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计研究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z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是哈佛本科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一种通识教育课程,体现着哈佛大学一贯的教育宗旨和理想,在美国也极具典型意义。通过分析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计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方面的特征,总结其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大学通识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哈佛大学;核心课程;通识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9.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01-0041-04
  
  核心课程是指大学本科阶段通识教育领域(非专业教育领域)的一种课程设计模式,是将一些相关领域的重要基本论题予以重新组合的一种课程安排和设计,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共同的学识背景。这种核心课程在20世纪70年代大量地出现在美国大学或学院的通识教育实践中,最早是发端于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设计。哈佛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是哈佛本科课程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核心课程、专业课程、自由选修课程),是一种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译为一般教育或普通教育)课程,体现着哈佛大学一贯的教育宗旨和理想,在美国也极具典型意义[1]。目前我国大学也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目的是为了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专业知识以外了解更多的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但在通识课程设计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研究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计旨在为我国大学通识课程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1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建立与发展
  二战期间,詹姆士B科南特(James. B. Conant)任哈佛大学校长,针对当时高等教育不能满足学生通识教育的需要,在1943年主持成立了“自由社会中通识教育的目标委员会”,该委员会在1945年7月发表了颇具影响的《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报告,亦称《红皮书》。在报告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应该由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组成的观点,这个观点奠定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基础。在《红皮书》中还明确阐述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沟通的能力、能做适切判断的能力、对价值的认识能力;并规划通识教育领城应包括3个领域: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2]。哈佛大学在此次通识教育改革中要求每个大学毕业生必须修满16门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占6门课程。6门通识教育课程必须在人文、社会、自然3大领域中至少选一门课程。《红皮书》提出的观点和课程方案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框架,奠定了哈佛大学以实施通识教育为其目的的核心课程的基础[1]。
  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变动很大,教育改革迅速推进,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1973年,亨利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担任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重新检讨哈佛大学的教育目的。经过多年的研讨和规划,罗索夫斯基于1978年提出“核心课程报告书”,把哈佛大学核心课程开设领域分为文学与艺术、历史研究、社会分析及推理、科学、外国文化等5个领域的内容[2]。核心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给学生确定一个知识广度的最低标准。可见,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非常广阔,适应现代多元文化和社会需要,这个方案在哈佛大学很快得到认同。这样,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个“核心课程”也正式出台并实施了。在此后的发展中,哈佛大学核心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继续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2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总的指导方针是每一个哈佛毕业生都必须在广泛的领域里受过教育、同时又在一个特定的学术领域上受过训练。在1978年,罗索夫斯基在《核心课程报告书》中,为大学教育提出了5个基本目标,这些目的都在于培养“有教养的人”,他们必须具备下列品质[3]: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对自然、社会和人文有所批判性的了解;一个有教养的人,在20世纪的最后1/4年头,不应该有地方的偏狭性而忽视其它地区和另一时代的文化,全面了解塑造现在和未来的其它地区和历史上其它时代的文化和力量;一个有教养的人,要能了解并思考道德和伦理的问题;最后,一个有教养的人应在某一知识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达到介于广泛的知识能力和专业层级之间的程度。这5个目的,均与通识教育紧密联系,实际上是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目标,是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哲学在于认为哈佛毕业生必须受过广博的教育……为此目标,学生需要某些知识,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成为有教养的人所必备的学识、智能以及思辨方法。”[4]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是依据下列考虑而设立的:“核心课程”不是要学生在知识的广度上精熟古典名著,不是要在某一特别的知识科学方面作精深的钻研,不是仅对某些问题作数量调查测量,它是要用教师认为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6个领域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寻求获取知识的途径。核心课程是要向学生显示在这些领域里,有什么样的知识以及什么样的方法,分析探讨一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各种方法如何被人应用,各有什么价值。每个领域内的科目多少并不完全相同,但其设计思考的重点是一致的。”[4]
  3哈佛大学2005~2006学年核心课程的实施现状
  3.1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框架结构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是从1945年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罗索夫斯基提出《核心课程报告书》,直到《哈佛1994~1995核心课程目录》,哈佛大学核心课程领域从最初3个领域发展到6个领域,这6个领域分别是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推理、科学和社会分析。近来在《哈佛大学2005~2006学年核心课程目录》中又增加了“定量推理”,增加到7个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
