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媒体海外雇员的培训策略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gage88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新时代国际传播的重要遵循。其中,聘用传播对象國的优秀媒体人才,实现海外站点人员本土化是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国际主流媒体的通用手法。近年来,根据中央关于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相关指示精神,我国主要媒体积极探索海外站点的人才本土化建设,大量聘用从业经验丰富和人脉资源广泛的海外雇员。随着海外雇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如何更好地借助这支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即最大程度地发挥海外雇员的作用,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与探讨。
  目前,我国国际传播人才本土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本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和传播对象国本土人才聘用两个方面。其中,关于本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研究数量较多,探讨也相对充分,一般会围绕两个阶段展开论述,第一阶段是指高校要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新闻业务精通、深入了解国情、熟练运用外语、熟悉国际规则的外向型复合人才”,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和强化“政治性、国际性、复合性和创新性”;①第二阶段是指媒体对从事国际传播实践的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全方位的培训工作,帮助其完善知识结构,使之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围绕传播对象国本土人才聘用展开的研究,基本上停留于考察世界主流媒体本土化人才聘用情况、建议我国媒体聘用本土优秀人才等相对较浅的层面,尚未有关于如何充分挖掘本土人员潜力、最大限度发挥本土人才作用的论述,缺少对国际传播海外雇员培训所作的思考和研究。本文认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围绕传播对象国本土人才的研究不能仅仅关注其聘用,即“量”上的增加,尤其是当我国国际传播海外雇员数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之时,更应该从“质”的角度提升海外雇员协助本部员工“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能力,系统、全面的培训对于海外雇员这方面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关于国际传播人才本土化的研究,还应将国际传播海外雇员的培训作为研究的重点之一,这在已有研究中尚属空白,也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所在。
  二、海外雇员培训的必要性
  海外雇员是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在帮助我国克服与传播对象国之间的语言、文化隔阂,增进传播内容对当地受众的贴近性与吸引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加强海外雇员的培训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尤为必要,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海外雇员虽然传播经验丰富、人脉资源广泛,但是对于中国的认识未必准确、全面,需要对其开展更多认知中国的培训。我国主流媒体在将阵地前移至海外的同时,均会在当地聘用大量编辑、记者、主持人等成熟型传播人才到本土化传播队伍中。这些本土的成熟型传播人才在采编制播方面的技能毋庸置疑,但是他们对于中国的认识程度却参差不齐,甚至很多海外雇员从未到过中国,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基本上都是来自于第三方传播媒介。在海外雇员自身都不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情况下,让其生硬地开展有关中国内容的传播活动,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帮助海外雇员对中国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对于提高他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将大有裨益。
  第二,除了让传播内容的语言和编排形式等方面更契合目标受众的接受习惯之外,我国国际传播还需要融入中国的价值观念。通过雇佣大量的对象国本土传播人才,可以使传播内容实现从语言到风格的完全本土化,以贴近当地受众的接受习惯,增强其对我国媒体的好感度,但这仅仅是实现国际传播目标的第一步。真正理想的国际传播应该是在实现本土采编制播和获得当地受众认可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将我国的价值观念传播出去,并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这就需要通过培训帮助海外雇员对我国的国际立场和价值观念形成深刻的认知,并加强其对我国方针政策和外交理念的认同,使其在对中国形成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协助本部员工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和讲述中国故事,进而提高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的国际影响力。
  三、海外雇员培训的主要方式
  与对本国员工的培训方式不同,对国际传播海外雇员开展培训要尽力避免刻意为之和强行灌输,尽量通过常规的、间接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加强其对中国的认识、认知和认同。具体来看,对海外雇员的培训方式可以归纳为如下六种:
