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危机中的国进民退突出表现,使得中国经济率先有效恢复,然而另一方面,却在经济低谷过后,国进民退造成了许多问题的出现。本文基于诺斯悖论的视角,提出国进民退是逆市场的选择,并从国进民退中的个案进行分析,找出造成国进民退的成因以及这一现象所造成的一些后果,并由此提出了一些优化路径。
关键词:国进民退;逆市场;后果
毋庸置疑,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取得很大的成就。特别是为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干预力度加强从而率先顺利度过危机。然而,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政府过多干预市场而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属于正常之举,但是,在经济低谷过后,对于经济已复苏的中国,国进民退无疑是逆市场选择。
一
(一)国进民退
对于“国进民退”概念的理解,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狭义的解释,即为国有经济在某一或某些产业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经济相关市场份额的缩小甚至退出产业。另一种是广义的解释,除上述内容外,还表现为政府对经济干预或者说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1]
(二)案例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30年,追求的是公平的市场竞争,然而,近两年却频频再现逆市场选择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一个“逆向淘汰”的典型现象进行探讨。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山东钢铁公司2009年计划盈利5亿元,2010年上半年就亏损了12.85个亿,将近13亿元,几乎全国人民每个人被它亏掉了一块钱;另一个公司叫日照钢铁公司,是当地老百姓眼中的“印钞厂”,日均销售收入高达3000万元,今年上半年盈利18个亿。这两本账摆在全国人民面前,应该谁兼并谁、淘汰谁呀?大家都觉得应该由日照公司兼并山东公司,可现实情况不是这样的。由于山东钢铁公司是国有企业,结果它反而兼并了日照公司,用银行贷款入股67%,占控股地位,上演了一出巨亏企业吃掉如日中天的盈利企业的滑稽剧。[2]那么“逆向淘汰”的提法也同时反映了“国进民退”是一股逆流,跟民营经济蒸蒸日上的趋势正好相反,这从市场的交易原则来讲,就是逆历史潮流,也是逆市场的选择。因此,此类想象的发生,不仅引起人们的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呢,而此类问题的出现又会造成什么危害结果呢。
(三)诺斯悖论成因分析
政府作为国家的代理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代表国家对企业的政策导向。诺斯将古典国家理论、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及制度经济学融合在一起,主张国家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国家又是人为的经济衰退的根源,这就是所称的“诺斯悖论”的含义。一方面,国家权利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最有效的工具,另一方面,国家又是个人权利的最大和最危险的侵害者。在《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中,诺斯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为突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接近社会收益率。[3]由于我国实行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和长期的观念,又加上面对金融危机,政府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使得国进民退愈演愈烈,虽然这些政策措施的积极效果是很明显的,可是这些政策都偏向了国有企业,导致在兼并交易上没有尊重市场的原则,违反了公平交易。因此,出现小鱼吃大鱼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
二
如前所述,在很多领域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使得我们不禁思考:这些逆市场的举措,对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削弱市场竞争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实行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活力在于自由竞争,国进民退显然是逆市场的选择。一方面,国进民退强化的是国有企业的垄断,而弱化的却是民营企业,因此就削弱了市场竞争的基础。另一方面,市场化改革在我国并未完成,因而它的基础也不是很稳固,如果实行长期的国进民退,必然会导致我国的改革发展脱离市场经济原有的轨道。另一方面,国进民退会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秩序。在以国有企业主导的市场经济,肯定会有权力扩张的市场经济,也是权力泛滥的市场经济,然而这样的市场经济还会使社会公民产生不满情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就是因为实行了改革开放,才有了中国现在的强大。最后,历史经验也告诉了我们,必须长期实行市场经济,才能使我国的经济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
(二)影响就业
如果存在更多的中小企业被挤出市场,那么中国的就业增长必然会走下坡路。在过去10年里,民营经济每年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都在400万-600万之间。[4]私营企业获得这么少的资源,但创造大部分就业机会,当今之世城镇人口就业的六成、农村人口的九成都是民企解决的。 虽然国有企业暂时可以通过大规模铁公基项目拉动就业,但中国的基建已经做了十几、二十几年了,就是今后完成了公路和铁路的建设,那工人怎么办?国有企业对内需的作用,都是在投资方面,在这方面比私营企业还要大,但在消费方面是很弱的。由于民营企业是就业增长的主力军.国有企业的就业贡献基本为负,国有企业的过度扩张,民营经济的衰败必然使中国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因此,面对我国目前就业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如果一味的强调国进民退就会导致民营企业被挤出,同时也就会失去很多的就业岗位,也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从影响就业这一方面而言,国进民退具有不合理性,是逆市场的选择。
