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人生 功垂后世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E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抢救新四军老战士口述史料的过程中,有一位给我留下了特殊的印象,他就是百岁老红军、老军医汪浩同志。记得去沈阳军区总医院采访他那天,正值初冬首次寒潮来袭,凛冽寒风让人瑟瑟发抖,但总医院的病房内却温暖如春。汪浩和夫人叶云得悉合肥市新四军研究会的同志前来采访,非常兴奋。简单的寒暄之后,便切入正題,这位经历过新四军东进抗日首战的老战士,静静地讲述着自己和战友们所共有的那个烽火岁月……
  放牛娃投身红军
  汪浩,原名汪运富,1917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高桥镇汪家畈一户农家。家里给他取名“运富”,期望能够过上富裕生活。但在那个时代,只能是梦呓。由于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又多,无钱上学,只好给地主家放牛。在汪浩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缺吃少穿,他常光着脚外出放牛,还经常饿肚子。
  1927年11月,震撼大别山区的黄麻起义爆发,红军部队曾在汪浩家里住宿,部队一位吴姓指导员,有空就给孩子们讲革命道理,汪浩深受影响。1930年夏,汪浩向父母提出要参加红军,临别之前,父母鼓励儿子到部队好好干,并为他准备了一床棉被、一双新鞋。汪浩最初参加的红军部队是鄂东北独立师一团二营六连,当通信员,这一年,他刚满13岁。次年春,汪浩护送在战斗中受伤的指导员到鄂豫皖苏区红军第五医院就医。林之翰院长见汪浩机灵、勤快,工作不怕脏、不喊累,就向指导员提出留汪浩在医院工作。就这样,汪浩在部队医务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50个春秋。
  1932年10月,蒋介石调集重兵疯狂进攻鄂豫皖苏区,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中共鄂豫皖省委将留下的少数部队重新编为红二十五军,坚守大别山根据地。此时,汪浩在鄂东北地区的红军总医院,先后担任看护长、医官、分所所长。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遵照党中央指示,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离开鄂豫皖边区,向西北进军。1935年2月,留在鄂豫皖边区的零星部队重组红二十八军,坚持对敌斗争。因医治伤员需要,汪浩留了下来,先在军特务营、鄂东北道委医院担任医官、院长,后到手枪团卫生队任医务主任。同年秋,汪浩加入了党组织。
  艰难岁月刻骨铭心
  三年游击战期间,是鄂豫皖边区最困难、最艰险的时期。敌人实行残酷的“清剿”“围剿”,红军和游击队不停地战斗、转移,红军医疗人员也跟随部队四处游击,居无定所。伤员或分散在群众家里治疗,或安置在山洞里。缺医少药,医护人员就跋山涉水寻找草药,自制药品。尽管条件极其艰苦、危险,但汪浩等医务人员从不叫苦叫累。
  1936年夏,在麻城的一次战斗胜利后,军政委高敬亭见到汪浩,询问了医治伤病员的情况后说道:“运富,我们红军指战员都是宝啊!红军指战员往往一个当几十个用,我们的战士牺牲一个就少一个,你们抢救活一个就多一个,你们的工作太重要了。”汪浩向军政委保证,尽力救护伤员。高敬亭握着他的手说:“医务人员很少,你们是宝中之宝啊!”
  军首长把医务人员视为“宝中之宝”,在政治上、工作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则是关怀备至。1936年秋,红二十八军手枪团团长詹化雨率部在黄安一带活动,汪浩时任手枪团医务主任。一天下午,部队进入高桥地区,这里距离汪浩的家乡很近。詹化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派人暗中从山那边接来了汪浩的母亲、弟弟。当老母亲见到汪浩时,一把抱住久别的儿子,泣不成声。詹团长让炊事员下鸡蛋面给老妈妈吃。第二天部队要出发了,詹团长取出两块银元、两件棉衣送给汪浩母亲,要老人家多保重身体。詹团长的关怀令汪浩终身难忘。
  汪浩回忆说,大别山地区条件虽然非常艰苦,但群众热爱红军、掩护伤病员的故事感人至深,数不胜数。一次在西进桐柏山的战斗中,特务营营长林维先腰部中弹,部队首长商议后,决定就近安置林维先养伤。汪浩等护送林维先等3名伤员,在附近山区找到一独户农家。这个三口之家户主姓王,见红军有困难,非常乐意帮助护理伤员。清晨,王大哥夫妻把伤员一个个背到屋后山洞、山沟里藏起来,夜晚又一个个背回家,给伤员清洗伤口、上药、喂饭。20多天后,汪浩赶来看望,发现林维先等同志不仅伤口愈合了,精神状况也很好。汪浩代表部队要送10元钱以表感谢,但王大哥无论如何就是不收。“大别山区老百姓就是这样热爱子弟兵,保护子弟兵的。”汪浩发出由衷的感叹。
  经历东进抗日第一仗
  1937年秋,面对日军大举侵华,经过国共双方谈判,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到鄂东七里坪集中、整训。此时,汪浩担任四支队第九团的卫生队队长。1938年3月,第四支队在七里坪举行誓师大会,随即东进皖中,踏上了抗日征程。
  5月,九团已进至巢县银屏山区。一天,侦察员送来情报:一股日军在巢县东南的蒋家河口出没,他们常常上午八九点钟乘一两艘汽艇,前来搜刮物资,骚扰百姓。九团团长立即将这一情况向支队司令员高敬亭汇报,并主动请缨,消灭这股日军。高司令员同意了请求,并叮嘱说:这是新四军敌后抗日第一仗,一定要打好,打得干净利落!
