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措施。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以应用技术研究为先导,以互惠互利为原则,整合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等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了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和企业多方共赢,提高了办学效益。
[关键词]校企合作 科技先导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启田(1964- ),男,山东莒县人,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教务与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与研究。(山东 日照 276826)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4-0033-02
校企合作是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和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论述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一、以应用技术研究为基础,密切校企合作关系
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了学校应该以应用技术研究为基础,拓展校企合作的关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院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以生产服务为依托,广大教师积极参加科研与技术服务,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影响明显扩大,与生产企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近三年,学院承担参加国家“十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水利部“948”重大攻关项目等国家、省、部、厅级科研课题58项,尤其是在施工机械自动化、灌溉自动化控制、水资源优化配置、节水技术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具有技术先进、实用性强、效益显著等特点,在生产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推动了我省水利科技的发展。学院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立足水利,结合办学兴办了多种产业,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生产技术服务,参加了国家重点项目南水北调的工程测量和胶东调水工程的监理与施工,山东省大中型水电站及排灌机械设备的安装、改造、维修、技术咨询及房屋建筑工程等生产服务工作500余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研工作提升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社会技术服务提高了教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不但为学院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而且技术合作的纽带将学院与生产企业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密切了双方的关系。
二、根据专业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产教一体”模式。按照“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办学思路,学院兴办了山东水电设备厂、宝胜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土木勘测设计中心等校办产业,广泛开展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服务与合作。学院师生作为企业生产和工程建设任务的技术骨干,企业成为师生参加实践技能锻炼的重要基地。根据不同专业的实训需要,按照共建双赢的原则,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攻关,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接收优秀毕业生就业,互惠互利,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模式。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到山东水利工程总公司、高速公路管理局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工程建设一线从事材料试验、施工放样等工作。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实习中训练的内容就是毕业后工作岗位的内容,顶岗实习的学生90%以上被企业留用,实现了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3.“订单培养”模式。学院机电工程系与山东石横特钢有限公司、济南骏大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采用“半工半读”培养模式为企业对口培养一线技能人才。学生进入企业的各个岗位顶岗工作,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完成生产任务,同时把课堂搬到了企业里,教学内容按企业要求选择,教学环节按企业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实施。企业对学生实施职业素质、企业管理规范的教育。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成长进步很快。通过三年的实践,学生已全部被企业录用,部分学生已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4.“工学交替”模式。学院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与日照港建筑公司等企业合作,推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职业教育分离为在校学习和到企业工作交替进行。在教学组织上多采取分段式教学,第一学年在校内学习文化、基础理论课,第二三学年以工学交替形式学习专业课程。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企业与学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内容和实训要求,把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引入教学,实训内容直接针对岗位需要。
5.“半工半读”模式。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与中国五征集团、兴源集团等大型企业密切合作,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提供顶岗操作工位,选派技师进行业务指导,实行“师傅带徒弟”制度。学生在真实的技术环境中进行实践技能和操作工艺的训练,毕业后由企业安排直接上岗,缩短了就业上岗的适应期。
6.本土化的“BTEC”模式。BTEC是英国爱得克斯教育基金会针对近30年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而提出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该基金会由“伦敦大学考试与评估委员会”和“英国商业技术教育委员会”(the 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缩写为BTEC)合并构成,面向英国国内以及海外开展BTEC课程教学的机构,进行资质授权工作,是英国最具影响力的课程证书体系之一。2005年,英国爱德斯国家职业学历及学术考试机构在学院设立了山东省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第一家BTEC海外中心,学院与日照碧波大酒店、永和大厦酒店等合作,参照BTEC教学模式和职业证书标准,改造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创新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为学院的发展搭建了与国际先进教学体系接轨、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平台。
三、校企合作,互惠共赢
1.学生受益。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连续多年保持较高水平。如2006年学院学生在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参加首届全国水利高职院校“黄河杯”学生技能竞赛,取得单项个人二等奖2项、三等奖11项,并获得了团体总分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等。通过参加各类比赛,不但扩大了学院和其他兄弟院校的相互交流,还充分展示了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体现了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成果。
2.学校受益。校企合作使学院教师的理论知识资源和企业的物质资源结合在一起,拓展教师活动空间。教师直接进入企业环境,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将理论知识用于企业实践中,完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自身的“双师”素质。企业为教师提供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实际案例,促进了教师的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同时建立了一大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弥补了实习设备、实习环境和“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缺陷,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为企业培养了“动手能力强、下得去、稳得住”的人才。
3.企业(社会)受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在顶岗实习中考查和培养学生,挑选到合适的人才。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学院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及村村通自来水工程项目。先后为东平湖区培训移民226人,并全部安置到东营万达集团、科达集团;为全省培训“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技术人才560人,提高了库区移民的专业技能,增强了库区移民就业与再就业能力,惠及民生,功在社会。
四、深化校企合作的思考
