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水稻生产中化肥减量使用技术的路径探讨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09b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前许多种植户化肥使用过量、肥料利用不合理等现状,该文就开辟有机肥源、合理施肥、减量施肥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重点提出按需精准施肥、增苗减肥技术、优化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及推广种养综合模式等若干技术路径,着力发展绿色生态有机水稻生产技术,致力于实现稻米转型升级,农业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稻生产;化肥减量;路径;马鞍山市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9-0074-02
  1 马鞍山市水稻生产中肥料利用现状
  “十一五”以来,马鞍山市粮食产业发展以追求产量为主,呈现连年增产态势,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肥料的使用不合理、不科学。马鞍山市水稻生产中肥料利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化肥使用量过大 据调研,马鞍山市水稻种植户2008年以前化肥施用量约为750kg/hm2,现在化肥施用量约为1125kg/hm2,部分甚至超过1350kg/hm2。但由于我国化肥利用率一般不超过40%,增量施肥增产的边际效应几乎为0。同时,化肥用量的大幅增加,不仅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更加速了土壤理化性状的恶化[1]。
  1.2 有机肥使用面积较少 大多数农户过度依赖化肥,只有少数有机水稻、绿色水稻种植户注重施用有机肥,由于秸秆禁烧政策的严令实施,种植户被动将秸秆粉碎还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有机肥的施用面积。总体来说,马鞍山市水田有机质含量偏低(基本在2%以下)、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偏高,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较高。
  1.3 肥料使用时期、类型不合理 笔者在马鞍山市内各县(区)水稻种植户肥料使用习惯调查中发现:农民在肥料施用上主观臆断性强,不会因苗施用,也不能根据水稻生长发育规律科学适量施用基肥、分蘖肥、穗肥;部分农民不施用基肥,将基肥的肥料延迟到分蘖末期施用,造成缺磷少钾田块苗期生长不良、产量低;部分农民只施用一次基肥(非缓释肥料),不追肥,造成群体不够、穗粒数偏小、植株早衰,产量不高;也有少数农民所有追肥均使用复合肥(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5%,总含量45%),造成磷、钾元素的浪费等等。
  2 水稻生产中肥料减量使用的基本思路
  树立低碳、循环、生态的农业发展理念,要在摸清水稻生育进程需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一是减少不合理施肥,实现肥料利用率提升[2];二是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改良[3];三是优化种植结构,实现用地养地结合。
  2.1 立足科学施肥,实现减量增效 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的规律,确定施肥总量,再按照水稻生育阶段的需肥特点科学制定配方,实施精准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同时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研究表明,比常规施肥减量20%和减量30%,其产量和产投比较合理,可在生产上逐步推广应用[4]。
  2.2 广僻有机肥源,增施有机肥 大力推广全量秸秆粉碎还田技术,能保障土壤本身的特性和结构,使其不受单纯化学肥料的破坏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将化肥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充分发挥土壤的增肥增产效果,同时解决稻田自身资源循环利用和大气污染问题[5]。充分利用种养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还田,达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目的,对有条件的种植户,要树立地力保护意识,恢复大集大造有机肥的优良传统,增加稻田有机肥施用量,提升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实现水稻高产、优质。
  2.3 优化种植结构,培肥土壤地力 稻麦连作为主的地区,可以通过水稻与经济作物或绿肥连作,充分发挥稻田土壤自身调节、培肥的功能,同时可以采用种养循环、农牧结合的模式,不施或少施化肥,达到化肥减量、地力培肥的目的。
  3 化肥减量施用的技术路径探讨
  3.1 在生产过程中按需精准施肥 根据单位面积目标产量-基础产量(在不施用任何肥料能收获的产量),计算出各种营养元素需求量,再根据氮素利用率(按照40%计算)测算出氮元素的施用总量,磷、钾元素分别按照表1、表2要求测算出施用量。根据水稻需肥规律分别计算出基肥、分蘖肥、穗肥用量,实现按需精准施肥,同时配合深施、匀施等施肥方式,以达到减少营养元素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
  3.2 探索“增苗减肥”技术 笔者通过深入种植大户发现,在常规的机插秧密度下,稻米加工后白粒多、碎米多,造成整精米率下降。经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在2015年建议种植大户增加机插秧基本苗(每穴增加1~1.5个基本苗),主攻水稻6~7这2片叶片抽生时发出第2分蘖,同时适当提前考田,大大减少晚发分蘖和小分蘖的发生。采用上述种植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分蘖肥使用量(约减少1/3),同时减少了高位分蘖、无效分蘖数量,提高了平均穗粒数,实现了稻米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同步提升。
  3.3 合理设计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 农户特别是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要科学合理规划全年的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建议安排全部种植田1/3左右实施杂交稻和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油菜品种连作,以充分发挥油菜用地养地作用。同时,由于油菜秸秆全量还田,对下一茬水稻影响较小;安排1/3的田块实施生育期较短的粳稻品种与小麦连作,在保证水稻产量的情况下,又能保证下一茬小麦在适期内播种,为小麦高产奠定基础;安排1/3田块实施生育期较长的高产粳稻品种与绿肥连作(绿肥可选用紫云英或普通油菜,在盛花期翻耕),解决水稻收获迟,种植小麦产量不高、效益低的问题,同时又能培肥地力,减少下一茬作物化肥使用量(该模式非常适宜绿色水稻种植大户)。以上3种模式在全部种植田内轮换实施,实现减量施肥、平衡养地的效果。合理的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不仅能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保证全年各茬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能错开田间管理时间、提高各茬作物田间管理的到位率和效果。
  3.4 统筹布局种养循环、农牧结合 笔者近年来在推动优质水稻生产过程中,主要致力于推动绿色水稻生产模式和有机水稻生产模式。绿色水稻生产要求氮元素肥料施用量的50%来源于有机肥,在施肥上要注重秸秆全量还田、增加有机肥施用比例,同时辅以稻鸭共生技术,以达到增施有机肥、减少病虫草害的作用。稻鸭共生模式下的绿色水稻生产技术可以减少1/3以上的化肥使用量。有机水稻生产上可采用稻虾连作混养、稻虾鳖连作混养、稻鸭共生技术3种模式,上述模式的共同点是不施用任何化学肥料,只需要在水稻移栽后5d施用饼肥或米糠(施用量约为750kg/hm2)作基肥,在抽穗杨花前结合灌水施用腐熟的饼肥(施用量约为150kg/hm2),有机水稻收获后可种植绿肥作物,既能为春季田间的水产品提供饵料,又能肥田。
  参考文献
  [1]蔡炳祥,刘晓霞,李建国,等.连续实施化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4):471-474.
