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主旋律电影跨时代翻拍特点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525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行仓库保卫战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524团在上海即将沦陷之时,退守在四行仓库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的战役。本文就电影艺术文本对1938年应云卫版《八百壮士》与2020年管虎版《八佰》进行对比分析,找寻经典题材主旋律电影跨时代翻拍的特点。
  【关键词】八百壮士;八佰;国防电影;主旋律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5-193-03
  【本文著录格式】李欣蔚,张新英.浅析主旋律电影跨时代翻拍特点——以应云卫版《八百壮士》与管虎版《八佰》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5):193-195.
  引言
  中国电影史上关于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影片一共有4部,一是1938年4月2日由香港中南光荣影片公司出品,鲁司导演,邝山笑、小燕飞、伊秋水等人主演的《八百壮士》;二是1938年由中国电影制片厂出品,应云卫导演,杨翰笙编剧,袁牧之,陈波儿等人主演的《八百壮士》;三是1975年由台湾应云卫版《八百壮士》与管虎版《八佰》导演丁善玺拍摄的《八百壮士》;四是于2020年上映的由导演管虎拍摄的《八佰》。本文拟以应云卫版《八百壮士》与管虎版《八佰》为例,通过对比分析电影中群像的构建、影像风格的嬗变以及对主题意蕴和意义的辨析,来探讨主旋律电影在新时代翻拍的新特点。
  一、人物群像的构建
  《八百壮士》着重表现团附谢晋元与营长杨瑞符的指挥引领作用,尤其是袁牧之扮演的谢晋元戏份最多。但导演应云卫对谢晋元的塑造不是建立在矛盾基础上的角色性格与情感的流露,只把他作为四行仓库保卫战事件中一个符号化的将领,进行功能性的陈述。除此之外,在表现四行仓库其他士兵的形象时,也只是模式化的罗列士兵們的不同情绪:或在互帮互助中彼此慰藉、或慷慨赴死、或思念沦陷的家乡,以此达到抗战的主题。《八百壮士》里苏州河南岸的上海市民形象贯穿整部影片,既有救助伤兵、协助士兵搬运物资的平民;又有动员鼓舞大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的号召者;还有各个阶层、不同年龄积极踊跃为仓库壮士们集资募捐的普罗大众,并在影片第四本、第五本、第六本中被浓墨重彩的刻画,在群众自发的号召之下,老百姓纷纷献出自己的力量,有捐赠血汗钱的车夫、有囊中羞涩只能捐赠东西的男人、还有捐赠金钱首饰的妇女等。
  比起《八百壮士》,《八佰》所塑造的人物群像规模更加宏大,不仅体现苏州河两岸士兵与市民的鱼水之情,还深入挖掘战火硝烟下小人物的心路蜕变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四行仓库内基层士兵群像的戏份多于高层将领,并着重塑造了捍不畏死的山东兵齐家铭、陈树生、朱班长等和心生怯意的士兵,如端午、小湖北、羊拐、老铁、老算盘等。谢晋元、杨瑞府的戏份被削弱,因而将领的引领作用被冲淡,重在表现士兵自我的觉醒。对南岸英租界,隔岸观火的各阶层中国人的塑造更为生动和饱满。比如:起初每天拿着望眼镜观察仓库守军情况到最后愤怒拿出枪射击日寇的大学教授;因为跑得快愿意赴死为四行仓库送电话线的刀子;在守军冲桥时,亲自拎着两箱珍贵的吗啡为守军治伤的赌场老板蓉姐等。其中《八佰》里人物群像的塑造得益于角色方言的运用,这也是影片的一大特色,来自五湖四海的“八百壮士”,本身就具有地域的差异,带有地方色彩的文化属性。影片中方言的运用基本囊括了中国七大方言区的代表性方言,导演力图让每一个人代表中国的一个地方,勾勒出了一幅中华儿女共同反抗日寇入侵的图景,塑造了一种全民族集体抗日的形象,有效地调动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但管虎导演在塑造四行仓库内性格迥异的的小人物时,错误的将这些人物的共性寄情于没有任何营养价值的“性与欲望”的探索。同样表现女童子军渡河为四行仓库献旗的情节,《八百壮士》里的旗帜用油纸包裹被杨慧敏拿在手上。而《八佰》里的旗帜则缠裹在杨慧敏身上,通过羊拐和老铁的主观镜头观众看到脱掉上衣的女童子军,将裹在身上的国旗揭下来露出香肩玉臂的背影,充满了猥琐的凝视之感。而后又出现了端午问小湖北,“她香不香?”的对话镜头。导演刻意强调了女性的特征,但是这种特征没有激起男性士兵的雄性阳刚保护心理,却产生了另一种低级趣味的问询,对剧情发展无任何作用。还有姜武扮演的懦弱老铁与王千源饰演的羊拐在片中反复讨论“女人是什么滋味”,虽然情欲是动物的本能、是人之常情,但是在家国大义下,在紧张的战斗过程中真的有这么多的真性情互动吗?仿佛是导演为了刻画人物的人性有意为之,女人也成了塑造他们性格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人物角色陷入“觊觎女人”的欲望泥潭,不能自拔。这种欲望正是通过镜头中对女人的目光凝视探索、言语对话探索、精神幻想探索表现,猥琐至极充满了低级趣味,没能表现出男人和女人作为兄弟姐妹同胞的高尚情感,削弱了《八佰》的家国情怀。
