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研究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e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精准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155 — 03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特别是教育扶贫工作。“精准扶贫”,是习近平同志2013年在湖南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一系列考察和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精准扶贫”的理念。这是我国扶贫理念的一次创新和变革,在原来扶贫的理念基础上更加注重精准概念。
   2020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在这样重要的时间节点,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精准扶贫”对应到高校工作范畴,就是要做好精准资助工作。

一、精准资助的内涵及其特性


   所谓精准资助,是指通过一定方式找准资助对象,实现差异化的资助内容和资助方式,确保资助目标与资助对象需求之间的高度契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育人的效能。〔1〕
   根据精准资助的内涵及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精确性。这主要是指要通过有效方式方法如开设证明、问卷调查、家访、座谈、大数据分析等,甄别出哪些学生需要获得资助,将有限的资助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学生身上。
   2.差异性。这主要是强调每位同学家庭背景、困难原因、困难程度、个性特征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资助工作中要注意因人而异,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及特殊需求,结合实际,让工作有抓手、有针对性。
   3.发展性。相较于传统的“保障型资助”,精准资助追求的是一种“发展型”的资助模式,在此模式下,资助政策是动态调整的,资助目标不是保障基本生存而是让学生有所成长、有所发展,“育人”成为了更深层次的追求。

二、新时代高校精准资助中的不平衡不充分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从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和十八大以来5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方位上,所作出的科学判断。〔2〕
   正如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一样,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也面临新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精准资助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情况,这些不平衡不充分情况的存在影响精准资助工作的开展与目标的实现。
   (一)精准资助中的不平衡
   1.校际间不平衡
   由于学校所处地域、学校层次、培养目标、政策支持、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区别,精准资助工作存在着校际间的不平衡。部分学校已经采用系统化手段对困难生进行精准识别,但不少学校仍只采取“盖章式”认定方法,缺乏科学性。资助资源充足的高校,资助理念一般较为先进,在推进精准资助过程中资金、技术、平台都更有保障,更加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甚至可以为困难学生提供出国交流等较高层次的支持。而资源不充足的高校,在工作推进与创新中难免捉襟见肘,甚至仍然停留在经济支持阶段。
   2.院系间不平衡
   在一个学校范围内,不同院系之间的精准资助工作也存在一定差别。一方面,不同院系从校内外获取到的资源差异较大,有的院系与社會接轨较多或热心校友较多,能为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经济支持与实习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学科差别使得不同院系面临的资助工作问题差异较大,如学业负担较重的院系在进行经济支持的同时要积极关注困难学生学业发展及心理问题,困难学生数量较多的院系要平衡有限的资助资源。
   3.群体间不平衡
   整体说来,本科生可以享受到的资助资源和支持更多,研究生能够得到的支持和资源偏少。本科生一般都专门的资助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而研究生的资助往往很多与其他工作合并在同一部门管理。研究生虽然有了国家补贴与导师方面的支持,但这只是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方面的压力,研究生群体中的困难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一些需要,如心理辅导、生涯发展、学业支持、能力提升等,往往容易被忽视。
   (二)精准资助中的不充分
   1.精准认定不充分
   精准资助所内涵的“精确性”就是要通过一定方式方法甄别出哪些同学需要获得帮助,即做到精准识别、精准认定。精准识别与认定既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基础,同时也一直是资助工作中的难点。虽然很多高校使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管理平台,但上面所采集的信息难以核实,加上受各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同学们认知不同、填写尺度不一等方面影响,精准认定和识别在实际工作中面临很大困难。
   2.资助内容不充分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基本做到在经济方面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支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从目标变为现实。但在困难学生的学业帮扶、心理关爱、视野开阔、技能提升、平台搭建、全面发展等方面部分高校还尚未形成工作体系,无法精准掌握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并对症下药,在资助策略和内容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丰富。
   3.效果评估不充分
   资助效果的评估长期以来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处于缺位状态。高校可以统计单个困难学生受到多少经济支持、拿到多少奖助学金,但很难掌握这些资金的实际去向,也很难得知学校采取的一系列帮扶手段多大程度上使困难学生得到成长与提升。但对于精准资助工作来讲,这些反馈与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既是上一阶段工作的落脚点,也是下一阶段工作的出发点。

