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美容计”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sunmi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完成加固工程后,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险情得到排除,生物病害得到有效控制,文物本体更加安全。”日前,乐山大佛勘测维护项目成果发布会在四川乐山举行,笔者在会上获悉,历经整整200天闭关“体检”和“治疗”后,乐山大佛顺利完成勘测维护工作,恢复了往日风采,在“五一”前夕重新整装“出关”,正式与游客见面了。
  1.高科技手段为大佛做深度“体检”
   石质文物保护本来就是世界难题,而乐山大佛是直接在易风化的红砂岩山体上雕琢而成的,加之坐落江边,常年受到风雨、植被等侵蚀,风化、渗水等病害易发,保护难度更大。
   在乐山大佛面临的各种病害中,岩体渗水是危害最大的问题之一,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找到渗水点及水流路径。为此,勘测维护项目承担单位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专门为乐山大佛研发了一项新技术——荧光碳点示踪法。
   “我们无法看到大佛内部结构,也不知道水是从哪里来的,用这个方法可以将原子级别的碳元素打入大佛身后的岩体,荧光标记后的碳元素随着岩体中地下水浅表层运移,从后向前流出大佛身体。再用特殊光照就能检测到荧光标记出现在大佛身体的哪些部位,从而判断大佛体内渗水的路径。”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文保中心副主任孙博说。
   乐山大佛自建成以来,经历了多次修缮,历史上有证可查的大佛本体保护修缮次数就有10多次。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体检”和修缮用上了更多的高科技手段,不仅结果更精准,对文物本身的扰动也更少。
   此次勘测维护,无人机航测、三维激光扫描、手持探地雷达检测、高密度电阻率法含水率检测等高科技手段一一上阵,获得了大佛赋存地层岩石微观结构、小构造特征、易溶盐分布特征、岩石孔隙特征、氧化物及元素分布特征,标识了渗水层并初步查清岩层渗水原因,查清了大佛整體病害类型为风化、水害(渗水、降水、凝结水、地下水)、生物植物侵蚀、佛身小型片状或块状岩石脱落以及后期修缮材料空鼓、开裂、脱落等。
  2.无损抢救重现大佛本来模样
   此次“体检”发现,大佛胸腹部病害表现为2001年修缮材料层空鼓、开裂、脱落,面积约30平方米,病害形成原因是:大佛胸腹部岩体带状渗水产生溶蚀作用并产生静水压力,导致粘接界面失效、修缮材料层逐渐剥离;修缮材料本身劣化;修缮材料层热胀冷缩,形成微裂缝;植物在修复层裂隙处滋长,加速修缮层起鼓、开裂、失稳。
   归结起来,原因主要还是前期修复材料与岩体差异太大,二者融合不好。于是修复团队花了大力气在修复材料上下功夫。孙博说,如果修复材料接近岩体本身,修复后更接近一个整体,外壳部分就不会开裂或者凸起了。
   把老匠人请到现场后,了解到过去用的修复材料配方都是根据经验来的,于是他们反复试验,寻找最佳配方,仅抹在岩壁上的材料试块就有近50种。终于,团队获得了修复材料的最佳配方,不仅满足了渗透性和高强度要求,还保证了颜色的协调性。此次确定的修复材料配方将作为可保留的数据资料,为今后修复提供数据支持。
   在修复前,地衣、苔藓等在大佛额头、两侧脸颊和鼻头长成很多黑斑。项目组在佛体及两侧崖壁范围内发现维管植物32科53属56种,生物病害问题几乎覆盖大佛全身。由于植物根系吸附能力比较强,“暴力破解”很可能连植物带着大佛面层一起撕开。修复团队采用“蒸汽法”,先将其软化,再拿无纤毛巾一点一点清洗,确保不伤及大佛的“皮肤”。项目完成后,大佛的面貌终于恢复了本来的模样。
  3 重日常维护,保护大佛完整性
   3月18日,技术人员将光纤光栅渗压计和位移传感器探头安装进大佛胸部,通过它,技术人员能准确探测到大佛体内渗水的细微变化;4月16日,覆盖大佛四周的23块光纤光栅传感器开始工作,它们如同给大佛穿了一件智能外衣,可以对大佛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孙博说,对大佛的监测保护不会随着现场“体检”的结束而结束,他们将根据现场勘察及试验研究成果,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还将对乐山大佛病害类型、特征及成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论证。
   “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乐山大佛景区党工委书记陈有波说,景区管委会将成立大佛石窟研究院,充分运用本次勘测成果,深入开展乐山大佛遮盖物、乐山大佛渗水治理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通盘考虑、长短结合,科学有序推进乐山大佛保护工作。
   发布会上,乐山大佛景区还与上海大学签订遗产保护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通力合作,以更为科学有效的手段对乐山大佛进行研究和保护。
   乐山大佛日常维护专业队也于日前正式成立,这支维护队由乐山大佛景区工作人员和此前参与过乐山大佛修缮工作的工作人员组成,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石窟研究院大佛保护股股长杨天宇任队长。杨天宇说,维护队将不定期开展日常维护工作,包括大佛两侧植被清理,周围碎屑、垃圾清理以及面部的清洁保养,让大佛保持干净整洁的状态。
   “保护好、传承好乐山大佛,是我们对世界人民、对子孙后代的历史责任。”乐山市委副书记曾洪扬说,乐山将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原则,实施系列维护修缮工程,构建“景城一体”管理体制,推进大佛保护地方性专项立法,使世界遗产的完整性得到完好保留。
其他文献
