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的作品风格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5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作品风格形成因素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东晋是乱世之末,又是佛教风行、崇尚名士风度的时代,因此才会造就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着一代代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然而,残酷的现实将他“兼济天下”的愿望击得粉碎,他在官场之中郁郁不得志,只能“独善其身”而归隐了。
  这种独特的经历造就了诗人苦闷的内心与超脱世俗的飘逸的诗文风格。在回忆时,他写下“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但在黑暗的现实面前,其结局也只能是“有志不获骋”。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他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挣扎,其忧郁与愤懑不言而喻。但他的前半生还对理想有着炽热的追求,从他的几次出仕可以看出;“重返班生庐”更是直接道明了自己还有政治抱负。在隐居生活中,他表面上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貌似飘逸潇洒的隐士生活,但内心的苦闷却永远无法排遣:“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在确定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后,他还塑造了一个“桃花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决定了他貌似飘逸而内心又极苦闷的独特的个性。
  同时,陶渊明诗文的形成也受到前人的影响,尤以《楚辞》为先。
  
  清新自然的田园审美意境
  
  正如罗宗强先生在文章中指出的那样:“陶渊明不是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者,而是其中一员。所以,他不是泛咏山林而是亲切地描绘田园风光,写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如《归园田居》(其一)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犬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同时还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这在陶渊明之前是没有的,但此后却成为诗文创作的一大题材。另外,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和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来,如《移居》二首。与素心淳朴之人的交往,使诗人得到极大的快慰。
  他大多数的田园诗呈现冲淡平和,广浩渺远的外貌,因此被称谓“古今隐逸之宗”、“田园诗歌之祖”。这种评论确实呈现出陶渊明逃避纷乱世界,归复发自自我心灵和优美自然的本质趋向,但这种简单化和模式化的论断却影响了对表现陶渊明心灵向往和理想追求的诗文探求。田园诗是陶渊明诗文中最重要部分,其特征有:
  1.田园审美特征之一:事与理的浑融,创作的随机性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
  朱熹在评价陶渊明说过一句话:“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句话对理解陶渊明诗歌特别是田园诗创造方式极有帮助。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他的田园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2.田园审美的特征之二:对劳动的赞美与坚持
  (1)对劳动的肯定和实践,是陶渊明最大特征之一。
  他一生中始终贯穿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几度仕隐,几度沉浮。既然“大济苍生”无望,莫如“击壤以自欢”,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陶渊明的归隐是铁心抛弃一切官场纷争和世俗的污浊,真正投身于大自然之中,投身于劳动之中,投入普通百姓中,做一个真正的农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等诗句,都表明诗人决意回归田园,躬耕陇亩的决心。
  (2)在劳动中与农民产生的感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所以,他的田园诗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通过劳动,发现了自然本性之真我,和农民产生了亲近的情感,达到了对世俗的超越。此外,农村的景色也使他发现了各山大川之外另一种美的境界。
  3.田园审美特征之三:对虚静的审美
  如果说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之一为其对生机盎然景色的偏爱,那么对虚静冲淡之美的追求则与之相辅相成。静与动,空与有互相包涵,互为映衬,“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许是对这一道理的注解吧?陶渊明对田园的虚静审美,常伴随着对官场世俗繁杂喧嚣的厌恶。其诗喜用“虚”字,如“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归园田居》其一);他也喜欢静,如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远离了世俗的尘嚣,在至虚至静之中,自会得到无限的乐趣和美感。远离了世俗,虚静之中,他与大自然没有了距离。正如罗宗强先生在文章中指出的那样: “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他成了自然间的一员,不是旁观者,不是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自然是如此亲近,他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他没有专门去描写山川之美,也没有专门叙述他从山川的美中得到的感受。山川田园,在他的生活之中,自然而然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
  4.田园审美特征之四:平实中见警策,朴素中见奇丽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田园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等等。然而,平淡之中可见奇丽。如《拟古》其三:“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他的田园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平淡的事物,平淡的语言,出自陶笔,便生趣盎然。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跃然纸上。真是淡而有味,达到了极高的美的境界。