  很快,团侦察队和二营四连组成了一支精干的伏击部队,汪浩带领医护人员组成的救护组跟随。
  5月 12日上午8时许,巢县方向河面上隐约传来低沉的汽艇马达声,声音由远及近,很快有两艘小艇出现在视线内,向伏击圈开过来。小艇越来越近,连艇上瞭望的鬼子头盔都看得清清楚楚。随着“啪”的一声枪响,一个鬼子兵应声倒地。霎时间,伏击部队机枪、步枪齐声响起,愤怒的枪弹向日军倾泻。经过20多分钟的战斗,全歼了20多个鬼子,自己无一伤亡。
  蒋家河口战斗,是新四军东进抗日第一仗,揭开了新四军抗击日军的序幕。首仗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影响深远,连蒋介石都给新四军军部致电,称“蒋家河口出奇挫敌,殊堪嘉慰”。值得一提的是,汪浩老人如今是蒋家河口战斗唯一健在的历史亲历者。
  不忘传承红色基因
  汪浩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军医事业。新中国成立后,汪浩先后担任西南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东北军区第五医管局局长、旅大警备区后勤部副部长、沈阳军区卫生部政委、沈阳军区后勤部顾问等职。
  作为经历残酷战争、从艰难岁月走过来的一名老战士、老党员,汪浩更珍视当今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离休后,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宣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汪浩乐于到孩子们中间,他担任了沈阳市多所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祖国在我心中”“红旗飘飘”“我跟红军学长征”“从渤海之滨到长白山下”等夏令营、冬令营活动,汪老都亲自参加。
  一次,为了带孩子们重走“抗联之路”,汪浩先后三次前往吉林通化找老部队联系,规划行程,寻找营地,终于将50多个孩子带到了抗日英雄杨靖宇战斗过的红色土地上。途中,汪浩坚持和孩子们同吃、同住、同行。每到一地,他教孩子们搭帐篷、煮米饭,白天带着孩子模拟红军长征,跋山涉水;晚上宿营,他给孩子们讲红军故事、长征故事,鼓励大家积极进取,磨炼意志。
  他通过希望工程,与湖北省房山县的小学生钟伟结成互帮对子,主动给安徽无为县希望工程捐款,资助当地失学少年。“我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我亲身感受过国家的贫穷、教育的落后,现在帮帮家庭困难的孩子,为青少年教育尽一份心,也遂了我多年的心愿。”朴实无华的话语,彰显了汪浩崇高的道德境界。
  2018年1月5日,汪浩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102岁。3个月后,汪老的夫人叶云也告别人世,享年95岁。根据老人生前“长眠在家乡土地上”的遗愿,辽宁省军区沈阳第一干休所专门派人护送汪浩夫妇的骨灰前往湖北红安,并于4月18日在黄麻纪念园红军墓地举行汪浩及夫人叶云骨灰安放仪式。
  青山有幸埋忠骨,红军精神传万年。世纪老人汪浩虽然离开了我们,但老人家为中国革命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的精神风范,犹如黄麻纪念碑高高耸立,永垂后世!
