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动物园新来一个河马饲养员。两个月里,饲養员发现,他养的河马没有长多少,而老饲养员不怎么喂的那一只,却长得飞快。他大惑不解,老饲养员告诉他:你喂的那只河马,太不缺食物,反而拿食物不当回事,不好好吃食,自然长不大。另一家动物园一个养猴子的人,费尽心思将食物放在树洞里,猴子因为吃不到,反而想尽办法要去吃。
养猴子和养河马的人不“好好”喂养动物。而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好好”学习知识,不忍心让学生“不够吃”和“吃不到”。于是,复习铺垫“一应俱全”,新授讲解“无微不至”,知识“得来全不费功夫”,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力不强。学习力由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和学习的能力三个要素组成。学习动力不足,很容易导致被动学习;学习毅力不强,很容易导致短期学习;学习能力不强,很容易导致浅层学习。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倡导任务驱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学习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力不强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一位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用小篆给父母写一封家书。”给父母写信,学生觉得有意义,学习就有了奔头;用小篆写信,学生觉得有意思,学习就有了劲头。如此特别、有挑战性的任务,与单调的写信相比,学生更乐意接受。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如何写好小篆。
同样,在学习中,学生一旦接受任务,也会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知识“不够吃”,从而想方设法寻找有用的知识资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知识“吃不到”,从而想方设法寻找能用的知识方法。这样“不够吃”和“吃不到”的任务驱动学习,学生必定体验深刻。我们要永远记住:一个人获取信息的过程有多简单,遗忘信息的速度就有多快。
我们要做一个“狠心”的教师,不让学生“好好”学习,任务设计具有挑战性,让学生产生知识学习的饥饿感,这样的学习效果或许更好。
任务是撬起整个课堂的支点
每一个教师都会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如同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所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那样,也能够找到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课堂。
我认为,可以撬起整个课堂的支点可以是一种有趣、有劲、有用、有料的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也就是采用把知识设计成任务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求给学生创设一个充满足够引力、充满足够活力的体验情境,以此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年月日”一课,我们设计了“制作新的一年的年历”的挑战性任务,学生画12个大框,这不成问题,因为学生大都知道一年有12个月。接着,在确定每个月是多少天的时候,学生发现每一月、每一年并不相同。此时,学生有了问题,发现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数学知识“不够吃”了,怎么办?学生就会主动利用以前的年历进行探究,发现知识或自学教材汲取知识。如果还没有解决问题,学生就会主动请求教师的帮助。整个学习过程中,“制作新的一年的年历”这个挑战性任务成了撬动涉及“年月日”数学知识学习的支点。
任务是孵化学习成果的热点
有一种说法很形象:“一个鸡蛋,从里面打开是生命,从外面打开则是食物。然而,要从里面打开,离不开外面的孵化。”任务驱动式教学,就起着孵化作用。
杜威曾经说过:“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任务驱动式教学为它提供了任务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为知识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并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我们设计了“制作长方体学具”的挑战性任务,当学生发现不能完成任务的时候,就会积极想办法,有一些学生想到了拿一个长方体框架做参考,此时就孵化出了长方体中涉及顶点和棱的知识;有一些学生想到了拿一个长方体纸盒做参考,此时就孵化出了长方体中涉及面的知识……一节课结束,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而且获得了学习成果。随后,如果给这个长方体学具表面涂色,就孵化出了表面积计算知识;如果在这个长方体学具里面装物,就孵化出了容积(体积)计算知识……这些数学知识不是教师直接“从外面打开”的,而是教师通过任务孵化出来的,也就是“从里面打开”的,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又如上述“年月日”一课,最终学生制作而成的新年年历也属于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成果,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后张贴在教室四周,与同学分享交流。学生为了能给同学留下美好的印象,还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美化,如添上一些装饰画,或配上一些名言、诗歌等。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制作篆体日历,这样就与语文产生了联系,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成果。
总之,任务具有挑战性,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在“任重”中“道远”,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
养猴子和养河马的人不“好好”喂养动物。而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好好”学习知识,不忍心让学生“不够吃”和“吃不到”。于是,复习铺垫“一应俱全”,新授讲解“无微不至”,知识“得来全不费功夫”,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力不强。学习力由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和学习的能力三个要素组成。学习动力不足,很容易导致被动学习;学习毅力不强,很容易导致短期学习;学习能力不强,很容易导致浅层学习。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倡导任务驱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学习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力不强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一位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用小篆给父母写一封家书。”给父母写信,学生觉得有意义,学习就有了奔头;用小篆写信,学生觉得有意思,学习就有了劲头。如此特别、有挑战性的任务,与单调的写信相比,学生更乐意接受。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如何写好小篆。
同样,在学习中,学生一旦接受任务,也会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知识“不够吃”,从而想方设法寻找有用的知识资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知识“吃不到”,从而想方设法寻找能用的知识方法。这样“不够吃”和“吃不到”的任务驱动学习,学生必定体验深刻。我们要永远记住:一个人获取信息的过程有多简单,遗忘信息的速度就有多快。
我们要做一个“狠心”的教师,不让学生“好好”学习,任务设计具有挑战性,让学生产生知识学习的饥饿感,这样的学习效果或许更好。
任务是撬起整个课堂的支点
每一个教师都会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如同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所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那样,也能够找到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课堂。
我认为,可以撬起整个课堂的支点可以是一种有趣、有劲、有用、有料的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也就是采用把知识设计成任务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求给学生创设一个充满足够引力、充满足够活力的体验情境,以此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年月日”一课,我们设计了“制作新的一年的年历”的挑战性任务,学生画12个大框,这不成问题,因为学生大都知道一年有12个月。接着,在确定每个月是多少天的时候,学生发现每一月、每一年并不相同。此时,学生有了问题,发现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数学知识“不够吃”了,怎么办?学生就会主动利用以前的年历进行探究,发现知识或自学教材汲取知识。如果还没有解决问题,学生就会主动请求教师的帮助。整个学习过程中,“制作新的一年的年历”这个挑战性任务成了撬动涉及“年月日”数学知识学习的支点。
任务是孵化学习成果的热点
有一种说法很形象:“一个鸡蛋,从里面打开是生命,从外面打开则是食物。然而,要从里面打开,离不开外面的孵化。”任务驱动式教学,就起着孵化作用。
杜威曾经说过:“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任务驱动式教学为它提供了任务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为知识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并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我们设计了“制作长方体学具”的挑战性任务,当学生发现不能完成任务的时候,就会积极想办法,有一些学生想到了拿一个长方体框架做参考,此时就孵化出了长方体中涉及顶点和棱的知识;有一些学生想到了拿一个长方体纸盒做参考,此时就孵化出了长方体中涉及面的知识……一节课结束,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而且获得了学习成果。随后,如果给这个长方体学具表面涂色,就孵化出了表面积计算知识;如果在这个长方体学具里面装物,就孵化出了容积(体积)计算知识……这些数学知识不是教师直接“从外面打开”的,而是教师通过任务孵化出来的,也就是“从里面打开”的,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又如上述“年月日”一课,最终学生制作而成的新年年历也属于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成果,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后张贴在教室四周,与同学分享交流。学生为了能给同学留下美好的印象,还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美化,如添上一些装饰画,或配上一些名言、诗歌等。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制作篆体日历,这样就与语文产生了联系,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成果。
总之,任务具有挑战性,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在“任重”中“道远”,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