  5.田园审美特征之五:和悦润畅的景色取向
  陶渊明诗歌最为明显的审美取向之一就是他对自然是那种温和、轻微、朴实、润畅景物的感知及描写,他让人感到一种大自然的天籁、地籁与人籁和谐之韵。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拟古》)
  读到这些朴素、优美、流畅的诗句,人们很容易感觉到陶渊明内心的宁静,感受到他的心的节拍与大自然是那样和谐,带有明显的陶氏审美风格。陶渊明之所以对大自然生生不息,盎然和润的景色情有独钟,应该说和其审美观中儒家、道家思想的浸润互补有关。
  6.田园审美特征之六:优美
  他与自然和谐,在朴素平淡的农耕生活中发掘生命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辩己忘言”。“和谐的人必静”,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虚静为美,他“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我爱其静,痞寐交挥”(《时运》),他沉静少言,不慕荣利,故能“无事在身,无事在心,常处丘园养素,常乐泉石啸。”陶田园诗的主流美是一种优美,我们读它觉得欣喜、放松、亲切,它使人心底单纯、愉快,它虽然不会让人热血沸腾,但它如一位亲友,不论何时撞见,便走上前来,眉开眼笑;离开后也不会使我们伤感过度、身心憔悴。看他那东篱采菊时悠然的心境,那份散淡静逸的风姿,觉得诗人好像是我辈中人,与大家是如亲近,又好像要超出宇宙之外,他分明又是如此高远、淡泊。总之,他的诗以其优美的意境,感染着我们,让每一位读者在宁静中体会着优美带来的接物而不累于物的那份平和。
其他文献
当前社会“物欲横流”,人间的“五颜六色”让为师者迷茫;教育的现状、社会的苛求,让为师者惊忧.由此初为人师的豪情壮志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希冀日益淡漠了,安于现状、平
断层自动解释技术是近几年兴起的新技术之一.现今在断层自动识别和解释过程中主要用到相干、方差等地震属性体,这些属性体通常会在断层位置处表现为极大值或极小值.各类属性
目的:探究CT影像诊断在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以急性阑尾炎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8年3月-2020年2月,均实施CT影像诊断,分析诊断结果.结果:50例患者经C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要求。为了实现这些战略要求,做强做大百年名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让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一个重要的举措。而实施这个举措既离不开政府的投入与支持,更离不开学校内部的有效管理。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变化,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我国林地以集体所有为主,改革开放之前,集体林地和农地一样由集体统一管理、经营。上世纪70年代末,农业用地实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但集体林地尤其是南方重点林区的林地改革远远滞
语文阅读教学究竟要达到怎样的教育境地,一直是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茫然所在。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大量地与文本语言的对话,达成画境、情境、心境的教育目标。  画境——对文本语言的粗吞感知  汉代著名学者杨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语言的对话,唤醒学生的各种感官,用心灵去感受,产生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映现在学生的眼前。这大致于我国二十世纪中期
高师院校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重任。虽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已经全面展开。但是肩负教师职前培养使命的院校对此却反应冷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资培训的概念经历了教师培训、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的历程。“教师发展”更强调在教育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开展教学行为中的科学研究。美国社会工作者约翰·柯立尔和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的行动
重理  “有理行遍天下”,校长要平校之天下,必须以理为基。常言“理直气壮”,校长在开展校务处理时,凡事以理先行,教师才能心服口服,“言听计从”。反之,会直接影响校长的威信,指令效力大打折扣。我认为,校长首先要做到“重理不重亲”。不要因为某些教师背后的“关系户”而在工作上“包庇”或“纵容”。要用“一腔正气”在教师心中建立起良好的威信,才能“一统天下”。其次,校长也应该有“重理不避亲”的量度。俗话说“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律、自强的能力,还能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道理。同时,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也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1、认真分析班情,确立明确的班级奋斗目标   作为班级组织者的班主任应认真分析班情,包括班级
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师德建设已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开放性。信息化时代,教师在广泛接受各种信息、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也深受社会各 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各级政府及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三是时代性。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文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备受重视。  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在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特征的基础上,需注意处理好师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