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观念要新,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本文以《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为例,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初中语文自读课文阅读教学。自读课文,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采用学生本位的教学方式,教学相长,互动交流。既符合当前课程大纲的要求,也符合中学生的学习规律。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自读课文;学生本位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著名作家阿来在藏文化边缘地区调查时应当地政府之邀写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以“一滴水”为视角,蜻蜓点水般的将丽江秀丽风光和人文情怀娓娓道来,玉龙雪山、丽江坝、四方街、黑龙潭等名胜组成一幅丽江山水画,同时诗情画意之外还有作者立意的别具一格,在时间和空间交替中以“一滴水”的视角移步换景,这滴水看遍了丽江的景观也经历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让人感慨文章的诗情画意之中自有“神”如游龙。
一、 自读课文的教学思考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散文的内容丰富且主旨深邃,作者的立意和行文角度新颖性很强,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也十分凸显,是初中语文教师良好的散文教学素材。所以,许多初中语文教师都将此文章作为游记散文教学的重点,为学生交代作者及写作的背景,展示丽江秀丽的风光,探讨文章的主旨,赏析文章的字句,讲解作者多变的写作手法,等等。然而,《一滴水经过丽江》作为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散文,教师采用此种方式进行教学是否太过功利了呢?诚然,这篇散文太适合作为一篇散文阅读理解的经典教学案例,教师也愿意透过这篇文章为学生展示如何把握散文的主旨,赏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句,阐明写作手法的作用,为学生以后的散文阅读理解练习打下基础。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不符合该文章作为自读课文的教学定位,也凸显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功利。教学参考的“教学建议”说明了“本文是自读课文,在教学中当然要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并非是要教师在教学中着重探讨文章的写作手法與技巧,也并非是要教师挖掘文章的主旨内容,而是应当结合“本文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它最能吸引学生的特点,就是它写法上的创新性,而它写法的创新又非止一端,需要教师适当多给些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当然,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拓展,但无论是怎样的拓展都不应当脱离学生自主阅读的要求。这篇文章的教学应当是以学生自读学习为主,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感受文中丽江的诗情画意,领略这篇散文写作上的“神”如游龙,最后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角度进行拓展。
二、 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探索
(一) 学生本位的自主阅读课堂
中学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传统课堂教授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需求,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的课堂教学更符合中学生的学习规律。《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自读课文,适合采用学生本位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应当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加上教师引导完成本课的学习。
在最初的教学中,笔者为本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1)新课导学——从写作背景到走进丽江;
(2)整体感知——从生字生词到梳理游踪;
(3)精读研讨——从解读题目到文章赏析;
(4)提纲挈领——从理清结构到探究主旨;
(5)技能提升——从写作特点到写作手法;
(6)拓展延伸——从交流感悟到换位思考;
(7)体验反思——从模仿写作到写作提升。
但是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违背了教材将《一滴水经过丽江》设置为自读课文的初衷,也不符合学生本位的教学要求,不利于学生真正感受散文的特点与美感,再面面俱到的教学设计在这样的情形下都变成了贪多求全。所以笔者将本课改为学生自学为主的“主题式”教学,重新设计了教案,精简了教学环节,缩短了教师教授的时间,减少了对文章内容的精讲。教案以“诗情画意之中自有‘神’如游龙”为主题;课堂时间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教学以学生领略游记散文美感,把握写作脉络为目标;学习拓展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为重点。设定“诗情画意之中自有‘神’如游龙”的主题就是为了表明这篇散文既写出了丽江秀美的风景又立意新颖,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笔者在这样的主题下重新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新课导学、自学提示、答疑解惑、拓展延伸。在新课导学部分借助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丽江的历史变迁和人文风光,让学生带着对丽江足够的了解进行自学,教师在展示时可以利用PPT,也可以是视频资料。在自学提示中部分首先为学生表明自主学习的主题,让学生带着主题进行阅读和思考,同时教师需要首先给学生讲解自学的方法,即带着游记散文特有的游踪进行阅读,在自学中能够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脉络。在答疑解惑的环节则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是因人而异的,在自学课中学生能力上的差别显著,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有的缺乏梳理脉络的能力,有的缺少空间想象的能力,有的则无法将学习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在拓展延伸环节笔者的拓展方向是借此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滴水经过丽江》辞藻虽然并非华丽却绘出一幅丽江风景图,以“一滴水”为视角的立意新奇,这滴水翻山越岭之间已经贯穿了全文,可以说这篇课文是进行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经典教学素材。
