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与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作为教师还应注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美术教学 责任感 自信心 创造力
一、在小事中培养责任感
现象陈述:绘画工具带不全。
从事学校美术教育工作十几个年头了,我发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几乎每节美术课都会有几个或者是多个学生带不齐美术学习材料。学生偶尔一两次不带美术材料无可厚非,谁都有失误的时候,倘若经常如此,那就会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原因分析:
1.学生对美术课缺乏兴趣
在初中升高中的时候,美术是不考察的学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些学生就不重视美术学科的学习。慢慢地,部分学生对美术课就失去了兴趣。
2.家长不重视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家长觉得美术不在升学考察范围之内,对美术学科存在歧视,觉得只要学好语文、数学等考试的科目就行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
(1)课堂中采用应急措施
遇到经常不带材料的顽固学生,我降低作业要求,协助他充分利用现有的工具材料,完成作业,多发现他作品中的闪光点。考虑到中学生骨子里好胜的特点,我以十二分的耐心和热心点燃他哪怕瞬间微弱的热情,一点鼓励,这次可以记得带铅笔,下次可以多带,哪怕只是圆珠笔。最终达到自发带工具材料主动学习美术的目的。
(2)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绘画课中,我采用了很多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我会把自己的范画送给材料准备得最积极、最齐全的学生或最负责的小组长;我还善于利用班上个人的评比台,每节课对学生们准备材料的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把这一项作为美术成绩评定的一部分。这样,学生们的兴趣增强了,绘画材料准备得更积极了。
(3)用行动唤起家长对学生的支持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请家长进课堂听课。我就利用这个机会轮流到各班上绘画课。课上,我对绘画创作有进步的学生给予激励。并且让学生和家长知道:要想完成一幅出色的绘画作品,没有绘画材料是很难做到的。有的时候,让一些经常不带绘画材料的学生把其他学生优秀的绘画作业带回家,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感受因为绘画材料的不同而产生的效果迥异的绘画作业。让家长帮助督促学生买齐、带齐绘画材料,从而保证了学生正常的绘画学习,慢慢培养出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在细微处培养自信心
现象陈述:频用擦子、勤换纸。
“频用擦子、勤换纸”是学生美术课堂上最常见的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现象,每节课,总有学生(往往都是平时绘画不错的)在美术课开始绘画创作的时候,频繁用擦子,一遍一遍地画了擦,擦了画,往往过去半节课了,这些学生还没有确定画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课题和名字外,我要求学生一律直接使用彩笔或签字笔来构图。不想,“频用擦子”的问题解决了,又生出“勤换纸”的问题来。刚开始,我也没有在意,画错了是在所难免的,换就换吧!于是,我想也没想就让他们自己换纸了。结果,这一人要换不打紧,接下来就有不少的学生纷纷举手,也要求换纸,理由也是“画错了”。
原因分析:对自己的创作缺乏自信。开始,我对频用擦子,勤换纸的现象感到纳闷,怎么就有这么多同学画错了呢?我就让学生把他们认为画“错”的作业拿给我看。所谓的“错误”无非就是与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画面不一样罢了。这只是学生对自己的创作缺少自信的表现。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次,在初一五班进行《有趣的卡通面具》授课的时候,又有几个学生举手要求换纸。见此情景,我让同学们都停下笔,挑其中一张构图过小过片的作业,发动全班学生一起来想个解决的好办法。有的学生说:“可以在原来小的椭圆外面画一个大椭圆做人物的脸,让原来的小椭圆隐藏在大椭圆的顶端做头发的一部分。”还有的同学说:“在它周围多画几只大大小小的椭圆,画一个仙人掌风格的面具”。在学生的献计献策下,我当场给这些“废画”重新添画。本来要被学生丢掉的“废画”,经过这样巧妙一改,摇身变成别具特色的面具。学生们见了这情景都惊讶地张大了嘴巴,不少学生带头鼓起掌来。我顺势启发学生:绘画的时候不要慌,尤其是当自己画出的形象不满意时,要相信自己,开动脑筋画出和别人不同的画面来。随后的作业越来越丰富多样,学生脸上自信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三、在参与中培养创造力
现象陈述:绘画大同小异。
绘画课的创作过程中,经常看到有的学生模仿老师、书中的范画或身边学生的画面来画。结果,有相当一部分的作业在构图上大同小异,缺乏创新。
