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些,平等些,亲切些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kke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灵魂和旗帜,具有传播政策导向、表达自身立场、反映公众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开启民众智慧、统一受众认识等功能。因此,新闻评论在媒体中历来占据重要地位,肩负特殊职责和神圣使命。只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某些报刊的新闻评论在态度上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在内容上搬抄文件,图解政策;在文风上生硬呆板,套话连篇,影响了其应有作用的发挥。新闻评论的改革与创新,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一、接近性是新闻评论生命价值的具体凸现
  
  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①。新闻评论告知大众的不是改造社会的具体方法,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一种思想、一种观点。新闻评论的特性,丁法章认为其具有“论题的新闻性、论理的思想性、论说的公众性”②。胡文龙则概括为“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新闻性、广泛的群众性、严格的科学性”③。虽然群众性或者大众性在传统的教科书中,一直被认为是新闻评论的重要特征,而往往在这一点上,成为新闻评论操作层面最薄弱的环节。媒体评论尤其是一些党报评论,往往追求准确而搬抄文件,避免差错而老话连篇,强调全面而又面面俱到,表面看来轰轰烈烈,实质内容则“空空洞洞”,甚至沦为一堆不被受众欢迎的文字。
  新闻评论的改革创新,首先要在接近性上寻求突破。
  (一) 内容的贴近性
  《南方都市报》评论部主任李文凯认为:“我们目前正处在百余年未绝的大转型努力之中。因此,在这个转型中,这个国家的方向、所获得的进展、所遭遇的困顿、所影响的命运,是我们评论所要密切关注、积极表达的话题。④”《新京报》评论主编王爱军则强调:“努力推进法治建设,执著传播人文理想,是当代新闻评论的价值取向。⑤”这种法治,是指适应中国国情发展的民主基础上的立法、执法、守法,以及各项制度、各项政策、各项秩序、各项纪律的各个层面所体现的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这种人文,是指以人为本,保护和尊重人的生命、幸福、人格、权利和价值,适应中国国情的自由、平等、关爱,热爱生活的情趣诸方面。新闻评论尤其是时事评论,具备悲天悯人情怀,担负匡扶大义职责,追求人类良知,崇尚科学真理,推动社会进步。笔触所落之处,必然是民生的诉求、民性的体现和民意的表达。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宣传原则,同样适合新闻评论写作,这也是新闻评论的内在要求和本质表现。新闻评论的内容,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必须围绕广大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來落实。只有贴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只有贴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新闻评论才能保持生命之树常青,不断增强自己的生命力。
  作为主流媒体尤其是各级党报的评论工作者,要经常不断地思考:党和政府有什么重要方针、政策、重大部署需要及时阐述?各部门有哪些重要情况和具体规定需要向群众释疑?现实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哪些带着普遍性的问题,需要我们作出深入浅出地回答?要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反映群众愿望。要经常研究群众最满意的是什么,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最高兴的是什么,最不高兴的是什么;最赞成的是什么,最不赞成的是什么。把反映人民群众意见的信息汇聚起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作为新闻评论的重要依据。
  改革的时代,开放的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新闻评论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大千世界,百花齐放,众多热点、焦点、疑点问题常常包含在每天发生的新闻事实之中,而这些,也正是备受公众关注的话题。受众感兴趣的话题,也不再仅局限在政治领域和上层建筑方面,扩展到经济、文化、体育、法律、医疗、卫生、教育、环保、娱乐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各种各样的选题只要敢于直面生活,面对群众,进行激浊扬清、释疑解惑的积极引导,赞美歌颂也好,批评谴责也罢,或是阐释、说明、建议、探讨、争鸣、商榷,都会受到群众欢迎。新闻评论内容指向的多元化是时代发展进步的产物。
  (二)选题的针对性
  新闻评论的目的,就是针对客观存在的具有倾向性、普遍性、代表性的实际问题,进行释疑解惑、论证推理、辩解是非和指明方向。出色的选题,往往是新闻评论获得成功的一半。
