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SNS在信息技术教师协作备课中的应用探究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21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WIKI作为一种协作写作工具,具有协作交流、开放共享等特点;SNS是一种社区网络,具有扩展人际范围、分享网络资源等功能。本文将WIKI与SNS有效整合于信息技术教师的协作备课之中,进一步增强了教师间的协作交流并扩展了交流的范围。文中构建了基于WIKI-SNS的信息技术教师协作备课模式,并通过实例讲述了具体应用。
   关键词:WIKI-SNS;协作备课;信息技术教师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20-0056-04
  
   引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需要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并与之相适应。尤其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且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又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改革课程实施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备课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及授课行动指引,一直被看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传统的备课中,信息技术教师却面临着备课工作量大、备课形式单一、教师之间缺乏思维碰撞等诸多问题,难以形成新理念、新方法的传播与共享,而且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也缺少一定的技术支持。
  在倡导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协作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必备素养,而信息技术教师的协作备课也是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协作备课,指在备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达到教师之间的协作,以求得到备课的最优化效果。与传统备课相比,协作备课更强调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优势体现在:一是资源可以被共享并反复优化使用,以减少教师备课时间。二是强调备课前后和备课阶段的交流,同时也注重备课的实际教学效果。三是能够及时总结备课及实施教学设计的经验,注重评价反思以优化备课效果。本文结合WIKI(小组协作)-SNS(人际扩展)的优势,探讨其对信息技术教师协作备课的支持,以此提高备课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WIKI-SNS整合及其对信息技术教师协作备课的支持
  1.WIKI及其特点
  WIKI(维基)一词源于夏威夷语“wee kee wee kee”,意思是“快点快点”。其创始人德·坎宁安将其开发为面向社会群体、支持多人协同写作并具有开源理念的服务系统。如今WIKI已发展为Web2.0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其内涵可表述为: 参与互联网信息编辑,完善网络内容,以共同协作为手段的一种辅助互联网创建、积累完善和知识重构的Web应用模式。[1]其特点如下:
  (1)使用平等性:每个用户不分身份、年龄都可以随时在WIKI中进行注册,并且每个登陆WIKI的用户都可以对别人发布的内容进行修改、编辑。除此之外,每个用户都可以快速创建、读取、更改自己的超文本内容。
  (2)开放共享性:在WIKI中,每个用户发布的内容都是开放的,其他用户可以随时查看、完善已发布的信息内容,并且所有修改记录都可以被用户查看。用户在浏览历史记录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资源进行共享应用。
  (3)协作共创性:用户可以在WIKI中创建条目,具有相同兴趣的用户可以依据条目自发地组成协作、交流的小组。在协作小组中,组员之间可以共同协商、讨论、创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提高协作成员的共同创作能力。
  2.SNS及其特点
  SNS(Social Network Software)通常被译作“社会性网络软件”或“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依据六度分割理论,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关系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其特点如下:
  (1)信息交流的方便性:在SNS中,用户可以方便、轻松、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交流,并可以设置公开或私下交流,为用户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的方便性。
  (2)用户信息的隐私性:在SNS中,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置个人资料、讨论内容等的开放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用户信息及交流内容的安全性。
  (3)用户身份的真实性:SNS提倡实名制,把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行为映射到网络上,保证沟通的质量,并通过网络让沟通变得更加顺畅和高效。
  3.WIKI-SNS整合工具对信息技术教师备课的支持
  WIKI-SNS整合工具集WIKI的小组协作共享功能和SNS的社会人际交往功能于一身,可以在提高用户的协作交流和被关注程度的同时,不断扩大协作的范围,进一步提升用户之间的积极性、参与性及凝聚力。首先,用户在WIKI中创建条目后,其他用户可以在个人SNS页面中看到该用户的最新动态,以条目为纽带刺激其他同伴积极参与,在增加了对该用户的关注程度的同时,也提升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其次,用户根据个人兴趣创建的条目,可以被其他有相同兴趣的用户评论、修改和完善,依据六度分隔理论,单个用户的消息可以聚集同伴,增加陌生用户之间的联系,拓宽协作范围;最后,用户以条目为纽带自发地形成协作小组,小组成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认知结构、实际需要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任务或知识点,在协作过程中,用户之间可以随时查看彼此的行为,由此提升小组协作交流的效率和集体的凝聚力。
  WIKI-SNS为信息技术教师协作备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将WIKI-SNS的优势运用到信息技术备课过程中,集每位信息技术教师之所长,进行小组协作备课,为信息技术教学服务。WIKI-SNS可为信息技术教师备课提供如下支持:
   (1)建组活动。利用WIKI-SNS,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WIKI中创建条目,并且以条目为纽带创建备课小组,备课教师可以在小组中结识其他信息技术教师,也可以通过SNS邀请其他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加入,还可以查看彼此的动态信息,对备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随时查看讨论内容等。除此之外,备课教师还可以开展教育讲座、优秀教案分析等活动,增加组员之间的关联程度。
