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船到龙舟,不变的是传承百年的手艺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haiku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漳州海澄的古月港旁,家传四代的造船师傅郑水土做了大半辈子的船,他见证了闽南民间造船行业从早期的出海福船、木帆船,到近些年,传统木质船市场的式微。仰仗闽南地区端午传统赛龙舟活动越来越热,郑水土的船厂也慢慢转向制造龙舟与小型船模。
  从厦门去漳州古月港,最简便的方式,莫过于搭船。一路沿轮渡古航道,仿若与数百年前从龙海运载水果货物往厦门港的船只擦身而过,马达翻腾海浪,不过四十来分钟,就抵达了海澄。
  


  这次要寻访的,是为古月港制造大小船只的百年家族船厂——郑氏宗兴船厂,它是目前国内鲜有的民间中式传统木构造船作坊。第四代传承人郑水土出门迎我,开口我便与他说到,“我是厦门港介绍来的”,仿佛熟稔已久。郑水土默不作言,领着我从他家往船厂去,路过曾经的旧厂址,如今已经是改造后的月港历史风貌区,依偎在古月港之畔,一片簇新。
  六百年前,月港是海舶鳞集,商贾咸聚的海丝起点,而这里的兴起,亦得益于本地能够提供各类性能优良的海船。九龙江流域物产富饶,盛产建造木质帆船所需的松、杉、樟、棕、铁、生漆、桐油、苎麻、蛎灰等物料,特殊的地理环境,为民间造船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谈到造船,六十一岁的郑水土便打开了话匣子。清末民初,郑水土的祖父郑文庆从曾祖父手上继承衣钵,创办了宗兴船厂。一代传一代,耳濡目染下,郑水土开始跟随父亲郑俩招学习造船。
  闽南俗语“一澳头师傅造一澳头船”,每个澳口都有自己特定形制的船,各地造船工匠以世代承袭经验在建造过程中反复实践,形成了各具特点的造船法式。旧时造船是十分辛苦的行当,学徒入行后,仅靠师傅的言传身教,并没有精确的图纸和数据,木帆船建造的传统方式都是由造船师傅凭借经验尺寸现场放样。
  在鄭水土的家中,珍藏着一本家传的手绘《海澄郑氏造船图谱》。记录着1919年至1937年间船厂所建造的十六种木制船只的船主、尺寸、结构和用料,所用文字多为鲁班字及闽南语自造字,连郑水土都不甚清楚,如今却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船厂历经风雨,百年间承造的船舶类型也随着历史变迁不断变化,从最早月港外海商船、沿海木帆船,到后来的机动木质船。2010年左右,各地全面禁止木船出海作业,如今传统木帆船的订单已寥寥无几,如若有,也多是用来赏玩的。
  传统木质船市场已式微,好在近些年,仰仗闽南地区端午传统赛龙舟活动越来越热,郑水土也慢慢转向制造传统龙舟。造船技艺的传承背后,多少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延续。如今活跃的乡村龙船赛会,包括一些小船模,为造船厂提供了新的订单,甚至比以前要丰厚一些。
  


  郑水土的船厂周围,堆满了他在福建很多地方搜找来的木材。在临时搭建的简陋船寮中,一艘两三人高的传统福船才刚完工,师傅们又开始忙碌着下半年一些村子的龙舟订单。船厂里如今多是些老师傅,最年轻的也已五十多岁,从开板到安装,整个过程都靠手工完成。我目睹了一条船坯的建造过程:将杉木、樟木等原木切裁成一片片木板,挑选沉木做船底龙骨;将“底崎”“肚壁”“顶单”“掘手”“拍竹”“水波”“内抽”等进行安装组合。最特别的步骤要属最后的安“目睭”,钉上眼睛,一条船就“活”起来了,也颇有仪式感。
  