  实践证明,优秀的选题,总是很好地把握上下结合。就是善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中央的重大战略、重要部署、中心工作与基层群众的发展创造、改革创新、工作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既体现上层的立场、观点和方向,又包涵民众的意愿、心声和期望。这就要求评论工作者树立大局之识、导向之识、责任之识,胸怀全局,高屋建瓴,及时察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的要求当做第一信号,从实际工作中找选题,从现实生活中找选题,从群众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找选题。
  有针对性的说理和阐述是新闻评论永葆魅力的关键所在。新闻评论绝不是无所事事的无病呻吟,而是紧紧抓住时代脉搏,针对社会热点进行生动而深刻的说理,从而引导社会舆论向良性方向发展。其针对性的根本所在,即是新闻评论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关联度。毛泽东曾说过:“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他还特别指出,评论的立论要客观、公正,为民代言,为民立言。强调新闻评论的针对性,正是要求新闻评论始终要抓住社会热点和紧迫问题作文章。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一篇评论《今年不许打白条》,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这篇评论,正是抓住当时全国人民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解析政策、亮明观点,革除弊端,一剑封喉,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我们正处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新闻媒体要做好党和人民喉舌,更好地肩负起引导社会的舆论重任,就必须关注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开阔新思路,在新闻评论选题上把针对性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讲究引导的艺术性,注重宣传的实际效果。评论的选题不仅要有指导性,注重导向价值,同时还要把握服务价值,从思想见解、独特认识、新鲜发现等方面给受众以启迪,让受众满意、受惠和得益。好的选题,总是社会热点问题和群众最关心事件的直接反映。如《无声热线暴露了啥》《警惕“代表”光环下的“黑暗”》《有感书记公开手机号》《用好刘翔》等,这些素材都来自于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有感而发,不吐不快,或赞叹,或感慨,或愤怒,或批评,针对性极强,往往从某一个事件、某一种现象、某一种事由入题,对其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剖析,揭示出某种事物的普遍价值和意义,揭示出某类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这些文章就事论理,旗帜鲜明,言简意赅,掷地有声,都是百姓关心的问题,都是为百姓利益说话,体现出一股生气、正气和锐气,涌动着一种社会舆论的正面力量。
  (三)采访的深入性
  新闻评论绝不是闭门造车、冥思苦想的产物,而是源于实际、采撷生活的成果。新闻评论的选题、素材、观点和论据,都应该通过深入采访、客观观察、认真分析、细致研究所得,而不是凭空想象、经验主义、主观臆断、估摸猜测所为。道理不难明白,新闻评论写作是熔采访、写作、编辑于一炉的综合性表现手段,脱离了采访程序,只能是无源之水。即使是最传统的新闻理论教科书也同样认为: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乃至素材(证据)来自于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过程,是掌握材料的过程,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是了解受众的过程,也是得出结论的过程。评论者只有在采访过程中吃透了“上情”和“下情”,既对方针政策熟烂于心,又对基层实际了如指掌,写出的评论才能上能“顶天”、下能“立地”,具有现实针对性;评论者只有实现了与群众的交流与沟通,才能“为民代言”,而不是“自言自语”,这样的评论才富有鲜活的生命力;评论者通过采访,切身感受到新闻发生地的社会背景、风土人情、新闻现场、事件缘由,评论才能鲜活生动、引人入胜。
  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鼓励新闻记者动手撰写评论,并尝试设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新华社播发的“新华时评”,一律署名“新华社记者”而不是“新华社评论员”,可见在国家通讯社里,新闻评论由一线记者担纲已成为常态。“新华时评”几乎篇篇文章被叫好,被中央和地方媒体广泛采用,充分说明这一形式被媒体认可和受众接受,取得成功。综观“新闻时评”内容,无论是对大政方针的解读,还是对安全问题的关注,抑或是对社会热点的剖析,无一不透露浓重的采访痕迹,事实清楚,资料翔实,观点鲜明,以小见大,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达到入耳入脑之效。
  设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的背后,是一种新闻理念的创新:就是媒体由信息竞争转向观点竞争,由独家性的新闻取胜转向独到的价值判断占领高地。由事实信息独家性竞争过渡到观点信息独到性竞争,再升华到独家性加独到性竞争,乃今后媒体发展、竞争的必然趋势。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了新闻和评论“两张皮”问题。通过评论记者的采访,将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与有创见的评论观点融为一体,使读者阅读评论文章时,不仅可以获得观点信息,还可以获得附加值新闻事实。
