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可以让万物独立(随笔)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ll93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糯山中的哈尼族人,根据人体结构进行布局,建造了自己居住的村寨。在他们村寨的平面图上,右手所在的地方是村寨的正门,供活人出入;左手所在的地方是死门,供死者远去;左脚所在之处为早夭者设有一道小门;右脚所在之处则是牲畜专用之门;头颅所在之处乃通往天空的门;心脏所在之处乃是村寨的中心,人们在那儿祭拜众神。
  这种出自实相、穷尽想象力又落实在具体生活中的一个个“聚落”,每次深入其中,我都会觉得自己来到了某具躯壳或某个显影的灵魂之内。它既是想象的空间,又是真实的现场,它通向虚幻的场所,又通向每一户确切的人家。它那遵循于人体又超越人体并最终循迹于身体器官之上的空间,我为之着迷,却难以付诸用来表达的符号化语言。在这个空间内,一个寨子的格局与命运,一直在沉默地揭示这具体生命的隐私与象征,我努力地去靠近,禁区和圣地却一再地将我阻拦回来。
  我理解的诗歌在心脏处,亦在几道门边。它们离去,它们回来,它们乍现于往返交换的一瞬,它们肃穆地存在于寨心点燃的篝火里,它们散落在各个器官之中。


  儿子罗德里戈出生后,马尔克斯邀请做神父的朋友卡米洛·托雷斯为之施洗。仪式开始,神父开口就用西班牙语郑重地说道:“相信圣灵此时降临在孩子身上的人,请跪下。”
  在场的人包括马尔克斯夫妇都没有跪下,以为这是神父在“滋事”,但在那座巴勒莫医院的小礼拜堂里,一位与洗礼仪式无关的穿麻鞋的农夫跪了下去。几十年后,马尔克斯就此写道:“这一幕使我深受震动,作为我生命中的严厉训诫之一,一直跟随着我。我始终觉得是卡米洛处心积虑地找来那位农夫,专门教训我们,告诉我们何为谦卑,或至少,何为教养。”
  一部《活着为了讲述》,马尔克斯让我们知道了他众多作品的出处,而且非常大方地展示了“原型”与“作品”之间神奇的关系,坦荡,真诚,平静。他当然没有将“这一幕”的启示列入其写作所必须遵守的律条之中,但我们不难发现,《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恶时辰》《礼拜二午睡时刻》等作品之中,无处不在的“谦卑”与“教养”,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精神倾向上。在我们的写作现场,谦卑与教养,以及发自内心的信仰,已经少得可怜,如何正视,或许已是一个大问题。


  应邀访问圣多明各期间,每天早上我都是6时左右起床,然后去旅馆附近的西班牙广场和哥伦布广场散步。
  海风、空气、阳光均含盐,来自奥萨玛河或加勒比海,当然也来自那些饱受海风、空气、阳光长期礼遇的白礁石砌成的陈旧建筑。越是与包括国家公墓、民居、教堂和博物馆在内的这些建筑熟悉起来,深浅不一地知道一些它们的历史和功能变化,我就更加觉得构筑它们的材料就是海风、空气和阳光。在我的意识中,哥伦布和石头,设计师与大主教,对现在的它们来说已经一点都不重要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所说的“羽化”,可以用来呈现那些奥萨玛河岸山丘上的房屋,它们功能化地存在着,但又让你觉得它们其实更确切地存在于你未来世界的某处,而且不是泛化的所谓天堂。一种内力与外力汇合的精神元素已经软化了它们坚硬的外壳,虚其形,实其无。那些制造它们的人早已被它们留在了原地,没有搭载他们光临今天。
  但我是如此地敬重那些长眠在屋基上的建筑师们——每天,我都会拍摄几张美洲第一大教堂的照片。因此也就发现了人力努力变化为神力的一个奇迹:当太阳升起,感觉美洲第一大教堂是跟着太阳从地平线下面升起来的。它不是建筑,而是先天存在的,跟太阳在一起。而且当你进入它的内部,感觉它的穹顶已经是天空的顶,巨大的空间已经等同于天空的空间,如此的建筑杰作,没有更多的词可以赞美,我想到的是:“它是史诗!”


