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钝感:“让”出来的机会使课堂生成更精彩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igate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钝感是一种教学智慧,它体现在教师有意识地“装糊涂”,把思考的机会更多地“让”给学生,为学生搭建思索的平台,引而不发,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树立学生的信心。
  一、 拓宽文本内容
  下面,是我在执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中的一个片段:
  师:(范读)“原来我的驼峰、脚掌、睫毛有这么大的用处啊!”请同学们评价一下我的朗读。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读出了小骆驼的自豪之情。
  生:老师读得是很有感情,但是,老师漏掉了“在沙漠里”四个字,这与老师平时对我们提出的“五不”读书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不回读)有出入。
  师:谢谢你的提醒,我在读这句话时,确实漏掉了这几个字。那么,我读的句子和书上的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同,意思差不多。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如果去掉“在沙漠里”这个特定的场所,小骆驼的三件法宝在一般土地上就没有这么大的用处。
  生:我觉得有没有“在沙漠里”无所谓。因为,在课文的前面已经交代了小骆驼的妈妈是把小骆驼带进了沙漠里。
  师:你们说的都挺有道理的,到底谁有理呢?请各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小组讨论)
  生:我觉得应该按照课文中的句子来读。虽然前面已经交代了是在沙漠里,但结尾小骆驼说的一番话,更加强化了是在“沙漠”这个特殊的场所。
  生:我如果是小红马,我会说:“你有没有本事跟我到陆地上比一比谁跑得快呢?”(学生大笑)
  师:通过同学们的认真分析,我们都进一步明白了小骆驼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想不想听老师正确而有感情地读一遍。(学生鼓掌)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针对课文的难点,我首先故意犯了一个“错误”——读漏了词语,从而引导学生对此展开思考。接着,肯定正反双方说的都有理,从而引发学生积极讨论,从中得出正确的诠释,这不是比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更让他们快乐吗?
  二、 深化文本本质
  下面,是我在执教《枫桥夜泊》一诗时的片段:
  师:月亮落下去了,到处都是白白的霜,枫树和渔火交相辉映。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景色啊!(话音刚落)
  生:老师,你说得不对。诗人张继考试落第,心情很差。这些美丽的景色与作者的心情相对比,更写出了诗人的“愁”。
  生:我同意她的看法。这首诗的诗眼是“愁”字,下一句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躺在船舱里,想着自己渺茫的将来,睡不着觉。半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一声接一声地传入诗人的耳中,更增添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生:我觉得他说得真好。在中国古代,许多读书人都把入仕做官当作自己的一大理想,当诗人的理想化为泡沫破灭时,他又怎能高兴得起来呢?
  生:何况第一句诗中还有一个“乌啼”,乌鸦在中国是一种不吉祥的鸟,“月落”和“霜满天”都写出了诗人的凄冷之情。
  师:同学们的精彩言论也给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老师明白了:品读古诗和品读文章一样,也要联系上下文和作者的心境。
  在这首诗的教学流程中,我先提出一个与古诗相悖的观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之中发现错误,并予以有条有理地反驳。学生在反驳论点的同时,能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联系上下文进行揣摩,从古诗的字词中,察觉古诗的意境。我“糊涂”了一次,学生们却一次又一次地从文本的品读中清醒,最后,师生共同得出品读古诗的要点。
  三、 激活文本形象
  下面,是我在执教《荷花》一文中的片段:
  生:课文结尾说“我仿佛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我不太明白这一句话。作者明明是在看荷花,可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呢?
  师:是啊,老师在读到这里的时候,也不太明白,谁能给我俩解决难题呢?(课堂上小手林立)
  生:因为荷花很美。微风吹来,荷花摇曳起舞。作者看得出神,以为自己也在与荷花一起翩然起舞。
  生:这种情形就与我们看动画片进入情境一样,与里面的人物同喜同悲,说明作者看荷花入神了。
  师:这个词用得很准确。
  生:作者从入神之中走出,才想起自己原来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呢!与前面衔接自然,这正是文章的结尾,使整篇文章读来浑然一体。
  师:同学们用“情景类似法”来比拟文章的场景,这一点值得提倡。你们的回答给我释了疑,解了惑。(问第一个说不明白的学生)你现在明白了吗?
  生:(点点头)明白了。
  作者前面写荷花的美丽姿态,后面笔锋一转,写了自己的感受,这正是文章难以理解之处。在教学流程中,学生们很敏感,一下子抓住了课文的难点。而教师没有就难点讲难点,是说自己也不明白,就这个问题请教一下学生。试问:哪个学生不想成为老师的老师呢?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们的思维发展空间很大,这样一个难以理解的问题,不也被同学们在课堂上精彩的生成给解决了吗?
  教师有意识地“让”机会,有选择性地“让”机会,会换来学生精彩的生成。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课堂上智慧的语言火花时时闪现,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要追求的吗?
  (作者单位:安徽省青阳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出现,如数据表格、图表和图解文字、广告、地图等。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对语文连续性文本可以起到辅助、推动的作用。那么,教者就应该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作用,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使学生切身地感受到非连续性文本是学习生活中的好助手。  一、 借助图表,有助于记忆  一篇语言优美,构段方式具有明显特点的文章,值得学
人参黑斑病是人参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年发病率为20~30%,严重时高达90%以上。它不仅影响人参茎叶的生长发育,而且严重地影响着参根的质量和产量。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赵曰丰等
知识竞争的时代,知识资源的抢夺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的关键,在企业组织中,组织内部个体是知识最小的载体,如何将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进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共
近年来,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力度的加大,普惠金融业务得到快速发展,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少、产品短缺、缺少抵押和担保物、征信体系不完善等制约着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中原银行滑县
把金黄色的稻草和绿色的萱草用新鲜的细竹篾捆扎在一起,形成一个长方形的人头大的稻草把,再用稻草在稻草把上扎四个角,这就变成了一条活灵活现的草龙头;在龙头上面 The gold
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日显严峻,引发了学者和实务界对经济发展、公司治理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关注,媒体部门纷纷报道企业的
我在教学生辨析“既”和“即”这两个字时,仅仅让他们死记硬背几个常见词语:“既”读第四声,组成词语为“既然”“既……又……”;“即”读第二声,组成词语为“立即”“即使”。这样一来,学生仅限于会用这几个词,一旦遇到和这两个字有关的其他词语,学生就糊涂了。如“若即若离”“稍纵即逝”“非此即彼”“既往不咎”“既得利益”等等。  一次,我在教老舍先生的《草原》一课时,有个学生突然跑到我跟前说:“老师,书上有
一、主体意识常态化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学段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做到把“做”的任务分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实践证明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平等交流、顺学而导,引领学生深刻品悟文本的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实现语用。  一、 品读词语,涵泳语言,走进文本  【片段一】  师: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来到了二泉边,他听到了什么呢?读一读。  生:(齐读)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为什么阿炳没有看到二泉的美景,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的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