  二、影像风格的嬗变
  《八百壮士》总共6本,影片虽无人声,但全程配乐。其中《满江红》的配乐出现多次,尤其在片尾被慷慨激昂的唱出来,与画面中飘扬在四行仓库楼顶的国旗相呼应,向人们传达了一种团结一致、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在第四本中出现了男声雄浑悲壮的《松花江上》,配合醒目的歌词字幕,借此曲诉说国土沦陷的哀痛,渲染了抗战悲怆的氛围。影片主题曲《歌八百壮士》由桂涛声作词,夏之秋谱曲,歌颂了八百壮士前赴后继、英勇不屈、殊死抗争的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的民族意志,通过多次重复“中国不会亡”的歌词,强化抗敌信念,鼓舞振奋着亿万中华儿女。影片表现出一种“新闻式”纪录的格调,用纪实的手法迸发民族不亡的气息,既表现了爱国军队抗击侵略者英勇无畏的战斗场景,又营造了上海人民热烈声援国民党守军的时代气氛。在战斗场景中融入当时战争的真实画面,作战情节扣人心弦、险象迭生。影片还多次运用正反打镜头、匀速拉镜头等拍摄手法与叠画、积累蒙太奇等技巧,把剧情推向高潮,点燃民众团结抗战的情绪。尤其是在表现“八百壮士”的英勇事迹被新闻工作者发扬光大时,多次的叠画放映,特写报刊上刊登的新闻,配以轻快的音乐,营造了昂扬、热烈的氛围。   由于时代的发展,电影技术的不断迭代创新,因而在视听效果上《八佰》理应更胜一筹。《八佰》在表现作战场景时,依靠画面主体人物动作性、方向性和空间环境战斗气氛的快速剪辑,辅之枪炮声、厮杀声、马鸣声等音响效果的组接,视与听有机结合,增强了战斗场面的丰富性、真实性,还原了一个紧张、激烈、残酷的正面战场。影片还注重柔和、写意而富有冲突美感的光影处理,将观众带入到富有诗意的精神世界之中。片头俯拍大全景的摇镜头揭示了南岸与北岸的鲜明对比,霓虹灯下歌舞升平的英租界反衬着尸横遍野黑暗死寂的人间炼狱,光影的差异揭示了守军真实残酷的处境。《八佰》在表现壮士身绑炸弹从高楼跳下与日寇同归于尽时,多次切换南岸不同身份、不同阶层同胞的反应镜头,特写人物的眼神特征、面部表情等细节。这种注重角色主观体验的镜头调度与叙事视点的多重转换,强调了士兵们英勇无畏的行为,展现了同胞内心对敌人的憎恶、对牺牲士兵的敬仰以及爱国情怀真实情感的流露。
  影片中一匹白马贯穿始终,纵观它出现的场景,画面呈现柔和的暖色调,镜头下的它更具奇幻色彩,烘托了神圣、无暇、柔美之感,使得影片在情绪渲染上“活跃”“高调”起来,将现实主义战争题材赋予中国式的浪漫色彩。白马是自由、光明、希望的象征,代表着四行仓库里顽强不屈的国军将士,是在国家危亡下中华民族团结一致、顽强抗争、坚韧不拔精神的写照。再者,“赵子龙”也是《八佰》里重要的符号元素,“小湖北”多次在梦境或者幻想中看到赵子龙一员孤将,单枪匹马力敌千军的场景。后来端午牺牲后,他在小湖北的幻想中化身京剧中的赵子龙,身骑白马,手握长枪,无所畏惧直冲曹营。这是小湖北对“关公忠义,赵云报国”的理解,是他对哥哥端午为了护旗献出生命的认同,更是他心智成熟的象征,以至于他最终选择留守四行仓库,拿起枪来守护战士们的撤退。影片中魔幻的写意本身就带有隐喻性,奇观化的视觉特效与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给予观众全新而震撼的观感,诗意美与悲剧的崇高美相融,使《八佰》展现出一种颇具浪漫气息的抒情风格。
  综上,在影像风格上,《八百壮士》以一种纪实的手法再现真实的景象,虽无人声,但音乐、曲调的使用,对画面剧情进行及时的主观评价,回肠荡气,令人动容,深沉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操。新时代的《八佰》视听语言更为丰富,光影质感与特效手段营造出超现实主义的魔幻场景,赋予了创作者的审美情趣与浪漫情调,并以此表达中国人身上忠勇气节的民族精神。
  三、主题意蕴的定位及意义辨析
  1937年12月,南京失陷后,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8年1月,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汉口成立。而后在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国营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及中央摄影场先后撤至重庆,一时间,作为抗战大后方的重庆云集了国内众多电影人士。尽管在物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们仍然努力摄制抗战影片,几乎每月出品一部。后来将1938年年底到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出现的电影及其制作、发行体系称为“大后方电影”。