(三)国有资本无法充分利用
国进民退可以说是逆市场的,阻碍了市场化的步伐。香港有两个经济学家写了一篇文章,他们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把国有企业的利息调高到私营企业的水平,在这个简单的变动后,国有企业大部分的盈利都消失了。所以很简单的看出,国有企业的资金优势来自的是政府政策性的贷款补贴。国有企业拿了钱以后自己未必要用,有相当一部分就通过汇票流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或投资领域。企业绩效不好,产业绩效不好,凭什么股票从1200点到3000多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货币政策宽松,流动性过剩。这与正在依靠民资继续刺激中国经济的宏观大局相悖,不利经济复苏。[5]国有企业本身的制度缺陷将会进一步发展,其低效率和无效率现象将会重新出现并扩大蔓延,中国经济将会再一次跌人低谷。[6]这种国家将资源投入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却将资金投入股市,从而产生了泡沫经济的现象,一方面使得国有资本未能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会消弱了市场的竞争,自然会对国家的经济的发展造成比例的影响。
(四)挤出效应进一步扩大化
由于国进民退,很多的领域民营企业无从参与,然而事实上,是否国企的盈利情况就是很乐观吗?这里有一张统计表格,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从以下的表格比较明显可以看出每年的非国有企业的盈利都超过国有企业,因而令人深思——这种民营被挤是否真正的合理。
然而我们都知道在4万亿投资计划中,近90%的项目被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民营企业几无参与,甚至从某些行业被清除掉。[7]“中国现在的重组并不是以市场为导向,体现的并非优胜劣汰,而是国企拿着国家注资和银行优惠贷款来并购。这样的资源分配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都是不合理的,意味着市场化进程的倒退。” [8]因此,多领域“国进民退”现象的出现,必然将会导致“挤出效应”进一步扩大化,从而也就不利于市场的均衡发展,逆市场而行必然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五)影响社会公平
国进民退现象不禁会使人产生很多疑问:为什么有些行业只能由国有企业经营进入,而民营企业不能进入?为什么只有国企能够得到大量贷款和财政资金,而民营企业得不到?政府政策上的过度偏斜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公平。
一般而言,一个社会里最重要的是利益主体之间形成均衡,政府或者国有经济是一个利益团体,私人企业也是利益团体。如果政府定价是强制的,老百姓受到的不仅仅是直接的利益损失,更重要的是对交易信心的打击和破坏。另外,在竞争性领域出现国进民退,就会有可能加深中国经济寡头化的趋势。就像有的学者认为,如果国企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继续咄咄逼人.则肯定要伤害全体国民的利益并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9]显然,不断加剧的国进民退现象,加大分配不公、扩大贫富差距。国进民退、国企利益的集团化妨碍了共同富裕;目前垄断国企的职工占全国职工的8%,但其工资总额占全国的65%。国有垄断的金融、银行只给大企业、跨国公司贷款,不给中小企业、个人融资,造成了企业的两极分化,也就造成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从而也就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因为不公平现象的发生,是社会公民舆论繁多,对社会不满情绪增多,也就影响了政府在人们心目中形象的树立。
三
事实上,有些学者就指出,在20世纪中国就出现了两次国进民退现象:第一次在40年代的抗战期间,第二次在50年代的“过渡时期”。特别是以孔宋等豪门权贵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则借国家资本的躯壳崛起,凭着体制内优势,大举化公为私。 这场国进民退的后果,是大批民营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物价飞涨。所以不难看出,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不仅仅是在军事上的失利。当今的国进民退之举.如果目的是为了吞噬和挤走民企的话.等待它们的大概只有失败,到那时候.中国经济的前景只能有一个.重走回头路。[10]此次应对金融危机,假如仅仅依靠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而没有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将很难形成经济稳定恢复。因此,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破除垄断、开放市场、激发民间资本和民间力量的参与热情,才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那么,借助历史此面镜子,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离现代市场经济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确立起好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
(一)思想上:两者同等重要
无论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根本的目的也即人们最想看到的是能够更好更快促进经济的发展。关于国进民退的激烈讨论,人们最担忧的还是害怕它会使市场经济出现倒退。应让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公平竞争,国家不应过多干涉两种企业的发展。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都会有进有退,有起有落,这对企业来说是正常的,当在真正充分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国企符合市场经济原则而不是靠政府“看得见”的手强制规划的“进”。社会公众非常关注市场公平问题,在公众眼中,国有企业就是政府的工具,代表了国家的意志,一旦国有企业进入某些领域,就会让人们产生与民争利的想法。