  3.2哈佛大学2005~2006学年核心课程的具体 内容和组织
  哈佛大学2005~2006学年核心课程在7个领域要求每一位哈佛大学的学生至少应该修习通过32个科目始可毕业,其中16门为专业领域,8门为选修科目,8~10门科目为核心课程,要求学生用本科学习时间的1/4左右来学习上述7个领域8到10门课程,每个领域至少应选1门,否则将不能获得相应的学位。以下是哈佛大学2005~2006学年核心课程7个领域的具体内容[6]。
  1)外国文化(Foreign Cultures)。外国文化课程的目的是要拓宽学生对人们生活形成过程中文化因素重要性的理解;这部分课程会介绍宗教和民族的价值观,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知识发展趋势,以及文学和艺术成就。外国文化的首选内容是当代文化,尤其是当今亚、欧、非、美重要文化传统代表。有些课程也讨论已不存在的文化,有的是几种文化的相互比较,有些则深入讨论某一问题。
  外国文化领域开设三种形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第一,一学期的外国文化课,这门课程所介绍的文化须与美国迥然不同,用英语讲授;第二,一学期的外国文化课,这门课程所介绍的文化与美国文化一样同源于西欧文化但又不尽相同,用非英语讲授;第三,两学期的外国文化课,用非英语讲授,适合于二年级外语水平的学生选修。
  2)历史研究(Historical Studies)。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历史研究领域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学会用历史方法以历史的眼光去认识世界,着力点在于学会并运用历史方法去认识问题。其课程分为A、B类,各有侧重点。A类课程重点介绍现代世界中全球性或者接近于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和观点的发展状况及其渊源。B类课程侧重于一些重大事件的具体细节介绍,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人类事务复杂性的理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等诸多因素如何综合作用形成各种事件。学生从这两类课程中各选修一个“半课程”。
  3)文学和艺术(Literature and Arts)。该领域的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批判理解能力,也就是对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的认知分辨以及鉴赏和批判能力。分为A(文学)、B(美术和音乐)、C(文化背景)三类,所有学生必须在每类中各选修一门。A类课程主要进行文学作品和文学分析方法的学习。该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文学批评和分析方法及一些理论问题的讨论结果。B类课程主要进行美术手法、视觉艺术、音乐风格等方面的介绍,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C类课程主要探讨文化史上特定时期及艺术作品在特定社会中的作用。
  4)科学(Science)。科学部分课程的共同目的是传授对科学的一般理解,获得观察人自身和世界的方法。科学领域的课程分为A、B两类。A类课程主要是通过定量方法处理和研究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大气”、“太阳和众星”等14门课程。B类课程涉及那些难于作定量处理的自然现象,对其提供描述性的、历史的、动态的定性说明。如“地球和生命的历史”课等。
  5)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道德推理部分各课程的共同目的,是讨论人类经验中重要的经常出现的有关价值和抉择方面的重要问题,目的是在于探索出道德和政治性的理性选择方法。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这些课程努力使学生熟悉已往关于如何做选择的重要思想传统,帮助学生正确反思和理解这些观念,如公平、责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忠诚、勇气和个人责任。课程内容大多选自西方思想传统,也包括一些非西方的思想传统。如“伦理学与国际关系”课,对哲学家和思想家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加以比较,阐明缺乏统一的道德认识将对人类命运造成的威胁,揭示了人权、正义、道德责任感的涵义。
  6)社会分析(Social Analysis)。社会分析部分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社会科学的某些主要概念和方法,并显示这些方法怎样加强我们对当代人们行为的理解。社会分析课程并不全面研究某个特殊学科,而是显示如何把分析方法应用到与人相关的重要问题。如“经济学”一类的基础课程重点是研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选择”问题的性质、前提及其后果。另外诸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课亦如此。
  7)定量推理(Quantitative Reasoning)。定量推理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向学生介绍数学或定量模式,有些课程着重于数学理论部分或者统计推理,如关于数字理论和演绎逻辑。这个领域的其它课程则探究了定量方法应用于解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者人文学科的问题,如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或人口趋势分析的课程。
  4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计的特征分析
  简单地说课程设计就是对课程内容、形式和结构的组织和安排。通识课程设计是指根据通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特点,对通识课程进行体系构建和具体设计。通识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下面主要从通识课程设计所包括的四个方面,来总结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计的经验,以期对我国大学通识课程设计有所启发和借鉴。
  4.1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目标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计所依据的基本观点是,确信哈佛的每个毕业生不仅要在某个专门学科或专业受过训练,而且应当接受广博的教育。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目标大致围绕着三个目标展开:①认识性目标,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方法论或探究方式的认识,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沟通表达能力;②价值性目标,要让学生了解自身的政治责任,认识民主政治,能够作出道德判断,拥有健全的人生观,关注人类共同面对的困境;③文化性目标,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认识其它文化,具有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能力。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努力向学生介绍获得必不可少的各个方面知识的主要途径,主要目的是显示在这些领域有些什么性质的知识和什么样的研究知识的方法;可以得到怎样不同的分析方法,它们是如何应用的,价值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信息量猛增,让学生全面掌握纷至沓来的知识已不可能,重要的是交给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摆脱了把学生看作“知识容器”的传统观点,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培养具有深刻思维力和明智判断力的人。
  4.2哈佛大学核心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内容,跨学科性的内容分量较大,重视加强有关道德、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哈佛大学核心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如下几个学科大类的知识: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包括数学)、道德推理、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技术、语言能力、定量处理)等五大类。哈佛大学允许学生在每个必修领域里进行自由选择课程。
