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专属交往”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ING04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日晚饭后,我们带着小睿去对面新建的广场散步。当走到一个较高的平台旁边时,小睿停了下来,和我玩起了丢手绢的游戏。
  正当我俩玩得起劲的时候,旁边走过来一个小女孩,身边还站着她的妈妈。小女孩安静而友好地看着我们,能感觉出来,她很想参与我们的游戏,我便顺口问小睿:“要不要邀请小姐姐和我们一起玩?”小睿静静地看着小姐姐一会后,笑着点了点头。
  我转头问了小女孩两遍:“要和我们一起玩丢手绢的游戏吗?”她都微笑着摇头。一直站在旁边的妈妈也催促她:“快去跟小妹妹一起玩吧。”可这个小女孩只是专注地站在一旁,认真看着我和小睿玩,我们大笑,她也跟着笑。
  玩累了,小睿便停下来,开始尝试从高台上往下跳,再踩着另一侧的花坛边,想一步跨上这个高台。当她发现自己一步够不着的时候,便示意让我帮忙。这时,小女孩走到小睿旁边,娴熟地一步跨上了高台,然后转头微笑地看了看小睿,又从高台跳到另一边的花坛上,绕了个圈,再走回来……原来,她在用无声的行动,“示范和邀请”小睿和她一起这样绕圈玩。
  小睿很快领会了小姐姐的意思,开始紧跟着小姐姐,一会爬,一会跳,一步跨不上高台,就分两步。两个孩子一起沿着窄窄的长方形花坛绕圈圈,完全忘了我们大人的存在。
  我静静地在一旁观察她俩。发现刚开始转圈时,即使很默契,她俩也仍未有过任何对话,仅仅是用眼神在交流和示意:“我们去哪里玩?”“我们怎么玩?”当转到第四、第五圈的时候,她俩开始频繁对视、频繁微笑,到最后一起哈哈大笑——那种放松和愉悦的状态,好似早已熟络的老朋友。我完全被她俩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彼此信任的“交往过程”深深地打动了,心里觉得特别温暖和美好。
  快9点半的时候,小女孩的妈妈说要回家了,我这才想起要问小姐姐的名字,并提议给她们拍照作纪念。一直不喜欢拍照的小睿这次非常配合,还甜甜地叫着“文文姐姐”。虽然在她俩一起玩的这两个多小时里,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可那种默契程度和愉悦状态,能看出她们很是享受,因为那是属于她俩的世界。道别时,小睿依依不舍地跟文文姐姐挥手,一连说了好几次“再见”,我没想到她对第一次交往的陌生朋友这么重视。
  这是我第一次观察孩子之间的交往过程,原来,在社交上,孩子天生就拥有自己的“专属语言”、“专属方式”和“专属节奏”,不需要大人所谓的说教和引导。当家长退出孩子的视线,不“自以为是”地干预孩子时,孩子天然的“社交天赋”才会渐渐绽放,吐露芬芳。
其他文献
刚推开卧室门,我立马就血气上冲:墙上挂着的一幅肖像画被红色彩笔涂上了胭脂和口红,床单下摆还被剪得全是大大小小的窟窿。不用问,准又是女儿的杰作!  其实,这种情况也不是第一次了,自从她会走路开始,家里的东西就常冷不丁地遭遇变脸:我遗忘在桌子上的手机会被她洗肥皂浴,外婆放在抽屉里的红蜡烛会被她掰成一段一段的,家里的杂志会被她用订书机将四边全部订起来……反正只要是她想动又够得着的,无一能逃过她的小手,让
清晨上班途中,车行至站点,上来了一拨乘客,其中有几位老人。我坐在前排,见此状赶忙起身让座。我的前面坐着一个小男孩,大概7、8岁的年龄,抱着个沉重的书包在胸前。男孩看见老人后,也立马站起来让座。  让完座后男孩很高兴,他和站在身旁的母亲一边往后挪动着步子,一边仰着小脸央求母亲帮他把书包背上。男孩兴奋的表情,表明他想得到母亲的表扬。谁知,母亲却白了他一眼:“傻瓜,谁让你让座的!活该你得背这么重的书包。
