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产业助推贫困地区脱贫的实践与经验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扶贫是最可持续、最稳定的脱贫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一线实地调研中,多次谈及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作为脱贫的治本之策,已成为当前扶贫开发的重要方略。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巨大的差异决定了各地应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柞水县金米村原本是省级贫困村,2015年以来,该村村民在地方政府的帮扶下,大力发展木耳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助力脱贫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产业扶贫思想概述
  继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后,在多个场合、多次基层调研中,总书记都对产业扶贫作出过重要论述。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指出:“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1]从有关产业扶贫的系统讲话中,可以领悟出习近平总书记的产业扶贫思想,即:在党的全面领导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地方实际,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培育能够实现自身积累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有活力的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提升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产业扶贫事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大局,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坚持党中央统一协调管理,强化地方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发挥住村第一书记的带头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政机关要积极向贫困地区选派干部,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3]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扶贫要把握“精准”要义。现阶段,我国的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期,造成剩余深度贫困人口贫困的原因是多樣的。据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革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模式,因地制宜,根据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措施。就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社保兜底等因不同制贫原因而可以采取的不同脱贫方式,要进一步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领域下功夫,做到精准制定规划、精准发展产业。就产业脱贫来说,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地方自然资源,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扶志规划,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使人民群众获得稳定、持续的收入,彻底铲除贫困的根,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实现小康梦。
  关于产业扶贫,习近平总书记还有诸多论述。比较典型的有:产业扶贫要坚持市场导向。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证明,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手段。新时期的产业扶贫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协调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地方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产业扶贫要增强“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4]扶贫必先扶志,扶志必先扶智。群众路线历来就是我们党的生命线。要实现2020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地方特色产业的成熟奠定人力基础;积极构建大“产业扶贫格局”。脱贫攻坚进入决战期意味着扶贫难度的空前强化,这要求我们用系统思维处理问题。产业发展需要统筹人力、土地、原材料、运输工具、加工机器等各方面资源,只有上述资源实现有效协调,产业才能茁壮成长。基层贫困地方必须形成上下级政府联动机制,统筹规划、使用资源,遇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另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在2016年7月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他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必须长期坚持下去。”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才匮乏,东部地区必须主动对接西部地区需要,与西部地区建立定点帮扶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流通,帮助西部落后地区与全国同步脱贫,共同步入小康社会。
  金米村的产业脱贫实践
  (一)金米村概况
  位于陕西南部的商洛市柞水县金米村是传统的农业村,总面积17平方千米,拥有耕地948亩。因“山上有金子,地上有米”而得名。原本背靠美丽、富饶的秦岭村镇却因交通不便、耕地稀少、耕地利用率低、缺少支柱农业产品而成为全省的深度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88户共553人。
  2015年起,在国家脱贫攻坚和地方各级扶贫部门的扶持下,金米村发展起了木耳产业,并综合采取一系列配套设施增收致富,取得了显著成果:2017年,全村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底,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600多元,188个建档贫苦户中的187户549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21.85%降至2019年底的0.23%,脱贫成效十分显著。
  2020年4月20日,在陕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完秦岭主峰牛背梁后专门赴金米村考察调研。他走进木耳种植大棚、生产加工车间、产品销售店,仔细询问木耳的采摘、加工、销售等情况,称赞村民们将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在同群众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夸赞了该村木耳的知名度,鼓励大家鼓足干劲,在实现产业脱贫致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创造新的辉煌。那么,金米村究竟是如何将小木耳发展成大产业,带动全村贫困户脱贫的呢?
