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综合实践 盘活语文课堂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efount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简短的一首儿歌,道出了学习的真正奥秘——实践与思考。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我不光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留心他们的综合表现。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反思:为什么学生在上音乐、美术、科学等课时,兴趣浓厚,参与性强,课堂氛围活跃?经过持续的观察我得出了结论:这些课堂上,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师者,而是陪伴学生体验过程、收获感悟的引导者,教师用活动串联起教学内容,也用活动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传统的授课方式及对教学质量的要求给了教师一个限制:规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于是,刻板地分析讲解、机械地要求识记、对成績一味地在意强调变为了课堂上的主旋律……教师在重复着照本宣科,而学生也在疲倦中自动地取舍着学习内容。这样的课堂沉闷、压抑,学生鲜有真正合作交流的机会。那么,学习是否可以摆脱这种陈旧的模式,让实践活动也在课堂上发光出彩呢?经过教学实践和活动反思,我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和想法,或许可以让教师拓宽思路,进行一些新的尝试。
  一、整合授课内容,找准活动节点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如何才能有效开展呢?我认为,一是整合教学内容,拓宽学生阅读的广度,可以由一篇课文开启学生阅读思考的大门。这样的想法得益于学校语文组参加的“用科学阅读的方法提高小学生群文阅读的能力”的课题研究。我曾经设计并执教过一节二年级的群文阅读教学课《“百变”的狐狸》,以学过的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作为抓手,引出《伊索寓言》中另外三则关于狐狸的故事,有的讲害人害己,有的讲自作聪明,有的讲巧解困境。我惊喜地发现,学生有着超乎想象的表现,他们愿意主动阅读,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独特感受,狐狸的不同形象就在饶有趣味的阅读活动中深深印在了学生的心上,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在课后阅读《伊索寓言》的兴趣。
  在美国迪士尼公司的卡通巨制《疯狂动物城》强势登陆国内各大影院之时,我观看了影片,和大多数人一样,不由得爱上片中那个柔弱但坚强的兔子朱迪,它最终的成功大逆转不失为充满趣味的活教材。于是,我将这部影片推荐给家长,希望他们带领学生观看。在此之后,一个想法突然萌生:是否只有兔子朱迪才能成为学生的偶像,那个在片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配角——狐狸尼克,难道不是更好的教育素材吗?于是,一个关于《“百变”的狐狸》的后续活动一点点在我的心中成型……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趁学生的观影热度还在,我组织了一次“小小影评会”,让学生分享观影感受,因为兴趣浓厚,他们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在充分交流后,我引入一个问题:“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感受过狐狸的‘百变’,《疯狂动物城》中的狐狸尼克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这下班上可热闹了,一位学生说:“尼克很有商业头脑,它骗取了巨无霸冰淇淋,用来改制成袖珍冰棍出售给仓鼠,还把冰棍的木棒售卖给木材厂。”另一位学生反驳:“它虽然赚了钱,可是没有道德,谎话连篇,而且制假卖假。”一个在班上并不起眼的小女孩将期待的目光望向我,我示意她说说自己的想法,她说道:“尼克陪着朱迪查出案件的真相,如果没有他,朱迪也不会成为动物城的英雄,我觉得尼克挺好的……”很多学生响应了她的观点,交流渐入佳境,这正是我希望聆听到的。的确,狐狸尼克蛮横,但他也有着向善向美的愿望,只是世俗的界定让他无法走出那个被圈定的世界。我很欣慰,学生的发言给影片之外的“尼克”解禁……
  这样的教学活动,丰满了学生对狐狸的认知,也在无形中教会了他们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人和事。我想,这是传统的课堂不具有的。
  二、坚持以生为本,形成活动常态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教师不应是课堂的主角,应调整角色,设计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直接的体验和感悟。但是,毕竟有教学任务这个硬指标衡量着教师的工作,活动的开展既要丰富于文本,又不能脱离文本,课上最朴实的活动就是开展与教材相关的阅读实践。
  群文阅读课题研究之后,教师大多回归到之前的教学方式,认字、识词、学写、解文……因为,搜集大量的阅读材料,在每一堂课上呈现,毕竟是不现实的。那么,崭新的模式应如何常态化呢?在一次听课中,我有了新的发现。授课老师执教的是《夜晚的实验》一课,她改变了常规的授课思路,从课文结尾入手,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到“超声波的重要作用”,再通过补充阅读发现“超声波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习以为常地拿着《拓展阅读》安静浏览、批注,迅速找到教师要求探究的内容,通过交流真实呈现了他们已深刻体会到的斯帕拉捷实验的科学及历史意义。这样扎实有效的阅读实践活动并没有耗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让学生充分享受着阅读的乐趣。这位教师的做法着实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是啊,实践活动不全是热闹、花哨的呈现,褪下华丽的“活动外衣”,在一堂堂质朴的课上,实践活动其实也可以安静淡雅,课外阅读就是最简单有效的活动形式。
  现在,我们班学生的课桌上也出现了拓展阅读的书籍。学习了《人类的老师》,我们就会再来读读《有趣的仿生学》,学习了《祁黄羊》中的四次对话,我们就会一起读读《管仲的实话实说》……
  这样的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学生突破了教材的限制,拓宽了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进行语言训练,受到了人文熏陶。