  (2)协作共享。在WIKI-SNS中,信息技术教师形成备课小组后,可以在已创建的条目上确定协作备课主题进行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帮助,以期共同完成备课。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彼此共享资源,还可以分享SNS中已有的网络资源,或者通过SNS访问其他网站上的资源,扩大了资源共享的范围,使资源共享便捷化。
  (3)评价反馈。在WIKI-SNS小组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协作备课后,对于协作完成的教案进行评价,查缺补漏,实行进一步的完善。除了小组内的成员对备课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之外,小组之外的成员也可以对其进行评价,指出其不足之处。利用SNS的社会交流性,可以链接更多的陌生人对备课结果进行评价并反馈给备课教师,扩大了评价反馈的范围。
  (4)交流反思。通过WIKI-SNS,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后可以就备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交流,使交流不再局限于学校范围内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SNS结识更多其他学校的同行,针对某一问题集思广益,对协作备课结果的应用效果进行反思。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他人的观点、看法来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自我,促进专业发展。
  
   二、基于WIKI-SNS的信息技术教师协作备课模式构建
  在WIKI-SNS环境中,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可以讨论、展示、交流,相互帮助,更好地发挥集体智慧。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SNS邀请有经验的信息技术教师(校内校外皆可)参与到协作备课过程中来,对完成的教案提出修改建议或直接进行修改,使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更加方便快捷。本文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协作备课为出发点,构建了基于WIKI-SNS的信息技术教师协作备课模式,如图1所示。
   1.前期准备阶段
  (1)创建小组
  信息技术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WIKI-SNS中开始备课,根据自己的兴趣,在WIKI中创建相应的条目,将有着共同兴趣点的信息技术教师以条目为纽带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备课小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SNS便于交流的特点,结识其他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SNS起到了扩展组员的作用,可吸引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师加入到协作备课小组中来。
  (2)确定备课主题
  在WIKI-SNS中创建小组之后,在已创建条目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等工具查找相关资源,也可以在SNS中直接链接相关资源进行参照利用(在SNS中链接、下载的资源可被重复利用,有效减少了网络空间的浪费,提高了资源的引用效率),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明确、可行的备课主题。我们强调备课主题的重要性,因为具有明确的主题目标,才能在目标的指引下更好地开展工作。
  2.协作备课阶段
  (1)在线协作
  在线协作阶段包括任务分工、个人备课和协作讨论三部分。
  任务分工。确定备课主题后,组内成员根据各自的条件及需要进行协商分工、细化责任,以明确各自的任务。进行任务分工节约了协作备课的时间和资源,避免了小组内成员的重复劳动,可以提高协作备课的效率。
  个人备课。明确分工后,小组成员在资料搜集的基础上进行个人备课,在个人备课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将教学内容、个人经验等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为备课结果的讨论、应用、分享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协作讨论。个人备课之后,组员们在充分考虑教育规律、教材、学生、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在一定资源的支持下进行协作工作,对个人备课的成果进行讨论、分析。在协作备课过程中,“协作链”(在协作过程中,协作成员之间以及协作成员与资源之间形成的链条关系)构成了基于WIKI-SNS的协作备课的核心。
  在在线协作的过程中,组员同样可以利用SNS内的资源,也可通过SNS链接其他网站上的资源来支持协作备课。
  (2)雏形教案
  在线协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参照相关资源对个人备课结果进行加工处理,提出修改、完善意见,通过集体的力量对个人备课结果进行补充编辑。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再结合相关内容和规定,将其整合形成协作备课的初步成果,即雏形教案。
  (3)评价反思
  组员们在在线协作过程中形成雏形教案以后,需要对协作过程和成果进行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除此之外,还要接受来自小组外的通过SNS链接的陌生人的评价意见,反思协作备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完善协作备课过程。
  由此可见,基于WIKI-SNS的协作备课既尊重了教师个性,又体现了共性。
  3.整理应用阶段
  (1)成形教案
  组员们对协作过程中涉及的大量相关资源、评价记录、留言记录等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得出协作备课的最终结果,即成形教案。其实,成形教案是对雏形教案进行不断调整完善的结果。
  (2)整理发布
  此阶段是对资源的管理发布过程。协作小组要把协作备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好的经验和资源等进行记录、整理,以供下次备课时借鉴。资料整理完毕后,发布协作备课的成形教案,供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3)实践应用
  信息技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使用成形教案,以发现成形教案的不足之处,并反馈给协作备课小组,小组成员根据反馈对成形教案做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润色,使其能够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基于WIKI-SNS的协作备课是一个不断调整、改进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协作备课的过程中可以交流心得体会,相互帮助,共同分享经验,在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WIKI-SNS整合实例应用
  我们以初一信息技术课中“Word2003中文字排版”的备课为例,来说明基于WIKI-SNS的备课过程。信息技术教师在WIKI中登录,创建一个条目“初一信息技术”,以该条目为纽带组成一个协作备课小组,可以邀请已注册的信息技术教师参加,也可以通过SNS邀请其他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加入到小组中来。形成小组后,组内的信息技术教师根据资源确定协作备课主题为“Word2003中文字排版”。主题确定以后,组员们先进行分工协作、查找相关内容,搜集相关材料进行个人备课。然后组员们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备课,在所需资源的支持下,对众多内容进行编辑、讨论之后整合出一篇雏形教案。组员们对于雏形教案形成的过程进行评价,同时也接受来自备课小组外人员的评价,根据评价对雏形教案进行补充完善,便生成可应用于实践的成形教案。雏形教案与成形教案中“文本格式”部分比较如图2所示。
