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的思考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ng8042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令人担忧的现状
  初中是衔接小学和高中的学习阶段,一方面比小学的科目多,知识面逐渐扩大;另一方面没有高中学习的压力大,学生还有许多自由利用的时间。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提高课外阅读能力的有利时期。但是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外阅读量小。(2)阅读时间零碎且少,总的时间量很小。(3)阅读的品位低。
  二、原因分析
  1.学生的课外阅读得不到关注
  一直以来,在广大农村学生的父母看来,读书是孩子们走出农村的唯一方式,考试是最能决定孩子前途的,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一切与考试无关的书都是“闲书”。学校和老师,为了追求升学率,认为把课本知识弄懂弄透才是最关键的。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求孩子们多读书,并不是读课外书,而只是课本。同时在学生家庭方面,家长总体文化水平较低,而且许多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关注孩子想学习、广阅读的重担就落在祖辈的肩上,隔代监管往往落空。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责任也就不能不落空。
  2.课外阅读时间被吞噬
  学生们的课外时间在干什么?他们肯定不是在阅读。从实际的情况分析,每个学生课外时间消费的方式是不同的,但大部分学生(一般被称为“好学生”)被固定于课本知识的学习上。随着电视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它们也是学生们消遣的主要方式之一。我曾经问过一部分被称为“差生”的学生,他们在课外干什么。他们说,一般是看电视或玩游戏,如果父母逼迫他们看书,他们就躲在一边看看漫画之类的书,蒙混过关。
  3.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表现在: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一般比较低,对孩子的阅读缺少指导;即使有的家长明白要让孩子多读书,还是不知道应该给孩子们买哪些书;许多学生在看完一本书后,既不做笔记也没读后感。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的效率一般不高。阅读不是学生的义务,应该成为学生的习惯。
  4. 课外没书可读
  我们可以到农村中小学校去看一看,它们所在的乡镇基本都有游戏厅和网吧,可几乎都没有书店。学校有了明亮的教学楼和绿草如茵的草地,可就是没有图书馆,即使有的学校有图书馆,其藏书量不但少,而且所藏的书中还有很多不适合青少年成长的书籍。农村的经济水平发展了,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改善了,但学生们的精神食粮依然缺乏。
  5. 没有阅读的氛围
  没有阅读氛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二是没有良好的学校阅读环境。家庭是学生的物质生活之源,大多数家长认为学校是孩子们读书的地方,因此,不必过多地为他们创造家庭读书环境;学校也没有成为他们课外阅读的好地方——在教室里是不能看“闲书”的,再加上科目多,作业量大,也就不会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了。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1.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有书可读
  农村中学生的图书资源很有限,但也不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我们可以将各种资源整合利用。首先,学校要利用好图书馆这个平台。图书馆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将报纸和书刊这些公共资源放在图书馆内,让学生参加进来。其次,要办好班级的互助阅读,充分利用好学生手里现有的课外书,让大家交换着看。第三,要鼓励学生买书,鼓励家长一起读书,让部分家长也参加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来。在鼓励学生买书的同时,我们老师也做些指导,最好是能给学生们一个书目,将初中三年或青少年时期该涉猎的书目都列出来,并尽可能给每本书做个简介,以便加深对图书的印象。
  2.和学生一起阅读
  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的水平高低不仅影响讲课的质量,还会影响学生的言行。一方面教师的阅读有利于自己的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只有自己阅读了,才能指导学生怎么去阅读。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写读书心得,自己也要写,这对阅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新教育实验提倡的“晨诵、午读、暮省”,就是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写作,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3.加强课外阅读的宣传,注重阅读的养成教育
  积极加强课外阅读宣传。学校和班级可以定期开展课外知识竞赛等相关活动,让阅读者得到荣誉感,激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带来了快乐,快乐就会促进阅读。还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向学生介绍图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我们更要努力保持他们的阅读兴趣,在通过一段时间的习惯培养过程中,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养成教育时,我们教师要注意树立榜样,鼓励进步,让课外阅读的学生带动学生喜欢上课外阅读。◆(作者单位:江西省湖口县凰村中学 江西教育期刊社)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笔者认为,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这应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追求。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享受到自由而快乐的学习呢,让学生个性拥有更多发展的空间?  
摘 要:伴随着每一次新课改的出现,小到课时、教材,大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师素质都会随之而出现新的变化,而担任教师培养任务的师范院校,又是最早站在风头浪尖的旗手,虽然新课改的直接实施者是一线的教师,但新课改能不能保持一种持续的良好的发展势头,师范院校可谓任重道远。因此,尽快完成新课改背景下师范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不仅刻不容缓,而且意义深远。  关键词:隔代教育 教育理念  新课改不仅对传统的教
1月23日1时50分,开发商深圳市邦兆公司召集500多人,带着挖掘机强拆深圳龙岗区布吉街道长龙社区市场商铺,导致部分楼体被破坏,数人受伤被送往医院。事发后,深圳龙岗区区长要求
2003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进行了一项“有关非典问题的北京地区舆情调查研究”。本论文是课题的一部分,旨在依据抽样调查的数据来探讨重大事件中信息披露的传播效果
课堂教学气氛是由教师与学生互动产生的—种环境。它影响着课堂上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学的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是重要的教学情境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兴趣、积极性、满意程度以及师生间的关系。那么哪些因素可以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呢?  首先,教师的因素  第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对教育事业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甘愿为培育祖国的未来接班人献出毕生精力
语文教学的定位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着力于学生学习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素质的自我培养,着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造精神、合作意识的自我培养,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健康的、完美的人。在“生本教育”实践下的课堂能够较充分地完成这种定位。  一、目标定位的和谐  “生本教育”提倡的是先“学”后“教”,因此课的前期准备工作全部由学生分组完成,要先后解决这样儿个问题:分析任务的要求——进行
学习语文,理解语言的意义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运用是“言语”。理解语言和言语是学习语文的两个主要部分。把语言学习放在言语中完成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  例如,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文章用清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安详的景象,抒发了在特殊背景下对现实不满的淡淡哀愁和幻想得到超脱现实后的喜悦之情。本文行文清晰,结构明了,所描绘的内容层次分明,又表现了人物思想感情和
2001年秋,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根据作文教学的规律,提出了四项改革要求: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要写出自己真实的心理或真切的体验,反对假话、空话、套话;2.写作要有创新,力求有创意表达,力求文章有新观点,新信息;3.写作要善于想象和联想,使文章的内容更加生动丰富;4.多写话题作文,少写命题作文,减少对学生思维的限制,给学生写作发挥的广阔空间。针对以上要求,我认为应在以下方面训练写作。  一、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做法。  一、 以文为载体,用文意悟理  语文教材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渠道。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如:勾践的“卧薪尝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首先
根据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结合宁波实际,我们可以对宁波工业主导产业进行这样的选择与定位:石油及化学加工制造业、机械装备制造业、钢铁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