  浙江嘉兴日报社率先在全国地市党报中设立新闻评论部,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分别以年薪10万元、8万元的报酬,向全国招聘1名评论部主任和4名评论记者。新闻评论部组建半年来,所采编的“嘉兴时评”和“评闻”,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受到评论界一致褒扬。由新闻评论部承担的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本土评论写作任务,由于选题、素材和论据全部来自评论记者一线采访所得,主题贴近,内容扎实,文风清新,深受读者欢迎,受到当地党委充分肯定和业内人士高度评价。
  
  二、 平等性是新闻评论传播价值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
  
  评论不是文件,总不能强迫受众阅读。再好的评论,主旨再宏大,立意再高远,思想再深刻,蕴含再博大,读者敬而远之、退避三舍,其效用都等于零。
  传统新闻评论尤其是各级党报评论,在长期新闻实践中,形成了从内容到形式都几乎固化的模式,至少存在以下八个方面的弊端:一是照抄文件,图解政策;二是空洞说教,泛泛而谈;三是居高临下,指手画脚;四是语言生硬,发布命令;五是脱离实际,隔靴搔痒;六是长篇大论,故作高深;七是套话连篇,官腔十足;八是格式雷同,八股文风。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对党报评论功能认识模糊、定位不准的因素,又有上级指示、部门要求使然,还有历史因素等原因。诚然,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权威性、指导性、思想性、公信性等色彩,很多时候代党立言,代政府说话、就大政方针表态。但评论就是评论,评论不是文件,评论不是政策,评论也不是政府公告。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整个社会的思想水平发展到较高层次,民主政治理念深入人心,新闻媒体也要勇于创新、大胆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新时期的新闻评论,应该观点鲜明,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应该有的放矢,具有显著的新闻性;应该面向受众,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应该实事求是,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做到引导而不训导,庄重而不呆板,通俗而不浅陋,深刻而不深奥,犀利而不尖刻,平和而不平淡。
  (一)由命令向对话转变
  传统评论,通篇充斥着“要”、“指出”、“强调”,动辄“应该”如何,开口“必须”怎样,仿佛在发号施令、部署工作、指挥战役。这种高人一等、自以为是的做派,在越来越多具有民主思想、平等意识的读者那里,极易引起反感。在一个开放、多样化的社会中,党报评论工作如不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适应读者需求,确有被边缘化之虞。在新形势下,新闻评论要放下架子,端正位置,从灵魂深处做到自觉和受众处于同一层面,把读者视作朋友,相互沟通,倾心交流。多些释疑解惑,少些质疑拷問;多些循循善诱,少些咄咄逼人;多些和风细雨,少些电闪雷鸣;多些人文关怀,少些冷若冰霜。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意育人,而不是以权压人、以势欺人、以位凌人。
  (二)由指导向引导转变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党的方针政策是从全国整体情况出发的,不可能样样都规定得具体详尽。另一方面,政策也是根据基层的实际而制定的,新鲜的经验只能在实践中产生。这就需要新闻评论实现由指导功能向引导功能的转变。指导性本身就含有总结经验、张扬成绩、给人启迪、积极推广、要求执行的意味。而引导则不同,引导是带领,是指引,是指明方向,是选择路径,是提供例证,是举荐样板。其主旨是引导而不“越俎代庖”,“参考”而不“按图索骥”,把最终的评判权、选择权和决定权交给受众自己。
  (三)由灌输向疏导转变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与传统评论无人问津、门可罗雀相对照的是,晚报、都市报开设的时评专版如火如荼,受到读者热烈追捧。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时评的平民化、贴近性乃是群众喜爱的重要因素。“公民发言”也罢,“草根写作”也罢,这里有心情的放飞、这里有情绪的宣泄,这里有疑虑的坦陈,真善美被歌颂得大张旗鼓,假丑恶也被针砭得淋漓尽致,引起读者强烈的心灵共鸣。反观传统的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带嘴巴你带耳朵式的评论,仍停留在“填鸭式”、“灌输式”、“强迫式”阶段,正如《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所指出的那样:“以往的认识大多是评论只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就算完成任务,因而很少留意读者是否接受,宣传是否有效果。套话空话未必不对,却往往达不到效果,有时影响甚至是负面的。⑥”这种计划经济时代“只管生产不问销路”的思维方式,遭到市场(受众)淘汰是必然的结局。
  
  三、亲切性是检阅新闻评论社会效果的必然诉求
  
  评判一篇新闻评论的价值大小,当然在于其社会反响如何。一篇无人喝彩抑或乏人问津的新闻评论,即使声嘶力竭地喊破嗓子,也产生不了多大实际意义。一些新闻评论长期板着面孔给受众“上课”,结果只能是“自说自话”,徒有空洞的形式。
  新闻评论必须解决可读性的问题。让群众读下去、听下去,是评论产生社会效果的不二法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要在不同层次、年龄、职业、爱好的受众群中完成新闻传播过程,新闻评论的形式必须更加丰富多彩,新闻评论的技法必须更加新颖灵巧,新闻评论的语言必须更加简洁富于美感。