(二) 教学相长的互动交流教学
在自学课教学中应当追求一种“不求甚解”的态度,庖丁解牛式的精讲细讲并不适合,鼓励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给予充分的包容才是自学课教学应有的表现。所以,在《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自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教学相长的互动交流教学,把自己视作学生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并通过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已经列明主题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在精读细读之后分配学习小组针对课文的主题进行讨论,教师则流动在各个小组之间参与他们的讨论,聆听学生的观点,解答他们的困惑,并纠正小组偏离主题的讨论方向。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自己对主题的理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也应当交流自己对于这一主题的理解,并点评每个小组提出的看法。答疑解惑的教学环节设置为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及游记散文特色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为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做铺垫。
(三) 从读到写的语文能力拓展
一直以来,初中生的写作能力都是其语文的弱项,有的学生写作言之无物,有的学生只是在堆砌华丽的辞藻,有的学生行文缺少贯彻头尾的线索,有的学生强行给作文赋予深远的含义,虽然只是六百字的短文,却大多让教师感到味同嚼蜡。正如上文所述,《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辞藻简洁却如同诗画,立意新奇且极富神韵,借这篇课文给学生进行写作能力提升很有必要。当然,借此进行写作能力的拓展也应当遵守学生自读课的教学原则,教师总结学生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时进一步向写作方向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带给自己的写作感悟,指出这篇课文在写作上能够带给学生的借鉴意义。并且给学生留下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六百字为限,模仿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写作练习,并且根据学生交上来的习作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写作是体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最终表现,如果仅仅将语文教学停留在识文断字和阅读理解的层面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
作者简介:
魏恋蕉,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自读课文;学生本位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著名作家阿来在藏文化边缘地区调查时应当地政府之邀写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以“一滴水”为视角,蜻蜓点水般的将丽江秀丽风光和人文情怀娓娓道来,玉龙雪山、丽江坝、四方街、黑龙潭等名胜组成一幅丽江山水画,同时诗情画意之外还有作者立意的别具一格,在时间和空间交替中以“一滴水”的视角移步换景,这滴水看遍了丽江的景观也经历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让人感慨文章的诗情画意之中自有“神”如游龙。
一、 自读课文的教学思考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散文的内容丰富且主旨深邃,作者的立意和行文角度新颖性很强,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也十分凸显,是初中语文教师良好的散文教学素材。所以,许多初中语文教师都将此文章作为游记散文教学的重点,为学生交代作者及写作的背景,展示丽江秀丽的风光,探讨文章的主旨,赏析文章的字句,讲解作者多变的写作手法,等等。然而,《一滴水经过丽江》作为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散文,教师采用此种方式进行教学是否太过功利了呢?诚然,这篇散文太适合作为一篇散文阅读理解的经典教学案例,教师也愿意透过这篇文章为学生展示如何把握散文的主旨,赏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句,阐明写作手法的作用,为学生以后的散文阅读理解练习打下基础。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不符合该文章作为自读课文的教学定位,也凸显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功利。教学参考的“教学建议”说明了“本文是自读课文,在教学中当然要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并非是要教师在教学中着重探讨文章的写作手法與技巧,也并非是要教师挖掘文章的主旨内容,而是应当结合“本文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它最能吸引学生的特点,就是它写法上的创新性,而它写法的创新又非止一端,需要教师适当多给些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当然,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拓展,但无论是怎样的拓展都不应当脱离学生自主阅读的要求。这篇文章的教学应当是以学生自读学习为主,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感受文中丽江的诗情画意,领略这篇散文写作上的“神”如游龙,最后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角度进行拓展。
二、 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探索
