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应用发展的眼光来衡量,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从以下“三步曲”进行。
1 了解学生、启发诱导、提高兴趣
了解学生、启发诱导、提高兴趣,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教师应善于了解学生,研究分析学生的不同年龄、个性、思维特点、心理状态等因素。一般说来,中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的刺激所吸引;中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高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已基本稳定和持久,注意范围也有所扩大,他们能比较集中和持久地注意他们所要学习和面对的问题。因此体育教学要有鲜明的针对性。中年级学生由于脑的发育基本完善,智力水平迅速发展,认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思维情绪的表现多为积极、亢奋;但他们在的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容易感情用事,主观臆想易占优势。这就形成了他们易冲动、易走极端,易表现自己;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和错误的技术动作动力定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励他们思考。启发诱导他们去分析理解动作的要领,有目的的去完成每个练习。另外,教学中还应注意了解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就是备学生。要因人而异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有的学生性格比较怯懦,胆子小、反应慢,往往在练习中力不从心。对待这样的学生,在教学中,应多表扬、多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练习中,哪怕是少许或一点点进步都应在同学们中给予积极的鼓励的表扬。有的学生活泼好动,爱自我表现,怀有高人一等的心理,情绪表现的比较激烈,波动性大,对他们在教学中应少表扬,多引导他们发挥其特长,做好每一个练习,培养他们善于集中注意力的良好品质,使他们在不断克服困难的练习中,增强意志,精益求精,从而更好地完成技术动作的练习。
2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1 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如教学耐久跑这一内容时,为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每次课都注重在练习场地、距离和练习时间上的改变,跑时的队形可以花样多样新颖。如不同形式的全程追逐跑、重复接力跑、分组对抗等。这样使学生寓耐久跑于兴趣中,使学生感到耐久跑其乐无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练习效果。
2.2 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喜静的学生就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3 反思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教学规律
3.1 主要的教法和学练过程设计是否符合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一节体育课要很流畅的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其教法和学练过程设计要合理而且紧凑,影响体育教学环节合理性的因素很多,如时间安排、教学内容顺序的安排、队伍的调动、教学辅助手段的安排、学生学习方式的安排等,每节课下来,教师要根据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来调整教学环节,调整后的教学环节要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所任教的平行班级有几个,每班学生情况有所不同,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及掌握程度都不同,那作为教师在第一个班级授课后,要根据将要任教的班级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环节,让学生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能最大化的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有些教学辅助手段不一定要在所有班级都实施,每个练习的次数和负荷在平行班级中不一定都要相同。
3.2 教学的组织安排是否符合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活动规律。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期,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和意志品质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学生在体育课堂学练过程中的表现也不一致,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现代学生的个性大都很鲜明,如果考虑不周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负面影响。教师在授完课后,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表现要重新梳理一遍,对不合理的安排要及时修改和调整,如男生对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喜欢程度大点,而女生则反之。
3.3 运动负荷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身体发展规律。
运动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体育锻炼只有不断对学生进行生理上的各种适度刺激,才有可能引起“超量恢复”,才会促进学生的各项机能健康发展。笔者认为没有运动量的体育课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至体育新课标实施以来,有很多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理解有误,认为体育课重视形式,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课堂看似热热闹闹,花里胡哨,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心跳没加速过几次,没流多少汗,这样的课对身体素质提高能有多大作用可想而知。现在体育课运动负荷达不到一定指标,就不能算是节好课。但对于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设计不能千篇一律,要因班因人而已,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要避免“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下”的情况,所以教师在每授完一个班级,都要对该班学生在课堂身体素质中的表现反思一下,素质练习的难易度如何,学生是否能承受,有没有特殊学生的个例等等,积累这些相关知识便于以后在课堂教学中安排运动负荷的大小,同时对不同班级的安排要个别处理,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下一个班级授课中,检验运动负荷的适宜程度,反复检验,找出最佳运动负荷价值阈,最大可能的让学生都能获得身体素质提高。
总之,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方法很多,我们应该从体育教学的源头抓起,从我们教学的点滴小事做起,认真对待。只要认真、务实、创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最终会实现。