  信息技术教师将此教案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组员们根据反馈对协作教案进行修改完善。
  
   结束语
  针对传统备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协作备课的应用模式。文中将SNS和WIKI的技术特点进行了整合,即在WIKI小组协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SNS扩展人际交流的优势。WIKI-SNS的信息技术教师协作备课模式,为信息技术教师协作备课过程提供支持,改善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水平。协作备课的实施不但可以开阔信息技术教师的视野,而且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有了一定的帮助,WIKI与SNS的功能发展已经相对完善,WIKI-SNS对信息技术教师协作备课的支持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以期能够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汤代禄,韩建俊,边振兴.互联网的变革——Web2.0理念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华长慧.巧开视窗跃上平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技术课程标准研修(信息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Wiki[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37.htm.
  [5]SNS[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8258.htm.
  [6]徐岩等.SNS-WIKI整合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应用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3).
  [7]王涛涛.基于维基的高校教师合作备课系统研究[J].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09,(6).
  [8]周跃良,龚朝花.利用Wiki创建协作备课环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10).
  [9]杨凤梅,蒲瑞霞.网络环境下的备课模式探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9).
  (编辑:鲁利瑞)
其他文献
摘 要:合作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目前,国内外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很多,但对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大量的课堂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网络上使用网聊软件来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网聊软件的各种特性,实现了在学习小组分组方面最具灵活性以及组员交流方面最具广泛性,因而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同时,在引导学习者正确使用互联网软件方面,本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然而在我们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当然要想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教师就需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还要注意积累学生平时的思想表现、作业等等。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20-0042-02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教育市场化的发展,人文教育缺失带来的恶果越来越严重。所以倡导人文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旨在探讨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以赋予教学内容灵魂为切入点,以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为支撑面,用信息技术所蕴藏的科学思想、审美特性、创新理念等触动学生的心灵,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人文教育;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
为了提高长期演进后续系统(LTE-A)的能效,引入一种基于多点协作传输(Co MP)的技术,在初始服务小区休眠时能补偿网络覆盖.首先,根据等价小区原则将网络划分为若干簇;然后,设计
成都平原从9月中旬开始,光热条件逐渐变差,这时抽穗扬花的晚稻,易形成结实不良,产量不高。近几年来,本区一些社队为了提早抽穗扬花期,改善结实时段的光热条件,利用早、中籼
摘 要:美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学科——数学则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多媒体教学能创设优美的情境,直白地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图文兼顾,动静结合,挖掘教材、补充教材的优越性,可以使文字、数字所描写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学习知识、陶冶性情,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多媒
前言一、目的为了把祖国丰富宝貴的农业科学遺产,和几千年农民的实踐經驗,通过現代科学研究,提高和上升到更高的理論水平,使之更好地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設服务,党号召我們在学
家蚕雄性比雌性食桑量少11%~13%,而蚕茧的出丝率高15%~32%。因此培育出经济性状更高的限性新品种,只养雄蚕以增产蚕丝是蚕业科学工作者的理想。国内外培育家蚕限性品种的途径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本文就小学生如何运用Java互动工具探索数学规律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数学;信息技术;Java;互动工具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20-0054-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课程的
夏季来临,节约用电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日前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政府将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在全省推广665万只超低价的节能灯.喜讯传来,各界积极申购,有的地方甚至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