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上帝粒子”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262648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型强子对撞机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寻找“上帝粒子”。它是由英国人彼得·希格斯等物理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基本粒子,在粒子物理学界被称为“希格斯粒子”,因为它被认为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所以被称为“上帝粒子”。寻找“上帝粒子”目前已成为整个物理学界研究的中心。科学家为什么要一直寻找它?它的发现对人类有何意义?
  
  为什么要寻找“上帝粒子”?
  
  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有质量的,我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物质为什么会有质量?乍一看,这仿佛根本就不是个问题,有物质存在当然就有质量啦。您也许会说是因为组成物质的分子有质量,那分子的质量又由何而来?也许您依然有答案:原子,或是再细分下去的质子和中子、夸克。到了这一步,您或许有点要缴械投降了:它们这些粒子有质量,所以一切物质就有质量嘛!但是物理学家明显不会满足于这个答案。要解释这个问题,牵涉到非常复杂的物理理论,但问题的答案却是宇宙形成的根本奥秘所在。寻找“上帝粒子”,就是为了揭开质量的来源之谜。
  人们早已发现,自然界中物质之间千差万别的相互作用,可以简单划分为4种力,即引力、电磁力、维持原子核的强作用力和产生放射性衰变的弱作用力。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决了引力问题后,人们开始尝试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以期解释通过后3种力相互作用的所有粒子。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科学家们建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它把基本粒子(构成物质的亚原子结构)分成3大类:夸克、轻子与玻色子。“标准模型”的出现,使得各种粒子如万鸟归林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园”。但是这一“家园”有个致命缺陷,那就是该模型无法解释物质质量的来源。
  为了修补上述理论大厦的缺陷,英国科学家彼得·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场的存在,并进而预言了希格斯粒子的存在。20世纪60年代,希格斯就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宇宙空间弥漫着大量至今未知的一种神秘亚原子粒子,这种在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粒子与宇宙中的普通物质相互作用并导致了这些物质有了质量。根据现有理论,组成物质的已知最小单元一夸克本来是没有质量的,宇宙大爆炸发生时,受一种特别的基本粒子的影响,夸克才开始有质量。希格斯认为,这种粒子平时无法察觉,只有当更大的亚原子粒子在极高能量作用下被彻底粉碎时,才有可能看到它的踪迹。
  然而这种粒子就像神话中的独角兽一样难觅踪影。自1899年汤姆逊爵士发现电子开始,直至如今,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人类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微观世界的奥秘。物理学家们建立了一套称之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模型,使得对物质微观结构的探索已经达到了几乎尽善尽美的地步。在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中,总共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其中的61种都已被验证,唯独希格斯粒子始终游离在物理学家的视野之外。找到这种粒子,就找到建筑粒子物理学经典理论大厦的最后一块基石,如果证明它不存在,整座大厦就要被推倒重建。
  
  “上帝粒子”引发的争论
  
  “上帝粒子”是否存在,一直在科学界是个争论。一些科学家们对于“上帝粒子”的存在一直持有怀疑的态度。霍金曾经下100美元赌注,打赌“上帝粒子”并不存在:“如果未能发现希格斯粒子,我想这将更令人兴奋。因为这说明这些想法是错误的,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无论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或者没发现什么,其结果都将告诉我们有关宇宙结构的更多知识。”来自马里兰大学的尼古拉·哈德利也说道:“如果没有发现上帝粒子,我们将会非常高兴,这意味着一些新的有趣的理论将会诞生。就目前而言,上帝粒子被对撞机发现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除了一些科学家对上帝粒子的存在持有怀疑态度,美国的原子撞击实验结果则显示“上帝粒子”可能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粒子,而是多种质量相似但所带电荷存在差异的粒子群。
  
  为什么会萍踪难觅?
  
  自从希格斯预言“上帝粒子”存在以来,科学家们就一直试图在实验中发现该粒子从而证实其存在,但努力均告失败。如果“上帝粒子”存在,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希格斯粒子在现在的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只有非常非常高能量的粒子间进行相互撞击,才有可能把希格斯粒子激发出来,所以科学家们猜想它应该是在宇宙大爆炸的那一瞬间产生的。它的质量一定足够大,以往使用的粒子对撞机能量还不够大,还不足以把它撞出来。另一个困难是,它极不稳定,如果确实存在,它将在碰撞后10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内衰变,因此要想捕捉到它极不容易。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使科学家们获得了足够的信心:由于它所达到的能量已经足够大,因此这将是一个判决性实验。如果真有希格斯粒子存在,它一定能探测到,不像以往的实验设备存在漏网的可能性;反过来的说法也成立,如果它仍然不能探测到希格斯粒子,就说明这东西根本不存在。因此,寻找“上帝粒子”成为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主要任务之一。科学家普遍期望在这一对撞机的帮助下,能够在前所未有的对撞能量下发现希格斯粒子。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表示,我们本希望能够在2011年底前寻找到证实“上帝粒子”存在的证据,如果在2012年底前依旧无法突破,那么我们就需要重新评估标准模型中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以及“上帝粒子”是否是物理学最大的成就之一。
  
