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塑料吸管,还能好好喝水吗?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wy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思考。这不仅是生活习惯问题,也是生态自觉问题;
  这不是一道成本选择题,而是一道生态选择题。
  炎炎夏日,要一杯冰可乐,然后吸管一插尽情啜饮,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多么惬意的事。可是,麦当劳不“管”了——今年6月30日,麦当劳中国宣布:公司将在食品包装上进一步减塑,逐步停用塑料吸管,相关减塑举措于2020年内覆盖中国内地所有餐厅。
  没有了塑料吸管,以后该怎么喝水?这还真的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话题。有人在吸管原料上做文章,可是不锈钢吸管太贵;某连锁咖啡巨头全面更换了纸质吸管,结果网友吐槽说“吸到一半,软了”。还有人想到电视剧中《长安十二时辰》的一个场景,主人公张小敬用麦秸秆吸管吃火晶柿。据说,还真有人受此启发,在网上卖起了天然麦秸秆吸管。但有过农村经历的人都知道,这也就是用来怀怀旧,搞搞情怀。虽然是“纯天然”材质,却可能会影响饮料风味,而且容易出现品控问题。
  那么,没了吸管,还能好好喝水吗?麦当劳已经给出了方案,消费者可通过新型杯盖直接饮用不含固形物的冷饮(如可乐)。其实,很多人之所以感到离不开吸管,其实与容器设计有着很大关系。譬如冰冻的罐状饮料,用吸管更方便一些;而现在的袋装牛奶,如果不用吸管,还真的无法享受。但吸管是死的,设计是活的,如果吸管退出成为必然,那么杯体、瓶体、盒体等的改进,也就成了必然。
  真正需要考虑的,其实还是习惯的问题。吸管的出现有其方便性的特定价值,但吸管的大面积使用,不过是在上世纪的60年代。在没有吸管的时代,我们难道就不喝水了?消费习惯是培养出来的,也是可以改变的。然而,“消费者希望可以有新的吸管代替塑料吸管,但是前提是不要损害他们的用餐体验。”嘴上很环保,身体很诚实,这是大多數消费者的真实状态。
  但是,环保并不是简单的选择题。麦当劳这一举措,预计每年约减少400吨塑料用量。有人称这是“装模作样”,“就是为了减少成本”。是否减少成本暂且放在一边,单讲生态意义,就完全值得这么做。或许一根吸管用不了多少塑料,但乘以每年庞大的使用量,就是一个足以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数据显示,美国平均全年共消耗1825亿支塑料吸管,英国85亿支、德国48亿支、法国32亿支……而中国2019年塑料吸管产量近30000吨,约合460亿根,人均使用量超过30根。业内专家表示,塑料吸管的使用时间只有几分钟,但降解的时间可能长达500年,回收利用难度大。有研究表明塑料吸管是海洋生物的十大杀手之一,你可能看过这个视频:一个吸管卡住海龟的鼻子,画面令人不忍直视,而它却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越来越多实例表明,人类对海洋的伤害已经遭到了大自然的“还击”,你所食用的海产品正越来越频繁地被检测出含有塑料颗粒。
  我们终将面对没有塑料吸管的日子。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规定,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内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餐具,尤其是塑料吸管,再一次成为环保关注的焦点。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表示:“麦当劳的热爱不止于美味和服务,我们对所在的社区和环境也心怀热爱,努力共建‘美丽中国’。我们相信,利用麦当劳的规模,减少吸管的‘一小步’,也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步’。”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会与自然环境产生关联。正如一句宣传语所说,“为了地球,不用吸管。”想想“限塑令”,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施行了,可一个小小的塑料袋就是屡禁不止。那么,告别一次性塑料吸管,你真的准备好了吗?你是不是会乐观其变、乐观其成,而不是让塑料吸管再次经历塑料袋的反复。
  ●媒体评点:没了吸管,今天该如何喝水?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思考。这不仅是生活习惯问题,也是生态自觉问题;这不是一道成本选择题,而是一道生态选择题。环保是口号,更是行动,有时还必须为之付出代价,牺牲的可能是金钱,可能是时间,也可能是便利性和用户体验。但看看环境容量,再想想山山水水,你自然也就有了答案。(毛建国《北京青年报》)
  ◎话题拓展:一根吸管背后的环保考题;洋快餐禁塑,我们别当看客;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生态自觉;弘扬绿色理念;美丽中国;警钟长鸣……
  (资料来源:《北京青年报》《北京商报》;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红网、东方网、科普中国网等)