  (二)金米村发展木耳产业的实践举措
  1、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就地取材,充分发掘、利用自然资源
  柞水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5%,县城因适宜生长“柞树”而得名。柞树别名耳树,是生产黑木耳的天然菌材。因当地丰富的柞树资源,早在明清时期,当地就有种植生产木耳的传统。   柞水木耳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糖类和矿物质等多种维生素,同时拥有养血驻颜、清胃涤荡、预防贫血的中药疗效,对人的健康意义重大;其内包含的抗肿瘤物质能增强人的免疫力,有“中餐中的黑色瑰宝”的美誉。柞水地处南方地区,湿润的气候、高覆盖率的植被,加上天然的温差、日照、海拔等农产品生长所必须的条件,使得当地成为食用菌木耳的天然培育林。柞水木耳先后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金像奖、第十七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特别奖、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等殊荣,并于2012年获得地方特色农产品地理商标。基于此,在地方政府干部和专家学者的大量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柞水县确定了将木耳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当地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有条不紊地开采木耳资源,打造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带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
  2、建立多级政府联动机制,出台各项政策支持木耳产业发展壮大
  近几年来,柞水县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三变引领、三级推进”机制的指引下,紧紧围绕全县“依托产业促发展、依托木耳助脱贫”这一主旋律,有关各部门通力协调合作,采取定点帮扶、贫困户入股等各项政策,提高贫困户的积极性,建立柞水木耳品牌效应,使木耳产业成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在木耳产业的发展模式探索中,相关部门不断厚植优势、创新深化“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带动,自主发展的“三带一自”的工作思路,使木耳种植业覆盖所有贫困户。同时优化行政帮扶模式,探索试行“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即以村支部为领导,通过实施“三变”改革扫除障碍,最终实现做大集体经济,促进贫困户增收的效果。带动贫困户方面,还创出“两借两还”的方法:即借袋借棚。近两年累计借袋贫困户800户,借棚230户,为户均创造收入20000元以上。
  此外,在木耳產业发展的过程中,适时推出一系列鼓励政策。县委县政府把80%以上的涉农资金运用在脱贫产业领域,整合扶贫、支农资金3.65亿元,筹集社会资金1亿元,出台专项鼓励经济合作组织的政策,规定凡带动10户以上贫困户的组织,给予贴息贷款50万元,带动3户以上贫困户的组织,给予10万元贴息贷款;协调“产业贷”32笔总共1502万元集中投向木耳产业。启动木耳产业“1153计划”,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完善木耳生产研发、数据监测等产业基地:2017年4月,成功引进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省微生物研究院团队,研发优质菌种,攻克木耳产业发展中栽培方式、湿度温度、采摘时节控制等关键技术;同时,创立木耳生产大数据中心,对木耳生产的情况进行时时监测,助力产业健康发展。
  3、加强对贫困户的培训,使贫困户获得可靠的技能
  扶贫必先扶志,扶志必先扶智。只有调动广大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掌握可靠的生产技能,才能使他们获得稳定的收入。有了好政策的支持,要想让村民脱贫致富,就必须改造贫困人口主体,让木耳种植业得以持久发展。
  在柞水县扶贫办、农业局等部门协调下,2019年上半年,县政府通过引进有资质的技术培训机构和教师,对全县涉及木耳种植的镇(办)四支队伍人员、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木耳种植户及贫困户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具体的培训人员名单及工作由各镇办确定,主要的培训内容为木耳的种植、生产技术。
  培训课堂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杜双田教授采取理论讲解与实地授课的形式,对真菌木耳从采摘到最终加工成品进行了详细解读。理论讲解突出木耳等食用菌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菌种的制作与生产、栽培技术、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及木耳的市场销售与品牌效应等;实地授课主要通过组织学员前往下梁镇西川村木耳基地进行直观学习、现场技术指导,对木耳的田间规范化出产、食用菌规模化栽培及出产后的销售进行讲解。授课完成后,杜教授积极与村民门互动,现场解答他们在木耳生产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近两年,在多部门的有效配合和生产者的主动参与下,营盘、乾佑、下梁、小岭四个镇办共培训150余人,参训人员对木耳种植、生产技术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和了解,基本掌握了木耳生产、种植技术要领,为贫困户稳步脱贫提供了技术保障。
  4、完善并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立足市场化需求进行生产
  金米村充分发掘木耳的天然价值,利用它的药物属性,将木耳运用到中药材的生产中;同时通过旅游业促进木耳的销售率,提高柞水县地方木耳特色产业的知名度。
  在发展木耳产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国有公司为龙头、非公有制经济为支撑、合作组织为辅助的格局,确保木耳产业顺利发展。实践中,柞水县先后建立了旅投、扶投、科投、林投四家国有企业,每家企业负责建立一条年产能达2000万袋的木耳菌包生产线,并以成本价向全县各木耳生产基地提供原材料。此外,四家企业各拥有1个加工车间、1个仓储仓库、1个废品回收站和1个大卖场,形成从生产到废品回收的完整产业链。