  [2]謝文法,叶惠华.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68.
  [3]周峰.有机无机肥结合对土壤环境和蔬菜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资,2014(4).
  [4]康洪灿,李国生,钏兴宽,等.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施用技术试验初探[J].中国稻米,2017,23(4):176-179.
  [5]明万兴.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价值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36(2):13.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2016年西瓜3个播种期种植试验,对西瓜关键生育期间气象条件分析,结合西瓜产量产值以及衡山县30年气候资料,得出了衡山县西瓜种植高产高效的种植时段为5月上旬—5月下旬,农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西瓜的播种种植,加强田间管理,获得西瓜的高产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衡山县;西瓜种植;气象条件;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
摘 要:开展不同带状整地方式对油松生长及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带状整地方式在树木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等方面都高于对照不整地处理,生物量也高于对照处理;在林木经济效益方面,虽然带状整地费用支出较多,但是在林木费上要高出对照处理,并且林木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品质优于对照处理。  关键词:带状整地;油松;生长;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
环境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随着环境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仍在不断完善。该文针对当前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从理论入手,剖析期间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实例,开展实践教学的方法体系分析;最后从教学内容、形式和考核等几个方面提出对应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法建议,籍以可以为逐步提升环境信息系统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该文将中药药理学与前沿教学模式相结合,充分发挥了中药药理学的特点和优势,对高校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文化融入以及人文素质的综合培养。设置的中药药理学翻转课堂教学,让学
摘 要:为了解“肥力奇”牌有机肥料在冬季辣椒上施用的效果,采用大区示范对比试验设计,以常规农家肥为CK。结果表明:在施用高钾(15-5-20)复合肥2250kg/hm2的基础上,该有机肥料极显著地提高株高,增加单株挂果数,也显著提高单果重,产量达37934.66kg/hm2,纯收益为111964.78元/hm2,分别比CK增加3126.01kg、10053.64元,比CK增产和增收8.98%和9.
摘 要:以32年生杉木大径材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20cm、25cm、30cm 3个不同胸径杉木单株不同径级根生物量及其垂直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杉木胸径的增长,杉木单株根系总生物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杉木粗根总生物量表现为胸径30cm>25cm>20cm,杉木大根总生物量表现为胸径20cm>30cm>25cm,杉木中根总生物量表现为胸径25cm>20cm>30cm,小根及细根总生物量均表现为3
摘 要:该文介绍了塞罕坝客源市场现状,并对客源市场进行定位,预测客源市场。在此基础上对塞罕坝发展进行了定位分析,并提出了发展策略。  关键词:塞罕坝;旅游市场;分析;定位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5-0101-02  1 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塞罕坝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北京、天津等周边城市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出游动机也更加明显,
摘 要:该研究分析了现有杉木林采用等高线带状间伐后套种千年桐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改建后林分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形成了线状斑块结构,提高了物种多样性,增加了林分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带状更新的7年生千年桐生长发育良好,千年桐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分别达到6.7cm和7.8m,平均单株产桐果量4.45kg,改建后的杉木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分别增加10.9%和13.7%,有利于培育杉木较高径级的林木。经方差分析
摘 要:农林院校的大学生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一农林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行为在总体上而言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但是在生态文明认知程度、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等方面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因而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这一平台,加大对大学生生
以米楮林为试验树种,按照弱度(1800株/hm2)、中度(1500株/hm2)和强度(1200株/hm2)三种抚育强度为试验组,天然米楮林作为对照(CK),检测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存储量,筛选出适合人促米楮林的抚育强度。结果表明:在0~25cm土壤层,弱度抚育强度(1800株/hm2)土壤的容重为1.28 g/cm3,有机碳密度为21.82g/kg,有机碳存储量为21.82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