  哈佛大学2005~2006学年核心课程发展到7个领域: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自然科学、道德推理、社会分析和定量推理。哈佛学生必须用本科学习时间的1/4左右来修习核心课程的7类领域的8~10门课程,但每个领域的具体课程可以自由选修。从课程安排的时序上,主张把通识教育贯穿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因为通识教育是人一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整个大学阶段都要接受通识教育。
  4.3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一般来说,课程设计的越好,实施起来就越容易,效果越好。
  哈佛大学每学年所提供的核心课程目录会有所不同,每个领域皆有十数门的具体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极其详细和完备的,每一门课程都包含课程安排、课程介绍、授课形式、考试评分、必备教材、参考书目和教学进度安排等内容,并在网上公布,学生在选课之前就可了解到某门课程的全部情况。
  哈佛大学设有大学教育委员会,负责大学生的教育与辅导;还有核心课程委员会,负责推动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发展。哈佛大学能把通识教育思想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他们认为学生应该了解所有方面的争议,教师要做的是解释,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他们相信,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牢固彻底学习到他未来职业的课程,而且可以使学生广泛涉猎其它学科。
  4.4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评价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质量和实施效果对人才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哈佛大学设有专门的通识课程评价机构,通过正确的评估体系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保障体系的高效运转,并发挥其导向作用。
  哈佛大学强调设立教育质量的高标准,然后帮助学生达到这些标准。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着眼于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主要指知识、能力和技巧方面的成绩,也包括学生成长的其他方面,如自信心、毅力、领导才能、同情心、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不同文化和学术流派的理解能力。
  当前我国许多大学都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尽管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通识课程设计上更多的是对原有专业教育课程进行一些调整和修饰,在通识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经过了几次改革逐渐趋于完善,在其通识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实施和评价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国大学在设计通识教育课程时可以参照哈佛大学的经验,再结合我国大学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本国和本校的通识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李曼丽.哈佛核心课程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1998,(2):30-33.
  [2]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26.
  [3]Rosovsky,Henry.The University-An Owner’s Manual[M].New York:W.W.Norton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文科建设面临就业难问题,随着扩招和“双选”就业机制的深入,这一问题越来越凸显,随之而来的就是知识失业现象。在实现大众化教育以后,文科生就业形势与理工科相比要严重得多,知识失业现象也比较明显。有必要通过构筑文科专业壁垒体系,从根本上提升文科大学生的教育质量。文科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对高深专门知识的传授。  [关键词]文科;知识失业;教育质量;专业壁垒  [中图分类号]G646[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参数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体检健康者60名,作为对照组。另选取44例初诊DLBCL患者、2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42例
以矩阵方程的形式建立基因调控网络,在给定的不确定性参数的范数有界的前提下,分析其鲁棒指数稳定性。首先,构造李雅普诺(Lyapunvo)泛函,对其求Dini导数;然后,运用矩阵不等式
目的探讨朝鲜当归提取物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朝鲜当归(10,25,50,100 mg·kg-1)组
[摘要]开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也是21世纪中国高校面临的重大历史使命。通过“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检索近20年与创业教育有关的文献资料,并从相关文献的数量和内容两方面对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开展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从事创业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业教育;文献检索;统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
近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而预包装食品标签一直都是食品行业的多发问题,有很多细节平时不大容易被人们所注意到,尤其在选购食品时,食品标签标识不规范,往往会误
[摘要]学习者翻译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是翻译教学的终极目标。采用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来研究和分析学习者翻译能力的培养问题。在对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探讨后,指出翻译策略能力的培养是翻译能力培养的高级阶段。从关联理论视角来看,翻译策略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从构建学生的认知环境和控制翻译的过程着手,而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构建学生的认知环境,TAP(有声思维)和RJ(反思日志)可以准确地记录和讨论学生的决策过程
[摘 要] 大学英语教学中基于网络和其他信息科技的网络辅助外语学习因其重要的工具和辅助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然而,其对学习者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同样存在。文章从交互性、时间、学生身心健康、交际和竞争性多角度研究了大学英语网络学习模式的代价性,提出并探讨了减少其学习代价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大学英语;网络环境的语言学习;学习代价  [中图分类号] G642.0
钟天地之灵气,纳燕赵之风采,得人文之荟萃,在三国名将赵子龙的家乡,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坐落着一所千年传承的百年名校——河北正定中学。建校百年来,正定中学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高级将
国际冰川学会(International Glaciological Society, IGS)于2019年7月8—12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斯坦福大学举行了"雷达冰川学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Five Decades of Radioglaciology)。此次会议系统回顾了雷达冰川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冰雷达探测是一种在局