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劳动教育现状、问题、对策研究

来源 :高校后勤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要引领广大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就要全方位研究高校后勤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充分利用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和有效资源.高校后勤劳动教育是高校实现劳动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方式,完全具备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具有深入研究、开发、应用的重要价值和实践意义,有利于推动高校后勤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完善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体系.
其他文献
近年來對藝術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成爲新的學術增長點.宋元以降,“墨戲”一詞開始頻繁出現在畫史和畫論之中,然而,在古典文獻的研究中,却未能對它予以充分的觀照.故,對於“墨戲”的定義與定位,歷來都是模糊不清的,如同“墨戲”名稱本身,因爲一個“戲”字,總是讓人覺得難以把握與捉摸,認爲它僅是一種隨意且粗率無度、簡略支離的畫作.那麽在中國繪畫史中,它本來的面貌應該是怎樣的?又該如何定位它?本文通過對“墨戲”的詞源學考察以及“墨”與“戲”二者各自内涵與關聯的探討,旨在還原“墨戲”本來的面貌——其意涵源於“墨”之特性與“
课程思政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依托.针对目前经管类本科生存在创新自我效能感低、创新动力不足以及创新思维不强等问题,高校应实施“理想信念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教学实践探索,遵循“思政引领—融合实践—反馈和总结”的融入思路,采用课程思政渗透激发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思维、引导创新方向以及指导创新实践,为实现民族复兴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经管类卓越人才.
采矿工程是人类走向深部的先行者,应用岩石力学课程作为为采矿提供安全技术保障的学科方向,随着“四深”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其作用变得更为重要和突出.在此背景下,也给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通过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使爱国主义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道德教育贯穿课堂,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落实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文章通过利用课程组开发的“Hi结构力学”微信平台将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出利用课程微信公众平台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思路及措施,为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辅助途径.
在《人間詞話》裏,王國維對姜夔褒貶參半,其所貶者,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姜夔的詞“隔”.從審美情趣來説,這和他對唐五代詞的推崇有關.而從寫法上看,則是認爲這樣的作品往往跳動性太强,爲讀者的閲讀理解設置了障礙.若是聯繫當時的時代,又和當時的詞學風氣,即以晚清四大詞人爲代表的群體大力推動吴文英的詞風有關.同時,也和王國維對姜夔的人品評價不高有一定的關係.
《娵隅集》是趙文哲在被朝廷遠發雲南的路途中,以及抵達雲南之後陸續所作的詩歌結集.相比去滇之前,趙文哲創作心態發生了較大變化.詩集内容涵蓋了行程紀險、友朋贈答、懷古咏史,以及在異鄉的奇特見聞和日常生活等方面.趙詩長於古體,紀奇詩明顯受到韓愈影響,又出以獨特的字法句法,使詩歌的内容與形式愈加相應.數首和坡詩,表現出作者在逆境中以蘇軾爲精神典範,强自慰己的姿態.與友朋的贈答,暗含趙文哲對自身的期許,同時也飽含遠游之人對親朋的深切掛念.趙文哲的際遇與他的敏感性情相結合,使其詩歌體現出對有限生命的焦慮與期待.趙文哲
“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是“十四五”期间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项开拓性、系统性的工作.对全面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对建设高等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当前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依然存在着专业实践程度不足、改革力度不够和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建立我国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制度、形成组织结构完整、教学特色鲜明的联合培养模式,可以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文章通过对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现状分析,结合相关政策解读,对高校、企业、社会组织与政府在联合培养中的作用、任务及合作模式进行讨论
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歷來箋注解讀者多存歧見.“赤縣圖”與“滄洲趣”是否爲同一幅畫,“掃却”意爲掃去還是畫成,“遣畫”當作何解等問題,至今尚存歧異之見.梳理考辨各家之説、把握詩歌自身脉絡、徵諸相關詞語的文獻用例,可證“赤縣圖”與“滄洲趣”是性質不同的兩幅畫,“掃却”意爲掃去(掃除),“遣畫”應解爲劉少府遣人作畫;詩中“重毫素”“愛畫”等詞語,并非指劉少府自己作畫而言,應解爲劉少府看重繪畫藝術、欣賞繪畫作品.
在利用近年新發現的戲曲文獻的基礎上,筆者對現存明刊戲曲插圖刻工信息進行全面輯録,發現在74種戲曲版本中,有58位刻工,其中黄氏刻工24人,其他姓氏刻工34人.他們分别來自南京、蘇州、杭州、安徽新安及旌德、福建建陽等地,其中黄應光、劉素明、項南洲分别爲徽州、建陽、杭州刻工的翹楚.明刊本中的刻工署名形態經歷了演變,這昭示了戲曲插圖之精緻化與文雅化.這些插圖刻工信息不僅可爲戲曲古籍辨僞與考訂提供佐證,而且有利於出版史、戲曲史研究的深化,值得研究者重視與利用.
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李銓前書樓刻本《藏説小萃》中所收李詡《戒庵老人漫筆》是李如一(鶚翀)初次刊刻其祖父作品,也即《戒庵老人漫筆》的初刻本是叢書本.李如一在萬曆二十五年丁酉年完成對李詡作品的整理編輯,但并未刊刻成書,因此所謂《戒庵老人漫筆》萬曆二十五年李如一初刻本并不存在,而實爲書賈將《藏説小萃》本《戒庵老人漫筆》單獨抽取刊印導致今人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