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乐师 吾斯曼·艾山

来源 :旅游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v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闻中的吾斯曼·艾山性格狂放,与麦盖提刀郎艺人敦厚、缄言的习性形成极大的反差。但采访他那个早晨,在奥依布格达依村口,我看到他独自在杨树下徘徊,脚下的荒草已被踩踏得狼藉不堪,在一片霜花的野地间格外显眼。这让我突然间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一个在霜冷中伫候的人,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灼热和诚恳。看到地面上霜草偃伏,便可以揣测到他内心焦切与忍耐的矛盾心理,看来这是一个不容人轻易接受和理解的刀郎艺人。
  庭院收拾得井井有条,两扇彩绘的大门像是刚刚擦拭过,就连门外的小路也被清扫过。吾斯曼·艾山是刀郎艺人中的贫困者,抗震房是当地政府帮他修建的,除此而外,所有的家什显得陈旧。他的全部“财产”,不过是:一把刀郎热瓦甫,一面达甫(手鼓),一头驴,一只羊,一个老婆和一群鸽子,于是我心里开始用“六一乐师”称呼他。
  


  热瓦甫琴是50年前花100元从阿不吉力·肉孜的父亲手中买来的,据说,这把热瓦甫是阿不吉力·肉孜祖上遗留下的最好的一把琴,琴体镶嵌有骨质的饰纹,在麦盖提极为少见;
  达甫是吾斯曼·艾山三岁时,他的父亲亲手制作的,他对刀郎乐舞的节奏感也是从这面达甫逐日形成;
  驴是三年前从巴扎上买来的,是家中用于生产和交通的工具;院中的羊是妻子的娘家送来的,因为古尔邦节快到了;
  至于鸽子,最初有37只,但吾斯曼·艾山不会放养,只剩下六只。
  女主人不在家,吾斯曼·艾山说昨天回娘家去了,我不知道是否出于他有意的安排,按常理,刀郎人待客十分热情,会倾其所有招待客人,但对于家境不好的他也许这会很尴尬。
  在我之前,吾斯曼·艾山从来不在家中接待客人,除了家境的缘故,另一个原因是与他过从甚密的只有几位刀郎乐师,除了探讨乐器和演奏技法之外,对其他的话题则无从谈起。他大概也把我当作是一位弹奏热瓦甫的民间艺人,从进门的那一刻起,就有意地拿着那把刀郎热瓦甫在我的眼前摇来晃去,我知道这是一种暗示,它所表达的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财富。从他调动琴弦时的神情可以看出,他要以琴曲赢得一个刀郎琴师的自尊,而自顾弹琴、旁若无人那种信然的神态,仿佛以音乐语言与我交谈。
  在刀郎乐器中热瓦甫是最具特色的,因而受到刀郎人的偏好。在麦盖提不乏热瓦甫乐师,但我还从未聆听过热瓦甫独奏。吾斯曼·艾山首先为我演奏了一曲《巴希巴雅宛》,我原以为他会按照刀郎木卡姆的排序演奏《孜尔巴雅宛》,没想到他骤然变换了调式和旋律,在琴声的伴奏下即兴唱起了麦西莱甫歌词。
  吾斯曼·艾山娴熟的演奏技法令我瞠目结舌。琴声中能让人感受到寒凉的旷野上汩汩流淌的叶尔羌河水,以及乍起乍息的风声,偶尔还会从下滑音中听出树枝摇曳的响音。他的演奏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表现某一个主题,完全是按照他对音乐的理解,凸显出夸张、狂放的律动,这些是属于吾斯曼·艾山自己的,是从不为人知的刀郎艺人对生活的写实。
  屋子里很冷,但吾斯曼·艾山已然汗水淋漓。精神上过度的亢奋产生体力上的透支,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一位刀郎乐师,让我体味到刀郎艺人不只是音乐的诠释者,也是十分辛勤的劳动者。刀郎乐的感人之处是使音乐生活化,每一个音符都像是用坎土镘在田地间一个个挖掘出来的,因而,刀郎乐很难模仿。
  这一场别开生面的刀郎热瓦甫独奏,只有一位专程拜访的听众和院落中的六只鸽子。他忘记为客人斟茶,却不忘手捧玉米粒犒赏他的鸽子,看他这习以为常的举止,大概不懂得如何待客,但对六只鸽子却不敢怠慢,或许是因为清冷的日子里鸽子是他的伙伴,是他最忠实的听众?