  (一)安排海外雇员到中国采访报道
  中国国际传播媒体本部要为海外雇员创造机会,安排他们到中国进行实地采访活动。这种培训方式,一方面能够帮助海外雇员形成对中国的直观认知,这与其从未到过中国而进行有关中国的报道在传播效果上会有很大差异;另一方面,在中国开展实地采访,还有助于海外雇员以其所在国家受众的视角,采集到更多具有吸引力的内容,这对于提升我国媒体在对象国的传播效果有很大作用。
  以“一带一路”建设的报道为例,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多次组织中外记者赴中国有关省市和共建国家集中开展采访,形成了“探访新丝路”“感知新疆”“CRI外籍记者行”等各具特色的品牌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预留一定的名额邀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海外雇员参与,对于帮助他们真正了解中国,见证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明的交融,感受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存与交流互鉴,进而用目标受众的思维视角和语言逻辑在对象国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相关报道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②
  (二)选派海外雇员到媒体本部短期实习
  此前,“德国之声”等国际主流媒体长期通过为与其有合作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媒体人员提供短期实习或培训的方式,传输本国媒体的报道理念与方式,帮助消除这些国家受众对本国的偏见,从而提高本国的影响力。中国国际传播媒体也可以融会贯通,定期邀请海外站点的雇员到媒体本部开展短期实习。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帮助海外雇员形成对其所在媒体本部的归属感,使之在日常传播活动中清楚其背后的传播主体是谁,进而确定其传播立场;其二,帮助海外雇员与媒体本部人员建立密切联系,增强双方的沟通与合作默契,消除隔阂与矛盾,提高传播效果;其三,帮助海外雇员熟悉媒体本部能够采集或提供的素材资源情况,以便其根据素材资源的可得性有针对性地设计节目方案或向本部提出有关素材资源的需求,增强对素材资源的利用度。   然而,在一些从事国际传播的中国媒体中,由媒体本部派往海外站点或者海外其他主流媒体进行短期实习的本部员工数量较多,而选派海外雇员到媒体本部开展短期实习的员工数量较少,这种情形无疑会阻碍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推进,亟需加以改善。
  (三)开设常规性海外雇员培训班
  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可开设常规性的海外雇员培训班,每年分别从不同的海外站点选派一至两名雇员到媒体本部参加培训,虽然培训成本可能较高,但是定期举办几年之后,中国媒体在每个海外站点都会有一批亲自到过中国、对中国有直观认知、对其所服务的中国媒体有过接触的海外雇员,这对于提升中国国际传播的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鉴于海外雇员大多具备丰富的传播经验却对中国的认知相对不足,该类培训班在内容设置上应与为本部员工开设的培训班有所不同,要侧重于提高他们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知,通过安排一些实地考察活动,使其亲身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以及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成就。例如,如果海外雇员没有亲自体验过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那他们将很难形象、生动地将中国这些发展情况传播和介绍给对象国的受众。目前,我国新华社等媒体已经有了针对外籍员工专门开设的培训班,这对于帮助外籍员工了解中国国情、增进对中国的认知极为有利。
  (四)吸纳海外雇员参与国际培训项目
  我国从2006年正式将对发展中国家媒体机构和媒体人士的大规模培训纳入援外工作大局以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研修学院承办了一系列国际传媒培训项目。③但是,这类项目选拔的参训学员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主流媒体的政府官员和媒体中高层管理者,没有将我国主流媒体的海外雇员纳入其中,未能帮助我国海外雇员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国并拓宽与当地主流媒体探讨合作的机会。
  在该类项目的参训学员中,可以为我国的海外雇员提供一至两个名额,让这些媒体雇员与其所在国政府官员或媒体管理者一起到中国学习。一方面,该类培训班大多会组织到具有较好发展经验的企业或不同地区的媒体机构参观考察,使参训学员更加直观、全方位地了解中国各个行业或各类媒体的发展情况及其经验成就,这在其他培训方式中较少涉及;另一方面,培训过程中与其所在国政府官员或媒体人士的实时交流,可以确保海外雇员更加直观地了解其所在国家主流群体对中国的态度,以及他们与中国媒体的合作诉求,使我国媒体的海外雇员能够有机会与当地媒体探讨合作,进而通过合作的方式传播好中国声音。
  (五)推薦海外雇员到孔子学院培训
  当一个人学习了某个国家或民族的语言,自然会关注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也就自然会逐渐接受该国家或民族的价值观念。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国已经在全球15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旨在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在海外雇员自愿的前提下,可以推荐其到孔子学院培训,这样能够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化、认同中国的价值观念。
  相对于上述四种培训方式,这种方式省去了安排海外雇员到中国的复杂程序,成本也相对较低,海外雇员在传播对象国就能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到中国文化,使之对中国形成更加具象的认知。一方面,这能够激发海外雇员探知中国文化的兴趣,增强其主动了解中国文化的意愿,同时其在该过程中会发掘到更多传播对象国民众感兴趣的中国话题和中国故事,这样就可以结合传播对象国相关文化进行选题策划,加强传播效果落地;另一方面,孔子学院举办的各项有关中国文化的活动,也能为加强海外雇员与中国人的交流搭建平台,使之在该过程中对中国的价值观念形成更为直观的认知。