  画家陈流赠送我一幅画,画的是桉树。静观这幅画时,想起博尔赫斯的诗作《诗的艺术》中的一句:“既是自身又是他物”。所以,这幅画我在视其为桉树的时候,也将其看成了风暴卷走狮子后留给我们的“狮子绵密的肌肉组织”。当然,也可以把它看成“神的影子”或者“不为人知的植物”。
  我阅读诗歌时,尤其喜爱某些复杂的甚至混乱的作品,大堆的线头揉合成线团,打散开来就有满地的开始与结束;除夕之夜的厨房里,母亲把一年来积存下来的她认为可以端上桌面的美食全部烹制完毕,互不呼应,滋味杂乱,色彩各异,唯其如此,也才能将天各一方的一家人全部召唤至同一张桌子的周围,“盛宴”也才因此得名。但在自己的诗歌写作中,或许是因为缺少融汇之功,在繁杂与空間众多的语言系统内找不到俯视它们的瞭望塔,丧失脱身或飞升的能力,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也就倾向于在客观的事物本体发现未知,于相对纯粹的“私有”袒呈“万有”,或反过来。可供使用的空间自然因此而减少,一个或者两个,甚至动手去填平突然多出来的空间。桉树即桉树,能至“他物”中的一或二,还不够吗?如果一棵桉树出现了九个影子,即使在诗歌中,我也会受到惊吓,因为这会让人联想到九个灵魂在共用一具肉身。
  由“我”而及“他物”,可以让万物独立,亦让万物分别按自己的“愿望”抵达属于它们的深度或高度。而我们现在的写作现场上,众多的写作者,无论以什么作为写作对象,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都总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将笔触转向“自我”,凡是所思和所见之物,“我”无疑都会跳出来发表观点,只有“我”,没有“他物”,诗作也就因此而千篇一律。
其他文献
为美而想  骆一禾  在五月里一块大岩石旁边  我想到美  河流不远 靠在一块紫色的大岩石旁边  我想到美 雷电闪在这离寂静  不远的地方  有一片晒烫的地衣  闪耀着翅膀  在暴力中吸上岩层  那只在深红色五月的青苔上  孜孜不倦的工蜂  是背着美的呀  在五月里一块大岩石的旁边  我感到岩石下面的目的  有一层深思在为美而冥想  1989年,诗人陈东东在《丧失了歌唱和倾听》一文中将骆一禾与海子
期刊
野鸢尾  [美国]露易丝·格丽克  在我苦难的尽头  有一扇门。  听我说完:那被你称为死亡的  我还记得。  头顶上,喧闹,松树的枝杈晃动不定。  然后空无。微弱的阳光  在干燥的地面上摇曳。  当知觉  埋在黑暗的泥土里,  幸存也令人恐怖。  那时突然结束了:你所惧怕的,作为  一个灵魂却不能  讲话,突然结束了,僵硬的土地  略微弯曲。那被我认作是鸟儿的,  冲入矮灌木丛。  你,如今不记
期刊
旧山门,老柏树  藏书楼内典籍泛黄暗藏玫瑰  译经人辨认得当  就当菩萨的舌尖吐出莲花  在必要的体系里默念持诵  晨钟破晓,僧侣闪跌大梦  三摩地寂寂  女人从一个白昼进入另一个白昼  鱼群和水光都退缩  怜惜、膜拜和爱统称为欢喜  欢喜寂寂  盛水的杯盏飞渡过日本海  悲恸的寂寞比初月更白  良夜不过是择路返还  这情形相当于奈良一日  樱花树下遇见梅花鹿  将虚怀收紧,忘却金色的不自由  —
期刊