  此外,引进陕西中博、陕西野森林等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木耳袋料生产、冷链仓储、配套产品研发等经济环节,集聚生产资源。同时引进京东、淘宝等电商,在农村建立现代物流平台,畅通木耳食用菌的销售。截至目前,共引进230多家非公有制企业,与820多家县域内商店、餐饮企业签订供销合同,初步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效益。近年来,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木耳产业,柞水县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企业化、品牌化要求,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注重提高木耳的质量。制定完善菌包生产、下田采摘、产品分级、包装销售的全产业链条标准,严格把握出产木耳的质量。
  为增加收入,金米村还积极延长产业链,将木耳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将木耳系列农产品转变为木耳面、木耳脆等深加工食品,推进旅游业发展。同时,通过引进的中医药人才将木耳纳入中药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药文化。
  5、响应国家号召,坚持“走出去”策略
  金米村响应县政府及其他上级政府的对点帮扶政策,不拘泥于柞水县,采取线上、线下同步建设的策略,加速了木耳产品走出去的步伐,为产品赢得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在线上,与阿里巴巴、京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持续深化与西安、长三角地区的木耳销售市场的合作;同时与定点帮扶单位中铁一局开展“订单式”消费扶贫,在南京中彩物流设立“柞水木耳特色展览馆”,现场销售木耳产品。   金米村发展木耳产业脱贫致富的经验总结
  通过发展以木耳生产为主导的地方特色产业,金米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贫困村实现摘帽,贫困人口集聚减少,人均纯收入增多,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提高,离小康梦越来越近。这其中的经验值得总结借鉴。
  (一)在不破坏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金米村背靠秦岭山区,在省市县三级政府主导下,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脱贫道路上从未贯彻经济效益优先的思想。而是根据当地柞树的种植数量、柞樹的黑木耳产量,再结合当地脱贫攻坚的实际需求来决定木耳的产量,做到了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
  在大力开发木耳产业前进行系统规划。柞水县制定了1万亩土地、1亿袋规模、5000吨产量、3亿元产值的“1153计划”,通过集中流转和土地入股的方式,采用一年两季的生产方法保证1万亩需求;建设5条菌包生产线,保证1亿袋栽培规模;建立木耳研究中心,引进院士进行核心技术研发,派科技人员赴生产一线进行指导,确保木耳产量达到5000吨;通过苏陕协作、网络电商等平台,按每斤30元的价格,实现3亿元产值。其中,金米村引进5家农业龙头企业,建成木耳大数据中心、年产2000万袋的木耳菌包生产厂和1000吨的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发展5个智能连栋木耳大棚。
  通过创新实行“借袋还耳”“借棚还耳”等经营模式,将所有大棚和菌包分配到贫困户家中,带动130户贫困户均增收4600元。与此同时,柞水县依然保持了75%的森林覆盖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旅游业日趋发达,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二)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市场化导向机制,建立现代企业
  金米村作为深度贫困村,资金、人才等方方面面的资源都严重匮乏,加上村民们常年禁锢在偏远的山区中,对现代农业产业应该怎么发展全然不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民群众的各方面需求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但对于金米村这样的信息闭塞区域来说,欲掌握市场动向十分困难。
  金米村村委会正是在柞水县政府及上级政府领导下,发挥政府在管理、资金、土地、技术专家等领域的调配作用,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引进各种企业和木耳生产领域的专家,才得以将木耳产业做大做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处理好的首要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具体地说,政府在财政资金,尤其是农业专项扶贫资金的支出、产业发展规划、监管木耳产品质量、畅通木耳销售、解决木耳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等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具体的木耳品种研发、木耳的采摘、加工、深加工等都需要企业发挥主体作用。金米村的脱贫实践生动阐释了一个道理:企业是生产的决定性力量,欲发展现代产业,必须积极引进城市的现代企业制度,为贫困地区的群众提供稳定、持续的可靠收入。
  (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科教兴业,提高贫困群众的受教育水平
  想要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仅靠各级政府和驻一线扶贫干部是不行的,必须发挥贫困群众的无穷力量。扶贫必先扶志,扶志必先扶智。脱贫攻坚进入决战阶段,剩余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极端落后、封闭的区域,他们往往没有摆脱贫困的意愿,甘愿世代贫困下去。