原因分析:“不爱动脑,缺乏创新意识”是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传授、包办代替太多,而引导、启发得太少。导致学生们形成“老师这样画,我也这样画”的懒惰态度,学生们的绘画缺少自己的想法和个性。这是美术课中最悲哀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策略: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巧取题目。启发学生的构思兴趣。难度太大或漫无边际的命题,学生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命题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畴,切忌空洞。命题的设置必须具有新颖、独特、先进性等特点,要使学生感兴趣、有积极性。例如,命题:“一个奇怪的梦”“智能机器人”“我眼中的世界”“未来的学校”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良好的绘画题材。
其次,善于利用生活中难忘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启发学生的构思情商。寒假回来的第一节美术课,鉴于作业本和课本不全的情况,我一改往日口述假期趣闻的惯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材料表现寒假里的所见所闻。我没有过多地限制学生,只强调学生以构思为主,绘画作业为辅,降低作画技巧和画面结果的要求,鼓励他们开动脑筋构思出一幅独特、有趣、新颖的画面,把他们的感受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们可以边交流边画,我在绘画构思方面尽量不加评论,任学生自由发挥。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下课的时候将近大半的学生基本完成。有的描绘打扫屋子、贴春联的情景,有的反映除夕夜看晚会、放烟花、吃饺子等场面,有的表现大年初一拜年、穿新衣的喜悦,还有的画正月十五观火爆、闹花灯的热闹劲儿。就连班上最“懒”的海峰也画了自己顶着雪花堆雪人的样子,尽管画中的人物一般人看不出人形来,但他仍画得兴致盎然。我能体会到丰富多彩的寒假生活在学生们的心里留下多么难忘的回忆,这些回忆又将激起他们多少因快乐而迸发的艺术创作的灵感。因此说,生活是儿童绘画的源泉。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于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所以,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勇于实践,实现教育创新,让小画家为未来的教育画出更美丽的蓝图。
总之,我们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抓住每一节授课时间,对不同年龄和性格的学生进行观察,通过学生平日已经形成的习惯来进行分析和重塑,改掉旧有的不良习惯,养成积极可行的好习惯,让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赢在成長的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单玲燕.同德携美,共享双赢——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考试周刊,2014.
【关键词】美术教学 责任感 自信心 创造力
一、在小事中培养责任感
现象陈述:绘画工具带不全。
从事学校美术教育工作十几个年头了,我发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几乎每节美术课都会有几个或者是多个学生带不齐美术学习材料。学生偶尔一两次不带美术材料无可厚非,谁都有失误的时候,倘若经常如此,那就会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原因分析:
1.学生对美术课缺乏兴趣
在初中升高中的时候,美术是不考察的学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些学生就不重视美术学科的学习。慢慢地,部分学生对美术课就失去了兴趣。
2.家长不重视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家长觉得美术不在升学考察范围之内,对美术学科存在歧视,觉得只要学好语文、数学等考试的科目就行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
(1)课堂中采用应急措施
遇到经常不带材料的顽固学生,我降低作业要求,协助他充分利用现有的工具材料,完成作业,多发现他作品中的闪光点。考虑到中学生骨子里好胜的特点,我以十二分的耐心和热心点燃他哪怕瞬间微弱的热情,一点鼓励,这次可以记得带铅笔,下次可以多带,哪怕只是圆珠笔。最终达到自发带工具材料主动学习美术的目的。
(2)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绘画课中,我采用了很多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我会把自己的范画送给材料准备得最积极、最齐全的学生或最负责的小组长;我还善于利用班上个人的评比台,每节课对学生们准备材料的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把这一项作为美术成绩评定的一部分。这样,学生们的兴趣增强了,绘画材料准备得更积极了。
(3)用行动唤起家长对学生的支持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请家长进课堂听课。我就利用这个机会轮流到各班上绘画课。课上,我对绘画创作有进步的学生给予激励。并且让学生和家长知道:要想完成一幅出色的绘画作品,没有绘画材料是很难做到的。有的时候,让一些经常不带绘画材料的学生把其他学生优秀的绘画作业带回家,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感受因为绘画材料的不同而产生的效果迥异的绘画作业。让家长帮助督促学生买齐、带齐绘画材料,从而保证了学生正常的绘画学习,慢慢培养出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在细微处培养自信心