  吾斯曼·艾山极少参加聚会性的麦西莱甫活动,也许是因为曲高和寡或者是生性乖戾,人们只能敬而远之,但如果是志趣相投的人相邀,必会慨然赴约。在他眼里六只鸽子可能是与他同类,而忍受不了他处事法则的另外三十一只鸽子已经另栖他枝了。毕竟,吾斯曼·艾山不是一株枝叶繁茂的大树,他像一株光秃秃的树干无枝可依。
  吾斯曼·艾山出生在一个世代以农为本的家庭,父亲艾山也是一位刀郎民间艺人。艾山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优秀的热瓦甫乐师,于是几乎没让少年时代的吾斯曼·艾山做过农活,在他14岁那年,用两只羊为他聘请当时最好的刀郎热瓦甫琴师沙吾尔·沙伊姆在家中传授技艺。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父母在他十八岁时相继去世后,对于生计一无所知的吾斯曼·艾山惟有以琴相伴,过着三餐不继的生活。他不会杀羊,也不会做饭,他是那种生活上得过且过,需要在别人帮助下生活的人。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娶老婆,甚至娶了很多个。
  吾斯曼·艾山16岁便以演奏刀郎热瓦甫而名噪遐迩,凭着他的音乐天赋,成为刀郎少女倾慕的对象,生活在麦盖提的刀郎女性以乐舞择偶是普遍现象。19岁那年,他抱着一把刀郎热瓦甫将一位姑娘娶进家中。正值丰收的季节,乡邻们送来了些日常用品和越冬的粮食,那个冬季,新婚夫妻无忧无虑地在琴声中度过。可到第二年的春耕季节,妻子很快发现吾斯曼·艾山对农活一窍不通,他只能在妻子劳作时,为她弹唱忧伤的刀郎歌曲,在忧伤的咏叹中两人很快劳燕分飞。按常理吾斯曼·艾山这样的人再次成家立业的梦近于荒诞,但这梦他一直继续到了今天,他的婚姻史让我吃惊:居然结了18次婚。按时间计算他平均不到三年便与妻子离婚,大多数的情形是最低的生活无法维持时女方离去。
  一般人也许会把这种悲剧性的婚姻归结于吾斯曼·艾山不能自食其力,但我知道他并不是那种懒惰成性的人,只是安于贫困且不以为然;他也不是那种没有抱负的人,只是将精神享受沉溺在一把刀郎热瓦甫琴中。
  吾斯曼·艾山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已经成家另立门户,当问他这些孩子是哪一个妻子生的,吾斯曼·艾山红着脸说,不要再问了,因为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吾斯曼·艾山的外形很像一个剽悍的猎人,但他一生没有捕获过一只猎物,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户之家,却不懂得稼穑之艰,令他魂不守舍的只有一把刀郎热瓦甫,却没有为他带来名利。在他年轻的时候,也曾放牧过几只羊维持生计,当羊只丢失时,他会漫步在河滩上弹唱歌谣,偶尔也会找回丢失的羊,但最终羊还是不知去向,或许是让野兽吃掉了。他也曾种植过棉花,但不懂得施肥方法,棉花植株全被化肥烧灼焦枯。他的音乐之路完全和物质条件相悖,而偏执的性格又不肯自我检讨,庆幸的是他生在麦盖提——没有一个刀郎人因之而嫌弃他;当他的院落里响起琴声时,不会有人无故惊扰他;只要他的琴声中断,就会有邻居携带食物探望他;就算是那些与他离异的女人,也从没有一个在背后怨恨过他。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吾斯曼·艾山从来不曾离开过麦盖提,他是一个离开麦盖提不能生存的人,甚至可以说,离开麦盖提他的琴声就会消失。
  这个具有音乐天赋的人,是要用爱去养活的。刀郎人明白这一点,他们已经为吾斯曼·艾山及其他的乐师树立起一组雕像,对这件事他唯一的要求是要在他的姓氏之后缀上“热瓦甫”三个字。在我告别之前,他甚至郑重地向我宣布:从今天开始我的名字叫“吾斯曼·热瓦甫”!