  (一)坚决摒弃空洞说教的八股文风
  新闻评论必须摒弃空洞说教的八股之风,改进文风,创新写作。言之有物,血肉丰满,实事求是,平易近人,这应该是所有评论最起码的要求。论据越充分,资料越翔实,数字越准确,文章才越有说服力。例证的选择,引证的安排,喻证的运用,其资料都应该是已经过历史检验的能够站得住脚的证据,并闪烁着理性的光辉。此外,要在求新、求真、求精上动脑筋,做文章。求新就是言人之所未言,言人之所欲言,新鲜发现,独特认知;求真就是要联系实际,结合实际,问题抓得准,道理讲得好,紧贴党和政府要解决的问题,聚焦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求精是要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做到思想深邃,见解不凡,高屋建瓴,切中要害,使文章与时代共振,与受众共鸣,产生较强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让观点在论证过程中自然凸现
  新闻评论的本质,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内部联系,经过作者头脑思维加工所形成的思考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只要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就能够围绕中心,突出主题,左右逢源,众星拱月。因而,那种先设总论点再到分论点,然后分而论之、各个击破的论证手法,虽然合乎规范,却不免失之僵化。让观点在论证过程中自然凸现,水到渠成,更显得亲切自然、令人信服。
  新闻评论是运用论据来论证论点的过程,所以必须根据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来进行一系列推理和判断。论点和论据之间要建立关联性、因果性和排他性,所有的例证、引证和喻证都应该是经典、范例、名言、公理、定义和经过历史检验、实践证明的正确事物。一篇评论如何确定主题,提出什么思想,表明什么观点,先用什么材料,后推什么证据,中间如何过渡,段落层次如何安排顺承,都应该依靠内在的逻辑力量主导,一鼓作气,一气呵成,而不应硬性将文章割裂开来,在逻辑上显得支离破碎。当代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为代表的新锐评论,已经完全抛弃了总分论点、分而论之的论证模式,通篇只围绕一个论点进行,层层推进,步步为营,攻其一点,使文章无论是在思想的深度还是在论据的广度都达到较高层次,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最令人欣慰的是,这类评论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能够读下去,都愿意读下去,不能不说是新闻评论创新的功劳。
  (三)追求行云流水般的文本价值
  文无定法,评论文章的谋篇布局、篇章结构不可能千篇一律、彼此克隆。然而就评论这种文体而言,也有特定的文本要求,就是在结构形式上做到完整、严谨、匀称、收放自如,纵横捭阖,呈现出恣肆汪洋、行云流水般的洒脱。
  这就要求评论文章要做到中心突出、材料连贯、过渡自然、首尾圆合,有一股文气贯穿始終,使文章脉络相承,神意相通。文章结构精细严密,层次分明,内在逻辑环环相扣,无懈可击;段落大小详略得当,材料之间搭配得体。
  最主要的,要在谋篇布局方面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跳三段论窠臼,以内容和思想的表达方式,确立具体形式的运用,以达到在客观辩论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放大评论信息的目的。
  要善于使用来源于生活本身的“新鲜”语言,吸收人们创新的极富表现力及个性的语言,广泛运用时代新生事物和时代语言,力求使评论与时代同拍共振。借鉴杂文表现手段,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总之,通过适当的文学手段,把评论打扮得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给受众一种阅读冲动和审美愉悦,从而实现传播价值。
  
  参考文献:
  ①赵振宇:《新闻评论学》
  ②丁法章:《新闻评论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③胡文龙:《新闻评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李文凯:《热言时代》,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⑤王爱军:《2006年新京报评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⑥米博华:《党报评论的定位与发展》,《中国记者》,2005年第6期
  ⑦《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反对党八股》
  (作者系安徽《滁州日报》副总编,主任记者)
其他文献
本刊讯 以研讨电视媒体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为主旨的“中国电视媒体突发事件应对高层论坛”,于7月5日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  此次论坛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10家单位共同举办;《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现代传播》《传媒》《今传媒》《中国新闻出版报》等19家专业报刊,《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
