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做新型教师。在这种改革背景下,具有课程意识是对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始终处于“教学的执行者”的层面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烈呼唤着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应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本文仅从对课程意识的理解,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体会及应用于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课程意识 主体 生成 资源 共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170-02
  
  课程意识是教师的一种专业意识,是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的课程观与方法论,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其核心即课程观。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而课程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教学材料、教师、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就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
  生成性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给定的一成不变的教育要素,而是与教师的人生履历和独特的教育理念,师生所处的独特社会环境、教育情景等直接相关的教育要素。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教师是动态课程的设计主体。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对策。
  教师即课程——教师以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教育理解为根据,改造着预计的课程,教师本身就是课程。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时刻联系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领域的各种有意义的背景,去改造着给定的课程。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学习意向、兴趣爱好、主要困难等来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等问题。
  以生成性课程观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意识:
  一、主体意识
  1.学生是课程的主体
  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实施的依据,要根据学生主体发展的要求,选择课程内容、处理课程内容、选择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
  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在某一个知识方面、某一领域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等,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操作,让他们去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师以知识的权威和拥有者居高临下,而学生则作为忠实的听众,去接受、记忆这些现成的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答案是唯一的标准,教师的尊严约束着学生。学生怕说多了、说错了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学生没有提出建议、彰显个性的机会,缺少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和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因此,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即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让学习成为学生实现自身发展的追求,这样的课程也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例如:在九年级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去讲实验,更不去演示实验,而是把这一节课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实验原理、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互相评价,归纳总结结论,使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追求。于是,在“测量液体的密度”的实验中,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先测量量筒的质量,再用量筒盛装液体测出总质量等方案都出现了,同学们就在互相评价中学会了如何正确的测量液体的密度。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点燃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完成了课程的实施。其特征是教师“讲”得少,学生“想”得多,强调“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2.教师是课程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学不仅是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用独特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将自己独有的人生履历和体验渗透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融入课程内容之中。
  例如:在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一节课的教学中,分子间的作用规律的教学是一个难点,知识抽象,我就大胆的用同学间相处关系做比喻,距离近了便有了矛盾,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距离远了便互相留恋,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等来理解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并用“距离产生美”,“距离有了,美却没了”来幽默了一把,让学生在体会切身感受的欢愉的气氛中理解了较为抽象的知识。
  二、生成意识
  课程的生成意识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对预设课程进行批判与改造
  先理解,把握课程预设,由预设课程变成创造,对课程进行再生产,内容的增删拓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
  例如在教完九年级物理“浮力”一节课后,给学生留的作业不是习题,而是探究性思考题,“死海不死”、“盐水选种”、“饺子熟了会上浮”等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发表意见,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2.课程意义的动态生成与重建
  使课堂成为一个开放系统,让科学世界观、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鼓励师生即兴创造。
  课程应向自然界开放,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课程应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课程应向自我开放,尊重个人的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念,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展示他的智慧和情感,学生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创造。
  例如:在九年级物理“大气压强”一节课的引入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让学生很顺利地将茶壶中的水倒出,然后暗做手脚,将壶盖上的小孔用透明胶带粘上,再找同学倒水。当同学信心十足地来到讲台上不能顺利将水倒出时,学生对司空见惯的现象禁不住感到好奇,这时我揭去透明胶带露出小孔将水倒出,大部分学生会恍然大悟:“是大气压的作用”,顺势引入新课。在教学中我没有去讲什么是大气压强,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大气压强、设计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演示实验,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一节课下来,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新课程理念。
  三、资源意识
  拒斥“圣经”式的教材观,确定课程的资源意识。教材仅是一种文本资源、课程的一种载体,不是全部。
  课程的资源意识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不拘泥于教材,要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创造因素,把教材看成是一个话题、引子、案例,不是课程的全部。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经验等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是紧扣课标,不是紧扣教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处理教材、超越教材。
  例如:在八年级物理(下)“欧姆定律”的教学中,我打破课程内容顺序,把定律放到上一节的探究中让学生去总结,下一节完全是理解与应用,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2.利用和开发多种课程资源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机会、条件、时空、途径。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瀚如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学生的成长不完全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来实现的,还需要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
  例如:在九年级物理“摩擦力”的教学中,我首先给学生留了一道作文题“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让学生去调查、体验生活实际中的摩擦知识,完成课程实施。也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曾有一名学生在作文中从放学走路回家到家吃饭、睡觉,描写到第二天早晨起床,生动有趣,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
  总之,现在的教学,已不能再像从前那样“1支粉笔+1块黑板+1张嘴+1本书”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当是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内化、吸收的热情,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即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修订本)[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1
  2 柳菊兴.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有一段精彩的有关生日的描写,就是几个人的生日正好遇在了一起。这个问题在数学上称之为“生日问题”,它是《概率论》中一个典型的数学问题。很多人都对生日问题进行过探讨和研究,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本文在总结他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讨,特别是与指定某人生日相同的问题、三人生日相同的问题和至少三人生日相同的问题,谈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典型 数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月18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全社会热切期盼改革取得新突破。当前,我国的改
对水电厂变压器的分接开关进行准确快速的检修是水电厂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在其中占据核心位置.本文主要从用途、种类以及检查过程方面对检修工作进行分析,这对设
21世纪,随着上海新一轮市政建设的来临,建筑企业如何把握机遇,以优质的质量和优良的服务抓住发展机遇,上海市各类建设公司竞相在市场中显现自己,以在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然
【摘 要】发挥自身的教学特长与优势,进行适当地引导,促使学生发挥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自主学习参与数学课堂活动,可以激励学生,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可以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指点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转变学习方式。  【关键词】有效 课堂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166-02     新课程要求老师提高素质,更新观
“数学素养”一词首次出现在我国数学教学大纲中,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目标从应试型向素质型方向的转变。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提高民族素质、丰富人才资源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实施这一目标,数学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完成这一历史重任,是广大数学工作者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仅就自己的认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更新观念,加强自身思想建设。  提高数学素养首
【摘 要】传统教育中讲授的简单易行性、反复练习的应试短期高效性,符合社会的功利性,对教育的创新起着强大的屏蔽作用。创新是教育的主流和目的,但其过程往往需要更多的教学时间,且与目前传统应试不和谐,使得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教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因此,充分利用和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以应试为指南的传统教育的垄断和对创新的屏蔽。  【关键词】传统教育 创新教育 屏蔽
摘要: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也取得了全面发展,并逐渐引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建筑施工质量。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影响部分,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降低工程造价的具体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对策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在这种的环境下建筑企业想要取得长远发展,一方面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经济不断增长,建筑行业获得了极大发展,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建筑行业想要在市场中保持强劲实力,保持一席之地,就要加强建筑工程质量与效率工作,在充分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上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这对提高建筑部门的经济效益有着显著作用。建筑工程施工环节是整个建筑工程主要成本输出环节,加强对施工环节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保证项目成本最大化利用率。在成本控制环节上采用现代先进
我国现代化发展速度在逐渐加快,促使电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而在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有效的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最重要手段就是电力营销,其中电费核算是整个电力企业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