  造船不仅是拼接木板、敲敲打打这么简单枯燥,造船过程也包含着一系列的祭祀行为和结合时令的民俗活动,新船安目睭、下水等祈福仪式都在船寮里进行,船厂原有的两层小楼里还曾供奉着木工祖师——鲁班。
  郑水土手机里的照片百分之八十都与造船有关,他常用手机记录着这一切,时不时就会翻看各个村子的龙舟群,与自己拍下的那些过程、仪式。他正在为要运往厦门某个公园的福船上漆,谈及船厂何时新建,郑水土眼神一黯,“那也只有等安排”,支撑着造船的上游原料与下游市场一直在变化,那一瞬间,仿佛他也不知道这门手艺的明天在哪里。
其他文献
虽仅仅一桥之隔,但对于岛内人来说,海沧依然是陌生的。但是在海沧的弯街僻巷中,依然有令人惊喜的美食,在不断城市化的过程中,也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文化气象。要了解一座城市,当然是『逛』和『吃』最直接了。  坤仔小吃    坤仔小吃藏在小巷里,是一家二十年的老店,酒香不怕巷子深,这里的鸭肉粥是附近居民的最爱。厦门人爱吃鸭肉粥,在闽南人里是独一份。鸭肉粥的重点在粥,坤仔小吃的鸭肉粥,看得出来十分讲究。粥粒粒分
期刊
亚三拿出印着“畅怀利尿、怡神醒脑”的牛皮纸咖啡包装的时候,我分明感到我灵魂里属于闽南的部分发出会心一笑。那种没有什么不可以混搭的闽南精神,正在眼前这个“宫庙计划特别包装”上熠熠生辉。    知道亚三的“流动咖啡馆”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在闽南宫庙里喝一杯手冲咖啡”。  逛宫庙是闽南人的日常事。闽南大地不计其数的大小宫庙在承载信仰寄托的功能之外,更是一境的公共空间与交往空间。常逛宫庙的人,哪天都能
期刊
关于如何玩转福建,当然会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而今次,我们专门策划了 “清新福建·情境之旅”,提倡大家“用五种方式去旅行”,领略福建的海岛活力、世遗魅趣、乡村野乐、茶路香韵和海丝之美。这五种方式,处处以美好情境为妙引,让你在一趟小旅行当中,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见最美的景,体验恰如其分的在地风情。    我们强调“情境”,是强调身在其中的实际体验。身在其中,不只是说要亲身到达、亲眼所见。它将是当季当
期刊
建筑师这个群体,在当下的创作和摸索中,出现了一些面向,一是对乡土的介入和探索,一是对传统街区、建筑遗产的活化和改造。这让我们在报道目的地的过程中,注意到了这个有趣的群体。    他们关注本土文化,关心街区生活,为城市化中的人居环境担忧,拥有强烈的空间感受力,或从宏观的视角,或从被大众忽视的视角,发现城乡的趣味所在,拥有大众游客没有的观察力和认知能力。我们发现,对于旅行者来说,他们就像是一个熟悉当地
期刊
福建拥有丰富乡村游资源,森林覆盖率居中国之首,高达65.95%;海岸线长达3752公里,在中国排名第二;客家、畲族等多元文化的千百年发展,亦在八闽乡村蕴育出深厚浓郁之特色民俗风情。    而如果从八闽乡村的丰富多元入手,抽丝剥茧,你会发现它的内里,是一个富有野趣又充盈着优雅的福建乡村。沿着近4000公里的海岸线由北南行,这一路的景色,山海清心,乡野沉静,有花有酒有茶,有传统有创意有体验。它绝对会升
期刊
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曾经在著作《街道的美学》提出了城市的“阳角”和“阴角”的概念,通俗意义上说,阳角就好像一个完整的CBD区域,而“阴角”则是那些盘桓在城市中的胡同和小巷,以及散落其中的市井人情。海沧的城市规划平衡了都市和本土的冲突,保留了诸多难能可贵的市井风貌。    我们在海沧还能找到许多古早味的小店,一家开在温厝附近蜚声海沧的土笋冻小店,从祖上三代挑着担子沿街叫卖一直到现在,老邻居下班路过他们
期刊
历史上,海沧曾因偏居一隅,  行政归属复杂等原因而不为人所熟知。  而实际上,早在明末,  作为月港外港的海沧,即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甚至在月港衰败后,厦门港崛起,  海沧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海沧曾经的辉煌隐藏在红砖古厝里,  流传于南洋故事中,刻印在渡口遗迹中。  行于海沧前,多了解一点老海沧,  让海沧之旅更为立体与生动。  海沧蛮励志  同安的一点山,再加上漳州的一点海滨盐碱地构
期刊
民宿“西坡”从莫干山开到了千岛湖,也把“慢宴”从莫干山办到了千岛湖。在最佳的时间,身处最美的自然环境,什么样的速度才能最好地把风景“吃”进肚里去?让“慢宴”的设计者来告诉你。    去度假的时候,你会低头刷手机吗?不管是在社交app上有一搭没一搭和朋友无边际地聊天,还是迫不及待拍下景色发到朋友圈,好像都显示出一种担心和外部世界失去联系的焦虑。很多旅行者大概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可能在对的季节,到了最美
期刊
一趟旅行,旅行者除了关心风景、美食和特别的体验,睡眠这件小事也非常重要。现在很多民宿往往以美景和优秀的设计见长,但鲜少考虑民宿最本质的功能——即是否能够提供一个好的睡眠空间,让住客睡得舒适,毕竟“优质睡眠”才是一家民宿最应该提供给旅行者的服务。本期我们将通过资深旅行者和专业试睡员的视角,分享如何挑选一间“好好睡”的民宿。    孔德婧以旅行者的身份来到慕田峪长城脚下的北京瓦厂时,并没有想到这里会成
期刊
得益于海外贸易的发展,泉州城在唐至元代期间得到逐步的扩建与完善。今日,仅存的德济门,正是昔日泉州城市建设的痕迹,也是泉州对外贸易兴盛的见证。    泉州的德济门位于鲤城区天后宫正对面40米处,保存了相对完整的结构,而其互相叠压的文化层,正是泉州城“扩张史”的纪录。泉州城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唐、五代、宋、元四次的扩建,这扩建的背后,又与泉州的海外贸易息息相关。  唐开元年间,州城从南安的丰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