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作物对外源硒动态吸收、转运的差异及其机制

来源 :环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ysical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查明作物硒吸收、转运随生育期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进而对其有效性进行调控。本文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6种不同作物在8周生长期内对外源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动态吸收和转运差异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作物对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动态吸收规律显著不同。硒酸盐处理作物地上部和根部硒含量从种植3周后持续下降;而亚硒酸盐处理作物根部硒含量随生长逐步上升,地上部硒含量随生长呈先上升后平稳或下降的趋势。两种硒处理在整个作物生长期内都有硒的累积,但植物体内80%的硒源于前6周的吸收。6种作物相比,硒酸盐处理芥菜地上部和根部硒含量最高,小麦地上部次之,亚硒酸盐处理,胡萝卜地上部硒含量最高,地下硒含量最小,而相同硒处理菜薹、紫甘蓝和绿菜花地上部和根部硒含量相近。绿菜花、紫甘蓝、菜薹、芥菜和小麦对硒酸盐的转运明显高于亚硒酸盐,胡萝卜对两种硒的转运能力相当。生物稀释作用影响作物硒含量的动态变化,尤以硒酸盐处理最为明显,供试植物硒含量与其干重呈显著负相关,但生物量改变引起的稀释作用并不能解释其对两种价态硒截然相反的吸收规律。进一步分析发现,硒酸盐处理6种作物硒累积量与作物生长期土壤有效硒改变量与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亚硒酸盐处理却未发现此结果;6种作物硒累积量仅占亚硒酸盐处理土壤有效硒的0.5%~18.1%,而硒酸盐处理除胡萝卜外5种作物硒累积总量为土壤有效硒量的1.1~4.5倍,由此可见,作物对外源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动态吸收的差异是作物硒吸收和转运能力、土壤供硒能力及生物稀释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作物硒的强化中应该综合考虑。
其他文献
<正>阅读是根,写作是叶,根深才能叶茂,厚积才能薄发。现代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曾说:"打个比方,课内与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自然飞行无力,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
目前,国内韩国文化教学普遍存在重语言轻文化、重表述轻体验、重纠误轻示正的问题,造成语言教授与文化体验割裂,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是施教者的功利主义思想在"作祟"
一物数卖是商品交易中的常见问题。以我国物权变动立法模式为主要背景,对一物数卖行为所引起的债权及物权的变动情况,以及我国民法对该种行为的规制加以解析。以期完善相关立
<正> 吉林造纸厂在1971年新建了一个日产200吨,以木浆为原料生产新闻纸的造纸车间。它有打浆、抄纸、完成三个工段,并附有一个成品仓库。车间建筑面积11,564平方米,成品仓库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分析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指出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提出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
《盲井》是表现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难与精神困境的艺术影片。笔者通过对该部影片部分情节、部分语言的描述,简要阐述了其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现实,并指出其底层叙事话语方式
现代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推进,使得企业或者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个企业均在寻求高效的管理方式,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综合实力。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
儿童歌曲弹唱课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弹唱在幼儿园实践教学中作用十分突出。因此,如何更有效地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课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作者结合自
作 者 简 介$$丁俊发,研究员,中国著名流通与消费经济学家、资深物流与供应链专家,中国流通G30成员、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商务部特聘内贸流通专家。长期从事
报纸
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现状及国外中小企业出口和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面临的问题,阐述中小企业应如何依靠自身努力和政府的扶持,扬长避短,打进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