  两扇彩门为我打开,回首再望,一把刀郎热瓦甫,一面达甫,一头驴,一只羊,六只鸽子,一个吾斯曼·热瓦甫……
其他文献
口述/张成 整理/李雅民  简介(如前)    还说我接待过的那个东北团,客观地讲,那些人品质都不错,但他们的一些作法,在欧洲人看来就非常扎眼。  譬如欧洲的宾馆特别讲究“安静”,客房、走廊、电梯、楼梯甚至餐厅里铺上厚厚的地毯,以减少因走动造成的噪音。然而我这些团友,一进大堂就开始大声讲话,评价宾馆设施的好坏,评价房间的好坏;进入房间后还要把各自的门都打开,说串门方便;电视听不懂,甚至都不看,也要
期刊
气上冒  声四起  于是非战而群嚣贯耳  不雨而黑云遮天  ——《自贡市盐业志》    钻井讲风水也讲运气      燊海井座落在自贡大安区阮家坝山下,占地面积三亩,井位海拔341.4米,处在一个叫做“长堰塘”的堰塘一侧。  盐井的选址,一直是个颇具民间文化色彩的未解之谜。在毫无测量、勘探技术的古代,选一个井址犹如现在做一项规模巨大的投资,一旦错误就只有家破人亡。当地有很多这方面的传说,例如“磨子
期刊
2008年3月1日中午,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我蒙古之旅的最后一天。  七天里,我吃够了各种形式的手抓羊肉和奶皮子,只想吃顿中餐。于是,我按照旅行攻略找到了著名的中餐馆“阿诺金”,点了一盘久违的宫保鸡丁,坐在二楼窗户前优哉游哉地喝啤酒。  饭后沿着餐馆旁边一条小路漫无目的地闲逛。春寒料峭,乌兰巴托地广人稀,小路显得格外静谧。快到苏赫巴托广场时,路边出现几家出售旅游品的小店。我走进其中一家,墙上挂着羊皮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黄磊  图/余自立 杨宇更    在历史地理学家任乃强先生的著作《羌族源流探索》中有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观点:最早从中南半岛进入中国的古人类,是追逐着盐一步一步地迁移,最终布满华夏大地。 而四川人因了井盐,在历史上书写下浓重的一笔。    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就依靠盐铁专卖积聚起空前财富,盐的流通和军事扩张几乎同步延展。在经略西南和征服南越(广东、广西)的过程中,汉代打通了由
期刊
小小卓筒井  幽幽百丈深  汲来地心卤  盐养天下人  ——卓筒井镇文化馆解说词      “今日出售花盐”    一面低缓的小山坡前,赫然立着“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旁边一座看上去几乎与普通农舍无异的低矮青瓦房,挂着一块“大顺灶”匾额,门口的墙上,“今日出售花盐”几个字仍然清晰可辨。  大英县的制盐业自古以来就十分兴盛,到民国时期,光是卓筒井镇的“大英盐务所”,就下辖了盐灶108家,有
期刊
残存的200余座大石墓蜿蜒分布在河谷两岸,石块动辄数吨,重的甚至有十来吨,这种奇怪的墓葬,全中国只有安宁河流域才看得到。    由古道一路行至尔洛巴呷、登相营、泸沽驿,便进入了安宁河谷。此前的灵关道如同巴蜀人的断代史,记载了他们的光荣与梦想;翻越大、小相岭之后,“丝路”风格迥异:地理上,有山隘、渡口、河谷;民族上,邛人、笮人成为丝路主人。  将安宁河流域称为中国历史的晴雨表一点不为过。汉武帝在邛、
期刊
人类在蒙昧时期面对自然灾害或疾病,常用一些朴素的祭祀仪式祈求神灵庇护,庆坛起源应该也与这种情节不无关联。    顺着骑龙山临邛道过镇西山,便是芦山。因芦山、宝兴一带曾是古青衣羌国地盘,南方丝绸之路在这一段也被称为青衣道。  在芦山的访问从一场古老的祭祀仪式开始,当地人称“庆坛”,祭祀者叫“坛师”。直至民国年间,庆坛仍是芦山重要节日,每年正月十五、三月十八(菜花节)和八月十五由县长亲自主持,由于祈祷
期刊
荥经古称“严道”,以铜矿著称。汉文帝赐邓通严道铜山,下诏允许他铸私钱,一时间邓通私钱遍布天下。    除了临邛道,芦山、宝兴还有另一条南下的古道,即从都江堰顺岷江北上,由映秀进卧龙沟,翻越海拔4600米的查喀梁子进入宝兴硗蹟,或由达维翻越海拔4600多米的夹金山到硗蹟。古道沿途布满石棺葬,史书记载,“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死后以石棺埋葬。看来这古道与蚕丛部落不无关联,极可能是蚕丛部落进入成都平原的
期刊
富可敌国的故事每个朝代都会发生,而我更关注的是,这个财富神话的背后,西南“椎髻之民”因此完成了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转变    从广汉经成温邛高速可直达邛崃。邛崃古称临邛,距成都75公里,是南方丝绸之路第一站。  虽临近成都,史前三星堆文明乃至鳖灵开明王朝的痕迹在邛崃却绝少有发现,从成都迈入邛崃,不啻于从先秦走进了汉代。  平乐古镇骑龙山上,有一条通往芦山、荥经的古道,宽约一米,唤作临邛古道。我们是
期刊
据说,笮人都是一些驯马好手。《史记》记载,“巴蜀或窃出商贾,取其笮马、僰童、牦牛。”    选择从德昌进入会理县,让我们触摸到了蜀人之中又一个神奇民族的一点表皮。  会理是一座建在马背上的古城,清代马店有十几家,密密麻麻地挤在一条叫“小巷”的老街上。小巷是很小,宽仅约一米,巷口的31号大院过去是马帮用来存货的仓库,青砖垒成,有二层楼高,走廊上,中药罐“扑扑”地在煤炉灶冒着热气,屋檐下的雕花木牍似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