三、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高校精准资助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9月9日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提到:“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3〕    总书记所提出的“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不仅是党和国家对于高校的殷切期盼,更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做好精准资助的行动指南与工作目标。
   针对精准资助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高校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以资源配置为主线,应对精准资助中的不平衡问题
   1.拓展资助资源,为精准资助提供基础保障
   精准资助中存在的多个不平衡问题很大程度上与资助资源不均衡有关,为此,高校应将资源拓展放在精准资助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拓展资助资源,一方面需要获取更多的经济支持,通过加强与基金会、企业、个人等的互动,争取设立覆盖面更加广泛、体系更加完善的奖助学金;另一方面,还需要争取更多促进困难学生全面发展的物质支持以外的资源,如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的政策支持、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实习实践平台、相关院系或部门提供的学习交流及能力提升平台等。资源拓展以后,还需要通过科学的方式提高资助资源配置效率,保障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2.开展交流学习,为精准资助提供合适方案
   高校推进精准资助的方式不一、具体举措不一、亮点特色不一,这就为相互学习提供了可能。各高校应该在总结自身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通过外出走访、实地调研、经验分享等形式积极借鉴兄弟高校在精准资助方面的成熟做法与可行方案,找到合适自己的精准资助工作方案。与此同时,同一高校内的院系间也应该利用便利条件加强交流学习,进行工作创新,不断推进精准资助工作。近年来,部分高校在精准资助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南京大学着力打造“雨花斑斓成长计划”,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规划、人际交往、社交礼仪、心理调适、艺术特长等方面开设专题课程,努力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成长;浙江大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门增设赴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的学习交流项目和建设各类素拓基地。
   3.加强队伍建设,为精准资助提供持续支撑
   精准资助工作的推进,最终还是需要落实到人,因而需要加强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能,提升工作质量,为精准资助工作提供持续支撑。加强队伍建设,一是要把好入口关,在选人任人时做好筛选工作,安排合适的人到资助相关岗位;二是要加强培训,确保上述岗位人员了解规章制度、熟悉工作业务;三是要明确责任主体,对于困难学生人数较多的院系可以设立“资助联络员”,专门负责推进相关事务,确保相关人员切实履行责任;四是要强化考核与监管,细化工作指标,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实现精准管理。
   (二)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应对精准资助中的不充分问题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推进精准资助工作,需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从“助学”、“筑梦”、“铸人”三个方面积极应对精准资助中的不充分问题。
   1.以“助学”为基,加强信息反馈,精准识别困难学生
   “助学”是资助工作的最基本目标,即通过各方努力给予困难学生足够的关注与支持,尤其是经济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助学”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在学生成长全过程加强信息收集与反馈。学生入学前,需要加大资助宣传,让学生了解学校的资助政策,然后通过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准确收集学生的各类信息,尤其是家庭经济状况,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置筛选指标,将困难学生初步识别出来。学生入学后,需要结合学生申请认定情况与前期筛选情况开展进一步识别,确保困难学生得到认定并开展相关资助。学生在校期间,要综合困难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出勤记录、生活习惯等信息,精准识别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有的放矢开展资助工作。学生毕业后,应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资助效果进行评估反馈,根据反饋情况适时调整或改进精准资助工作方案。
   2.以“筑梦”为重,完善育人体系,精准帮扶困难学生
   “筑梦”就是要为困难学生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就是要在学校的努力下让学生敢于“追梦”、勇于“圆梦”。敢于“追梦”,不仅仅是要在学校的资助下没有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帮扶让他们有生涯规划的意识,使他们清楚自己想要追寻什么并能够付诸实际行动。勇于“圆梦”,不仅仅是需要学生的个人努力,更重要的是学校在困难学生学业发展、能力提升、成长平台搭建等方面有切实的支撑,如南京大学针对困难学生设立多个高额国际交流奖学金、开设多门培训课程、成立多个互助社团等都是在这一方面进行的工作创新。“筑梦”只有简单的两个字,但其对应的却是一个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需要高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系列努力。
   3.以“铸人”为根,强化思想引领,精准引导困难学生
   “铸人”是对于精准资助工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就是要在工作中把好理想信念“总开关”,强化思想引领,对困难学生进行精准引导,帮他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将他们培养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和指引;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4〕因而在进行经济资助、能力培养、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要以“铸人”为根本,一方面积极加强朋辈引领,树立与挖掘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导困难学生自立自强;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困难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为“中国梦”凝聚青春力量。
  〔参 考 文 献〕
   〔1〕张永.脱贫攻坚中高效学生精准资助的育人体系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07-110.