                                               (责任编辑 李赞庭)
其他文献
峥嵘岁月领风骚,革命熔炉炼宝刀。  小鬼从戎驱敌寇,且看个个是英豪。   刘开强,艺名刘忞,笔名羊梓,江苏南京人,1958年出生,1976年入伍,高级经济师,南京六朝风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1982年开始参加全国性书法篆刻展、国际书法邀请展、全国著名书法家作品展、全国百名书法家精品展,以及赴港、澳、台、日作品展等。曾获全国、全军书法比赛一、二等獎20余次,作品被10多家博物馆、
期刊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正当此时,夏学海先生的《草根书记》应时而生,唱响了一曲脱贫攻坚的浩气长歌。   《草根书记》以20世纪60年代苏北“张黄六运”4个公社为写作背景,以27万字的篇幅,详实记
期刊
这是几年前在井冈山参观学习时遇到的一件事,一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现今适逢党史学习教育,不妨再道出来,强化这样一个观点:修正史、补无知、防偏见。   那天,我随大批游客怀着崇敬心情,敬谒烈士公墓,参观革命烈士生平介绍。在王佐烈士画像前,一个姑娘指着文字说明突然惊叫道“错杀!”“错杀,什么意思?”旁边一个戴眼睛的男青年脱口应答:“杀错了,毛泽东干的。”“不是,彭德怀搞的。”又一男青年接过话茬。见此
期刊
特约通讯员黄平南报道 江苏省老区开发促进会决定,拟于2021年下半年,在全省开展红色资源调研普查工作。调研普查的主要内容:红色资源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至改革开放前创造和完成的,可以为我们今天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彰显其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主要内容包括:伟人故里,革命历史事件和活动遗址、遗迹,墓碑(群)/烈士陵园,综合性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历史的口头与
期刊
爱国民主人士是抗日战争力量之一翼,是新四军团结争取的重要对象。在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方針感召下,他们在帮助新四军抗战,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是共产党、新四军的真诚朋友。他们的爱国民族大义,应该永世弘扬;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后人继承;他们在抗战中的功绩,将为后人铭记。今天我们研究和宣传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民主人士,既是对他们的缅怀,也是为我们在新时代更广泛地团结民主人士,加
期刊
人间最美五月天。   《茉莉花》故乡——南京六合区金牛湖畔,茉莉花开如雪,重重叠叠,芬芳弥漫,盛开的茉莉花使热闹的尘世,顿时宁静安谧起来……   微风拂面,《茉莉花》的歌声随风传来。“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我眼前出现一幅画面,金牛湖畔,碧波荡漾,一位优雅的江南女子从茉莉花丛中穿过,留下一路吴侬软语的歌声,留下一路芬芳。   这画面多次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有时这
期刊
题记:   老红军朱茂绪 (1901-1945),湖北荆州监利市红城乡(原观音乡)杨潭村人。   新四军二师五旅十四团团长兼政治委员;1945年4月,牺牲在路西黄疃庙战役,葬于安徽定远县界牌集镇泗洲庙村。   巳年(1)投军帜贺龙,   太马(2)惜别殷血红,   长征路遥历千苦,   矢志不渝践万崇。   抗日健儿陕北聚,   南下伐谋铁军戎,   汉口江岸灯火明
期刊
一   随州市政协委员、食用菌协会会长、食用菌协研究所所长许景闻站在老区随县殷店镇容河村大山深处的一片钢梁菇棚边,头戴草帽,着一件浅蓝色短袖丅恤衫,深蓝色休闲裤的裤腿上沾着斑斑点点的泥土,一双白色登山鞋早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他手里举着一个长满花菇的菇袋,笑呵呵地对我们说:“你们看看,多好的花菇呀。你看它的菇头大、菇柄短、菇肉厚、菇头上似刀砍斧凿般的白色花纹,恰似一幅美丽图画,巧夺天工,多光鲜,多
期刊
1940年5月初的一个晚上,驻扎在句容葛村的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部来了位客人。这位客人轻车熟路,直奔副司令员廖海涛的住处。廖海涛一见这位客人,站了起来,高兴地说:陶主任,这么晚了,还来这里,一定是有什么重要的情报吧?这位客人说: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有紧急情报要向副司令员报告。   这位客人不是别人,正是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傅秋涛任命的江宁湖熟地区的情报站主任陶家齐,人称“陶聋子”。   廖海
期刊
北风怒吼,雨雪交加。1946年的冬天,特别的寒冷。   舍陈范吕舍的一户农民家中,微弱的灯光下,合塔区西圩三乡的干部骨干,正在参加紧急会议,听取指导员汪学广传达县委的指示,研究开展对敌斗争的策略。   这年10月,新四军主力北撤后,国民党还乡团大兵压境,到处笼罩白色恐怖。驻守在戴窑的反动武装,在首领杨天一、朱国兴的带领下,袭击蒋舍村三乡联防队驻地,丰乐乡乡长余开业、民兵大队长杨一清等10多名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