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法》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立根之本,学校管理要规范化就必须用法律导航,朝着依法治校的道路,治好“安全、德育、教学”这三条大路方能提高规范化管理的绩效。
安全管理思路与策略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没有安全保障,一切工作免谈,更谈不上管理绩效。《义务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因此,学校的安全管理,必须做到制度完善,工作超前,长抓不懈。首先,安全管理制度必须要完善,应急机制必须切实可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都要各层级管理者、教师、学生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是确保校园安全的有力措施,它不应该只是在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时才搬出来的“档案”。其次,安全管理工作要超前。正所谓“防范胜于治疗”,作为学校管理者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时刻要未雨绸缪,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时要有“惊心”和“细心”。所谓“惊心”就是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对一些小的安全隐患不可忽视,紧记安全管理“事无巨细”,紧记任何安全隐患都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所以,学校管理者得有“惊心”。而“细心”则要求学校管理者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时处处要认真,不仅对外界有关安全信息渠道要畅通,对内界(校园)有关安全信息更要处处留心观察并超前布置安全工作和实施安全工作措施,把可能出现的非安全因素挡在门外,唯有如此,安全工作才能真真正正的安全。有了完善的制度,也有了超前部署的意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没有“一劳永逸”的概念,更没有“一劳永逸”的可能,对安全工作长抓不懈,警钟长鸣才是安全工作之根本。
德育管理思路与策略
提起“德育”二字,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对学生进行的“德育”,这种理解是不全面有失偏颇的。有道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因此,学校的德育管理,首先是对教师的德育管理。新《义务教育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和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要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
有了学校的依法治校、教师的依法治教,学生的德育工作才有推进的可能。谈起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学生中间发生违反纪律了,学校才组织学生进行教育;现象二,学校一学期开展几次专题德育教育。以上两种做法都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可取的方式,但我们往往忽视了德育“全方位”的特点,每个学科,每个教师,每个活动,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可以进行德育的基因,德育不可独立进行也无法独立进行,学校必须树立“全方位”的德育观,以正面引导为主,根据时代的形势和要求,建立切实可行的德育制度,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举一通过活动过程实现德育功能的事例:我校根据《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文件精神,本学期开展多种学生体育运动,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学校组织有序、安排合理,学生全员参与,既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又因为有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行为导向,学生在课余时间都积极参与有益身心的体育运动,大大地减少学生违纪的现象,学生体质增强了,上课精神状态好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教学管理思路与策略
《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质量有明确的要求,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是学校的主要工作,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是否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就看教学常规能不能落实到位。
在教学常规管理中普遍存在三个容易被忽视的重要方面:一是备课形式化;二是教师上下课不准时,上课迟到下课拖堂;三是教学模式陈旧难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时下,有部分教师备课过于形式,为应付学校和上级部门检查,大抄特抄别人的教案,且还花去了大量的时间,抄完教案也没有思考课如何上,结果教案是详尽的,上课水平年年如此不见提高。花大量的时间做无用的功,是否该停下来了呢?教师备课的方式方法可以改革。一是书本备课(教师在教科书上备写教案);二是网络备课(教师把教案上传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参考);三是专用教案本备课。在备课指导上,应倡导教学设计采用“软设计”,所谓“软设计”就是那些达成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和手段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灵活应变,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因此,教学设计首先变“教程细密”为“教程粗线条”,从实施呆板到实施灵活;其次,变“赶教案拖时间,赶学生钻圈套”为“留出时间临场处理,组织引导自主探究”;最后,变“掩盖矛盾”为“寻找矛盾”。
教案备好了,课也上得不错,最后还要落实教师是否在课堂中上足四十分钟的课,教师按时上课、下课,不做与课程无关的动作,确保专课专上,这是学校在教学管理中最容易忽视也比较难控制的一点。因此,学校要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确保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接受该学科的学习,从而切实提高学业成绩。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步树立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也试图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框架。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的问题日益凸现,“独白式”教学仍是一部分课堂教学方法的主流模式,课堂教学缺少师生对话和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难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如何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激扬,让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激扬?这既是令人困惑的现实焦点,也是重要的理论难题。因此,我们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的先进理念,大胆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落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运用模糊学的方法,把全班学生分为短期性的(即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而短期内又相对稳定的)上、中、下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分组合作学习;区别对待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分层教案、采取分层施教、进行分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
