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汉字教学的难点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_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我听了不少低年段的阅读课。这些课的共同点是,都用一大段时间教学生认读生字。每课大约十来个生字,读音教学用去20分钟。具体步骤是:①出示生字卡让全体学生一个个认读;②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说出每个生字读音的特点,如前后鼻韵母、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声调等:③根据不同汉字读音的特点一边教拼音一边教汉字;④让学生在读汉字的过程中口头组词;⑤每组学生轮流读;⑥各组学生开火车读;⑦摘掉拼音再读。这样的识字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
  第一,重复浪费。这十来个生字的读音教学是在抽生朗读全文之后进行的,而在这朗读过程中已经发现学生基本能把课文读正确了。既然能读正确。为什么还要另外用20分钟来教读呢?显然这个环节属于浪费。
  第二,忽视过程。生字教学。“拼音”对学生来说是旧知识。“汉字”对学生来说是新知识。认读汉字,教师完全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汉语拼音来完成,完成不了或者完成有困难的,教师再给予帮助。这样可以巩固汉语拼音,更好地借助汉语拼音来学习汉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落实了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的教学思想。可是教师先带着学生一遍遍地学拼音,学完拼音再一遍遍地教学字音,好像拼音和汉字根本就没有联系。这样的教学。既没有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又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挫折中领悟,学生也就难以形成自学能力。
  第三,难点错位。低年段学生学习汉字。就音形义三者来说,什么是重难点呢?毫无疑问是字形。因为学生学习了汉语拼音。字音可以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它,字义可以根据语言环境和直观动作或图画等理解它,而字形的掌握学生完全没有凭借。所以用20分钟只教这十来个生字读音。没有教学字形和指导书写,显然没有把握重难点。
  第四。无机割裂。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掌握汉字的基本要求是见形而知音义,闻音而知义形,表义而知音形。比如教师亮出“俩”字。学生马上就能读出它的音,懂得这个字代表“两个人”的意思。这是见形而知音义。教师读出“唱”字,学生脑中马上就能呈现出这个字的形象,懂得它是“唱歌的唱,唱戏的唱,放声歌唱的唱”,因为唱要用嘴巴。所以是口字旁,这是闻音而知义形。教师说“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你向我问好,我向你问好。你送我东西,我也送你东西”应该用个什么字眼。学生能想到“互相”的“互”字并读准字音,正确书写,这是表义而知音形。达到这样的要求,我们就说学生完全掌握了汉字的音形义。音形义这三个要素中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说是掌握了汉字。以上教学教师只让学生徘徊于汉字读音这个要素上,忽视了另外两个要素的有机统一,这是汉字教学的无机割裂。
  在低年段的阅读教学中,要不要专门用20分钟教学生字的认读呢?其实不必要。低年级汉字教学的重难点是字形的把握和书写,比较妥当的方法是把每个汉字教学的重难点分解到阅读、理解、感悟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之中。阅读过程首先认读。即对一个个文字符号的认知;接着是感知性地阅读。即大体了解文章写了什么:然后进入理解性地阅读,即对全文各。段、各句、各字词的理解感悟。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这基础上,再进人欣赏性阅读。在阅读的认知和感知阶段。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解决认读问题,在认读课文的过程中画出生字新词。阅读的理解感悟阶段,结合课文的理解把握汉字的意义。这两个阶段为了避免打断阅读理解感悟的连续性,一般不引导学生分析字形和指导书写。进入练习阶段,可引导学生分析字形并指导书写。
  这样安排,表面看起来好像把作为整体的音形义割裂开来,其实是把学生掌握汉字音形义有侧重地分解开来。每个阶段看似孤立,实际上都有紧密联系。认知性、感知性的阅读阶段让学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表面看来只是单纯地教学读音,虽然学生注意的好像也只是注音,但他们的视线同时也在无意间扫描着字形。认知感知阶段的读。不可能只读一遍就完成任务。第一遍一边拼一边读很是费劲;第二遍回头再读,原先已经会拼会读的。现在有些又要再拼再读了,但比第一遍顺利些;觉得有些地方刚才读起来还不很顺畅。于是第三遍再读……这样达到能够通顺认读一篇课文,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非读上三四遍不可。也就是说。完成认读的过程就对字形扫描了三四遍。这样,就对字形也由完全生疏到有一定的感知,由原先的模糊渐渐清晰。
  同样。阅读的理解感悟阶段,虽然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字义,但同时也在认读和感知字形。这个阶段的读从内容上讲有:读全文、读重点段落、读重点语句和重点词语,当然也读生字词。从读的形式上讲有:朗读,默读;个别读,集体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看文本读,看卡片读,看屏幕读。看插图挂图读等。不管是什么样的读,虽然都着眼于意义的理解。但同时都在注意读音和扫视字形。这样就不仅对字形有所感知了,而且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在这个基础上指导书写将事半功倍。这样就把低年段字形教学和汉字书写这个难点分解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既省时高效又避免枯燥。到了书写环节,教师只需对个别较难的稍加指导即可。
  
  (作者单位:宁德市小学教研室 责任编辑:胡本光)
其他文献
