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硅谷”、“光谷”等成为一张张耀眼的城市名片时,“节能谷”概念吸引了各方关注。2009年,中国首个低碳节能工业园区在湖北襄阳奠基。作为“谷主”的王少宏董事长用“节能谷”理念规划行业蓝图,用集聚模式打造产业链条,让湖北(襄阳)节能产业园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优势发展平台。
规划中国“节能谷”
王少宏选择襄樊作为节能环保产业园的落户地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十一五”期间,受政策激励,各级政府开始大力推动此项事业的开展。襄樊市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给予了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措施,无论是开放的投资环境,强力的政策和区位优势,还是良好的资源与服务,都让王少宏觉得,让“中国节能谷”理念付诸行动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2009年10月28日,中国·湖北(襄阳)节能环保产业园正式奠基,这是中国首个低碳节能工业园区。节能产业园定位为国家级节能装备制造、创新发展产业基地和低碳经济产业示范区,投资总额80亿~100亿元,计划3年引进节能装备制造企业50~60家,完成1700多项节能减排项目,节能项目总投资150多亿元,合同金额达800多亿元。
集聚模式打造产业链条
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审定并原则通过。在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产业位列榜首。对于节能环保的产业化,王少宏提出了独创性的发展方案——产业集聚。
推动产业集聚,将上下游企业集中,可以大幅降低土地成本,并减少物流和仓储成本。成本的降低,则可以提供更多的产业发展机会,吸引更多的专业机构参与,同时有效促进金融机构与节能环保企业、技术中心的信息交流,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
因此,产业园在规划之时,王少宠就全面进行了产业链设计和布局以及总体建设规划。
整个园区建筑也采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房屋建筑节能体系,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公共设施和体育设施,检测中心、餐饮等公共资源也对外开放利用,节省大量公共土地,建设资源消耗,并尝试用“硅谷模式”留住人才。
王少宏表示,湖北(襄阳)节能产业园的总体目标是用3年时间初步达到产业链的配套,用5年时间使产业园成为产业设施配套齐全、产业链完善、具有大批核心知识产权的世界级低碳经济产业园。
把握装备制造业制高点
王少宠认为:中国目前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节能装备的大规模产业化是影响中国节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也是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谁能将节能环保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谁就能占据主动地位,引领行业发展。
湖北(襄阳)节能环保产业园目前拥有46项核心技术,若能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前景可观。拥有三百家联盟企业和二百多位节能专家的SEMC节能投资促进中心的共性技术和节能装备规模化和产业化将在湖北(襄阳)节能产业园实施,这是节能产业园的一项重要资源。园区为此做了非常细致的节能产业规划和产业链布局,吸引国内外一些有核心知识产权的重要企业入驻。据介绍,截至目前,产业园已经引进高端节能装备项目20余项,签订合同20余家,入驻企业13家,筹备开工建设7家。
节能汽车配套园是园区产业链规划中重要的园中园,一期规划占地面积约800亩,旨在结合襄阳本地的汽车市场及汽配资源,引进汽车节能产品制造企业入驻园内,打造国内最先进最完备的汽配产业链,为国内知名汽车整车厂提供高效的配套服务。园区已经开发出回收汽车尾气转化为二次动力用作空调制冷的技术,改善工程车环境效果明显。目前,13项节能项目落户汽车配套园区,产业园已经与云鹤定宇、深圳富源城、美国谷山科技等六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服商”与“扶商”双管齐下
在招商引资成为各地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普遍措施时,王少宏走得更远,不仅“招商”,还要“服商”,更要“扶商”。
据世界银行的调查,中国节能产业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有一万亿以上的市场空间,但节能行业的统计却显示投资不到1000亿。王少宏认识到,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投资没有及时进入产业。
在节能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题的局面下,湖北(襄阳)节能产业园利用所拥有的担保、银行、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等资金资源优势,设立了节能产业基金,形成强有力的金融服务体系和绿色融资通道;不仅为入园企业提供投融资咨询、指导与资金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难题,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引领社会资本进入。
据王少宏介绍,为解决入园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园区对技术推广前景好但当前资金有限的节能企业,会采取土地、厂房出租或者入股的方式给予支持,同时通过各种补贴给予扶助,促进共同发展。
产业园的另一大优势,就是研究院现在积累了大量节能技术,2009年成立的节能技术产业验证公司,在俄罗斯、德国、比利时、以色列有八个专家,以此把国际重要的节能知识产权技术引进到中国。通过先进技术进行招商,吸引更多的投资人进入产业园。
官助民办,向标准化迈进
节能环保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并无通用的行业标准。现在的节能企业都是根据具体合同和技术实施节能项目,不仅成本高,不同项目的节能指标也不稳定,标准化程度低,企业的发展也随之受限。
作为目前节能环保产业的引领者,推进产业标准化建设当仁不让成为王少宏的奋斗目标。王少宏介绍了产业园下一步的布局规划:将装备制造业基地定位于襄阳,将产业研发和标准化基地定位于北京,希望发挥政府的协同效应,共同推进节能环保产业的标准化、通用化建设。
节能产业园在北京和襄阳都成立了自己的担保公司参与节能环保项目的投融资,针对中小型企业的产业化投资,由担保公司覆盖一部分甚至全部风险,让银行等金融机构减少风险,从而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