其他文献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要完善与基础研究特点相适应的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的褒奖。2020年5月24日上午九时,全国政协13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举行,两会代表葛均波在九三学社中央作大会发言时说出了上述这番话。每一位科学家最赢得社会关注的就是获得科学荣誉的时候,可最值得感动的时刻却是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龟裂的土地彰显着力量,萧条的冬季蕴藏着希望;宁静的河面下常常暗流涌动,和平的曙光里却危机四伏……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总能寻找出别样的意义。  以上材料觸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取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由现象引出哲理,引导学生辩证思考,积极探索,发现自然、社会以及人生中的道理或者趣味。省略号前以列举现象为主,省略号后揭示现象背后的
【主题阐释】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围绕“道德法治”屡屡设题,如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2018年上海卷“被需要”、 2017年山东卷“24小时经营书店”、2015年全国卷I“女儿举报父亲”等,都属于道德这一主题。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人们的思想也变得逐渐驳杂起来,诚信、感恩、社会责任等传统的道德理念在一些人的心中逐渐淡化,媒体也经常报道诸如失信、不守规则之类的信息。在这种大背景下,
历史典故:坐而论道  追根溯源:《抱朴子·用刑》  昔魏世数议此事,诸硕儒达学,洽通殷理者,咸谓宜复肉刑,而意异者驳之,皆不合也。魏武帝亦以为然。直以二陲未宾,远人不能统至理者,卒闻中国刖人肢体,割人耳鼻,便当望风谓为酷虐,故且权停,以须四方之并耳。通人扬子云亦以为肉刑宜复也。但废之来久矣,坐而论道者,未以为急耳。  【文本翻译】  当初魏代曾经几次讨论这个问题,诸位大儒,精通学问、见识广博、深明
J-35,Tahlequah,是人类给这头虎鲸妈妈起的编号和名字。Tahlequah今年刚刚20岁。2018年7月24日,天蓝海阔。对于Tahlequah来说,这本该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早晨:她的宝宝要出生了!整个族群都聚集在她身旁兴奋地打转。然而,仅仅30分钟后,它们又沉痛地见证了宝宝的离世。  准备跟着族群离开这片海域的Tahlequah不忍心将宝宝丢下,于是,她托着孩子逐渐冰冷的身体,开始了一场
据媒体报道,孙老师在杭州一所热门公办小学教科学课,有20年的教龄,最近竟然被一个三年级小朋友问傻了!当天,她上的是实验课,所以给班里每个小组发了一根白蜡烛,让学生们把蜡烛放在水里观察其浮沉。实验做到一半,有个学生跑到她身边,拿着蜡烛偷偷问:“老师,这个是什么?”后来给另一个班上课,她在实验前就进行了调查,发现班里95%的同学不认识白蜡烛。  讓孙老师哭笑不得的是,即使告诉学生“这是蜡烛”,还是有人
这是两个真实的故事!  多年前的一场战斗中,士兵老何以身体滚爆山坡上的一个地雷阵,上级决定授予他特等英雄的称号。但是,老何对记者说:“我是不小心摔下去,没办法,只能顺势滚下去。”结果,最后获得英雄称号的是另外两个战友。而他很快复员回到四川农村,现在惠州淡水打工。问他是否后悔,老何说:“我本来就是一个种地的,如果摔一跤就成了英雄,那才后悔呢!”  秦医生在一家大医院的妇产科工作,有一天在对一位病人检
无论教育如何“现代”,都别漏掉一点:培养孩子的“身世感”。即在精神、文化、情怀和风物记忆上,做一个有“祖”的人。(选自《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8年30期《做个有“祖”的人》)  曾有一个老师在上课时问我们:“你们应该都知道自己父亲的,知道自己祖父的名字,可你们有谁知道自己曾祖父的名字?”我们面面相觑,的确,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曾祖父的名字,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对于身世的疏离和陌生。这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
2020年3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发布抗疫群像,来自中国的外卖骑手高治晓作为唯一的华人面孔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另一位骑手李丰杰的抗疫故事也被详细报道。《时代周刊》称赞,骑手有“非凡的使命感”。在同步发出的短片中,高治晓说,疫情期间外卖小哥经常运送的是米、面、油、水,自己每天要送四五十单外卖。“说实话,我每天也会感到彷徨和担心。比如说,哪天自己一个咳嗽或有点头晕,就会联想会不会自己得病
这或许是略有些不堪的新兴地标、网红打卡地,却在陡然进入公共视线后得到多元且不乏理智的评价,应当说颇令人欣慰。于公共属性较强的新建交通设施而言,围观人群认为争议房屋影响路面美观、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指责屋主“不够顾全大局”、贪心有余。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为数不少的网友却态度明确地表达了一种立场迥异的看法:政府尊重产权,城市文明守法,“这是宽容社会应有的风景”,与通过媒体发声的学者在此处不谋而合。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