1  诗是人类的魂魄,人心的灵音。  诗之神秘是“出奇不意”,就像山海一滴露水里汹涌着莽莽苍苍。  诗是向事物的内部“拓荒”,在世人所见五彩缤纷的意义上另辟蹊径。  诗字,一个言旁,一个深山古寺的寺。一解诗要言志,不能打诳语。二是诗重情,情是人的故乡,来有来处,去有归途。诗意永在人生的途中。2  诗的故乡:“故”含古文旧事,“乡”是生命的童年。  故乡塑造的人格,情中有意,意里有魂。故乡亲人的那个
期刊
蝉鸣封喉。流水入鞘  秋天的菊花,瘦了路口的东张西望  朝着乡愁的方向去黄。往事  在蝴蝶的翅膀上低飞  爱与恨,提着的灯盏  被渐行渐远的此事古难全,次第吹灭  今夜,我用一片又一片月光  买下了一生的老有所依。在人間  有几人,能如此奢侈?  秋风脱衣。我在一片落叶上解带  坐着,安静地去爱一杯茶  等待,无话可说的秋水来敲门。轻轻地  ——原载《延河》2020年第2期  推荐语  作者以秋天
期刊
周笛写了一本新书《半醉半醒是一生》,我开始以为是诗歌,她说是散文。直到亲见新书,方知是关于诗歌的散文——学术随笔。写一本读者喜爱的读物不容易,何况是关于新诗,而且是学术性的。但这本小书,好看耐读,行云流水,扣人心弦,如沐春风,文史交织,独到的审美感悟与深刻的历史理性融汇,显示现代诗学之醇美和乐趣。潜心写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好书,不仅要花时间、耗精力,而且需要功力和才情。  周笛硕士就读于武汉大学。江
期刊
描述总是相对简单,而命名却异常困难;当我们尚未对新诗之“新”达成某种共识,却习惯性地苛求运用散文的文字、文体、文类等丛芜缠绕的概念,叠加另一层语言描述的纠葛。何谓“以诗的方式”,又终将如何看待“散文的文字”;倘若仔细来看,文章题目本身或许要面临无从谈起的尴尬与困厄,但是我们仍可以回到诗歌文本和语言自身来重新考察,尝试另种进入问题的可能路径。  从胡适早期“八不”主张的修改衍变,到克里斯蒂娃谈论的诗
期刊
流向明日的光,在云的缺口  搬运金色湖泊。机舱里  我向外的目光,被机翼的一侧锁定  我看着,对领地失去兴趣的白  大片大片地拥有天空,它们在移动  但没有动作。同样的还有夜色  从白中分离的过程,比目送更为简约  经过但不占用。而我忽然  想看另一侧机翼,当飞机缓缓  沉入云的低处。一块石头  包裹着我,将自己往湖心  轻放。因为包裹着我而占据了一小处  ——原载《江南诗》2020年第2期  推
期刊
应该说,将古今中外的艺术名人、名篇、名曲、名舞、名画等进行零星“诗化”再现的诗人不在少数,但像谢克强那样将古今中外的艺术名人、名篇、名曲、名舞、名画等进行全面系统、分类分列的“诗化集锦”与“艺术再生”,在当今中国诗坛还是比较少见的。谢克强这组《艺术之光》好就好在它呈现出人类的心灵状态和波段,它就像是人类情感的晴雨表,传递并预示着公众感情的振荡,折射出人类的思想、精神和艺术的轨迹,可见谢克强匠心独具
期刊
倘若以音乐作比,庄深先生的诗没有西洋小号的恢弘激越,没有高原唢呐的悲凉高亢,却有着乡野短笛的清新婉转。他就像一位充满活力的牧童,骑在牛背上,让牛儿随意地啮草,他却以一支短笛,惬意悠然地吹,长长短短地吹,在其吹奏出的曲调里,有着亲情、爱情、乡情,也缭绕着人生的追求与回眸、世事的观照与思考,有温馨,也有伤感;有梦想,也有惆怅;有沉思,也有向往,他“梦见了故乡那是牵魂的地方”,他期望“在一起生死相依永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