  基于上述情况,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一线政府必须根据实际,采取物质利益刺激等手段激励贫困人口参与职业生产技能学习班。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是相互促进的。当贫困户在培训课堂上学到生产技术后,可以激发他们对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的欲望。因此,各贫困村镇必须向金米村学习,采取开设培训课堂等切实可行的方式,提高贫困户的职业技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米村正是在建设木耳农业产业研究所、引进高校农业教授,突破木耳品种培养、温度湿度、采摘时节、品质保鲜的前提下,才实现了今天木耳产业的巨大发展成就。
  此外,柞水县扶贫办、农业局等单位携手创办的生产技能培训班,使金米村的贫困户种植培养特色木耳菌类作物的能力有了巨大的提升。经过长期培训,如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金米村的贫困户绝大部分都已经成为木耳的种养能手,甚至整个柞水县的贫困户几乎人人都已成为木耳的生产能手。木耳产业快速发展给贫困户带来的巨大收益使广大贫困户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现在大家都愿意主动接受县机构创办的培训,继续提高技能,为进一步增收、提高生活水平而奋斗。
  (四)运用现代大众传媒技术,提高特色产业的知名度
  金米村通过采取系统措施发展木耳产业脱贫致富的伟大实践经商洛市、陕西省及中央有关媒体报道后,金米村木耳的知名度急速攀升。2018年4月,柞水木耳成功入选中央电视台“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项目,成为首批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项目农产品,先后于8个央视频道报道。同时,陕西省委宣传部利用杨陵农业科技博览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农业交流年会等平台,推介柞水木耳,使金米村木耳的销售地域和销量不断扩大。新闻联播也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报道了金米村发展木耳产业脱贫致富的伟大实践。今天,“柞水木耳”已成为新晋网红,广受各界关注,其名誉已享誉全国。
  正是在媒体、网络等现代大众媒介的报道宣传下,金米村的木耳销售地域已经由最初的柞水县,发展到现在远销至西安、南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等全国各个地区。同时,凭借优良的品质,金米村的木耳还远销到中亚等外国地域,实现了“产量大,深加工,质量好,卖得出”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为金米村的产业脱贫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总 结
  纵观各国的经济现代化道路,小到一个县镇,大到一座城市,要想真正壮大经济实力,增加人民的日常收入,都必须有自己的支柱产业作为支撑。我国广袤的国土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为各贫困地区提供了别样的、可供选择的特色产业。如何发掘并培育特色产业,为贫困户增收提供稳定的收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我们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深挖资源,各地相继发展起了特色的扶贫产业: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通过发展花卉种植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贵州务川自治县通过发展花椒种植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广西壮族自治区多个自治洲(乡)、自治县(旗)通过发展砂糖橘种植业,实现脱贫致富……
  总之,我们必须全面总结以金米村为代表的贫困村的产业扶贫经验,立足各地实际,积极寻找、培育各贫困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保障,让全国人民同步跨入小康时代,共同分享国家经济发展成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注释
  [1]习近平考察安徽金寨: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人民网,2016年4月25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425/c1024-28300355-7.html.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版,第20页.
  [3]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9月17日.
  [4]习近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民网,2017年11月3日.
  [5]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1月27日.
  参考文献
  [1]王霞.习近平总书记产业扶贫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8(6).
  [2]刘清荣,刘忠林.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江西实践与启示——以吉安县“四个一”产业精准扶贫为例[J].老区建设,2017(10):8-11.
  [3]廖开妍,丁延武.苍溪县猕猴桃特色产业扶贫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产业经济,2018(11):60-62.
  [4]张向霞.甘肃省庆阳市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研究——以苹果产业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7(5):240-241.
  [5]许忠裕,刘开莉等.广西特色产业扶贫的实践创新与思考——基于蚕桑产业视角[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28-33.
  [6]庞永甜,刘帅乾等.河北特色产业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9(30):9-10.
  [7]冯琦,董少军.精准扶贫下的地方特色产业一体化解决方案——基于安徽六安市金寨县扶贫工作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8(6).
  [8]胡继亮,陈瑶.精准扶贫之特色产业培育探析——以秦巴山区竹溪县为例[J].中南大学学报,2018.7,38(4).
