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2018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探讨了媒介信任对青年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媒介信任是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其中政府媒介信任对提高国家认同的影响最为强烈,市场化媒介对国家认同的影响相对有限,境外媒介信任对国家认同则为负面影响;社交媒介信任对国家认同的负面影响最大。研究发现对媒介信任建设和提高国家认同有启示意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2018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探讨了媒介信任对青年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媒介信任是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其中政府媒介信任对提高国家认同的影响最为强烈,市场化媒介对国家认同的影响相对有限,境外媒介信任对国家认同则为负面影响;社交媒介信任对国家认同的负面影响最大。研究发现对媒介信任建设和提高国家认同有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蕴含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意识、生命健康至上的敬畏意识,休戚与共的整体意识、共同发展的全球意识,平等相待的包容意识、守望相助的合作意识。实践“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要坚持人民至上、科学理性、团结合作、共商共建共享与生态生命一体化原则,构筑疫情防控“人民”防线与防疫战疫共同体,制定正确应对策略,建设多边合作协调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四条明确了行政协议获得执行力的路径是回归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再根据《行政强制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行政协议由于不是高权行政行为,因而不直接产生行政强制执行请求权;进而,行政协议未经足以信赖的司法审查,证明行政权利义务的属性不具有高度盖然性,因而不具有执行名义的资格。行政协议只有在经过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并经历法院执行机关作出的足以信赖且具有正当程序保障的司法审查,才能具备执行名义资格,进而具备强制执行力。
通过自编问卷《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乡村就业意愿调查》,从影响大学生乡村就业的变量设置分析,对陕西某所省属高校1100名大学生实施调查,研究影响大学生到乡村就业的因素。结果显示个人主观意愿、家庭对待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意见、薪资水平、个人职业发展前景、就业单位性质是影响大学生选择是否到乡村就业的主要因素。基于调查结论提出从政府、高校、家庭和学生四个层面构建“四位一体”推动大学生到乡村就业的对策建议。
解决好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抓手,是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的重要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科学路径。G县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吸引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为该县带来新的智力资本和人口红利。同时,可促进该县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增强经济活力,优化产业和布局,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强省会”为特征的省会都市圈建设,是带动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贵州以“强省会”战略引领贵阳都市圈建设,有利于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贵州区域发展布局,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贵州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加快贵阳都市圈建设已具备时机、基础、趋势等有利条件,但还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亟待提高和扩大、发展基础有待夯实、公共服务体系供给能力不平衡等制约因素,需要采取强化规划引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同发展、城乡统筹融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环境保护共保联治、深化合作交流等措施加以突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生态产业化和产业化生态化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毕节市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实践起步较早,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发展模式,但总体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发展也不均衡。文章以毕节市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融合发展实践为例,针对各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融合发展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在探索全市生态资源供给的基础上,提出毕节市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融合发展的路径。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要面临“逆全球化”沉渣泛起、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不高、消费需求恢复乏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因素制约。更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上,抓好高水平开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的安全稳定和竞争力;必须牢牢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脱贫攻坚作为人类反贫困历史的伟大实践,孕育出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中的全新力量,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赓续传承,集中表现为“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从内涵解析,可将这六句话分别理解为脱贫攻坚精神的力量之源、制胜之宝、科学之方、成事之本、核心之要、思想之基,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是中国精神的充分彰显,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中国智慧。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于对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中央举全国之力实施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以西南、西北为重点的大三线地区,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生产生活尤为艰苦,但数百万三线建设者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社会主义的执着信念、对尽快建成大三线后方战略基地的初心使命、对新中国繁荣富强的不懈追求,用生命和热血、科技和智慧谱写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一篇壮丽史诗。由此形成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不仅成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而且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精神家园的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中的开展情况密不可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对青少年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品格的塑造,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主题和使命之一。当下青少年中存在着崇洋媚外的现象,极大的阻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在各地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也有许多宝贵的案例和经验值得学习。本文以扬州市中小学生中优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