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适应教学趋势,满足社会、学校、家庭对于历史教学的新期待,成为摆在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面前的一项新任务。结合当前采用的人教版教材特点,我认为我们必须不断导入新方式、新方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导入哲学的观点讲授历史,以此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是重要的哲学观念之一。这个关系的应用与处理对于历史教学同样适用。一方面这里的共性和个性是指学生之间的差异。例如学生素质的差异,学生兴趣的差异以及学生对于教学方法适应能力的差异等等。这些差异就要求教师能够应材施教,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讲解过程中,也要强调个性表现与共性意义的联系。例如美国南北战争的引发原因是南方的奴隶制与北方的资本主义制的矛盾,在这个个性事件中包含的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演进,落后社会制度必将被先进社会制度取代的共性特征。在历史教学中始终将个性与共性的观点贯穿其中,以此指导学生理解和学习,并形成一种常态化的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思维模式。
历史教学中还要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把握历史规律、探求历史事件本质。通过导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把握每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引发事件的主客观条件以及影响力启示等方面内容,找到问题的本质,而不是被现象所迷惑,进而把握历史进程的规律。例如“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是社会矛盾的综合产物,它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而根本原因却是人民对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极度不满。只有通过这样的分析,才能够对与之有关系的新文化运动以及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崛起等历史内容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赞同
因此,历史教学决不能就事论事或者断章取义,而是要用系统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就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分析、融汇理解,使教学工作不流于表面,不被现象所误导,也不被相似历史事件所误导。
二、立足教材资料之本开展历史教学,以此形成学生完善的历史知识架构体系
作为一名教师,教材是执教之本。尤其是历史教材,时间跨度比较大,对于历史事件过程以及造成的影响讲述不仅要准确,而且还要有理有据。只有自己先吃透教材内容,才能在此基础上形象生动的传授给学生,才能谈到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升。
无论是按照年代划分,还是按照事件性质划分,还是按照国别划分,作为教材的历史课本具备这完善的知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可以有古代、近代、现代的纵向区分,也可以有每个具体时间段内经济,政治,文化横向的划分,无论怎样,最终都将构成一张完善的历史网,让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教师在这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织网者”,更是一个填充者,需要用自己的学习、积累把每一个“结点”联系好。也就是说,用自己的一桶水给学生一杯水的教诲。注重立足教材的联想教育以及综合分析,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中华民族是一个看重历史的民族,因此,无论高中阶段学生的发展趋向是偏理还是偏文,历史教师都要注重为他们构筑起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也是新教改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以此涵养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
“教学相长”不仅揭示的是一个教学的概念,更是一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二者的辨证关系。一般来说,在学校学习中,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客体,但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基于学校学习这个背景提出的。真正的课堂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而老师则是“引路人”。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既不能过分强调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作用,也不能一味突出学生的“修行在个人”效果,需要将二者有机统一,形成合力,最终将历史的课堂变成共享历史光辉的场所。历史学科是一个充满人文魅力的学科。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讲授大纲所要求的历史知识,并且引导学生在时空交错中有所感悟、有所提升。能够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课件、历史情景剧、历史故事会等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能够通过学习历史、参与历史课堂教育把枯燥的文字变为鲜活的知识营养,滋养学生的心灵。同时,也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历史知识的学习应用不仅与哲学知识息息相关,更与学生的历史态度息息相关。而学生的历史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的是一个学校乃至国家的历史态度。例如日本对于侵略战争的回避和歪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观的写照。因此,让学生在积极的课堂互动中学习历史,掌握历史真相,做新时期国家历史发展的书写着,写好属于每一代人的历史篇章,是每一个历史老师在设计历史教学方法、技巧时的指导思想。只有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领悟历史的真谛,进而涵养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目前,高中历史教材从内容到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只有尽快的适应课改后的教学需求,把三尺讲台作为自己人生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展示自己的个性风采,创造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顺应时代发展对于历史教学的要求,才能使教材的魅力得到真正体现,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绽放,教师的神圣使命得到有效履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一、导入哲学的观点讲授历史,以此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是重要的哲学观念之一。