现象陈述:频用擦子、勤换纸。
“频用擦子、勤换纸”是学生美术课堂上最常见的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现象,每节课,总有学生(往往都是平时绘画不错的)在美术课开始绘画创作的时候,频繁用擦子,一遍一遍地画了擦,擦了画,往往过去半节课了,这些学生还没有确定画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课题和名字外,我要求学生一律直接使用彩笔或签字笔来构图。不想,“频用擦子”的问题解决了,又生出“勤换纸”的问题来。刚开始,我也没有在意,画错了是在所难免的,换就换吧!于是,我想也没想就让他们自己换纸了。结果,这一人要换不打紧,接下来就有不少的学生纷纷举手,也要求换纸,理由也是“画错了”。
原因分析:对自己的创作缺乏自信。开始,我对频用擦子,勤换纸的现象感到纳闷,怎么就有这么多同学画错了呢?我就让学生把他们认为画“错”的作业拿给我看。所谓的“错误”无非就是与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画面不一样罢了。这只是学生对自己的创作缺少自信的表现。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次,在初一五班进行《有趣的卡通面具》授课的时候,又有几个学生举手要求换纸。见此情景,我让同学们都停下笔,挑其中一张构图过小过片的作业,发动全班学生一起来想个解决的好办法。有的学生说:“可以在原来小的椭圆外面画一个大椭圆做人物的脸,让原来的小椭圆隐藏在大椭圆的顶端做头发的一部分。”还有的同学说:“在它周围多画几只大大小小的椭圆,画一个仙人掌风格的面具”。在学生的献计献策下,我当场给这些“废画”重新添画。本来要被学生丢掉的“废画”,经过这样巧妙一改,摇身变成别具特色的面具。学生们见了这情景都惊讶地张大了嘴巴,不少学生带头鼓起掌来。我顺势启发学生:绘画的时候不要慌,尤其是当自己画出的形象不满意时,要相信自己,开动脑筋画出和别人不同的画面来。随后的作业越来越丰富多样,学生脸上自信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三、在参与中培养创造力
现象陈述:绘画大同小异。
绘画课的创作过程中,经常看到有的学生模仿老师、书中的范画或身边学生的画面来画。结果,有相当一部分的作业在构图上大同小异,缺乏创新。
原因分析:“不爱动脑,缺乏创新意识”是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传授、包办代替太多,而引导、启发得太少。导致学生们形成“老师这样画,我也这样画”的懒惰态度,学生们的绘画缺少自己的想法和个性。这是美术课中最悲哀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策略: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巧取题目。启发学生的构思兴趣。难度太大或漫无边际的命题,学生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命题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畴,切忌空洞。命题的设置必须具有新颖、独特、先进性等特点,要使学生感兴趣、有积极性。例如,命题:“一个奇怪的梦”“智能机器人”“我眼中的世界”“未来的学校”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良好的绘画题材。
其次,善于利用生活中难忘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启发学生的构思情商。寒假回来的第一节美术课,鉴于作业本和课本不全的情况,我一改往日口述假期趣闻的惯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材料表现寒假里的所见所闻。我没有过多地限制学生,只强调学生以构思为主,绘画作业为辅,降低作画技巧和画面结果的要求,鼓励他们开动脑筋构思出一幅独特、有趣、新颖的画面,把他们的感受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们可以边交流边画,我在绘画构思方面尽量不加评论,任学生自由发挥。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下课的时候将近大半的学生基本完成。有的描绘打扫屋子、贴春联的情景,有的反映除夕夜看晚会、放烟花、吃饺子等场面,有的表现大年初一拜年、穿新衣的喜悦,还有的画正月十五观火爆、闹花灯的热闹劲儿。就连班上最“懒”的海峰也画了自己顶着雪花堆雪人的样子,尽管画中的人物一般人看不出人形来,但他仍画得兴致盎然。我能体会到丰富多彩的寒假生活在学生们的心里留下多么难忘的回忆,这些回忆又将激起他们多少因快乐而迸发的艺术创作的灵感。因此说,生活是儿童绘画的源泉。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于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所以,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勇于实践,实现教育创新,让小画家为未来的教育画出更美丽的蓝图。
总之,我们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抓住每一节授课时间,对不同年龄和性格的学生进行观察,通过学生平日已经形成的习惯来进行分析和重塑,改掉旧有的不良习惯,养成积极可行的好习惯,让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赢在成長的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单玲燕.同德携美,共享双赢——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考试周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