  [9]司浩婷.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扶贫体制创新探索[J].管理观察,2019.7.10:66-67.
  [10]王美英.攀西地区特色产业扶贫发展经验研究——以攀枝花市米易县为例[J].民族学刊,2015.3,6:59-67.
  [11]农业部百乡万户赴云南调研组.陕西安康  四模式助推产业链扶贫[J].农村工作通讯,2016(14):53.
  [12]毛帥.十堰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12):138-139.
  [13]田雪青.特色产业扶贫现状调查研究——以吕梁市L县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7(26):126-127.
  [14]刘振华,董绍贵等.特色产业来扶贫,精准脱贫不返贫——泓森槐林业扶贫模式分析报告[J].农家参谋,2017.7.15.
  [15]陈书莹.突出地方特色  推进产业扶贫——钟山县产业扶贫工作实践与探索[J].广西经济,2015(5):36-37.
  [16]王碧宁.燕山贫困集中区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实证分析——以河北省平泉县为例[J].经济论坛,2016.4(4):56-60.
  [17]刘洪强,常峰等.中药材产业化扶贫开发对策研究——以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16,62(01):102-105,109.
  作者简介
  孟泽洲 西安交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王宇颖 西安医学院
其他文献
公益组织“上学路上”近日在北京發布了2020年度《留守儿童蓝皮书》暨中国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报告。报告对来自全国8个省市的3501名农村学生进行了调查。在研究中,并未笼统采用“留守儿童”这一说法,而是根据父亲或母亲外出的情况,将农村学生分为非留守状态、缺父留守状态、缺母留守状态、缺双亲留守状态(即严格意义上的留守儿童)四种情况,并进行不同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报告显示,缺双亲留守学生(留守儿童)的父母
期刊
“四史”是指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有其特殊性,所以“四史”元素应通过史政结合、多元活动及课程思政的方式,让高职院校思政課有厚度、有广度、有深度,使高职学生能够明确“四史”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四史”知识入心、入脑并指导实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研究历史发展动态,厘清历史运动轨迹,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曾经
期刊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舉全党
期刊
基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分析西部12个省(区、市)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并与东部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与科技事业总体取得了快速发展,部分指标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东部地区,部分省(区、市)的经济水平与科技创新发展成效显著,但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综合实力依然存在差距。  自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
期刊
12月11日下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恢复建院四十周年暨“一带一路”长安智库论坛——智库建设分论坛在西安曲江惠宾苑举行。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廉和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曾凡银分别主持两个论坛单元。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司晓宏作总结发言。各省(区)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及院长共计40余人参加研讨。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周峰提出,当前各兄弟社科院之间横向交流频繁,相互参与、相互
期刊
12月11日下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恢复建院四十周年暨“一带一路”长安智库论坛——“社会文化”分论坛在西安曲江惠宾苑召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牛昉研究员主持论坛。来自北京、河北、西藏、内蒙古、天津等10余家省市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文化旅游合作、城市交流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文化旅游合作与城市交流  立足“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合作发展
期刊
12月11日下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恢复建院四十周年暨“一带一路”长安智库论坛——“经济发展”分论坛在西安曲江惠宾苑召开。重庆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处长卢向虎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研究员主持论坛。来自江苏、广东、新疆等省市区社会科学院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江苏省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远鹏研究员就《江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之国际产能合作探索》展开研讨。他从五个方面介
期刊
11月30日,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承办、西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协办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恢复建院四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当代文学中的“陕西经验”学术论坛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成功举办。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柳青、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等创作的优秀作品载入中国文学史册。新时期以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陕西作家获得国家级各种文学奖,确立了文学陕军的辉煌地位。当代文学
期刊
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机构日前联合发布《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20)》。蓝皮书立足于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从文化事业、文化生产、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国内和国际传播与影响力六个方面,对2018年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新成就、新态势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总体上和指数上的描述和分析,对中国文化近年来所达到的水平和竞
期刊
3月31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联合研创的《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9)》《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9)》在成都发布。据悉,2020年是两份智库成果发布的第五年,也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协同创新、精耕细作、强强联合的第五年,两份报告品质高、聚焦准,已经成为国内口碑好、影响大的智库品牌。  《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9)》是全国首个以地级及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