这个关系的应用与处理对于历史教学同样适用。一方面这里的共性和个性是指学生之间的差异。例如学生素质的差异,学生兴趣的差异以及学生对于教学方法适应能力的差异等等。这些差异就要求教师能够应材施教,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讲解过程中,也要强调个性表现与共性意义的联系。例如美国南北战争的引发原因是南方的奴隶制与北方的资本主义制的矛盾,在这个个性事件中包含的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演进,落后社会制度必将被先进社会制度取代的共性特征。在历史教学中始终将个性与共性的观点贯穿其中,以此指导学生理解和学习,并形成一种常态化的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思维模式。
历史教学中还要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把握历史规律、探求历史事件本质。通过导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把握每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引发事件的主客观条件以及影响力启示等方面内容,找到问题的本质,而不是被现象所迷惑,进而把握历史进程的规律。例如“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是社会矛盾的综合产物,它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而根本原因却是人民对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极度不满。只有通过这样的分析,才能够对与之有关系的新文化运动以及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崛起等历史内容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赞同
因此,历史教学决不能就事论事或者断章取义,而是要用系统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就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分析、融汇理解,使教学工作不流于表面,不被现象所误导,也不被相似历史事件所误导。
二、立足教材资料之本开展历史教学,以此形成学生完善的历史知识架构体系
作为一名教师,教材是执教之本。尤其是历史教材,时间跨度比较大,对于历史事件过程以及造成的影响讲述不仅要准确,而且还要有理有据。只有自己先吃透教材内容,才能在此基础上形象生动的传授给学生,才能谈到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升。
无论是按照年代划分,还是按照事件性质划分,还是按照国别划分,作为教材的历史课本具备这完善的知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可以有古代、近代、现代的纵向区分,也可以有每个具体时间段内经济,政治,文化横向的划分,无论怎样,最终都将构成一张完善的历史网,让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教师在这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织网者”,更是一个填充者,需要用自己的学习、积累把每一个“结点”联系好。也就是说,用自己的一桶水给学生一杯水的教诲。注重立足教材的联想教育以及综合分析,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中华民族是一个看重历史的民族,因此,无论高中阶段学生的发展趋向是偏理还是偏文,历史教师都要注重为他们构筑起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也是新教改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以此涵养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
“教学相长”不仅揭示的是一个教学的概念,更是一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二者的辨证关系。一般来说,在学校学习中,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客体,但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基于学校学习这个背景提出的。真正的课堂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而老师则是“引路人”。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既不能过分强调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作用,也不能一味突出学生的“修行在个人”效果,需要将二者有机统一,形成合力,最终将历史的课堂变成共享历史光辉的场所。历史学科是一个充满人文魅力的学科。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讲授大纲所要求的历史知识,并且引导学生在时空交错中有所感悟、有所提升。能够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课件、历史情景剧、历史故事会等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能够通过学习历史、参与历史课堂教育把枯燥的文字变为鲜活的知识营养,滋养学生的心灵。同时,也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历史知识的学习应用不仅与哲学知识息息相关,更与学生的历史态度息息相关。而学生的历史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的是一个学校乃至国家的历史态度。例如日本对于侵略战争的回避和歪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观的写照。因此,让学生在积极的课堂互动中学习历史,掌握历史真相,做新时期国家历史发展的书写着,写好属于每一代人的历史篇章,是每一个历史老师在设计历史教学方法、技巧时的指导思想。只有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领悟历史的真谛,进而涵养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目前,高中历史教材从内容到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只有尽快的适应课改后的教学需求,把三尺讲台作为自己人生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展示自己的个性风采,创造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顺应时代发展对于历史教学的要求,才能使教材的魅力得到真正体现,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绽放,教师的神圣使命得到有效履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