期刊
全球华人瞩目的文化娱乐盛典,历时长达十个月、40多万人报名参加的“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于2006年8月启动,2007年6月9日晚落下帷幕。来自上海赛区的李旭丹和北京赛区的姚笛笑到最后,而宝玉扮演者却留下了悬念:三名选手中没有一个人胜出。    从最初的网上报名、全国十大赛区海选,再到后来的全国总决赛,“红楼梦中人”大型选秀活动不仅仅记载了40多万报名者的追梦历程,也制造了2006年-2007年度最
期刊
编者按:  采编、发行和广告是当代媒介经营的“三驾马车”,但发行历来不受重视,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本刊开设的“报刊发行”专栏,将把媒介发行作为一个重点关注的话题,希望能为国内百万发行人搭建一座相互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精神家园。本栏目坚持“写发行人的话,为发行人说话”,致力于提供实用的发行资讯,传播发行前沿理念,推介发行界的经典案例。这里的文章要求贴近发行实际、贴近发行生活、贴近发行人员心理。同时,
期刊
2006年以来,中国证券市场进入新一轮大牛市,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账户开户数一再攀升。截至2007年9月底,两家证券交易所账户总数超过1.2亿户①。对于以“贴近市民、贴近生活”为定位的市民類报纸②,“全民炒股”时代的到来,以及随着网络媒体财经报道崛起、专业财经媒体精耕细作,其证券新闻采编不仅面临巨大机遇,也面临着巨大冲击。因此对市民报证券新闻采编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证券新闻的功能和特点 
期刊
一、研究背景    电视娱乐节目与电视节目造星向来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近年来,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为代表的电视选秀节目以及这些节目所造就的新一代“平民偶像”,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占据了电视屏幕和媒体版面,也占据了观众的视线,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可以说,一种漩涡式的场域业已形成,普通观众、娱乐界、媒体、管理部门以及各种学者等纷纷被“卷入”了这个选秀场之中,电视选秀节目也成为了一个传播学研究
期刊
受省委宣传部委托,省记协组织《陕西日报》、陕西电台、陕西电视台、《当代陕西》《三秦都市报》《华商报》《西安日报》和《今传媒》等八家媒体,评出了“2007年陕西十大新闻”,现予公布:  (1)省十一次党代会召开,确定建设西部强省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2007年5月21日至25日在西安隆重举行。大会突出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个主题,提出了把陕西建成西部强省的目标,选举
期刊
2007年12月,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和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举办了《期刊出版形式规范》研讨培训班,在各出版单位自評的基础上,审读中心和编辑学会组织专家对报送的138种科技期刊执行出版形式规范的情况进行检查、评比。下列116种期刊荣获执行《期刊出版形式规范》优秀期刊奖,并受到了表彰。    光子学报  石油仪器  医药与保健  西北水电  心脏杂志  工程数学学报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国外电子
期刊
《驻济高校大学生都市生活类报纸阅读情况调查》2006年被确定为山东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山东大学新闻调查组通过近2个月调查,对目前驻济高校大学生在报纸阅读,特别是都市生活类报纸阅读方面的情况有了基本了解,掌握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在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撰写了这份调查报告。希望该报告对于密切济南当地媒体与驻济大学生的关系,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媒介接触习惯,推动都市生活类报
期刊
2006年《工人日报》经济部推出的“2006:九省市农民工求职地图”系列报道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三等奖,应该说,这是经济部全体同仁和九地记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报社的荣誉。   这组系列报道之所以能获奖,主要是它把关注农民工求职的报道和为农民工服务有效地结合起来,成功地体现了新闻性、可读性、实用性。不仅对政府各级部门解决农民工就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为农民工找工作提供了一些实际帮助。
期刊
手机电视正在全球变成现实。越来越多的电视台都将部分电视节目内容转移到手机上。比如,美国的弗莱森(Verizon)和广播公司合作推出一项名为V-Cast的手机电视服务,弗莱森的手机用户因此可通过该服务收看那些现场直播或按需索取的电视节目。中国的中央电视台(CCTV)最近也联手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启动CCTV手机电视业务。CCTV的电视节目得以通过移动网络方式向大众传播,并提供直播、点播、下载等个性服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