  担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阳翰笙,根据“八百土兵”坚守四行仓库的真实事件改编的反映全民抗战的电影《八百壮士》,于1938年8月12日在武汉世界大戏院和上海大戏院公映。“阳翰笙希望在国防的意义上,能够唤起民众,动员民众参加抗战,而电影工作者则需要消灭一切小集团观念,从实践中学习提高,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民族解放的战士。”[1]可以说《八百壮士》是在民族危难间,优秀的电影工作人員将自己的电影梦与家国情怀相连,为抗战而作的中国国防影片,它有着意识形态的宣传感染作用。
  但在 1938年出版的《电影(上海1938)》中一则杂讯以“八百壮士不好,平安戏院将映” 为题,直言中国电影制片厂所摄《八百壮士》在导演、演员、技术工作上比之前由史东山编导的《保卫我们的土地》与袁丛美编导的《热血忠魂》逊色。再者,当时的影评这样评价《八百壮士》的缺点“故事大不够紧凑的连接,几处应有的高潮,都没有把它强调起来,使它更紧张感人,一贯是新闻式的记录,一个个的镜头,平淡淡一连串过去了。那种散漫之感,不知是导演还是编剧,不把它处理成一个更紧张的故事,也许是太忠于事实吧,只有那些勇敢的战士,一点一点感动人罢了”[2]。的确,《八百壮士》由于注重纪实性,而忽略了它的故事性,也没有将纪实性与故事性相统一,且作为一部国防战争片,它的节奏不紧凑,激烈紧张的战斗环境营造并不成功。
  但如今看来,《八百壮士》仍是进步的,值得肯定的。就内容而言,它“不仅表现了中国军队爱国军官的抗战热情,而且也表现出爱国士兵群众的英勇群像;不仅表现了军队的抗日,也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抗日。”“反映了全民抗战的真实。”[3]就意义而言,当年的电影人怀抱理想,筚路蓝缕,尽管在日本帝国主义蚕食中国之时,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电影信仰。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电影人肩负了民族战争所赋予的伟大任务,以电影为武器凝聚全民族抗日力量,为中国民族主义事业确立坚固的基础。正如蔡楚生所说:“我终究是一个电影实际工作者,正在祖国迫切需要各方面的电影工作者动员起来的时候,我不能为一已作太多的打算,我没有理由可以离开我的岗位。”[4]此时中国人民最迫切需要的一种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的意识形态,《八百壮士》作为“大后方电影”的代表,于民族危机之中放映,它所传递的爱国主义的主题以及民族主义的话语,给予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极大的鼓舞,迸发无穷的精神力量。因而影片“生意却不坏”,反响热烈,受到群众欢迎,并在法国和瑞士举行的反侵略大会上同样获得好评,在香港及东南亚等地上映也非常成功。
  电影《八佰》通过宏大叙事中人物群像的蜕变,表现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呼吁民众铭记爱国将士的浴血奋战。同时创作者巧妙的用诗意抒情的浪漫主义手法将中华审美与忠勇气杰的中国精神融入到战争的现实图景中。《八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国庆献礼影片,它的上映再次揭开历史尘封的记忆,使处在新时代的受众为之感念,但比起主旋律历史战争片的界定,《八佰》的商业气息更浓厚一些,作为2020年影院复工后首部华语商业大片,为受疫情影响疲软的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活力。
  四、结语
  1938年国防电影《八百壮士》主流意识形态及教化功能强烈,在当时有着积极的价值引领作用,因而不能忽视它在影史的地位。《八佰》作为一部主旋律商业电影,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发扬中国精神,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找到了意识形态诉求与大众审美需求的平衡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传递主流价值观的目的。《八佰》在群像的构建上,注重平凡小人物民族意识觉醒的心路历程,在事件铺陈中奠定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基调。在镜头语言上,将中国传统精神的美学追求赋予浪漫化的影像风格表达。在主题意蕴上,更加多元化,既有同仇敌忾、团结一致的民族情感,又表达对浩气长存壮士们的感念与缅怀。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体现了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翻拍的新特点。
  参考文献:
  [1]丁亚平.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15.