“产业化发展仅靠国家投资是不够的,需要将民间资本引入政府投资方向。”王少宏介绍,产业发展必须树立现代融资观,湖北(襄阳)节能产业园下一步计划与政府合作,建立产业公募基金,并在中心区开发中吸纳个体投资,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进入,也让企业间达到最好的合作状态。
规划中国“节能谷”
王少宏选择襄樊作为节能环保产业园的落户地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十一五”期间,受政策激励,各级政府开始大力推动此项事业的开展。襄樊市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给予了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措施,无论是开放的投资环境,强力的政策和区位优势,还是良好的资源与服务,都让王少宏觉得,让“中国节能谷”理念付诸行动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2009年10月28日,中国·湖北(襄阳)节能环保产业园正式奠基,这是中国首个低碳节能工业园区。节能产业园定位为国家级节能装备制造、创新发展产业基地和低碳经济产业示范区,投资总额80亿~100亿元,计划3年引进节能装备制造企业50~60家,完成1700多项节能减排项目,节能项目总投资150多亿元,合同金额达800多亿元。
集聚模式打造产业链条
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审定并原则通过。在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产业位列榜首。对于节能环保的产业化,王少宏提出了独创性的发展方案——产业集聚。
推动产业集聚,将上下游企业集中,可以大幅降低土地成本,并减少物流和仓储成本。成本的降低,则可以提供更多的产业发展机会,吸引更多的专业机构参与,同时有效促进金融机构与节能环保企业、技术中心的信息交流,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
因此,产业园在规划之时,王少宠就全面进行了产业链设计和布局以及总体建设规划。
整个园区建筑也采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房屋建筑节能体系,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公共设施和体育设施,检测中心、餐饮等公共资源也对外开放利用,节省大量公共土地,建设资源消耗,并尝试用“硅谷模式”留住人才。
王少宏表示,湖北(襄阳)节能产业园的总体目标是用3年时间初步达到产业链的配套,用5年时间使产业园成为产业设施配套齐全、产业链完善、具有大批核心知识产权的世界级低碳经济产业园。
把握装备制造业制高点
王少宠认为:中国目前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节能装备的大规模产业化是影响中国节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也是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谁能将节能环保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谁就能占据主动地位,引领行业发展。
湖北(襄阳)节能环保产业园目前拥有46项核心技术,若能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前景可观。拥有三百家联盟企业和二百多位节能专家的SEMC节能投资促进中心的共性技术和节能装备规模化和产业化将在湖北(襄阳)节能产业园实施,这是节能产业园的一项重要资源。园区为此做了非常细致的节能产业规划和产业链布局,吸引国内外一些有核心知识产权的重要企业入驻。据介绍,截至目前,产业园已经引进高端节能装备项目20余项,签订合同20余家,入驻企业13家,筹备开工建设7家。
节能汽车配套园是园区产业链规划中重要的园中园,一期规划占地面积约800亩,旨在结合襄阳本地的汽车市场及汽配资源,引进汽车节能产品制造企业入驻园内,打造国内最先进最完备的汽配产业链,为国内知名汽车整车厂提供高效的配套服务。园区已经开发出回收汽车尾气转化为二次动力用作空调制冷的技术,改善工程车环境效果明显。目前,13项节能项目落户汽车配套园区,产业园已经与云鹤定宇、深圳富源城、美国谷山科技等六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服商”与“扶商”双管齐下
在招商引资成为各地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普遍措施时,王少宏走得更远,不仅“招商”,还要“服商”,更要“扶商”。
据世界银行的调查,中国节能产业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有一万亿以上的市场空间,但节能行业的统计却显示投资不到1000亿。王少宏认识到,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投资没有及时进入产业。
在节能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题的局面下,湖北(襄阳)节能产业园利用所拥有的担保、银行、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等资金资源优势,设立了节能产业基金,形成强有力的金融服务体系和绿色融资通道;不仅为入园企业提供投融资咨询、指导与资金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难题,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引领社会资本进入。
据王少宏介绍,为解决入园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园区对技术推广前景好但当前资金有限的节能企业,会采取土地、厂房出租或者入股的方式给予支持,同时通过各种补贴给予扶助,促进共同发展。
产业园的另一大优势,就是研究院现在积累了大量节能技术,2009年成立的节能技术产业验证公司,在俄罗斯、德国、比利时、以色列有八个专家,以此把国际重要的节能知识产权技术引进到中国。通过先进技术进行招商,吸引更多的投资人进入产业园。
官助民办,向标准化迈进
节能环保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并无通用的行业标准。现在的节能企业都是根据具体合同和技术实施节能项目,不仅成本高,不同项目的节能指标也不稳定,标准化程度低,企业的发展也随之受限。
作为目前节能环保产业的引领者,推进产业标准化建设当仁不让成为王少宏的奋斗目标。王少宏介绍了产业园下一步的布局规划:将装备制造业基地定位于襄阳,将产业研发和标准化基地定位于北京,希望发挥政府的协同效应,共同推进节能环保产业的标准化、通用化建设。
节能产业园在北京和襄阳都成立了自己的担保公司参与节能环保项目的投融资,针对中小型企业的产业化投资,由担保公司覆盖一部分甚至全部风险,让银行等金融机构减少风险,从而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
“产业化发展仅靠国家投资是不够的,需要将民间资本引入政府投资方向。”王少宏介绍,产业发展必须树立现代融资观,湖北(襄阳)节能产业园下一步计划与政府合作,建立产业公募基金,并在中心区开发中吸纳个体投资,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进入,也让企业间达到最好的合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