   〔2〕刘江,张旭东,黄全权.十九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EB/OL〕.http://www.xin
  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19/c_1121823
  252.htm.
   〔3〕习近平.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EB/OL〕.新华网,〔2015-09-0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2015-09/09/c_1116512910.htm.
   〔4〕乔东亮,李新利,李雯.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EB/OL〕.人民网,〔2018-05-16〕.http://theory.
  people.com.cn/n1/2018/0516/c40531-29993969.html.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其他文献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狂欢化   中图分类号:I5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128 — 03   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以古希腊的狂欢节中的狂欢性为基础提出了狂欢化理论,在狂欢節期间,人们可以随意打扮任意狂欢,打破了原有的阶级和身份的界限,地位高的国王可以脱冕成为平民,小市民加冕成王,任何事物都可以进行颠倒、贬低
英语写作在国际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部分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相对薄弱,尽管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但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用分离”的问题。本文将根据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现状,基于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的“学用一体”教学理念,以写作课中《撰写英文通知》教学内容为例,示范课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实现“学用一体”,弥补传统英语写作教学的不足,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培养出具备高素养、强技能的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143 — 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中宣部、教育
关键词:唐代乐论;学术史梳理;研究动态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100 — 03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绚烂的王朝,不仅在政治经济上达到了汉代以降的顶峰,在思想文化上更是异彩纷呈、气象万千,因此历代学者对于唐代文化的研究一直热度不减。但是在众多唐代文化的研究领域中,唐代乐论研究却有点“冷门”。   这一领域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个人信息被泄露、滥用事件频发。我国目前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立法分散,缺乏整体设计;现有法律所调整的范围有限;混淆了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的概念;多为禁止性规范,缺乏引导性规范。通过比较分析美国的隐私权理论和德国的信息自决权理论,可以将我国宪法第38条和第40条作为理论基础,并采取宪法解释的方法使个人信息受到宪法的保护。其次就是要在宪法的领导下加快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重新定位个人信息的权利属性,建立一套系统化的规则,实现对个人信息更全面的保
关键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强基;立柱;架梁;起脊;筑墙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135 — 03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现在不论是教育规模还是受重视程度,都超越了历史上任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高等性的双重属性,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能够兼顾职业性
摘 要:学前教育国学课程与国学教育实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在学前教育中融入国学教育实践活动,以新中式幼教的教学技能为核心培养目标,通过文化的熏陶,陶养性情,提升底蕴和文雅的行为习惯,培养“兴学立师、蒙以养正”的新一代国学幼师。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国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151 — 04
关键词:“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164 — 04   2013年,“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我国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2016年,教育部提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概念,强调了高等教育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全局性和
关键词:博弈分析;教育减负;政策执行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131 — 04 一、教育减负政策执行的现状   教育减负政策的施行,目的在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现象。我国教育减负政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5年7月,为减轻部分地区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教育部发布《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成为
关键词:鄂伦春族民间歌曲;歌词文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125 — 03   鄂伦春族分布于我国和俄罗斯等国家,我国境内的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主要聚居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歌曲按体裁可分为“柬达温”、“摩苏昆”、“吕日格因”、“格依哈恩”四种。由于鄂伦春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