  (六)加强本部员工与海外雇员的协同合作
  在海外站点采取中国员工和海外雇员协同工作的模式类似于一种非正式、日常性的培训方式,不仅在时间和形式上都更加灵活,而且还能潜移默化地帮助海外雇员对中国形成全面、正确的认知,有利于打造高质量的内容进而提升传播效果。具体来讲,该培训方式的开展形式及其产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海外雇员在对由媒体本部从中国传送到对象国前方的节目素材进行本土化编排时,难免会遇到对相关素材不熟悉的情况,如果对节目素材的了解不够,那么其本土化优势则很难完全发挥。假设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在海外的站点中,中国员工和海外雇员以大致为1:1的比例进行配置,此时,海外雇员就可以向中国员工进行咨询。通过充分的沟通交流和协同合作,海外雇员可以真正了解节目素材的涵义,在弄懂弄通的基础上再对素材进行加工,其制作的节目传播效果自然会更好。
  其二,中国国际传播媒体的海外站点还担负着制作原创性节目以增强选题贴近性的任务。本土制作的原创性内容既要符合对象国受众的接受习惯,也要尽量与中国有所关联,这就需要中国员工与海外雇员通过充分的沟通合作,寻找契合中国传播需求与对象国用户兴趣的传播点。双方员工在工作之余的日常聊天中,往往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发现很多相似或相同之处,进而将其转化为传播选题。
  其三,中国员工与海外雇员协同工作的过程,也是近距离接触目标受众的过程,该过程在帮助海外雇员更好地认识中国并发掘更多选题的同时,还能够反哺中国员工的本土化制作与传播能力。因为中国员工在与海外雇员一同采集制作节目的同时,无形中也会受到海外雇员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影响,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中国员工提高根据目标受众喜好确定选题和制作节目的能力。此外,与海外雇员协同工作,双方会使用目标受众的母语进行交流,对于中国员工实现语言的标准化和本土化也有很大帮助。
  (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G20峰会国家对外传播理念与机制研究”和2017年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影视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广电行业全媒体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6ZDA216和GD1720。)
  「注释」
  ①苏志武:《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求是》2011年第4期。
  ②田玉红:《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 开辟国际传播新高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一带一路”传播实践与思考》,《新闻战线》2017年第5期。
  ③张朴宽:《关于国际传媒培训的回顾与思考——以国家广电总局研修学院为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第3期。
其他文献
从1992年7月至1994年12月,56例Ⅰ,Ⅱ期鼻咽癌作外照射加腔内后装治疗,另配对56例作单纯外照射。经治疗计划系统绘测的剂量分布图显示,外照射加腔内后装综合放疗的鼻咽剂量为70 ̄80Gy,鼻腔后份和茎突前间隙
近乎100%的满意结果一经发布.不仅引来社会公众一片质疑,排名靠后的医院也对这一调查结果不能认同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70周年。在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呼吁其成员进行一件人们在谈起政治时可能不会马上想
笔者长期在台湾从事医疗卫生政策及管理研究,亦较熟悉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相关做法。近日欣阅大陆出台的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想提出一些不同观点。过去医改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广
“人都是有追求的,作为医生也应该有探索精神,这也是我们对自己所钻研的领域感兴趣的一个动力。”作为在弥漫性肺间质疾病领域不断探索的国内知名专家,现为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
茶叶气味芬芳,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的第二大饮料。按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绿茶、红茶和乌龙茶。占干重30%的绿茶茶多酚(以下简称茶多酚)主要为黄烷醇,通常称儿茶素。其中以表没
管理者总以为给了下属丰厚的薪酬,他们就再没理由不满或抱怨,但更多的情况是,组织成员不会因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就减弱了对人生荣誉感和成就感的追求。金钱并不能持久地起到激励
目的对非特异性闭塞性脑动脉炎临床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与环磷酰胺的联用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入住本院神经科的非特异性闭塞性脑动脉炎性患者80例作
乳类在6月龄后的婴幼儿已逐渐不能满足其能量和营养的需要,即需要一食物转换期提供部分能量和营养.食物转换期其他食物的引入不仅提供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素,还可
2008年10月28日,苏州,中国优秀医院服务商品牌"金如意奖"在《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社举办的盛大颁奖典礼上揭晓。作为界内颇具影响力的独立第三方——《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社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