(二)政策上:同样保障民企
如果从理论上来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可以公平竞争。然而在实践中,二者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平竞争。因为国有企业拥有诸多先天优势,如土地、资金、政策优势等。另一方面,在国进民退中,政府的许多政策是限制民营企业的进入,这使得竞争规则向国有企业倾斜,然而一些有效率的民营企业就失去了机会,国有资本应按做进一步调整的布局,因为政府隐形的支持或担保使政策偏向国营企业,使得民营企业失去了很多的机会,因此,政策上,既不能遏制国有企业的竞争活力,同时也要强调保障民营企业的竞争权力。
(三)管理上:完善市场管理体制
我们都知道,三十年来改革取得的成就已经证明,民营企业是改革和增长的推动力,所以,必须完善市场管理体制,以保证民营企业的市场发展空间。而且相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更有利于创造就业岗位,提高经济活力。一些不合理的国进民退事件发生,既与公共政策部门市场监管不足有关,也与国家政策不落实有关。国际组织曾经对154个国家进行调查,结论是国有经济比重越大的国家越腐败,因为政府干预,国有垄断为权力寻租、官商勾结提供了机会。所以,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管理体制,以保证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国有与民有自由竞争。诚然,我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还需要较长时间,但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应让民营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国进民退是逆市场的选择。所谓无民不富、无民不稳、无民不活,就深刻体现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民营企业的地位是不可轻易替代的,同时还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尤其是在市场竞争中,更要理性的把握进与退的度。经济的真正恢复与发展,须寻求更加平衡也更有持续性的道路,从而进一步深化改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要坚持改革的大方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进和退。
参考文献:
[1] [4] [8]卢力力.“国进民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倒退.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J], 2010(27).
[2] 曹思源.“国进民退”不是好现象.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年第2期.
[3]金京玉.“国进民退”——基于历史和经验的考察.现代管理科学.2010(3).
[5]蔡恩泽.国进民退不利经济复苏.香港大公报,2009年9月23日.
[6]张曙光.国进民退是一场危险的游戏.网易财经.2009年10月27日.
[7]《保育钧、刘杉热议国进民退,国企定位必须弄清》,搜狐财经2009年10月23日.
[9]笑蜀.以市场的名义去市场化值得警惕.南方周末,2009年7月23日.
[10] 张鸣.“国进民退”是一条死胡同.炎黄春秋,2009年第9期.
关键词:国进民退;逆市场;后果
毋庸置疑,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取得很大的成就。特别是为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干预力度加强从而率先顺利度过危机。然而,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政府过多干预市场而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属于正常之举,但是,在经济低谷过后,对于经济已复苏的中国,国进民退无疑是逆市场选择。
一
(一)国进民退
对于“国进民退”概念的理解,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狭义的解释,即为国有经济在某一或某些产业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经济相关市场份额的缩小甚至退出产业。另一种是广义的解释,除上述内容外,还表现为政府对经济干预或者说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1]
(二)案例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30年,追求的是公平的市场竞争,然而,近两年却频频再现逆市场选择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一个“逆向淘汰”的典型现象进行探讨。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山东钢铁公司2009年计划盈利5亿元,2010年上半年就亏损了12.85个亿,将近13亿元,几乎全国人民每个人被它亏掉了一块钱;另一个公司叫日照钢铁公司,是当地老百姓眼中的“印钞厂”,日均销售收入高达3000万元,今年上半年盈利18个亿。这两本账摆在全国人民面前,应该谁兼并谁、淘汰谁呀?大家都觉得应该由日照公司兼并山东公司,可现实情况不是这样的。由于山东钢铁公司是国有企业,结果它反而兼并了日照公司,用银行贷款入股67%,占控股地位,上演了一出巨亏企业吃掉如日中天的盈利企业的滑稽剧。[2]那么“逆向淘汰”的提法也同时反映了“国进民退”是一股逆流,跟民营经济蒸蒸日上的趋势正好相反,这从市场的交易原则来讲,就是逆历史潮流,也是逆市场的选择。因此,此类想象的发生,不仅引起人们的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呢,而此类问题的出现又会造成什么危害结果呢。
(三)诺斯悖论成因分析