(作者单位:珠海市金湾区三板小学)
安全管理思路与策略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没有安全保障,一切工作免谈,更谈不上管理绩效。《义务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因此,学校的安全管理,必须做到制度完善,工作超前,长抓不懈。首先,安全管理制度必须要完善,应急机制必须切实可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都要各层级管理者、教师、学生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是确保校园安全的有力措施,它不应该只是在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时才搬出来的“档案”。其次,安全管理工作要超前。正所谓“防范胜于治疗”,作为学校管理者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时刻要未雨绸缪,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时要有“惊心”和“细心”。所谓“惊心”就是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对一些小的安全隐患不可忽视,紧记安全管理“事无巨细”,紧记任何安全隐患都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所以,学校管理者得有“惊心”。而“细心”则要求学校管理者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时处处要认真,不仅对外界有关安全信息渠道要畅通,对内界(校园)有关安全信息更要处处留心观察并超前布置安全工作和实施安全工作措施,把可能出现的非安全因素挡在门外,唯有如此,安全工作才能真真正正的安全。有了完善的制度,也有了超前部署的意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没有“一劳永逸”的概念,更没有“一劳永逸”的可能,对安全工作长抓不懈,警钟长鸣才是安全工作之根本。
德育管理思路与策略
提起“德育”二字,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对学生进行的“德育”,这种理解是不全面有失偏颇的。有道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因此,学校的德育管理,首先是对教师的德育管理。新《义务教育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和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要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
有了学校的依法治校、教师的依法治教,学生的德育工作才有推进的可能。谈起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学生中间发生违反纪律了,学校才组织学生进行教育;现象二,学校一学期开展几次专题德育教育。以上两种做法都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可取的方式,但我们往往忽视了德育“全方位”的特点,每个学科,每个教师,每个活动,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可以进行德育的基因,德育不可独立进行也无法独立进行,学校必须树立“全方位”的德育观,以正面引导为主,根据时代的形势和要求,建立切实可行的德育制度,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举一通过活动过程实现德育功能的事例:我校根据《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文件精神,本学期开展多种学生体育运动,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学校组织有序、安排合理,学生全员参与,既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又因为有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行为导向,学生在课余时间都积极参与有益身心的体育运动,大大地减少学生违纪的现象,学生体质增强了,上课精神状态好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教学管理思路与策略
《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质量有明确的要求,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是学校的主要工作,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是否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就看教学常规能不能落实到位。
在教学常规管理中普遍存在三个容易被忽视的重要方面:一是备课形式化;二是教师上下课不准时,上课迟到下课拖堂;三是教学模式陈旧难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时下,有部分教师备课过于形式,为应付学校和上级部门检查,大抄特抄别人的教案,且还花去了大量的时间,抄完教案也没有思考课如何上,结果教案是详尽的,上课水平年年如此不见提高。花大量的时间做无用的功,是否该停下来了呢?教师备课的方式方法可以改革。一是书本备课(教师在教科书上备写教案);二是网络备课(教师把教案上传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参考);三是专用教案本备课。在备课指导上,应倡导教学设计采用“软设计”,所谓“软设计”就是那些达成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和手段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灵活应变,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因此,教学设计首先变“教程细密”为“教程粗线条”,从实施呆板到实施灵活;其次,变“赶教案拖时间,赶学生钻圈套”为“留出时间临场处理,组织引导自主探究”;最后,变“掩盖矛盾”为“寻找矛盾”。
教案备好了,课也上得不错,最后还要落实教师是否在课堂中上足四十分钟的课,教师按时上课、下课,不做与课程无关的动作,确保专课专上,这是学校在教学管理中最容易忽视也比较难控制的一点。因此,学校要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确保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接受该学科的学习,从而切实提高学业成绩。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步树立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也试图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框架。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的问题日益凸现,“独白式”教学仍是一部分课堂教学方法的主流模式,课堂教学缺少师生对话和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难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如何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激扬,让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激扬?这既是令人困惑的现实焦点,也是重要的理论难题。因此,我们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的先进理念,大胆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落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运用模糊学的方法,把全班学生分为短期性的(即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而短期内又相对稳定的)上、中、下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分组合作学习;区别对待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分层教案、采取分层施教、进行分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
(作者单位:珠海市金湾区三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