  [2]白薇.进步的电影——《八百壮士》及《孤岛电影》观感[J].中国电影(重庆),1941(2).
  [3]程继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4]蔡楚生.我们的自由——《前程万里》的作者与演者[N].重庆中央日报,1941-01-11.
  作者简介:李欣蔚(1998-),女,山东德州,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电影学;张新英(1979-),女,山东高密,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这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工艺美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如何使传统工艺美术更好的继承与发展,则是一直困扰业内人士的重要问题。拘泥于传统,就会失去市场;大胆创新,则会丧失文化意蕴,所以,对于传统工艺美术该何去何从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本文以木雕为例,对工艺美术的现状进行了
【摘要】彝族是一个以热情好客著称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彝族人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牟定山区的彝族在酒、肉、苦荞等食物中有着自身独特的民族饮食特点,形成一个民族独特的用餐礼仪,这些在彝族文化中占重要地位。  【关键词】彝族;彝族饮食;楚雄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牟定彝族人民凭借山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断传承和发
【摘要】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具有用词对仗等文化特征。楹聯文化历史悠久、用途广泛。对楹联文化的研究,可以提高民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山西闻喜县寺底村有创作楹联的传统,在当代社会颇受重视,有固定的创作群体和传承群体,并在节庆和婚丧嫁娶人生礼仪场合广为应用。楹联成为寺底村的标志性文化,对传统村落的振兴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楹联;文化;寺底村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愈加凸显。从基础教育开始,国家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音体美等各项学科的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新兴教学手段的引入,使基础教育的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效果。在小学的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已逐渐被认同和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充实了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给予课堂无限的活力和创新性。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小学美术课堂更加生机勃勃。基于
【摘要】波提切利的名画《春》,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绘画代表作之一,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对人、神及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对这些理解加以探讨,试图找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解这些关系的“完美”思想境界。  【关键词】《春》;人性;神性;和谐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开端,时代需要有新的激情和活力来建构起新的社会运行模
【摘要】中国细石器及其工艺的分布是广泛而不平衡的,典型的细石器几乎都见于中国北方并且长时间延续了下来,而中国南方的细石器遗址则分布稀疏。南北方细石器在分布、延续、工艺上的差异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南北方两个存在细石器技术的遗址进行了比较,希望能从中有所启示。  【关键词】细石器;虎头梁遗址;西樵山遗址  【中图分类号】TG174 【文献标识码】A  安志敏先生曾经把细石器定义为:采用特殊的
【摘要】久石让(Joe Hisaishi)1950年出生去日本中野市,作曲家、钢琴家,早年毕业于日本国立音乐大学。与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多年的合作过程中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典型个人艺术特色的音乐作品。本文选取其中一首为论述对象,试图研究其作品中的古典与现代融合的特质。①  【关键词】和声;传统;现代;序进;色彩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作曲家久石让的音乐作品在中国有着众多的听众,他
【摘要】独白是一种常见的编剧技巧,它丰富了剧场的表达手段及美学内涵。当下,在对现当代表演艺术的探索中,往往忽略了独白剧场的肢体表达,甚至觉得独白和肢体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审美维度。鉴于此,本文结合《悲情时光》的艺术实践探讨独白剧场中的肢体表达,并提出“综合有机术”的表演训练理念,期待当代剧场能呈现出更丰富的审美维度,让观众可以领略到潜藏在肢体表达中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独白剧场;肢体表达;《悲情时
【摘要】2019年以来,浙江省力推“诗路文化带”建设,努力挖掘诗路沿途的文化宝藏。金华市博物馆蕴含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对儿童在诗歌文化研学教育项目及服务“诗路金华”建设方面的作用还未凸显。本文将以金华市博物馆开展的儿童教育项目为例,探讨金华市博物馆诗歌元素与儿童诗歌文化传承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具体的博物馆文化研学项目发展模式,旨在推进博物馆在发挥服务“诗路金华”建设和儿童诗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
【摘要】清代中叶的基层社会群体伦理观念,与我国各民族的伦理文化与本民族人民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及风俗习惯紧密交织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价值标准与处世方法。《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是研究清中期基层社会伦理关系、管窥清朝社会结构的重要档案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据此,本文将以《清嘉庆朝刑科题本史料辑刊》为例,从清代中期基层社会群体的生产、生活和等级伦理观念三个方面,对其社会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