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根治术中肠系膜下动脉高位和低位结扎的争议与思考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liangho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治性手术是直肠癌患者获得治愈的主要手段。直肠癌根治术不仅需要切除足够的肠管和完整的系膜,还要确保彻底的淋巴结清扫和较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系膜下动脉的结扎分为高位和低位结扎,其选择对淋巴结清扫和预后、吻合口漏和肠管血运,以及术后排便、排尿和性功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临床分期较早的T1期患者可以实施低位结扎D2淋巴结清扫;对于肿瘤局部分期较晚,尤其是怀疑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者,则建议实施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D3淋巴结清扫,以确保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获得整块切除;而对于可能存在肠管血运不良风险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可谨慎实施保留左结肠动脉的直肠癌D3淋巴结清扫,术中吲哚菁绿淋巴示踪可能对淋巴结清扫的质量控制发挥一定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25G+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空气填充及手术后俯卧位1 d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非同期对照研究。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25G+ PPV联合内界膜剥除、空气填充且手术后保持俯卧位1 d的IMH患者作为空气组;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接受25G+ PPV联合内界膜剥除、25%SF6填充以及手术后保持俯卧位3 d的患者作
目的比较腹部CT增强扫描与超声胃镜应用于胃癌新辅助化疗后分期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3日至2017年11月23日86例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新辅助化疗后利用腹部CT增强扫描和超声胃镜进行肿瘤临床分期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资料。男性60例,女性26例,年龄(57.8±9.7)岁(范围:32~76岁)。以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学分期作为金标准,比较两者诊断新辅助化疗后临床T分期和N分期的准确性。
三叉神经鞘瘤(TSs)是第二大常见的颅内神经鞘瘤,仅次于听神经瘤。TSs起源于第五脑神经的施万细胞,可于一个或多个间隙中生长,生长模式复杂。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成熟和颅底手术入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TSs全切除率低且术后神经功能受损严重的历史,使TSs患者的预后不断改善。目前,神经内镜也应用于部分类型TSs的外科治疗中,并获得良好效果。对于不能耐受手术、肿瘤体积小、手术残留肿瘤组织或复发的患者可进行放疗
肝脏Laennec包膜最早于1802年由法国医师Laennec发现并报道,但在此后200余年未得到足够重视。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肝脏外科的快速发展,以及精准肝切除理念的不断深入,肝脏的精细解剖结构——Laennec包膜重新回到外科医师的视野中。最近有学者在组织学上证实了肝脏Laennec包膜的存在,发现其覆盖在整个肝脏表面,同时沿着肝脏的流入道和流出道衬于Glisson鞘和肝静脉周围肝实质的表面。因
下咽癌与食管癌经常同时或异时发生,对高危人群进行多原发癌筛查、协同诊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尚无涉及这一交叉领域的筛查诊治规范。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发起并联合国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放射肿瘤、消化内镜领域专家,组成中国下咽与食管癌协同诊疗工作组,通过文献回顾、经验推荐、专家讨论等多种形式,制定下咽与食管多原发癌筛查诊治共识;希望建立一个初步的临床诊疗建议,充分引起国内同道对于这一
目的比较十字缝合和荷包缝合技术用于保护性肠造口还纳手术后皮肤关闭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于2013年11月至2017年12月,入组中华外科青年医师学术研究社结直肠外科研究组各成员单位的保护性肠造口还纳手术患者资料。样本量的确定采用优效性检验样本量计算,依据文献报道及前期工作基础,每组至少需要71例,两组合计需要样本量142例。术后评价切口疼痛情况、手术切口感染、切口愈合时间
21世纪以来,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结直肠癌综合治疗策略的更新和临床研究的进步,结直肠外科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临床完全缓解的"等待观察"策略、机器人结直肠外科手术等问题仍然是近年来结直肠外科的争议热点。同时,三维成像、4K分辨率、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虚拟现实及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在临床中的应用也给结直肠外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崭新的机遇。通过开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后第一天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评估术后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HP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通外科2008年2月至2018年12月546例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的甲状腺癌及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的资料。男性158例,女性388例,年龄(50.9±13.2)岁(范围:19.0~79.2岁)。收集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6个月的血钙和iPT
期刊
围手术期管理理念和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最新临床试验结果的出现,使术后肠麻痹的防治前景充满希望。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优化的手术和麻醉处理、个体化的液体管理、及时的精神心理干预,以及积极的抗炎和中医药治疗等手段能有效减少术后肠麻痹的发生。如何优化并组合围手术期管理措施来综合防治术后肠麻痹,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