1.树立正确的出发点,将满足教学实施需要和就业导向需要放在首位。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特别强调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职业学校的学生只有到岗位上去真正地工作和实践,才能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岗位职业技能;只有通过工作环境的熏陶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就是职业教育对校企合作的教学实施需要,是满足职业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需要。就业导向需要就是要使职业院校毕业生更好地就业,通过顶岗实习,除了更好地掌握技能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学生在获得实际工作经验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为就业打下必要基础,从而更好地顺利就业。
2.制订一体化实施方案,将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融合成有机的统一体。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关系,要求其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两者间有效结合,而这个有效结合的“纲领”就是工学结合一体化实施方案。近几年来,学院为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每执行一轮回,就结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内容。学院先后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三次大的修改和调整,每次在修改和制订新的方案时,都让企业用人单位提前介入,共同研究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学院还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到学院专业建设工作之中,加大实践教学时数,强化校内外实训,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并制定了课堂教学计划和企业顶岗实习计划,建立了“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专业教学新体系。
3.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校企合作涉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学校与企业是两个具有不同第一追求目标的机构,学校以育人为第一目标,追求社会效益,而企业则以赢利为第一目标,追求经济效益。因此,除了运用市场行为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为企业创造价值外,还需要制定更为具体的操作性更强的政策、法规或制度,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学校要加强学生实习管理,建立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与实习单位建立实习工作协作组织,双方安排稳定的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订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确保实习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此外,还有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的身份、学校和企业的职责、学生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报酬等都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
4.确立技能培养的主导性,正确处理“工”“学”矛盾。在工学结合中会遇到顶岗实习与课程学习时间不一致、实习项目与在校所学内容不吻合、个人愿望与企业要求不协调等问题,必须牢固确立将学生技能培养放在首位。切忌将学生挣取劳动报酬补充学费作为唯一目的,要防止假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之名,实行“打工挣学费”之实;将“工学结合”简单地等同于“半工半读”或“勤工俭学”,从而导致在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过程中出现“结而不合”“只工不学”的现象。
5.坚持以人为本,注意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在实习中所处的环境不同,情况多样复杂。因此,学院要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合作,遵守国家有关教育培训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妥善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场合和方式,避免学生在生产、服务中受到身心伤害;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增强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光斗,王冀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卢晓忠.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逄锦聚.大学校长与企业家世纪对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4]李栋学.工学结合的动因分析及其有效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9).
[关键词]校企合作 科技先导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启田(1964- ),男,山东莒县人,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教务与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与研究。(山东 日照 276826)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4-0033-02
校企合作是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和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论述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一、以应用技术研究为基础,密切校企合作关系
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了学校应该以应用技术研究为基础,拓展校企合作的关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院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以生产服务为依托,广大教师积极参加科研与技术服务,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影响明显扩大,与生产企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近三年,学院承担参加国家“十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水利部“948”重大攻关项目等国家、省、部、厅级科研课题58项,尤其是在施工机械自动化、灌溉自动化控制、水资源优化配置、节水技术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具有技术先进、实用性强、效益显著等特点,在生产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推动了我省水利科技的发展。学院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立足水利,结合办学兴办了多种产业,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生产技术服务,参加了国家重点项目南水北调的工程测量和胶东调水工程的监理与施工,山东省大中型水电站及排灌机械设备的安装、改造、维修、技术咨询及房屋建筑工程等生产服务工作500余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研工作提升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社会技术服务提高了教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不但为学院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而且技术合作的纽带将学院与生产企业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密切了双方的关系。
二、根据专业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产教一体”模式。按照“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办学思路,学院兴办了山东水电设备厂、宝胜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土木勘测设计中心等校办产业,广泛开展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服务与合作。学院师生作为企业生产和工程建设任务的技术骨干,企业成为师生参加实践技能锻炼的重要基地。根据不同专业的实训需要,按照共建双赢的原则,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攻关,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接收优秀毕业生就业,互惠互利,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模式。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到山东水利工程总公司、高速公路管理局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工程建设一线从事材料试验、施工放样等工作。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实习中训练的内容就是毕业后工作岗位的内容,顶岗实习的学生90%以上被企业留用,实现了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3.“订单培养”模式。学院机电工程系与山东石横特钢有限公司、济南骏大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采用“半工半读”培养模式为企业对口培养一线技能人才。学生进入企业的各个岗位顶岗工作,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完成生产任务,同时把课堂搬到了企业里,教学内容按企业要求选择,教学环节按企业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实施。企业对学生实施职业素质、企业管理规范的教育。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成长进步很快。通过三年的实践,学生已全部被企业录用,部分学生已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4.“工学交替”模式。学院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与日照港建筑公司等企业合作,推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职业教育分离为在校学习和到企业工作交替进行。在教学组织上多采取分段式教学,第一学年在校内学习文化、基础理论课,第二三学年以工学交替形式学习专业课程。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企业与学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内容和实训要求,把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引入教学,实训内容直接针对岗位需要。