  三、勤和家长交流,获得活动支持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课程生活化”的理念。就教材而言,每个单元最后的授课内容必然是练习,其中的“处处留心”“口语交际”等,都渗透了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把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广阔的生活世界中。
  随着课程实施的推进,学生学习的平台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也可以扩展到课外。当然,这些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要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学习效果才能得到保障。教师要勤与家长交流,让家长意识到自己也可以成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老师。有了角色的定位,可以增加家长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们也就更乐意参与到活动中来。比如我们班开展过“一家齐上阵,共同写春联”“家庭歇后语大赛”“中秋美文诵读”等活动,都得到了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高度评价。所以,要想活化学习,家长,是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可以使学习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的头脑不再是装满知识的容器,而成为等待点燃的火花。只要让学生动手动脑,用好两宝,在回归生活和社会的过程中去体验快乐,分享收获,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喜欢、期待、真实有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贵州贵阳市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摘要】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发展将对整个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运用教育生态学的原理,能够厘清技能大赛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对于寻求技能大赛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技能大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0-0067-03  【
修修是个精力充沛的孩子,每天无论是午觉还是夜觉,都比同龄孩子的睡觉时间要晚,入睡也难。为此,修修奶奶想出了很多的妙招,来帮助修修提早睡觉时间,加快入睡速度,提高睡眠质量。尝试下来,屡试不爽,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小枕头想你了  到了睡觉时间,修修还没有打算睡觉的想法,修修奶奶就开始念起来自编的故事。“修修不睡觉,小枕头想你了,小枕头在哭啊,哭啊,修修怎么还不来啊,修修快来和我做朋友啊……”这个故
案例中认为职业教育“没有彻底转型成功”的诸多问题,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根本没有意识到有这些问题存在的职业院校不在少数,而知其存在故意逃避的也有很多。归纳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一是学校急功近利,只关注显性指标,只看结果;二是学校对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把握不到位,办学方向有偏差。这就涉及职校办学决策的问题。   诸多职业院校可能行政架构有所不同,工作流程有所区别,但决策都应该足够慎重。对于学校中长期规划
秋天来了,孩子们在每日的户外活动中,惊奇地发现路边的树叶随风飘落。仔细一看,真奇怪,怎么树叶宝宝们都不一样呀?有的绿,有的黄,还有的红;有的像扇子,有的像小船,还有的像小鱼的尾巴,真奇妙!好奇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他们敏感、活泼,总是带着清澈的眼睛去发现身边所有美好的事物。恰逢我们正在开展“秋日童话”主题活动,艺术活动“树叶贴画——大树妈妈”就是为了满足幼儿探索树叶探索大自然这一强烈的愿望而生成的
明清时期的白话文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亮丽的丰碑,将古代叙事文学推向了全新的高峰。很多经典名著早已成为了教材的“座上宾”,只因其是不可多得的经典文本。教师应该深入研读教材中的这一类文本,開掘其丰富而独有的价值,探寻古典白话文小说教学的基本策略,为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奠基。  一、把握核心要素,洞察情节  1.揣摩联想,感受一波三折  小说之所以能够吸引读者,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方式,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感的方法之一。朗读能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起到习得语言、内化语言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都比较重视朗读,也意识到朗读指导的重要,但如何结合新课标的理念
毒蘋果
期刊
在教研活动中,听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一文时,我感触颇多。本课讲述了王冕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仍勤奋读书学画,最后学有所成的故事,赞美了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优秀品质。以下是这位教师的两个教学片段,以及笔者的思考。  【片段一】  师: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找找王冕不寻常的地方,并想想原因。(生默读后交流)  生:“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白天牛吃饱了,王冕
小團子的小小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