验平台,理想信念教育平台,情感教育平台,特长展示平台。将学习的天地延伸到社会生活、大自然中,既锻炼了学生适应社会,了解自然与人交流自我保护等能力,又极大的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发挥了多元效应,使师生共同发展,达到教育效益最佳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工作任重道远,实践是永远的追寻,开拓是永恒的主题。跋涉在对综合实践更美好的追求中,我们将继续思考着、实践着、创造着并完善着。实验之路是艰辛的,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立足校本,坚持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一定能做到常态、科学、有效。
收稿日期:201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