以童年为题材的课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童年之美,是珍贵的课程资源。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审美式阅读引导学生体会“童年之美”。    一、价值导向:呵护与提升儿童的精神世界    1 呵护本真的儿童精神世界。  案例1 《妈妈的账单》教学片段(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师:你们怎么看小彼得给妈妈开出的账单?  生:小彼得太不应该了。  生:小彼得是个坏孩子。  师:你们看看账单,小彼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准确把握教材,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技能的掌握。    一、把握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的意义和特点    本册数学教材安排以下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有10以内、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比较和认识钟表。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位置与顺序和认识物体;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具体的内容有简单的分类和统计
期刊
数学新教材跟传统的教材相比,有许多新的特点,其表现为:1 新教材的教学例题没有被当作教学目标,而只是被当作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出发点;2 新教材大量采用情境图,富于趣味性,增加了感性材料,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3 新教材的例题及练习较适合开展合作交流、操作实践、自主探索等学习活动;4 新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5 新教材的内容与呈现方式更加开放。基于这些新特点。教师
期刊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能充分调动一个人的各种潜能。养成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能使个体在组织生活中自觉围绕目标开展各项工作,改善工作绩效,提升合作意识,促进团队建设与组织的健康发展。  然而,在真实的学校生活中,许多教师不仅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价值,仍处于“忙”与“烦”的工作状态之中,而且对于自己的专业成长、未来发展等也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科学的谋划。本文采用叙事
期刊
教材简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要讲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童年时的一段经历。作者在七八岁时写了人生中第一首诗,妈妈赞之“精彩极了”,父亲评价“糟糕透了”,作者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中感悟到父母当时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爱。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想象、体验。  2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身经历,感悟不同的爱的作用。  3 通过本文的学习和课前相关文章
期刊
教学理念    以文本为载体。通过品词析句、角色转换、朗读感悟等方式,体会文本的价值,与文中人物展开充分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语言。在品味中学习语言,在实践中发展语言,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实现文心与人心的和谐交融。    教材简析    课文围绕“掌声”讲述身患残疾的英子在同学们热烈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走出自卑忧郁的困境,打开
期刊
数与代数部分    从内容上讲,负数要比整数、小数与分数更抽象、更难理解。因此,在教法上,负数的认识教学更要重视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概念的形成,理解概念的外延,在生活中应用概念。在教学评价上。要注意把握好度。增加一些活动性评价的内容,重点评价学生是否正确地说明所收集的带负数的量的实际意义,所举的例子是否多种多样、反映生活的多方面。    一、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体验负数的产生过程  对整数意义
期刊
一、读懂教材,把握内容变化特点    1 读透传统教学内容,理清编排变化要点。  小数乘、除法在编排思想上与以往有较大区别。新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例题的设计、素材的选用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主要有:没有概括小数乘、除法的意义;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小数乘、除法笔算的计算法则。而是通过人物对话提示,由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共同归纳出小数乘、除法计算的一般方法;解决问题(应用题)不单独编排,而是与计算
期刊
课标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动力    只有让学生领悟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他们才会主动开展课外阅读。教师可以这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 以理激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等名人名言教师要挂在嘴边,常说常用,同时可以利用板报、橱窗、晨会、班会以及课堂等阵地经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不再设“应用题”教学单元。不再出现“应用题”这一名称,而是将“解决问题”作为四个总体目标之一。分散融合在其他学习领域中。新教材虽然不再有“应用题”这一独立单元,却将应用题与数学意义的运算一起出现,笔者认为。这不是取消“应用题”,而是更加强调应用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功能。下面,就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尝试对分数应用题部分进行教材解读并提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