政府作为国家的代理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代表国家对企业的政策导向。诺斯将古典国家理论、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及制度经济学融合在一起,主张国家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国家又是人为的经济衰退的根源,这就是所称的“诺斯悖论”的含义。一方面,国家权利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最有效的工具,另一方面,国家又是个人权利的最大和最危险的侵害者。在《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中,诺斯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为突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接近社会收益率。[3]由于我国实行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和长期的观念,又加上面对金融危机,政府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使得国进民退愈演愈烈,虽然这些政策措施的积极效果是很明显的,可是这些政策都偏向了国有企业,导致在兼并交易上没有尊重市场的原则,违反了公平交易。因此,出现小鱼吃大鱼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
二
如前所述,在很多领域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使得我们不禁思考:这些逆市场的举措,对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削弱市场竞争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实行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活力在于自由竞争,国进民退显然是逆市场的选择。一方面,国进民退强化的是国有企业的垄断,而弱化的却是民营企业,因此就削弱了市场竞争的基础。另一方面,市场化改革在我国并未完成,因而它的基础也不是很稳固,如果实行长期的国进民退,必然会导致我国的改革发展脱离市场经济原有的轨道。另一方面,国进民退会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秩序。在以国有企业主导的市场经济,肯定会有权力扩张的市场经济,也是权力泛滥的市场经济,然而这样的市场经济还会使社会公民产生不满情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就是因为实行了改革开放,才有了中国现在的强大。最后,历史经验也告诉了我们,必须长期实行市场经济,才能使我国的经济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
(二)影响就业
如果存在更多的中小企业被挤出市场,那么中国的就业增长必然会走下坡路。在过去10年里,民营经济每年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都在400万-600万之间。[4]私营企业获得这么少的资源,但创造大部分就业机会,当今之世城镇人口就业的六成、农村人口的九成都是民企解决的。 虽然国有企业暂时可以通过大规模铁公基项目拉动就业,但中国的基建已经做了十几、二十几年了,就是今后完成了公路和铁路的建设,那工人怎么办?国有企业对内需的作用,都是在投资方面,在这方面比私营企业还要大,但在消费方面是很弱的。由于民营企业是就业增长的主力军.国有企业的就业贡献基本为负,国有企业的过度扩张,民营经济的衰败必然使中国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因此,面对我国目前就业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如果一味的强调国进民退就会导致民营企业被挤出,同时也就会失去很多的就业岗位,也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从影响就业这一方面而言,国进民退具有不合理性,是逆市场的选择。
(三)国有资本无法充分利用
国进民退可以说是逆市场的,阻碍了市场化的步伐。香港有两个经济学家写了一篇文章,他们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把国有企业的利息调高到私营企业的水平,在这个简单的变动后,国有企业大部分的盈利都消失了。所以很简单的看出,国有企业的资金优势来自的是政府政策性的贷款补贴。国有企业拿了钱以后自己未必要用,有相当一部分就通过汇票流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或投资领域。企业绩效不好,产业绩效不好,凭什么股票从1200点到3000多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货币政策宽松,流动性过剩。这与正在依靠民资继续刺激中国经济的宏观大局相悖,不利经济复苏。[5]国有企业本身的制度缺陷将会进一步发展,其低效率和无效率现象将会重新出现并扩大蔓延,中国经济将会再一次跌人低谷。[6]这种国家将资源投入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却将资金投入股市,从而产生了泡沫经济的现象,一方面使得国有资本未能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会消弱了市场的竞争,自然会对国家的经济的发展造成比例的影响。
(四)挤出效应进一步扩大化
由于国进民退,很多的领域民营企业无从参与,然而事实上,是否国企的盈利情况就是很乐观吗?这里有一张统计表格,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从以下的表格比较明显可以看出每年的非国有企业的盈利都超过国有企业,因而令人深思——这种民营被挤是否真正的合理。
然而我们都知道在4万亿投资计划中,近90%的项目被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民营企业几无参与,甚至从某些行业被清除掉。[7]“中国现在的重组并不是以市场为导向,体现的并非优胜劣汰,而是国企拿着国家注资和银行优惠贷款来并购。这样的资源分配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都是不合理的,意味着市场化进程的倒退。” [8]因此,多领域“国进民退”现象的出现,必然将会导致“挤出效应”进一步扩大化,从而也就不利于市场的均衡发展,逆市场而行必然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五)影响社会公平
国进民退现象不禁会使人产生很多疑问:为什么有些行业只能由国有企业经营进入,而民营企业不能进入?为什么只有国企能够得到大量贷款和财政资金,而民营企业得不到?政府政策上的过度偏斜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公平。
一般而言,一个社会里最重要的是利益主体之间形成均衡,政府或者国有经济是一个利益团体,私人企业也是利益团体。如果政府定价是强制的,老百姓受到的不仅仅是直接的利益损失,更重要的是对交易信心的打击和破坏。另外,在竞争性领域出现国进民退,就会有可能加深中国经济寡头化的趋势。就像有的学者认为,如果国企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继续咄咄逼人.则肯定要伤害全体国民的利益并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9]显然,不断加剧的国进民退现象,加大分配不公、扩大贫富差距。国进民退、国企利益的集团化妨碍了共同富裕;目前垄断国企的职工占全国职工的8%,但其工资总额占全国的65%。国有垄断的金融、银行只给大企业、跨国公司贷款,不给中小企业、个人融资,造成了企业的两极分化,也就造成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从而也就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因为不公平现象的发生,是社会公民舆论繁多,对社会不满情绪增多,也就影响了政府在人们心目中形象的树立。