5.“半工半读”模式。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与中国五征集团、兴源集团等大型企业密切合作,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提供顶岗操作工位,选派技师进行业务指导,实行“师傅带徒弟”制度。学生在真实的技术环境中进行实践技能和操作工艺的训练,毕业后由企业安排直接上岗,缩短了就业上岗的适应期。
6.本土化的“BTEC”模式。BTEC是英国爱得克斯教育基金会针对近30年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而提出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该基金会由“伦敦大学考试与评估委员会”和“英国商业技术教育委员会”(the 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缩写为BTEC)合并构成,面向英国国内以及海外开展BTEC课程教学的机构,进行资质授权工作,是英国最具影响力的课程证书体系之一。2005年,英国爱德斯国家职业学历及学术考试机构在学院设立了山东省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第一家BTEC海外中心,学院与日照碧波大酒店、永和大厦酒店等合作,参照BTEC教学模式和职业证书标准,改造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创新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为学院的发展搭建了与国际先进教学体系接轨、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平台。
三、校企合作,互惠共赢
1.学生受益。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连续多年保持较高水平。如2006年学院学生在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参加首届全国水利高职院校“黄河杯”学生技能竞赛,取得单项个人二等奖2项、三等奖11项,并获得了团体总分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等。通过参加各类比赛,不但扩大了学院和其他兄弟院校的相互交流,还充分展示了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体现了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成果。
2.学校受益。校企合作使学院教师的理论知识资源和企业的物质资源结合在一起,拓展教师活动空间。教师直接进入企业环境,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将理论知识用于企业实践中,完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自身的“双师”素质。企业为教师提供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实际案例,促进了教师的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同时建立了一大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弥补了实习设备、实习环境和“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缺陷,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为企业培养了“动手能力强、下得去、稳得住”的人才。
3.企业(社会)受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在顶岗实习中考查和培养学生,挑选到合适的人才。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学院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及村村通自来水工程项目。先后为东平湖区培训移民226人,并全部安置到东营万达集团、科达集团;为全省培训“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技术人才560人,提高了库区移民的专业技能,增强了库区移民就业与再就业能力,惠及民生,功在社会。
四、深化校企合作的思考
1.树立正确的出发点,将满足教学实施需要和就业导向需要放在首位。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特别强调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职业学校的学生只有到岗位上去真正地工作和实践,才能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岗位职业技能;只有通过工作环境的熏陶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就是职业教育对校企合作的教学实施需要,是满足职业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需要。就业导向需要就是要使职业院校毕业生更好地就业,通过顶岗实习,除了更好地掌握技能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学生在获得实际工作经验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为就业打下必要基础,从而更好地顺利就业。
2.制订一体化实施方案,将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融合成有机的统一体。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关系,要求其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两者间有效结合,而这个有效结合的“纲领”就是工学结合一体化实施方案。近几年来,学院为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每执行一轮回,就结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内容。学院先后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三次大的修改和调整,每次在修改和制订新的方案时,都让企业用人单位提前介入,共同研究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学院还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到学院专业建设工作之中,加大实践教学时数,强化校内外实训,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并制定了课堂教学计划和企业顶岗实习计划,建立了“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专业教学新体系。
3.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校企合作涉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学校与企业是两个具有不同第一追求目标的机构,学校以育人为第一目标,追求社会效益,而企业则以赢利为第一目标,追求经济效益。因此,除了运用市场行为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为企业创造价值外,还需要制定更为具体的操作性更强的政策、法规或制度,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学校要加强学生实习管理,建立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与实习单位建立实习工作协作组织,双方安排稳定的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订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确保实习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此外,还有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的身份、学校和企业的职责、学生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报酬等都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
4.确立技能培养的主导性,正确处理“工”“学”矛盾。在工学结合中会遇到顶岗实习与课程学习时间不一致、实习项目与在校所学内容不吻合、个人愿望与企业要求不协调等问题,必须牢固确立将学生技能培养放在首位。切忌将学生挣取劳动报酬补充学费作为唯一目的,要防止假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之名,实行“打工挣学费”之实;将“工学结合”简单地等同于“半工半读”或“勤工俭学”,从而导致在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过程中出现“结而不合”“只工不学”的现象。
5.坚持以人为本,注意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在实习中所处的环境不同,情况多样复杂。因此,学院要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合作,遵守国家有关教育培训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妥善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场合和方式,避免学生在生产、服务中受到身心伤害;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增强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光斗,王冀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卢晓忠.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逄锦聚.大学校长与企业家世纪对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4]李栋学.工学结合的动因分析及其有效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