留守儿童在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如果教师在对待留守儿童的问题上和其他孩子如出一辙,那么效果肯定是甚微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留守儿童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做到“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才能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和美好的明天。根据笔者多年在小学任教以来的所见所为,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借此机会呼吁广大教师同仁多关爱留
期刊
笔者近日从甘肃省武威市天梯山石窟管理处获悉,于2015年启动的天梯山石窟彩塑壁画数字化保护处理工作已顺利完成,将来游客可通过声光电形式感受天梯山石窟艺术。   笔者看到,天梯山石窟大佛四周岩壁上的壁画若隐若现,有些壁画已残缺不全。“天梯山石窟山体结构特殊,褐红色的砂砾岩体容易发生裂缝、剥落,再加之天梯山石窟紧邻水库湿气较重,以数字化手段进行保存是必然选择。”天梯山石窟管理处主任卢秀善说。   今年
期刊
为深入践行普惠金融服务,积极顺应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不断推进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探索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高效、便捷的“集约式”金融服务,朔州农商银行于4月16日在全市率先启动“整村授信”工作,并于4月18日~19日在朔城区神头镇王圐圙村和小泊村、平鲁区向阳堡乡中钟牌村和铺上村举行“整村授信”启动仪式,切实将“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转变为“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大行动,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在“
期刊
科幻作品之所以迷人,原因之一就是它在现实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非现实的空间,成就一个看似虚幻而又无比真实的故事。这些真实可能基于科学,也可能基于人性。美国硬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的近作《七夏娃》也是这样一本书。   尼尔·斯蒂芬森是赛博朋克流派(cyberpunk,又称数字朋克)科幻的典型代表人物,世界科幻奖“雨果奖”得主。他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当今世界技术创新上的50位杰出数字英雄之一,评选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活起来”三个字,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在要求。   过去,很多人把博物馆中的文物、祖国大地上的文化遗产看作是已经远离今天社会的东西,看作是已经没有生命的东西,只是被观赏、被研究的对象。但是,“活起来”告
期刊
1919年,《新青年》喊出的“赛先生”和“德先生”,成为五四运动的旗帜。100年来,“赛先生”成为推动中国改换面貌、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五四”百年之际,回顾风雷震荡,我们更理解中国科学进步百折不挠的源动力,更敬佩先贤为后人铺路的勇气与卓识。  “赛先生”唤起一代代青年   “100年前,中国大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4月30日,中共中
期刊
“书中自有新天地,图书把我带入另外一个世界,尤其是小说,每次看书,就像穿越了一样,脱离了现实生活,沉浸在书里。”回忆起自己儿时读小说的感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这样描述。   在成长的不同时期,读书的收获也不尽相同。段树民说:“小时候家里穷,自己长得很瘦小,是个不起眼的孩子。那时,书對增加自己自信心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现实生活中充满着困境和无奈,但总觉得自己将来是能做大事的,
期刊
来自颐和园、天坛、北海等北京市属公园的190件精品文物将首次“走出”公园,5月18日起集中亮相首都博物馆,众多文物为首次公开展出。   据悉,这是北京市属公园馆藏文物首次大规模面向公众集中展示。展览以《园说——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为主题,包括“平地山海,溯自辽金”“坛庙相望,天人合一”“三山五園,移天缩地”“百年公园,旧貌新颜”4个部分,以文物为载体,讲述11所北京市属历史名园的历史、文化、生态及
期刊
苏轼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苏轼非常聪明,到他十多岁的时候,家中的所有藏书,从先秦时的诸子百家,到隋唐时期的大家名著,全都读了个遍,并且对其中不少篇目都能背出。这时,他写的文章、作出的诗词,常常受到一些名家的称赞,于是,自满情绪油然而生,便在书房的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几天之后,一位自称姓朱的老人登门拜访。当老人被人带到书房,看了书房门上的对联时,不由得微微一笑,然后,從袖筒中拿
期刊
在世界的自然历史类博物馆中,中国古动物馆虽然算不上规模很大、历史很久,但却独具特色、闻名遐迩。因为它有一个在国际上名气很大、科研实力颇强的“国家队”——中國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为依托。   《走进中国科学院博物馆:听化石的故事》一书向你所展现的,恰恰也是一个博物馆的灵魂。不少博物馆常常会标榜它们的所谓“镇馆之宝”,而中国古动物馆则所藏“宝贝”太多,很难做出选择。事实上,本书中所介绍的不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