三
事实上,有些学者就指出,在20世纪中国就出现了两次国进民退现象:第一次在40年代的抗战期间,第二次在50年代的“过渡时期”。特别是以孔宋等豪门权贵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则借国家资本的躯壳崛起,凭着体制内优势,大举化公为私。 这场国进民退的后果,是大批民营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物价飞涨。所以不难看出,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不仅仅是在军事上的失利。当今的国进民退之举.如果目的是为了吞噬和挤走民企的话.等待它们的大概只有失败,到那时候.中国经济的前景只能有一个.重走回头路。[10]此次应对金融危机,假如仅仅依靠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而没有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将很难形成经济稳定恢复。因此,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破除垄断、开放市场、激发民间资本和民间力量的参与热情,才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那么,借助历史此面镜子,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离现代市场经济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确立起好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
(一)思想上:两者同等重要
无论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根本的目的也即人们最想看到的是能够更好更快促进经济的发展。关于国进民退的激烈讨论,人们最担忧的还是害怕它会使市场经济出现倒退。应让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公平竞争,国家不应过多干涉两种企业的发展。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都会有进有退,有起有落,这对企业来说是正常的,当在真正充分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国企符合市场经济原则而不是靠政府“看得见”的手强制规划的“进”。社会公众非常关注市场公平问题,在公众眼中,国有企业就是政府的工具,代表了国家的意志,一旦国有企业进入某些领域,就会让人们产生与民争利的想法。
(二)政策上:同样保障民企
如果从理论上来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可以公平竞争。然而在实践中,二者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平竞争。因为国有企业拥有诸多先天优势,如土地、资金、政策优势等。另一方面,在国进民退中,政府的许多政策是限制民营企业的进入,这使得竞争规则向国有企业倾斜,然而一些有效率的民营企业就失去了机会,国有资本应按做进一步调整的布局,因为政府隐形的支持或担保使政策偏向国营企业,使得民营企业失去了很多的机会,因此,政策上,既不能遏制国有企业的竞争活力,同时也要强调保障民营企业的竞争权力。
(三)管理上:完善市场管理体制
我们都知道,三十年来改革取得的成就已经证明,民营企业是改革和增长的推动力,所以,必须完善市场管理体制,以保证民营企业的市场发展空间。而且相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更有利于创造就业岗位,提高经济活力。一些不合理的国进民退事件发生,既与公共政策部门市场监管不足有关,也与国家政策不落实有关。国际组织曾经对154个国家进行调查,结论是国有经济比重越大的国家越腐败,因为政府干预,国有垄断为权力寻租、官商勾结提供了机会。所以,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管理体制,以保证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国有与民有自由竞争。诚然,我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还需要较长时间,但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应让民营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国进民退是逆市场的选择。所谓无民不富、无民不稳、无民不活,就深刻体现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民营企业的地位是不可轻易替代的,同时还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尤其是在市场竞争中,更要理性的把握进与退的度。经济的真正恢复与发展,须寻求更加平衡也更有持续性的道路,从而进一步深化改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要坚持改革的大方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进和退。
参考文献:
[1] [4] [8]卢力力.“国进民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倒退.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J], 2010(27).
[2] 曹思源.“国进民退”不是好现象.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年第2期.
[3]金京玉.“国进民退”——基于历史和经验的考察.现代管理科学.2010(3).
[5]蔡恩泽.国进民退不利经济复苏.香港大公报,2009年9月23日.
[6]张曙光.国进民退是一场危险的游戏.网易财经.2009年10月27日.
[7]《保育钧、刘杉热议国进民退,国企定位必须弄清》,搜狐财经2009年10月23日.
[9]笑蜀.以市场的名义去市场化值得警惕.南方周末,2009年7月23日.
[10] 张鸣.“国进民退”是一条死胡同.炎黄春秋,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