立秋过后没几天,多多就出状况了:喉咙又干又痒,还有咳嗽。妈妈想肯定是着凉了,赶忙去药店买了感冒药和止咳药给多多服用。可奇怪的是,这些以往很管用的药物一点儿也不灵了,妈妈对自己的“诊断”动摇了,便向一位中医儿科专家咨询,专家经过仔细检查后告诉她:多多患的根本不是感冒,而是“秋咳”。  秋咳具有以下特点:患儿咽部发痒,干咳无痰;白天咳嗽轻,活动如常,一到夜间及早晨醒来咳嗽加重;既不发烧也不流涕,对感冒
早上临出门时,我再次提醒儿子:“书本文具都收好了?”儿子很不耐烦:“收好啦!收好啦!真是罗嗦!”我说:“好吧,自己的事自己负责!”事实上,我已经发现他的语文书和练习册落在抽屉里,但我不动声色。下午,儿子放学回家,一进家门,就往书房里跑,乱翻一气。“谢天谢地!终于找到了!”儿子抱着被冷落了一天的语文书,非常高兴。我问他:“今天有没有挨老师批评?”他说:“批评了,还罚抄作业两遍,不过,这是小事,我最担
学习一门乐器的好处自不必多说,可是孩子年龄小,坚持性差,最容易半途而废。为杜绝女儿出现这种三分钟热度的情况,我们可是煞费苦心。  欲擒故纵,足足胃口  妞妞说了很多次要学古筝,但我依然没轻易表态,只是带她到培训点听听、摸摸,就是不提报班的事。足足吊了将近半年的胃口,确定妞妞不是心血来潮后,我才答应了妞妞,同时严肃地告诉她:学习古筝就要长期坚持,天天练习,会占用不少玩的时间,不能做到就不要报班。妞妞
孩子一发烧,许多家长就急于给服用退热药,期望孩子立马退烧。不退烧怎么办呢?或者暂时退热后又烧起来了怎么办呢?这时家长便再次用药,多次用药。殊不知,用得越多副作用越大,孩子病情越反复迁延,烧退得越慢。  先谈谈最近遇到的两个患儿。患儿A发烧3天,家长每6个小时给服用退热药,结果烧未退,白细胞降至八百。患儿B发烧5天,家长焦急万分,不仅频繁使用退热药,而且擅自提高剂量,误以为药量越高退热效果越好,结果
8等于几加几?  玩法:两个人随意从52张牌中(除掉大小王)抽出一张,再利用分解与合成的方法一起来组数。  这次,我抽到的是8,我们需要找到能组合成8的数字。“1加7。”我先说出。“3加5。”豆豆不甘示弱。我们俩又开始比赛看谁的速度快,堆的牌更多。豆豆每次都是抢着来答,为了不让我抢先回答,还会跑过来捂住我的嘴巴,自己先回答。更好笑的是,有时占了抢答机会后,又忙乱地拿笔在纸上计算,或用手指算数。  
女儿从小学过很多东西,包括跳舞、溜冰、踢足球、打桌球、游泳、拉小提琴、画画、写作、烘焙等。  我之所以称它们为“东西”而不是“才艺”,是因为我从不认为学了就要精通——我只是希望她知道世界上有这些好玩的事物。  找到生活的乐趣  女儿曾经问过我:“妈妈,你为什么要让我学小提琴、溜冰、画画……”我是这么回答她的:“因为妈妈希望你以后可以懂得欣赏好听的音乐、观赏美好的画作、拥有美好的姿态与强健的身体。妈
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位老师在给学生批改作业时,发现一个学生的书写极其糟糕,字迹大小不一,歪歪扭扭。老师非常生气,想给他的作业打上一个不及格。就在老师准备挥毫而就之际,他突然发现其中有一个字写得还不错。于是他改变了主意,将那个字用红笔圈了起来,并在旁边写了一句评语:“这个字写得真好!”  孩子回到家后,将老师批改的作业交给妈妈检查。在看到孩子作业的第一眼,这位母亲也和老师一样感到非常愤怒,脸绷得紧紧的
每到冬天,妈妈论坛、美食版块里,“进补”就成了热门话题,大鱼大肉也变成了孩子餐桌的主角,家长恨不得孩子多吃一口算一口。  可是另一方面,儿科门诊里,积食、便秘的孩子也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