(一) 学生本位的自主阅读课堂
中学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传统课堂教授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需求,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的课堂教学更符合中学生的学习规律。《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自读课文,适合采用学生本位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应当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加上教师引导完成本课的学习。
在最初的教学中,笔者为本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1)新课导学——从写作背景到走进丽江;
(2)整体感知——从生字生词到梳理游踪;
(3)精读研讨——从解读题目到文章赏析;
(4)提纲挈领——从理清结构到探究主旨;
(5)技能提升——从写作特点到写作手法;
(6)拓展延伸——从交流感悟到换位思考;
(7)体验反思——从模仿写作到写作提升。
但是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违背了教材将《一滴水经过丽江》设置为自读课文的初衷,也不符合学生本位的教学要求,不利于学生真正感受散文的特点与美感,再面面俱到的教学设计在这样的情形下都变成了贪多求全。所以笔者将本课改为学生自学为主的“主题式”教学,重新设计了教案,精简了教学环节,缩短了教师教授的时间,减少了对文章内容的精讲。教案以“诗情画意之中自有‘神’如游龙”为主题;课堂时间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教学以学生领略游记散文美感,把握写作脉络为目标;学习拓展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为重点。设定“诗情画意之中自有‘神’如游龙”的主题就是为了表明这篇散文既写出了丽江秀美的风景又立意新颖,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笔者在这样的主题下重新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新课导学、自学提示、答疑解惑、拓展延伸。在新课导学部分借助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丽江的历史变迁和人文风光,让学生带着对丽江足够的了解进行自学,教师在展示时可以利用PPT,也可以是视频资料。在自学提示中部分首先为学生表明自主学习的主题,让学生带着主题进行阅读和思考,同时教师需要首先给学生讲解自学的方法,即带着游记散文特有的游踪进行阅读,在自学中能够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脉络。在答疑解惑的环节则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是因人而异的,在自学课中学生能力上的差别显著,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有的缺乏梳理脉络的能力,有的缺少空间想象的能力,有的则无法将学习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在拓展延伸环节笔者的拓展方向是借此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滴水经过丽江》辞藻虽然并非华丽却绘出一幅丽江风景图,以“一滴水”为视角的立意新奇,这滴水翻山越岭之间已经贯穿了全文,可以说这篇课文是进行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经典教学素材。
(二) 教学相长的互动交流教学
在自学课教学中应当追求一种“不求甚解”的态度,庖丁解牛式的精讲细讲并不适合,鼓励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给予充分的包容才是自学课教学应有的表现。所以,在《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自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教学相长的互动交流教学,把自己视作学生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并通过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已经列明主题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在精读细读之后分配学习小组针对课文的主题进行讨论,教师则流动在各个小组之间参与他们的讨论,聆听学生的观点,解答他们的困惑,并纠正小组偏离主题的讨论方向。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自己对主题的理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也应当交流自己对于这一主题的理解,并点评每个小组提出的看法。答疑解惑的教学环节设置为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及游记散文特色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为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做铺垫。
(三) 从读到写的语文能力拓展
一直以来,初中生的写作能力都是其语文的弱项,有的学生写作言之无物,有的学生只是在堆砌华丽的辞藻,有的学生行文缺少贯彻头尾的线索,有的学生强行给作文赋予深远的含义,虽然只是六百字的短文,却大多让教师感到味同嚼蜡。正如上文所述,《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辞藻简洁却如同诗画,立意新奇且极富神韵,借这篇课文给学生进行写作能力提升很有必要。当然,借此进行写作能力的拓展也应当遵守学生自读课的教学原则,教师总结学生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时进一步向写作方向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带给自己的写作感悟,指出这篇课文在写作上能够带给学生的借鉴意义。并且给学生留下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六百字为限,模仿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写作练习,并且根据学生交上来的习作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写作是体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最终表现,如果仅仅将语文教学停留在识文断字和阅读理解的层面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
作者简介:
魏恋蕉,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