1 了解学生、启发诱导、提高兴趣
了解学生、启发诱导、提高兴趣,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教师应善于了解学生,研究分析学生的不同年龄、个性、思维特点、心理状态等因素。一般说来,中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的刺激所吸引;中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高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已基本稳定和持久,注意范围也有所扩大,他们能比较集中和持久地注意他们所要学习和面对的问题。因此体育教学要有鲜明的针对性。中年级学生由于脑的发育基本完善,智力水平迅速发展,认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思维情绪的表现多为积极、亢奋;但他们在的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容易感情用事,主观臆想易占优势。这就形成了他们易冲动、易走极端,易表现自己;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和错误的技术动作动力定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励他们思考。启发诱导他们去分析理解动作的要领,有目的的去完成每个练习。另外,教学中还应注意了解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就是备学生。要因人而异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有的学生性格比较怯懦,胆子小、反应慢,往往在练习中力不从心。对待这样的学生,在教学中,应多表扬、多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练习中,哪怕是少许或一点点进步都应在同学们中给予积极的鼓励的表扬。有的学生活泼好动,爱自我表现,怀有高人一等的心理,情绪表现的比较激烈,波动性大,对他们在教学中应少表扬,多引导他们发挥其特长,做好每一个练习,培养他们善于集中注意力的良好品质,使他们在不断克服困难的练习中,增强意志,精益求精,从而更好地完成技术动作的练习。
2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1 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如教学耐久跑这一内容时,为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每次课都注重在练习场地、距离和练习时间上的改变,跑时的队形可以花样多样新颖。如不同形式的全程追逐跑、重复接力跑、分组对抗等。这样使学生寓耐久跑于兴趣中,使学生感到耐久跑其乐无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练习效果。
2.2 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喜静的学生就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3 反思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教学规律
3.1 主要的教法和学练过程设计是否符合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一节体育课要很流畅的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其教法和学练过程设计要合理而且紧凑,影响体育教学环节合理性的因素很多,如时间安排、教学内容顺序的安排、队伍的调动、教学辅助手段的安排、学生学习方式的安排等,每节课下来,教师要根据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来调整教学环节,调整后的教学环节要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所任教的平行班级有几个,每班学生情况有所不同,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及掌握程度都不同,那作为教师在第一个班级授课后,要根据将要任教的班级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环节,让学生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能最大化的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有些教学辅助手段不一定要在所有班级都实施,每个练习的次数和负荷在平行班级中不一定都要相同。
3.2 教学的组织安排是否符合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活动规律。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期,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和意志品质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学生在体育课堂学练过程中的表现也不一致,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现代学生的个性大都很鲜明,如果考虑不周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负面影响。教师在授完课后,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表现要重新梳理一遍,对不合理的安排要及时修改和调整,如男生对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喜欢程度大点,而女生则反之。
3.3 运动负荷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身体发展规律。
运动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体育锻炼只有不断对学生进行生理上的各种适度刺激,才有可能引起“超量恢复”,才会促进学生的各项机能健康发展。笔者认为没有运动量的体育课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至体育新课标实施以来,有很多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理解有误,认为体育课重视形式,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课堂看似热热闹闹,花里胡哨,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心跳没加速过几次,没流多少汗,这样的课对身体素质提高能有多大作用可想而知。现在体育课运动负荷达不到一定指标,就不能算是节好课。但对于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设计不能千篇一律,要因班因人而已,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要避免“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下”的情况,所以教师在每授完一个班级,都要对该班学生在课堂身体素质中的表现反思一下,素质练习的难易度如何,学生是否能承受,有没有特殊学生的个例等等,积累这些相关知识便于以后在课堂教学中安排运动负荷的大小,同时对不同班级的安排要个别处理,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下一个班级授课中,检验运动负荷的适宜程度,反复检验,找出最佳运动负荷价值阈,最大可能的让学生都能获得身体素质提高。
总之,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方法很多,我们应该从体育教学的源头抓起,从我们教学的点滴小事做起,认真对待。只要认真、务实、创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最终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