  【责任编辑】蒲晖
其他文献
“达玛花开美人舞,五月博峪胜天堂”,被誉为“吉祥福地”的博峪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会举办独具特色的采花节。博峪位于甘肃与四川两省交界处,隶属甘肃省境内,自然环境优美,村落多半建在山腰或山脚下,房屋均为上下两层木质结构,与南方山寨近似,故又被称为“藏寨”。博峪藏族保存了自己传统的语言和习俗,其中最盛大的节日就是纪念“珠玛柁底”的采花节。  采花节的来历  关于采花节的来历,有很多美丽的传说。  传说很
美国宇航局发射的“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目前正在奔赴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探测两颗人类以前从未尝试接触的天体——谷神星和灶神星,那将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为直观地观测小行星。大部分小行星都栖身在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里,其他小行星则围绕比地球距离太阳更近的轨道运行,不过它们中有很多都与行星拥有共同轨道。并非所有小行星都会老老实实呆在原处:太阳系里的一些小行星的轨道与行星轨道呈十字交叉。  谷神
活到老学到老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且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是一种维护大脑学习和记忆机能的重要方式。过去的一些研究已经证明,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会衰退,但是,通过学习和运动,成年人不仅会保持较好的记忆力,而且认知能力也会提高。因为,通过学习和运动,成年人的大脑细胞有了更新和生长,而且大脑执行特殊任务的功能部位也在扩大,这也为预防老年性痴呆指明了方向。  音乐家和出租车司机的大脑  人的大脑皮质在完
水星恐怕是肉眼可见的行星中最“诡异”的一颗。由于非常靠近太阳,它只会短暂地出现在黎明或者黄昏的霞光之中。正因为如此,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希腊天文学家甚至认为它是两个不同的天体:一个出现在日出前、一个出现在日落后。一年到头能看见水星的机会只有几次,每一次也就持续几周。  20世纪初,水星在验证广义相对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天文学家对它的物理特性却知之甚少,即使是在望远镜的窥探下水星也总是“犹抱琵琶半
蚂蚁虽然身量很小,可却是世界上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动物,远远超过所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动物的总和。小小蚂蚁遍及全球,无孔不入,成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就是在这小小的蚂蚁中,科学家发现了许多令人慨叹的大智慧!  配药治病  一种生活在南美大陆的红蚂蚁,一旦吃了腐肉烂食而生病时,竟然会像人类一样服用蚁巢中的一种“消炎药”。科学家们破解开一个蚁巢,对红蚂蚁的“小药库”进行了分析、鉴别,结果发
地球氧气何时出现?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近日报告说,约30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就已经大量存在,这比此前科学界普遍认为的时间提早了数亿年。一般认为,目前约占大气21%的氧气并不是在地球45亿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累积的,地球诞生后最初20亿年氧气几乎不存在。地球大气第一次氧含量剧增,即“大氧化”可能发生在距今约24.8亿至23.2亿年前,通常认为是由蓝藻光合作用造成的。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通过数据模型
笔者先后18次深入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等国的18个野生动物保护区,研究狮子、花豹和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其面临的生存威胁。与非洲草原动物亲密接触的那一幕又一幕让人终身难忘……  在斯瓦拉平原与斑鬣狗对峙  肯尼亚的斯瓦拉平原保护区位于首都内罗毕郊区,连同相邻的7个保护区总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200年前,这里是非洲规模最大的野生动物迁徙的重要走廊,
弥勒是中国民间普遍信仰、崇奉的一尊佛。在多数佛寺中都建有他的塑像或雕像,供大众礼拜。他那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受大众崇敬的同时,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亲近。  弥勒渊源  弥勒,梵文Maitreva,音译“梅旦利耶菩萨”、“弥帝礼菩萨”,意译“慈氏”。汉译佛经有六部经典专门讲述弥勒出身、修行、成道、转法轮等事项,所谓弥勒六部经,即《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观弥勒菩萨下生经》、《弥勒大
古代的交通极不发达,各地人员往来极为不便,自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建立了相应的沿途接待制度,由地方官府设立“驿站”,负责过往官员的接待服务。到了唐代,公务往来日益频繁,这项制度也目臻完善,形成了数量众多的“驿馆”。这既为官员因公出差这种日常的行政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也是对官员的优待,进而演变为一种特权。宋元时期大致延续了唐代的政策。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法令对某些特权者进行了限制。他命令
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7日11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E·罗斯曼、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兰迪-W·谢克曼和德国生物化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因为他们发现了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也即发现了细胞内主要运输系统的机理。  细胞内的物流  人体内有无数各种各样的细胞,尽管它们非常微小,却如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无数个企业或组织,会生产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